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观后感作文 > 导航

守望的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01

守望的观后感7篇。

我们非常荣幸为您提供这样一份“守望的观后感”。你真的了解作品名观后感该如何写吗?通过观影欣赏优秀作品,将心得感悟沉淀下来,此时不妨将心得转化为文字,写一篇观后感加以记录。将自己的领悟与观后感的形式写出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更有目的地观看电影,以下列举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和想法!

守望的观后感 篇1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范文

在20年的暑假里,一本散文集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使之升华。散文集有个别样的名字——《守望的距离》,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最初是不是经意问看到书的饿封面,吸引了我的眼球,唯美的画面,我决定开始捧起此书。

周国平的散文不是时下流行的“休闲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别于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余秋雨散文。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作的是那种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散文。他关心的是现在人们的精神状况和状态。

在这个日趋实利的时代,这种探索显得有些“不识时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平是孤独的。然而,他是一个博爱的人,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他不可分割的一对。他正在与读者体验和分享生活的快乐和心灵的快乐。

周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去,在这个世界中他可以漂泊。

“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中值得思考问题很多,但很多问题通过哲学的方面来分析就会受益非浅,从《守望的距离》中,能更引起我门深刻的思考。

守望的观后感 篇2

 会计 1002 班付兰兰

守望的观后感 篇3

前天,我向我在神州的朋友借了一本读书书,做了老师布置的节选作业。一拿回书,我便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每读完一篇,就感觉余香满口了,但是没想到,读到守望的天使的时候,我竟然被感动的哭了。

《守望天使》的文章采用对话的方式,写下了三毛和隔壁男孩的对话。三毛告诉男孩每个人都有两个天使来保护自己。当老的去了,新的长大了,他们想保护他们的孩子,并告诉男孩,每个人的守护天使是他们的父母。男孩听后回答说,他长大后不是当守望天使的,因为太痛苦了。

并且他的父母很烦人。三毛说:也许这孩子现在不明白,以后会明白的。

是啊!每一个父母都是守护天使,他们保护着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太爱自己的孩子了,所以他们常常流下一辈子的眼泪。当被看管的孩子长大后,父母会离开孩子。

因为孩子们长大了,想离开他们去寻找自己的生活。父母们都很想念孩子,可是孩子们正在拼搏人生呢!只有在再也找不到父母的时候,想念父母的时候时,才发现,他们已经不见了。

就好比我吧!总是因为自己固执的想法热父母生气,但是他们太爱我了,所以不管怎样,都会默默承受和一切,只是因为爱我,所以不管怎样,他们经常流泪。但对我的爱胜过一切,就像天使在注视。

我非常感谢这篇文章。是他让我明白了父母的艰辛。我爱看天使,当然,我爱守护我的父母!!!

初一:蒋萱

守望的观后感 篇4

摘要:看画的距离,一米左右。东西方大体皆然。

如果你早上走进塞纳河畔的奥赛宫,或者排队在阳光下进入佛罗伦萨的乌菲奇展馆,你总会为挂在墙上的那些名画选择一米左右的距离。即使在德国的许多博物馆里,大约一米的距离也是用线划定的。即使使在卢浮宫和普拉多博物馆的名画中,当你看到那些名画的全貌时,你仍然需要走近一米左右才能看到钢笔所用颜色的细节,感受到油彩的芬芳。

对于蓬皮杜艺术中心、华盛顿国家艺术馆的那些现代大画,当你经历了一系列的视觉冲击之后,还是要忍不住凑进前去,用眼睛在上面摩挲异质的艺术品表面,甚至想用手去探个究竟。

关键词:一米;绘画;梵高;莫奈;图像;图像时代;使命;手表

正文部分:

最初,是《一米的守望》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本以为这是一本旅记类的书,当我认真看进去却发现这是一本作者对于绘画体验和表达对于这个“图像时代”如何看待绘画的书。初读《一米的守望》我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应该是我对艺术的了解太过浅显吧。在本书中段与段之间、文章与文章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但看上去又毫不相关,所以对于本书的感受我也不是很全面,总是在某个地方突然灵光一闪,却又匆匆流走,难以抓住。

为了加深我对本书的理解,我又从网络上浏览了一些他人对本书的看法与感受,总的来说,《一米的守望》是一本以文化随笔和学术杂论为主要形式编辑而成的文集。

这本书是作者参与当代艺术研究和批评的代表性文章。该书视野开阔,内涵深刻,文笔稳重生动。其中既有画家本人的绘画体验,体现了绘画的当下诗意和境域学说;又有画家所处的美术学院的人文传统和自然境遇的富有深度的描绘,构画出了中西文化传统的诗化的通境;还有对于当代艺坛形象而准确的分析和介绍,深入地揭示了全球境域下、技术文化氛围中当代绘画所面临的境遇。

例如在《架上话》中的这一段:

绘画是什么?

绘画不是“什么”,绘画是“怎么”。

绘画是动词。它不是既定的效果,不是已有和未有的样式,不是名词化的括定,不适用“什么”可以界定的事情。

绘画只能以“怎么”来描绘它发生的状态和过程。“怎么”是关于绘画之事

这种情况的描述是对绘画世界的构成和表现的**。

绘画就是拿起笔(或其它工具),将所“看”到的画下来,看与画这两个动作是一体的,是共进共退、共生共灭的。画着看,看着画,这就叫“走着瞧”。

只有去“看”才能画得出来,只有“画”出来才能知道“看”到了什么。于是如何“看”常常指引如何去“画”,怎么“画”又常常开启怎么去“看”。我们常常管看到并画下来叫捕捉,捕捉也是手眼并用,所谓眼明手快。

这一段就描绘了画家本人对绘画的体会。

从《莫奈、梵·高与体验生活》中可以看出许江游览过梵高的故居和莫奈的花园,并且从文章那优美的句子中可以看出许江受益良多,例如:

有了这些不朽的画面,你可以模糊地分辨眼前的场景与梵高的世界的异同,也可以因为两者的不同,看到我们与这个伟大而不安的灵魂之间的距离。梵高炽热的眼睛在他不朽的作品中燃烧,照亮了脚下的大地,照亮了后人的心。

莫奈的花园至始至终洋溢着欢愉和快乐,他唱着绮丽的阳光之歌,创造了人的乐园,把万事万物融入热烈而流动的华彩之中。

从莫奈和梵高那里,我们得到的最有用的提示是:热爱地球,热爱生命,虔诚地去爱;无论我们是与莫奈和谐相处,还是像梵高那样与之抗争。

画家通过对此富有深度的描绘,构画出了中西文化传统的诗化的通境,使我们受益良多。

同样,我们以《影》为例,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当代艺坛形象而准确的分析和介绍,同时深入地揭示了全球境域下、技术文化氛围中当代绘画所面临的境遇。

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和分析:首先,影像是一种影像,从传统的剪纸皮影到现代摄影和电影影像都有着丰富的艺术史资源。作为一种形象,它构成了中外艺术发展的重要载体。

通过图像的“影像”,我们可以从古到今打通艺术史上的多种形态。其次,意象是一种文化意象,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创造经验,而且是中国古代文学诵读和艺术表达的重要载体。譬如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疏影横斜水清浅”,“起舞弄清影”……等等,通过作为文化意象的影像,从外而内打通了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经验的关系。

第三,影像是一种当代视像,我们正处于无处逃避的图像时代,当代丰富的**技术正在塑人们日常视觉积累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与记忆正被无处不在、变动不居的影像所建构,影像生存已成为当代都市人群的一种日常状态,通过这一当代视像,我们将从内向外打通艺术**与当代视觉现实之间的关系。

在《一米的守望》这篇文章中同样看得出来,就像这一段:

一位成功的网络游戏开发商声称,当代文化将进入客厅,这是无法讨论的。此言信誓旦旦。

文化为什么不进书房,而进客厅?是否仅在说文化更贴进百姓生活一类的祝酒辞?在中国人的家居结构中,客厅是一家人的闲散之所,换句话说客厅除接待客人之外是没有什么正事可做的。

文化进入这里,就被置于消遣的对象。这种传统的艺术作品做为沉思的对象、思想的对象、意识的对象,即在研究中的东西。我们有太多这样的经历。我们与闲暇无关。我们打开电视,一个一个地转电视台,最后停在某个电视台。

在这种影视阅读体验中,没有明确的阅读要求,只是为了娱乐的需要,而演变成视觉无意识的搜索。当代影视的产生,使这种娱乐活动成为一种可以征服的对象、一种生存的土壤,或者说是适应娱乐活动的需要。于是,单一画面的思想变成了移动镜头的追逐,纯粹的凝视变成了闲散的无目标的漫视,静观及其迁想变为消遣和消遣者的漫步;于是,感心成了笑柄,聚精会神面临全面颠覆,漫不经心是一种进入的方式,如何使之感动,艺术家将不断去制造震惊;于是,悦目的表达,拟真的质感,表面的震撼力成为影视生产追求的目标;于是,今日时代的人们在客厅的消遣中,在三心二意之中,等待艺术家出其不意地给出震惊,操演震惊。

电影《功夫》,正是这样专为消遣而制造出来的作品代表。这样的文化生产,既营造了文化的浅表化,又塑造了一代浅表的阅读群体。

《一米的守望》是许江对当今这个所谓“图像时代”绘画艺术命运的**,这种**落脚于艺术的人文传统和自然境域,以及中西文化传统的诗化的通境,进而道出在全球境域下,技术文化氛围中当代艺术的实况。通过绘画艺术,我们可以思考当代世界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各种问题。诚如作者所说,书中收入的文章是他生活中“画”与“话”两条线索的交织,表现了一个关注当代生活的艺术家的所思所虑。

本书中出现最多的字是“望”与“思”。许江注意到,在图像再现的时代,沉思的习惯已经被匆匆一瞥所取代。而他在质疑这种**方式的时候,提出“思考—**”,以弥补条件反射式的“一瞥”。

他善于从人文景观中感受一种文化境界、一种心理韵致,一种文化“灵光”。他写西湖,说西湖“恬淡平远的墨色浸染了杭州人的气格,使他们骨子里有一种墨韵的冲淡旷达”;他记写乘火车或者由机场乘车经机场高速路,穿过一座座立交桥进入北京中心地带的感受,那种出神入化的概括与精微的统一,大概只有在大自然中的写生经验而又兼具诗人禀赋的画家才做得到。

《一米的守望》实际上是对绘画的守望,在这个技术文化和**的时代,绘画何为?它不能像以前那样主要发挥录制功能,因为有了相机,相机可以在瞬间完成拍摄,而且可以直接显示在屏幕上,所以不需要画家操心。那么绘画的使命在**?

绘画最重要的是维系我们对自然的感受能力,绘画需要一笔一笔去建构,不论是画的时候还是欣赏的时候,都需要反复“凝视”,这是绘画和电影、电视的最大不同。文章以第一手的“架上绘画”资料,以作者本人的生动经历和犀锐眼光,透彻地分析了今天视觉文化的深刻变迁,呼唤人们对于绘画——那一米的视距以及内在的文化精神的守望。

许江的这些随笔多有是在匆促的旅途中写就的。人在旅途,目力所及,心思所逮,便有了无尽的遐想,大多会是浮泛的,而许江则将旅途中的文字化作一泓

殷的心劳,投射在无边的精神领域。这注定是苦痛的,因为当他直面惨淡而迷离的尘嚣,不能承受之,发出的呐喊犹如叩击苍穹的天问一般,自问自答,因而他又是孤独的,孤独地行走在寻觅湮没于历史与现实尘土之下的迢迢长路。这里是一个孤独的艺术行者肩负文化使命的心路历程,有着不辱使命的执着,更有被尘世乱象包围,只身突围而出的那种孤独。

这是执着于艺术与人文理想,近乎皈依宗教的宿命感,有一股悲怆的士人之气,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浩然长叹。

总的来说,对于美术青年和文化青年,《一米的守望》是一本有感染力、有使命感的文集;对于一般的读者,则是一个理解艺术的时尚面貌与经典精神的读本。如果有机会,建议大家都去阅览一下,说不准就会从中抓住那一丝丝灵感!

参考文献:

新浪书评:《许江:一个孤独的精神守望者》

博宝艺术网:《许江一米的守望》

守望的观后感 篇5

近期,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写的《守望的距离》一书,该书是周国平先生的第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他在1983年至1995年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包括女儿的病死,父亲的离世等之后所产生的一些对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等人生哲学的思考。

该书收录了作者的散文十四辑,分别是第一辑-存在之谜、第二辑-未知死焉知生、第三辑-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第四辑-绚烂归于平淡、第五辑-智者的心灵、第六辑-淡泊中的追求、第七辑-守望的距离、第八辑-书与人生、第九辑-爱的智慧、第十辑-人生寓言、第十一辑-随便走走、第十二辑-对话和独白、第十三辑-格言的本色、第十四辑-读元曲随想。全书均以以哲学的眼光和充满人文的思考融入内涵睿智的文笔,发人深省,使我对人生的理解不再拘泥于现实中的平庸生活而是上升到了一个对生命,爱情,自由,成功等无限向往的高度。

书中的语句“消逝是人的宿命,但是有了怀念,消逝就不是绝对的,失去了童年,我们还有童心,失去了青春,我们还有爱,失去了岁月,我们还有历史和智慧,没有怀念,人便与木石无异。”教会了我人要学会怀念,怀念一切我们所值得怀念的,不要让灵魂跟不上你在现实中的前进速度;

书中的语句“每个人都追求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提醒了我完美的结果固然能使人欢愉,但是成功所带来的最本质的欢愉还是我们创造成功的过程;

书中的语句“我走在自己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警示着我自己选择的路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通读全书后,我认为所谓超脱,并非是超然物外,遗世独立,而只是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有了这段距离,就有了看世界的视野。一个人一旦醒悟人生的底蕴和限度,他在这个浮华世上就很难成为一个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了。

不过,如果他对天下仍有一份责任心,他在世上还是可以找到他的合适位置的,而“守望者”便是他的名字。

我们不经意间已经成为了“守望者”,但可怜的是我们自己却认为我们自己还在成为“守望者”的路上前赴后继……

守望的观后感 篇6

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惭愧的是,我就是真的没有好好读过周国平。这次终于拜读了他的《守望的距离》。

守望的距离其实是说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周国平先生在这本书中,他怀着深深的对生活的爱意,谈人生谈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中,而是要追索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我们要坦然面对生活,就应坦然的对待自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呢?百炼成钢,正因如此钢才有了韧度,人也一样,不经风雨怎能见得彩虹?

生活是美丽的,上帝让我来到这个世上就是因为这个世界很美丽。有人也许问,不是也有不和谐吗?我笑了笑说:你见过没有瑕疵的玉吗?你见过十全十美的人吗?自然界尚且如此,又何必让生活如此完美呢?完美其实是一种悲哀。

生活是浪漫、轻松的。他也许是月下行走的浪漫,也许是一束花的浪漫,也许是浪迹天涯的浪漫。生活的轻松是你所想不到的,但你必须先沉重。登过泰山的人都会知道:从红门向上爬,大约四个小时到南天门,再到玉皇顶。上了那里才知道什么是一览众山小,那才是轻松,有一种沁人心脾,飘飘欲飞的感觉。去过大海的人也知道,在海边遥望大海时,把自己寄身于海天之间,才知道什么是轻松。所以要追求轻松浪漫的生活,就要先努力奋斗才会获得。

生活中也当然会有困苦、不愉快,但这只是一次对自己的处事的考验罢了,不足挂心,总是记小事于一身的人,是总得不到快乐的,放下吧,放下就是幸福,放下就是快乐,懂得放弃的人也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想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和幸福,感受自己最美的生命。

守望的观后感 篇7

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周国平的散文不是时下流行的“休闲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别于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余秋雨散文。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作的是那种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散文。他关怀的是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在这个日趋实利的时代,这种探索显得有些“不识时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国平是孤独的。然而,他却是博爱的,追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他难解难分的情侣,他在追索中体验着并与读者分享着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作者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其实,《守望的距离》这本书适合放在床头,许多时候深夜醒来,信手翻翻,许多事情都豁然开朗。其实,人生际遇的大多喜怒哀乐都可以归结为哲学问题。学哲学的,像作者一样,看人生百态,较比混沌的常人,多一份通透,少一份挣扎。

作者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与幸福。

ery1.42.min.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