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观后感作文 > 导航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16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合集(10篇)。

我们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观后感呢?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和家人或者朋友一起去看电影,观看完影片后,我被作品描绘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观后感基本属于议论文范畴,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具体感受是观后感中打动人心的方式之一,出于您的需求我们编辑了“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篇1)

无论处在多么艰难的时代,总有一些散发着人类闪光的时刻,让我们对人类保有一丝希望。《海的尽头是草原》绝对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同一个家庭三个不同时期从不同视角进行叙事,最后交汇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终救赎。

由陈宝国扮演的哥哥杜思瀚为了完成已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妈妈遗愿,抱病踏上了寻亲之路,也揭开了中国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一件不被遗忘的历史。但电影并没有沉醉于宏大叙事,而是把落脚点放在了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身上:杜思珩,杜思瀚的同胞妹妹。

串起三段故事三个时空的,除了杜思瀚对母亲的爱之外,还有他对妹妹的思念和愧意,后一种情绪一直到最后才最终揭晓,也为观众解答了当年杜思珩被送进孤儿院之迷。

124分钟的电影里喜欢的片段太多了,尤其是中段杜思珩在内蒙古的成长生活,真实取景让人对内蒙古的美景有着沉浸式享受和体验,草原的空旷和苍茫、牛羊的自由奔放、纯净的白云和蓝天、甚至凶狠的野狼和令人窒息的沙尘暴都让人难以忘怀这片纯净的土地和它那令人着迷的风土人情。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篇2)

《海的尽头是草原》影片以三千孤儿入内蒙为蓝本,用细腻的镜头感为我们讲述了那段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往事,感受到那种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的大爱。

尔冬升导演这次还是以平常人的视角,用现代和回忆双条线交叉进行,为我们娓娓道来同胞兄妹的分合聚散。

影片除了让我们领略到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的壮阔美丽之外,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草原人民那种善良淳朴,这次最大惊喜就是马苏。没想到这次她会灰头土脸真实演绎了一个付出全部爱和真心的内蒙额吉。而且全程用蒙语。原来不明白片名的意义,看完之后才略晓其中含义——海洋有时波涛汹涌,让人容易产生不安恐慌,就好比入蒙之前发生的状况。

只有无私的大爱和胸怀才能驱散这种阴霾。就像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一样。真的是56个民族永远团结如一家。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篇3)

《海的尽头是草原》,带给观众的是一次美好的观影体验。通过回忆的画面,让观众再次重温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情境,了解了上一辈的长者为孤儿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的艰辛与努力。通过写实的镜头拍摄,将天高云低、草丰水美的草原风光尽情展现:蔚蓝的天空、透明的云朵、碧绿的草场、温暖的毡房;暮色里一盏马灯点亮,映照着人们的笑脸如油画一样的色调;赛马场上伴随着豪放的歌声策马驰骋的奔放骑手;马背上一起长大,打打闹闹直到白头的兄弟伙伴。一幅幅画面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也更理解草原上成长的人们会拥有博大的胸襟、自由的情怀和无畏的品格。影片还通过闪回、倒叙、插叙等手法留足了悬念,让观众的心跟随寻亲的步伐跌宕起伏。

观影全程会有一些淡淡的忧伤,我们为特殊年代下的无奈、负疚、遗憾而心怀唏嘘,但更庆幸自己身处这富足、安宁、衣食无忧的美好时代,不必再去经受生离死别的痛苦、不用再去面对进退两难的决择、更不必去背负歉疚终生的煎熬......

观影之后的回味,则是深深的感动。海的尽头是草原,上海、内蒙古,只是两个地域的名字,无论时间、空间相隔多么久远,也无论汉族、蒙古族风俗习惯如何不同,只要我们同样心怀美好,便会收获同样的爱,这份爱,会跨越地域、跨越种族、跨越血缘,跨越时空......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篇4)

《海的尽头是草原》本质上讲,它是一部讲述救赎的故事,看完整个故事你会发现,原来他们都不像是表面上那么温暖和善良。

先说杜思珩的亲生哥哥杜思瀚,说他有爱是不错,但他也很自私。在当年,听到母亲说要把身子弱的留在身边,送走另一个身子好的。于是,他跑到雨中淋雨把自己弄生病了。顺理成章,他是那个留在母亲身边的人。或许正是因为这份自责,他终身未娶,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并未主动去寻找亲生妹妹,只是在母亲即将离世,和自己身患绝症时日不多时才去往内蒙寻亲。再说善良的养母,对于养女杜思珩百般疼爱,但是她终究有没有私信呢?在电影里没有明说,但据说影片有被剪辑掉关键信息。从故事中其实不难发现,她亲生儿子那木汗因为生病导致失声,因此一直没有女孩愿意嫁给他,后面的剧情里也能看出,他是对杜思珩的情感不仅仅是兄妹之情。所以,养母也可能藏着自己的“小心思”。这一点也能从养母亲生儿子因流沙意外身亡后也能看出来,养父养母原本计划丢弃掉杜思珩远赴他乡重新生活,但最后在杜思珩真情跪地后才得到谅解,最终更名为“那木汗”成为他们真正的“女儿”。

人性是不可估量的,这一生中每个人都在自我救赎,都在寻求那份心底里的安宁。影片最后,亲兄妹杜思瀚和杜思珩相见,拥抱和解,是一个大圆满的结局。不过我倒希望结束停留在杜思珩被流沙吞没那段,但我更担心编剧或导演很难写出后面的剧情,因为那样的人性思考或许更为复杂。影片是将主题升华到了大爱的高度,但在我看来能够治愈他们的不是爱,而是冗长的时间,只有时间才能做到如此宽容。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篇5)

没看影片之前我就在想,这个片名虽然诗意,但总觉得逻辑上讲不通,海的尽头怎么可能是草原呢?看完以后懂了,因为爱的尽头是奉献......

草原是那三千孤儿最终的归宿,是他们生命的托底。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具有浓重现实色彩的电影,影片从一对分离几十年的孪生兄妹杜思瀚与杜思珩的命运出发,凝视那个动荡年代下,掩藏在物质匮乏背后的精神困境。特别是有关血缘亲情的艰难抉择,将一个时代的丑陋与悲哀,无奈与辛酸刻画得淋漓尽致。

当孤儿院中女孩儿占据大多数时,其实就是对那个时代重男轻女的呐喊。所以影片最后当杜思瀚泪眼婆娑抓着杜思珩的手,问她有没有恨过时,其实无论是杜思珩还是观众都明白那些没有说出口的真相是多么伤人。

当初杜思瀚无意间听到母亲和别人的对话可能要送走他们兄妹俩其中一个,虽然影片台词给出的答案是留下身体较弱的那个,所以偷听到的杜思瀚毫不犹豫冲进雨里把自己淋到生病才幸免流落到孤儿院,可即便没有这一茬,我们也能窥探到那些不言自明的时代烙印。

归根结底,这不是灾荒之年为了活命母亲选择留下了谁,而是时代背景逼着她要送走谁。

所以,杜思珩这个名字是母亲的心病,也是哥哥杜思瀚的愧疚;所以,即便得了阿尔兹海默症,母亲临终之际依旧心心念念着被自己亲手送走的女儿;所以,即便因为绝症只剩几个月生命的杜思瀚跋涉千里只为找到妹妹。或许,时隔多年他们心中所求早已不是能否团圆,而是能见最后一面的.心安。

可能在观众眼里,这一家三口都挺自私的,其实这种理解也无可厚非,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如果母亲和哥哥身体都很好,没有老年痴呆,也没有绝症,家庭美满,儿孙满堂,或许他们就不会那般迫切地要寻亲。

如果妈妈没有亲手把杜思珩送到孤儿院门口,最后和她承诺了一句“妈妈一定会接你走”的谎言,还被小伙伴无情戳穿,或许杜思珩的心里就不会种下偏执和仇恨的种子。所以,最后她和马正元携粮出逃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作为影片催泪的高潮,草原哥哥那木汗为了救这两个熊孩子而被流沙吞没,那一刻反而让人特别气愤,该死的不死,不该死的却死了,像杜思珩这种就是典型的喂不熟的白眼狼!

可是吐槽归吐槽,回头想想那木汗这个说不了清晰话的角色,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诀别和嘱托,寥寥几字,重如千斤,他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一个内心没有光的女孩。

似乎也能理解了,一个背井离乡充满仇恨和执拗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去爱别人呢?一个从小丢了伞被迫流落到草原的孩子,要怎么去给别人撑伞呢?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篇6)

前有《隐入尘烟》“逆袭”成功留下的后劲儿还没过去,《海的尽头是草原》就选择在9月9日上映,恰逢中秋时节,光听影片名字就不难猜出走的是慢节奏的温情路线,看样子又要给2022年的岁末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时间上来看,作品是具备戳中观众心理防线的天时条件的,特别是疫情下的团圆,亲情与守望或许会变得更加清晰而刻骨,这让人在观看影片之时,会对作品传递出来的世界观,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实在没进入到电影院之前,我和很多没看过影片的人有相似的顾虑,关于导演是尔冬升这件事,不免会生出一些感慨:一个长期以悬疑刑侦等题材而闻名的香港导演,在以偏远地区历史为背景的作品中,能恰如其分地阐述出那段厚重历史背后的人间百态吗?会不会高开低走?

事实证明,这些顾虑都是多余的。温情而不刻意煽情,追忆而不热衷诉苦,当真实的历史通过影视化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即便时间已过一甲子之久,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内蒙人,还是能穿越时间的更迭get到那些主人公们的悲喜哀愁。

电影的背景取材于新中国历史上真实事件“三千孤儿入内蒙”: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特别是1959-1961年的饥荒威胁,致使江浙等地孤儿院不堪重负,大批孤儿面临营养不足的危机,不得不向全国其他受灾稍轻的地方求援。

此时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牵头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向中央请缨,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近3000名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给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收养。

对于那些远离家乡的南方孤儿们而言,虽然背井离乡一辈子都难以见到亲人必将是童年里最灰暗的记忆,但相比于饿死的亲人的怀里,能在异地他乡长出新的生命却也显得格外幸运。

虽然学着融入新环境,适应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于他们来说很难。但接纳新的家人,是爱跨越山海,链接草原和沿海的双向奔赴。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篇7)

很久没有去过草原了,对草原连绵无尽一直是心心念念。今晚看的“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电影满足我心里对草原的无限憧憬!原汁原味的视觉享受。此部电影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描述了一段充满悲欢离合的故事。将上世纪五十年代情景展现在电影中,电影色调有浓厚的历史感,镜头通过不同视角进行拍摄。令人惊讶的是剧中的恶狼也是真的!在电影中有很多素人(当地居民),还有蒙古当地的演员,贴近实际。电影中草原是那样和谐美好,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远处牛羊成群结对,小孩子们在嘻戏,少年们赶马放羊。治愈观众的心灵。影片情绪饱满,在这里最要称赞的就是马苏的演技。汉族人马苏为了拍摄此部电影学习蒙古语数月,树立出良好的草原人民形象。马苏饰演的萨仁娜,从眼神中就透露出浓浓的牧民热情与淳朴。

最后的哭戏,也哭在我的心坎里,崩溃就在那一瞬间我也不禁落泪。演员陈宝国,老戏骨,演技无可挑剔,真实动人,每一滴眼泪都是发自内心的悲伤。人性之美,都蕴含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娓娓道来。饰演草原阿爸(阿云嘎)演出草原人民宽广胸怀与善良的心灵,用无私的爱接纳了来自遥远南方的孩子。哥哥那木汗(王锵)演出草原人民有种骨子里的热情,他们会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一个素不相识识的南方孩子。是那么的真诚。

电影从民族精神上、情怀上还原了当时那一代人。丁程鑫饰演少年马正元,首次登上大银幕便展现出不俗演技。一个实力与魅力兼具的演员,为观众奉上一个充满诚意又无比动人的故事。这是一部讴歌民族团结、传递人间真情与人间大爱的动人之作。展现出草原人民质朴善良的心灵如海般孕育出辽阔的爱!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篇8)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影片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真实事件改编:上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大批南方孤儿面临营养不足的问题。在这个关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这批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给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收养。在这里,远离家乡的孩子们学着融入新的环境和家庭,面对新的家人。他们所有的不安与伤痛,都被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化解。

据悉,在影片创作期间,导演尔冬升带领主创团队收集、研究了诸多有关资料,看遍了能找到的相关影视作品和书籍文献,也走访了多位“国家的孩子”,从他们孩童时期的片段式记忆里抽离、概括出真情实感,还请教了内蒙古牧民、民族学专家、历史顾问,深入了解当地历史与民俗,在电影中还原了诸多细节,例如当时对收养家庭的资格审查、对孩子意愿的考虑等。通过电影画面,观众与角色们一同经历60多年前那段震撼人心的往事,见证草原人民如山海般辽阔的大爱以及中华民族相互扶助的精神。该片出品人、总制片人,博纳影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于冬说:“这段历史佳话触动了我们所有主创的内心,也希望影片传递的精神力量能感染当下的年轻人。”

影片将镜头对准大时代背景下的两个小家庭,讲述了一对兄妹在不同时空各自开启寻亲之旅的故事。60多年前,小女孩杜思珩与孤儿们一起乘坐火车,跨越半个中国,来到完全陌生的草原。善良的牧民用珍贵的食物和无尽的呵护培养这些孩子长大,孩子们从吃不惯奶豆腐、没见过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经历长时间的磨合,逐渐与草原额吉、阿爸、兄长成为最亲近的家人。

由陈宝国饰演的哥哥杜思瀚,在与亲妹妹分离60多年后,终于踏上了寻找她的路途。关于这一角色的复杂心理,陈宝国表示:“他心中有对自己小时候装病导致母亲送走妹妹的忏悔,有他对亲情的留恋,有身患重病的他对生命的追寻,还有要完成母亲临终托付的坚定信念。”观众跟随他的脚步,逐渐揭晓妹妹杜思珩的人生轨迹,犹如翻开一本贴满回忆的旧相册,背后每段故事都令人感慨。

影片悉心勾勒出一幅感人至深的温情画卷,赋予了影片如片名般诗意且富于神采的意境。影片的叙事结构也受到业内专家肯定,认为“在前半段平稳铺垫之后,结尾的反转十分有力。导演认真地做了各种伏笔,才能形成最后的冲击力,给观众带来惊喜和感动”。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篇9)

“念了你一辈子,想了你一辈子,欠了你一辈子。”带着母亲的遗憾,带着自己的悔恨,也带着病重的身体,在与亲生妹妹杜思珩分别60多年后,生活在上海的老年知识分子杜思瀚(陈宝国 饰),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开始了一段寻亲之旅。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就这样,波澜不惊地开始了。在上映前的一天、一周,甚至一年,我都以为这部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会像它的这个开头一样,平实、质朴,或者像陈宝国的表演一样,内敛、节制,但120分钟之后,我收获的是满满的意外,意外的尽头是大爱与感动。

一段离散

做旧的光影里,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短缺困扰着全国各地,大批孤儿的温饱问题更是迫在眉睫。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3000多名南方孤儿被送往物资相对有保障的大草原,与当地牧民组成了新的家庭。“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承诺掷地有声,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佳话也就此开启。

原以为,电影会是群像式的,像是徐徐展开的图卷,满满当当挤下大时代里的老老少少,毕竟三千个孩子背后是三千个家庭,是三千个故事。但,《海的尽头是草原》只讲述其中的一段离散,只讲述这样一个充满遗憾和疼痛的故事。可以说,擅长现实题材创作的导演尔冬升,这一次把他的镜头透过宏大的背景,对准了这卷史册中的平凡家庭和个体,细心勾勒出一幅感动人心的温情画卷。导演自己说,在影片创作期间,他和主创团队收集、研究了诸多有关资料,看遍了手边能找到的相关影视作品、书籍文献,也走访了多位当年真实的“国家孩子”。但他也说,无论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还是博纳影业,出品方一直都说只想要一个能令人感动的戏,“那我知道了,我尽量把所有人善良的一面拍出来。我也不敢用‘大爱’这种词,我觉得把真正人性里善良的方面呈现出来,就好。就用很简单的方法去做,没有想太多。”

一个心结

60多年前,小女孩杜思珩与“三千孤儿”一起乘坐火车,跨越半个中国前往内蒙古。来到完全陌生的草原环境,这些“国家的孩子”收获了来自当地牧民们毫无保留的热情和呵护,原以为哪怕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朴素而深沉的善心会成为他们共通的交流方式,小女孩会很快适应草原,爱上那里的牛羊和天空,也爱上草原额吉、阿爸和兄长。但没想到,从吃不惯奶豆腐、睡不惯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银幕上拉拉杂杂花了近一个小时,现实里或许要花上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哪怕经历了10年的磨合,杜思珩已经学会了说蒙古语,也吃惯了奶豆腐,还能够骑上骏马在草原上飞驰,甚至拥有了一个对她宠爱备至的哥哥那木汗,但她心里面始终小心地藏着地图上“南方”的那个城市,藏着抛下她的妈妈和哥哥杜思瀚,她执拗地想要回上海,想要问问妈妈为什么舍弃的是她。

一句问答

终于,有一天,她以为自己做足了准备,带足了干粮,奔向“南方”。但她失败了,她不但没能回到上海,还一辈子留在了草原。悠扬的旋律戛然而止,阳光下少年单纯的笑脸再难重现,在前半段平稳铺垫之后,电影的最后20分钟可以说充满了意外。但因为编剧和导演认真做了各种伏笔,让这些反转和冲击,来得扎实而充满力量,叫人为角色的命运心疼、心痛。

当杜思瀚最后站在亲生妹妹、一个非常蒙古族的老年妇女面前,他们的对话并不激昂,却汹涌澎湃地藏下浩荡的时代。哥哥终于问出了那一句,“恨过我们吗?”妹妹想了想,认真地答道:“小时候曾经有过……”

这一刻,叫人泪涌。曾经有过,但大草原上,质朴无私的蒙古族同胞,用爱维系着一个又一个超越血缘的家庭,弥合了这一道道伤痕。曾经有过,但未曾谋面的两位母亲,跨越“海”和“草原”,用爱共同养育了一个孩子,生活可能有时很残酷,但爱、善良和同理心最终叫人释怀,也叫人勇敢。曾经有过,正如演员陈宝国所说的,走进影院的我是幸福的,“在我们国家这么辽阔的土地上,从来没有缺过爱的故事,这是其中的一个,特别动人的一个。”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篇10)

首先抛开命题作业和时代大背景,我一直问自己就针对一个剧情片来说,它是一个合格的作品吗,算,但是实在是称不上优秀。不知道是不是年龄的原因,尔冬升港片时代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温情煽情则都是套路感满满。而且我觉得一个电影切入的视角也决定了作品的高度。本片的视角是陈宝国扮演的杜思瀚,作为一个扯线头的人,由他的寻亲线扯出了整个故事当年的模样,但是他作为亲情线的主角也不是故事的亲历人,于是他还得听第三者讲述,这就导致这个故事太过拧巴,亲情?但是全片都是旁观者视角。纪实?却又处处体现着主观的情感表达。所以视角主体转变成小杜思珩或者萨仁娜都有很多故事情感可以作文章,而陈宝国作为寻情线,最后出现一下即可,当然,你如果说是为了之后的反转和煽情做的铺垫,那当我没说。

然后整个故事的设定,这个不得不说的时代大背景下人的渺小,每个人都是历史的推动者,每个人也都是时代背景下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存在,时代会肆意碾压过每个人,所以如果想拍出史诗感(当然也可能是我自作多情,尔导并没有想过),光有美好是不够的,真善美每个人都爱看,真善美的背后可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很多电影都喜欢放大个案,然后说这就是全部,但是这真的是全部吗,对那些默默付出,无处发声的人,公平吗?当然这是命题作业,不多评价。

最后是人物的设定,是太过上帝视角下的产物,虽然看起来电影里每个人都淳朴友善,但是几个人物的情感都很功能化和拧巴!比如萨仁娜的为国养女的情愫,那木汗对妹妹超越兄妹的情感,还有阿云嘎和那木汗说要悉心照顾妹妹让她忘记伤痛走出困境,然后扭头送她一个指南针,以及最后杜思珩的出走,作为一个十几岁父母又很开明的孩子,只是为了执念想搞清心里的疑问,还要回来的,没有道理一声不吭背着所有人出走啊!让那木汗的牺牲就很套路和难受。

最后时代的创伤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但是创伤在杜思珩杜思瀚的身上体现的又是不一样的,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下的人们都没有选择,但是如何继续活下去,怎样活下去,我们有的选,但是导演貌似也不想深揪。

static.zuowen101.com/pc/js/index.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