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观后感作文 > 导航

顶一万句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2-21

顶一万句观后感1000字集锦8篇。

在观看了一部好电影之后,精彩的情节会一直在脑中回放。在观看的过程中,难免会心生感悟,观后感有具体的格式。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那么一篇全面的观后感都有哪些优点呢?以下是高分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顶一万句观后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顶一万句观后感(篇1)

刚刚把《一句顶一万句》看完,这是我看的第二遍——第一遍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这本小说围绕着河南延津这个地方展开,上部是出延津,下部是回延津。涉及的主要人物有三个,这三个人是祖孙三代。第一代叫吴摩西,第二代叫曹青娥,是吴摩西的继女,第三代是牛爱国,是曹青娥的儿子。吴摩西是延津人,因生活中的种种变故,带女儿曹青娥离开了延津。在路上,父女不慎失散。吴摩西辗转到了陕西咸阳。曹青娥则被人贩子卖到了山西沁源,并在山西沁源生下了牛爱国。牛爱国也因生活中的种种变故离开家乡,为了解开心结又辗转回到延津。吴摩西的出延津和牛爱国的回延津,都是因为生活变故,而生活变故与小说中出现最多的两句话有关:谁和谁说得着,谁和谁说不着,意思就是两个人之间有或者没有共同语言。

老话说得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是这部小说告诉我,人注定是孤独的。也许在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别人的一句话可能一语点醒梦中人。这个人不一定是我们亲人,也许是我们朋友、同事或者其他陌生或者不陌生的人,甚至有可能是一场雨或者一阵风。而且,这个点醒我们的人也不可能永远与我们灵犀想通。偶然的心有灵犀会给人一种身受洗礼的感觉,但是这样的美好不可能与我们终生相伴。我们不能奢望此刻的“知己”能成为我们一辈子的知己。这样的美好都是过去,未来还有未来的美好。而未来的美好就在于我们对当下点点滴滴的珍惜。我想,牛爱国根本不可能找到当初的章楚红了。

小说通过曹青娥之口总结出两句话:第一句是“人这一辈子,啥都能选,就是不能选日子”;第二句话是:“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这也是最触动我的两句话。因为看到这两句话时,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个梦:去年,2020年,一天晚上,我梦到自己和母亲相对而坐,在我们中间是一张很大的桌子。我说了一句话:妈,我是不是永远都回不去了。后来我醒了,发现自己的枕头湿了。从上大学开始离开山西,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做那个梦时也有十四年了。家乡山野,家乡的人,虽然经常在梦里出现,但是终究是回不去了。跟从前的同学朋友们联系时,我的感觉仍然停留在很久以前,也很希望我们见面后仍是当初的感觉。而这本小说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发展的另一种结果——也许,当初的感觉真的回不来了。(李大玮)

顶一万句观后感(篇2)

趁着出差,起早贪黑用两天时间读完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一开始看到书名的时候,以为可能是一本教人如何说话或者演讲类的教学书,看完才明白其实不仅仅是教人如何说话,更是把说得上话作为一种生活,孜孜以求。说得上的,内心便不感孤独,说不上的,三两句之后杀人放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皆有说话开始,或近或远、或亲或疏,或延续或断绝

故事围绕着延津这个地方展开,上篇的主人公吴摩西随着生活中的种种遭遇走出延津;下篇的主人公牛爱国,也就是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在六七十年之后又随着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回到延津。两代人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又皆是因为句句说得着或者说不着的话,指引着他们在各自人生的命运之途上不停奔波。同一件事情同一个理,不同人有不同人的说法,不同的说法也就导致不同的结果。

话,一旦成为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生活中必定有这样的经历,有的人与之交谈说话通畅舒心,不论长久不见或经常相见,总能聊得来,即使沉默许久也不必刻意找话题,无话也不觉冷场;也有的人,即使日日见面或千里相聚,总是三五句话便收了场,觉着冷场还要找个话题说说,便就是尬聊了。吴摩西为了寻找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巧玲,走出延津,天南海北寻找不息,最终把自己的名字找没了还没歇息;牛爱国为了寻找吴摩西临死前留个母亲曹青娥(也就是巧玲)的一句话,也是天南海北一顿走,遇到那句日子过的是以后,不是以前后想明白了,寻找能跟他说得上话的章楚红和寻找吴摩西临终前留下的那句话一样重要,便也要继续找下去了。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社会群组和家庭关系,乃至意念想法,都和人与人能不能说得上话,说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矛盾有关,可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怪不得老人们常常教育孩子要好好说话,可见这个说话真是极其重要的,话说对了一句顶一万句,话说不对一万句也是白搭,又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书中描写的人物都为着能够说上话,或忠诚或背叛,或亲近或疏远,或者不远万里去寻找着,义无反顾地追逐一句顶一万句的身影,也指引着现实中的人们不断去寻找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一些经典语言令人回味无穷:

1.一个人的孤独不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2.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3.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能想着气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4.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5.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6.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7.什么叫悲?非心所愿谓之悲呀。

顶一万句观后感(篇3)

刘震云的小说让你喜欢它的理由是接地气,总能从小说描述的生活点滴中找到各自的影子。

没看过原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只看电影已觉的沉重不堪。中国式婚姻早已是国人心知肚明的话题,特别在加速度的时代,谈离婚,只要想想过程与离婚成本,就会让许多人宁愿选择家庭的冷暴力也不愿去办手续。而这也更多的滋生出许多负面的狗血剧。

想当年男主人公也是英气勃勃的帅小伙,可才十年,夫妻二人已从当年的你浓我浓说不完的情话到无话可说了,影片没详细描述其中原因,也许是男主没了人生道路的新追求,也许是女主要物质上的满足,影片重点展示的是男主在知道自己戴了绿帽后的内心痛苦挣扎以及女主无所畏惧的逃离。

似乎说不着是夫妻二人离异的主要因素,那不仿回想一下当初,是什么让陌生的二个人相识相知相恋的。是彼此的共同兴趣爱好?还是有着相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就算是超强的异性相吸的一见钟情,是否在激情燃烧之后都是分离的结局?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一直是我在观影中探究的,遗憾的是影片没给我答案。而峰回路转的男主思想转变来的也有点突然,一句活着要向前看,就把恩恩怨怨掰扯清楚可能是难做到的。生活往往是给你一锅五味俱全的酸辣汤,当你难以下咽时又上点白开水或红酒,让你柔肠寸断之间又萌生出苟且偷生的片刻欢娱。

范伟出演的老宋一角,虽是个配角,却相当出戏,眼神,表情,把一个中年男人的无奈与幽默表达的淋漓尽致,而毛孩出演的男主,在演技上就明显没范伟老道了。刘蓓是早几年的影幕女神,清新秀丽,在《甲方乙方》里的表演让人看了爱在心里口难开,这次出演39岁的超大龄剩女,真是让人感叹岁月是把杀猪刀,直把女神变大妈。

俗话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家人之间,夫妻之间应该是熟人当做生人待,多讲爱少讲道理,也许就不会同住一个屋檐下而无话可说了。

顶一万句观后感(篇4)

七十年三代人,一路沉重。还原成生活,就没人把这些事当回事了,即使是主人公都那么匆忙,沉重感叹的是深夜的读者。

亲人之间心灵的阻隔居然左右了人生选择,人世坎坷颠沛流离居然就因为“说不着”。春水流成坚冰,竟成为了无法渡越的长河,辗转追寻,但愿万里风尘吹不散最后的梦想。

我理解这部作品其实就俩字:率性。三代人都因率性而悲哀,也因率性而畅快。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就是能接受并呼应对方的心声。朋友之所以成为敌人,就是心里所想坦然倾吐,摧毁了对方的期冀。然而在生存的底线上,很多人不敢率性啊,不敢坚持。杨百顺到杨摩西,生活所迫,杨摩西到吴摩西,也是生活所迫,只有吴摩西到罗长礼是精神要求,自主选择。然而又是饱经沧桑后最无奈最无力的选择。真是可怜的人啊。

在离乱黑暗中的一丝温情,就是群星,总给人活下去的勇气,杨摩西之于牧师,吴摩西之于巧玲,章楚红之于牛爱国,就无异于深夜里的星空。温情被时空拉抻成最纯最浓牵挂,这世界最遗憾的事是什么呢?恐怕就是这样的牵挂没有尽头吧。

顶一万句观后感(篇5)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刘震云历时三年的倾心之作,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以河南延津为背景,小说分为两部分,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杨百顺、牛爱国分别的一出一回,好像总是在重复相同的故事,从起点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两人千丝万缕的联系皆因说得着说不着而起。展现的是中国乡村最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现实,书中人物命运循环往复,一句闲话就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尽管有时候是说者无心,但无论怎样都坏在了说的上面,而有时又翻山越岭只为探求一句话,杨百顺因为一句话离开了延津,而牛爱国又因为一句话回到延津。

一、“不是…不是…而是…”中的绕

“全不知她不是上了吴摩西的当,是上了县长老史的当;不是上了县长老史的当,而是上了省长老费的当;也不是上了省长老费的当,是上了总理衙门的当。不管是上了谁的当,吴摩西成了吴摩西。”文章有很多这样的句型、段落,初读时一段话要看半天才能理顺,给人感觉就像在凑字数,不过好在多了些趣味性,像极了现实吵架中的理;再读时有点窥见其中的高明,通过否定后又确认原因的方式,反映人物经历或心理活动,这样一来,人物之间那复杂又纠结的关系,读者也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十六岁的杨百顺要出杨家庄,出杨家庄是因为自己恨老杨,恨老杨是因为老杨把上学的机会给了杨百顺的弟弟,让自己磨豆腐。可磨豆腐也没那么恨,更恨的是老杨听了老马的话算计自己。可老马并不是故意要算计自己,老马是嫌老杨烦,随口说了个馊主意。可老马烦老杨并不是因为这个人烦,而是老杨总想着听老马的主意,老马觉得老杨占了他便宜。于是当杨百顺情绪爆发要去杀人时,居然不知道该去杀谁,好像自己跟这庄上的人其实都有仇,这才一怒而走。

文中的一句话不是一句话,一句话能绕出十句话,十句话能绕出一万句话,一个人和事绕出另一个人和事绕,而人和事绕也不是人和事本身绕,是人和人互相绕。人和人不交心,心里是一个意思,讲出来是另一个意思,意思和意思不一样,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如同一个毛线团一样,弯弯绕绕,最终揉作一团。有一个人不绕,就是传教的老詹。他要教导别人信主的理由是主能让你明白,“你从哪里来,你往哪里去。”可他一辈子只有八个半信徒,延津人不信他,延津人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

二、说得着与说不着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文中塑造了许多平凡的老百姓,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人,找一个好朋友已经很不容易,你可能跟某个人是好朋友,但是你们在一起未必就能说得上话,比人找人更不容易的就是话找话,无法言传,像影子一样跟着人的苦闷和孤独。我们希望有人能说得上话,希望摆脱孤独,希望被理解,希望得到人与人的沟通、温暖的抚慰,都处在摆脱孤独的努力之中,以致不惜制造某种虚假的响动和声音。

为什么每个人都在找可以说话的人,而自己身边的父子、夫妻不是可以说话的人呢,父母不爱子女而爱养女,夫妻不爱彼此而出轨,逃避处理关系而去找其他的关系,可能和一个人能不能说得着不是给他天天做鱼,或是生过他养育过他,而是要注重人与人的交流、将心比心。

之所以不断的寻找说得着的人,是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在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满足的条件下,就开始寻求精神的愉悦,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二者不可兼得,相比物质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这种满足和愉悦的获得需要人与人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能说得上话的人的“一句话”。

三、平凡小人物的孤独

文中的各种人物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最平凡、最普通的平民形象,包括杀猪的、打铁的、剃头的、卖馒头的、耍猴的、喊丧的、卖豆腐的、传教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作者真正还原了这些平凡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日常琐碎生活中的精神世界,从底层民众的角度书写了一种平民的孤独。

孤独这一略显矫揉造作的词并不是知识分子、精英们的专有,平凡的小人物同样在心灵深处存在着孤独,像杨百顺,为了逃避孤独,他不断的改名为杨摩西、吴摩西、直到罗长礼,这其中包含的辛酸和无奈,可以看作中国底层民众悲怆命运的缩影。孤独虽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己伯乐的渴求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文中“孤独——寻找一一寻不得一一孤独”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改变的轮回,为了“说得着”,主人公不停地苦苦寻找,蓦然回首,那人却已不是以往的那人,于是又陷入了孤独的深渊。他们不断寻找,想要跳出这个轮回,找到一个“能说得着的人”,最终却总也逃不过宿命的力量。“孤独”是引发寻找“说的着”的原因,而“说不着”又唤醒了内心的孤独,主人公一生的漂泊都是在这个圈中,拼命奔跑,却总也摆脱不掉,在寻找的过程中品味着人生的孤独。

书中精神世界最丰富的人可能就属传教的老詹,他没有妻儿,只有花费一辈子发展起来的八个半不诚心的教徒,但是至少他还有信念与执着。而信仰的缺失,造成的伤痛无法抚慰,只能任由自己不爱该爱的人,压抑,沉默,爆发,再次压抑,在沉默中爆发,在沉默中灭亡。

“出延津”与“回延津”之间历经百年,三代人的拼命挣扎、寻找,形成了宿命式的循环。“一句话”是一个象征符号,一个需要解开的密码锁,为了摆脱孤独,吴摩西离开了这个地方,为了摆脱孤独,牛爱国又回到了这个地方。

顶一万句观后感(篇6)

周末,为了打发时间,一个人去看了场电影《一句顶一万句》,听介绍说电影是根据矛盾文学奖的获得者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号称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导演是他的女儿刘雨霖。

整个观影过程没什么让人震撼的感觉。电影围绕着说得着,说不着这个核心,聚焦普通人被忽略的情感,面对孤独的挣扎、面对痛苦的纠结。讲述的是发生在河南延津小城,一个女人庞丽娜婚内出轨婚纱店老板蒋九,被老公牛爱国知道后想要报复杀人,最终放下了屠刀的故事。

故事的开头,主人公的女儿百惠在认真、仔细的黏贴父母吵架撕碎的结婚证,就预示着这场婚姻的破裂与不幸,而最终孩子受到的伤害将在所难免。男主人公牛爱国除了在结婚登记的时候看到过笑容,一晃十年而后的镜头里,一直绷着个脸,神情凝重,说话的声音也让人感觉压抑和消沉。听说妻子出轨的消息后,跟踪调查,掌握了证据,想要杀人报复。最后听从了战友的劝告,改变了初衷。转而把消息告诉了蒋九的老婆赵欣婷,希望借刀杀人,害的赵欣婷喝了农药。庞丽娜自知理亏,没脸回家,想要离婚,牛爱国却死活不同意。一个当过兵的男人,十年后还在修鞋,给女儿买个玩具都舍不得。充分说明男人的小气、自私、心胸狭隘和无能,老婆的出轨也在情理之中。庞丽娜出轨虽然不能原谅,但是她出轨的理由不是为了钱,为了权、为了性,只是为了找一个能说的来的男人。夫妻间的隔阂不会是一朝一夕,从小问题发展成大危机,从一开口就知道对方想说啥,到今天的无话可说,难道不值得男人反思?!如果刚开始就多沟通,也许就不会酿成今天的大错。虽然牛爱国也想挽回妻子的心,学做她最爱吃的菜,红酒配烛光晚餐。没话找话的结局就是不欢而散,因为妻子对他说的话不报任何希望,允诺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做成过。所以他的话给不了妻子任何信心和感动。

庞丽娜当初也想回归家庭。如果牛爱国不存心报复,那么孩子至少有一个完整的家,也许一辈子就这么打发下去了。完成的都是规程,不探讨幸福的存在与持久,就像中国很多传统的、老式的婚姻。牛爱国想借刀杀人,谁知蒋九浪子回头,与妻子和好如初。可见在婚姻出轨这件事上,女人大多可以原谅男人,而男人却不能原谅女人。尤其牛爱国拒绝妻子见女儿,让人觉得很气愤。庞丽娜只能在放学的时候,躲在对面小店透过橱窗的缝隙见女儿一眼。给女儿买的衣服和玩具也要偷偷的给,还是让人觉得很心酸。婚姻的破裂,肯定不是一个人的错。不管责任在谁,女人大都是弱者,受到的伤害也最深、最多。女儿大病,转危为安,牛爱国略感欣慰。尤其女儿电话里跟父亲规划可以实现的目标,让牛爱国彻底醒悟,选择了原谅,也让自己得到了解脱。为女儿买馄饨来到了火车站的牛爱国,巧遇久寻不见的妻子。此时的妻子被他逼得被迫逃离,逃离婚姻的苦,孩子的牵挂和对往昔的怀念,都让人不免唏嘘。

当我一直想着一句顶一万句的经典话语是哪句时,电影就像一匹狂奔的野马,飞驰到悬崖边时突然有如神助般勒住了缰绳,故事嘎然而止。那句顶一万句的话就是偶遇已经离婚的女同学说的,也是让牛爱国放下屠刀的另一个原因:什么都能挑,只有日子不能挑。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凡事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都藏着委屈。没有人有错,每个人又都是受伤的人。人心的隔膜是横亘在人类历史中最无解的难题。我们不能纠结于过往的种种不顺与打击,即使经历磨难,跌跌撞撞的被命运拍打至此,还是要饱含对生活的热情。尽力让生活更美好,接纳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

顶一万句观后感(篇7)

刚看了《一句顶一万句》,是冲着刘震云去的,之前看介绍说同名小说极具艺术价值,号称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这让我充满了好奇。没看过刘震云的小说,但是看过《百年孤独》,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但是尝试了两次,都看不下去,实在是晦涩难懂,不知所云,人物都分不清,只得做罢。

电影说的是小人物的生活,发生在河南延津,离新乡不远,动不动就扯到新乡发展剧情了,所以权当是再了解下新乡。不过去过这里很多次,只在电影里认出了新乡火车站。如果有人知道里面的风景(佛像和山水)在哪里,可以告诉我,下次去看看。

整个观影过程没啥震撼的感觉,主要描写了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困惑,中年人的精神需求。婚姻十几年后,没了新鲜,少了激情,人们的主要需求变成了能有个人说说话。这个说话对象可以是任何人,无关性别,无关年纪,以至于范伟认为婚姻得闪光点就是和小学生侄女沟通很顺畅。只要找到能沟通的人,人们就会觉得痛快舒畅。

为了突出人类的渺小,导演特意多用了些俯视镜头,先是人物特写,然后镜头逐渐拉远升高,以造物主的视角藐视众生。电影的好处就在这里,可以运用影像来表达,比读书动脑筋少。

这个电影更像是一个小品,它所要阐述的内容很难撑足整部电影:人生什么都能挑,就是日子不能挑。过日子过的是以后,而不是以前。在我看来,这就是最重要的一句话了,至宝真理,颇有些倚天一出,谁与争锋的感觉,这一句,顶一万句,别的都是废话。

看到小女孩生病的时候,突然感到恐惧:随着人到中年,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接近存量而非增量。我们的生活大部分已经定型了,所有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将面对越来越多的离别和失去。这和人生态度积极与否没有关系,这让我惆怅。

一部电影出来,一定有人欢喜有人忧,还有人喷。我是觉得没有不值得看的电影,有人花了几千万或者几亿,召集了一群人讲故事给你听,给我们不同的体验,这个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只要看的人有想法,每一部电影都会对我们有影响,即使某些影响并不是它的初衷。所以,建议朋友们,如果懒得看书的话,进进电影院也是一种选择,祝大家周日愉快~

顶一万句观后感(篇8)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分上下两篇,写了两个有关系却无联系的人和事,杨百顺和牛爱国(杨百顺是牛爱国母亲的继父)。

他俩所处的年代不同,经历不同,可性情相似,命运相同,都是自尊好强的人,都要活出自己的样子、选择自己的路,任劳任怨、固执倔强。可事与愿违,杨百顺差不多换了十个事做,连名字都改成了吴摩西,结果还是身心疲惫,一事无成;牛爱国从一个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到四处碰壁,最后面对家人的欺骗,尴尬无助。他们始终不明白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只看结果,他俩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从希望到失望,最后绝望。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越是想好,越好不了。这就像在搓麻绳,反劲不能太大,要适可而止,否则,越用力、越费劲,直至绳子断裂。绳子断裂可以换一根,人要是遭受重创,那就是致命打击,一蹶不振。人就是这样,费尽心血竭力坚持的不一定有好结果,可更弦易辙重做选择也是一件两难的事。真的很难说,谁睿智、谁愚蠢的。

合上书,油然四个字在眼前,“命运弄人”。好像看到,在苍茫的大地上,两人精疲力尽,目光茫然,人在奔走,在无奈中不知所措却依然坚持着向前走,这就是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