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观后感作文 > 导航

万里归途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27

万里归途观后感集锦。

观赏一部影片,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与故事情节产生共鸣时总会得到不一样的感悟。通过观后感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影经验让别人受益,写作品名观后感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切入,你知道如何写好一篇作品名观后感吗?了解万里归途观后感不妨看看高分作文网推荐的这篇文章,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万里归途观后感 篇1

《万里归途》以20xx年努米亚共和国内战为背景,讲述前驻地外交官宗大伟和新人成朗临危受命,带领北非边境的中国同胞回家的故事。不难想象,影迷很容易把《万里归途》和类似题材的《摩加迪沙》作对比。

不同的是,《摩加迪沙》以外交官及其家属、工作人员的撤离为主,落脚点是韩国电影擅长的南北关系。《万里归途》则关注125名在外打工的普通民众,在没有物资和支援的危急情况下,徒步穿越战火和荒漠,最后走出困境,体现的是中国外交官的勇气和智慧。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所谓撤侨就是飞机军舰开到,所有人挥舞国旗欢欣团聚,根本想象不出他们曾经历多少磨难。《万里归途》正是聚焦回家前的这一段征途,设置了大量的障碍和考验,比如政府军不协助、反叛军的挑衅、通讯中断失联、撤离点情况不明等,让主人公不断卷入未知的风险和危机,并用15天、32万步这样直观的数据,给观众带来极强的心理压迫感。

物理层面的困难同时带来了精神层面的交锋,成朗和宗大伟在经验和原则上的冲突,则把外交官的个性和品质落到实处,让普通观众对这个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张译扮演的宗大伟是《万里归途》的绝对一号。他熟悉当地语言,懂民情接地气,在底线之上懂得灵活变通,并具备优秀的研判和交际能力,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可谓是“说软话办硬事”的典型代表。片中,张译的表现一如既往的稳,有血有肉,实现了观众情绪的最大调动。

宗大伟一开始在成朗眼里并不讨喜,甚至显得油滑世故。作为初出茅庐的外交官,成朗勇敢热血却经验不足。这是他第一次主动请缨,深入战区参与撤侨工作,虽然工作处事有点“轴”,但在原则纪律和政策外宣上,显然具备更多的优势。从王俊凯出场的扮相上来说,非常符合青年才俊的定位,不过稚嫩的五官很容易出戏,好在时间不长,后面灰头土脸的妆容,大力掩盖了他的少年感,增加了角色的可信度。

殷桃扮演驻外企业高管白婳,一名已故外交官的家属,有着坚忍和担当的一面。而片中另一名女性角色——宗大伟的妻子陈悦,则凭借一通电话和一个拥抱,牢牢抓住了人心。

拍摄真实的人和生活,《万里归途》采用了很多细节,赋予角色深入战区最可信的动机。所以当最后真实的撤侨画面出现,我们才不由得对这些外交官肃然起敬。

万里归途观后感 篇2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们的背后是强大的祖国,正值中国建国73周年,我和同学去观看了《万里归途》这部电影,再次感受到了祖国对我们的关心与呵护。

《万里归途》是2022年中国国庆节期间上映的一部“海外撤侨”题材的电影,影片以利比亚撤侨为原型,讲述了中国外交官在努米亚共和国境内遭遇了战乱,当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接一批华侨回家,可白婳不幸因车子损坏并停在了战乱爆发点。于是宗大伟、成朗和一名努米亚老人一起去寻找白婳。可他们并不知道,和白婳在一起的还有约一百多名中国人,中国外交官们带着那些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迪拉特,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几名中国人对中国外交官产生了质疑,他们偷偷溜走了。为了保证这些人的安全,宗大伟和白婳赶快去寻找他们,可惜却因为偷了井水,被叛军给抓住了。叛军的首领并不把这些中国人的命当做一回事儿,提出要和宗大伟玩场游戏,就是用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放下中国外交官的身份,拿起这只左轮手枪,向自己的头部开一枪。叛军首领朝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结果却平安无事。其实宗大伟也明白,拿起那部左轮手枪,就意味着自己的生命将走到尽头。可是如果不和叛军首领玩那场游戏,那么这些中国人就将会遭到被枪毙的下场。那位老人看不下去了,为了这些对他似如亲人一样的中国人,他毫不犹豫地先拿起手枪在自己的头部开了一枪,英勇牺牲。

走出影院方感意犹未尽。《万里归途》把中国人这种团结一致的性格描写得活灵活现。当别人身处逆境的候,当他们得知是中国侨胞时,他们选择了去帮、去救。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却要竭尽所能保全中国侨胞的生命。这种无私的精神让人为之感动,这就是中国精神!

宗大伟是一个值得书写的人,他是一个平凡而不平凡的人。平凡,因为他是千千万万中国人中的一员,是许许多多外交官的一员。但他却不平凡,是因为他能够在努米亚叛军枪口的威胁下,将性命作为赌注,为了中国公民而不怕去死。他指导年轻下级成朗带领侨胞、引领平民走出心灵困境,带领他们回到祖国和亲人团聚。这就是中国人的本色!

“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

上面的这些是网小编专门整理的万里归途观后感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万里归途观后感 篇3

周三晚上看《万里归途》,偌大的影厅,就我一个人。

我并不害怕,因为有宗大伟在,有白婳在,有成朗在,有无数个归家的人在……

还因为我就在他们历尽“万里”,穿越战火,穿越沙漠,穿越生死“归途”的家里。

但是我替战区的人们感到揪心和害怕,隔着屏幕都能闻到浓烟炙烤一切的味道,感受到炮弹落下时万物消逝的震颤。

战争可以燃烧一切,摧毁一切,涂炭一切,但它却不允许一根烟头自由的燃烧。

影片中有几处烟头的特写,一处是宗大伟扔掉烟头决定代替章宁去完成撤侨任务;一处为宗大伟想告诉白婳,章宁已经不在的事实,想点烟来掩饰自己的难受、悲愤、压抑和担心,打火机怎么打都打不着;一处是宗大伟刚把烟头给政府军的一个军官,炸弹就炸得军官身首异处。

烟头是一种人间烟火气,顺心时是惬意的消遣,糟心时是郁闷的释放,是极其私人的爱好,想戒都难。

宗大伟扔掉烟头的举动,代表着他与想着自己小家的“私心”的告别,选择了大家、国家。在面对牺牲的挚友的妻子时,他选择点烟来缓解自己的伤痛,但是怎么打就是打不着,意味着章宁这一人间烟火的消散,再也回不来了。那个政府军的军官,上一秒还享受烟火带来的一丝快意和安宁,下一秒直接被战火炸得粉碎,可见战争中这种安宁和舒适是假相,真相就是时刻得面对恐惧、面对死亡、面对威胁、面对离别。

战争眼里容不下一轮明月。

皎月下竖起的是手枪,深蓝夜空下疯吼的是绞杀一切的狂叫。战争有的是火的炙烤、枪的扫射、炮的毁灭。在它眼里,明月算什么,风算什么,人命又算什么。

影片中那些竖起的手枪直指天上的明月,明月能说个啥?明月本该朗照离人,本该“弹素琴”,“对饮成三人”,本该“人长久”的啊!明月是遥远的故乡,但是去往月宫的目光却被手枪指着,去往故乡的路途却被坦克追着。

清冷的月光都浇灭不了这疯狂的战火,明月只能冷冷的看着这些人间的鬼魅魍魉,期待“万里归途”的人们,早日回到松间、清泉、石上。

《一千零一夜》童话讲的是航海家辛巴达的故事。

电影的隐喻入木三分。残酷的战争哪有童话?童话里是航海的故事,这里哪有海?这里有的是战火、沙漠、孤城、难民、残肢、死亡,但是,再仔细想想,陆地上战火的肆虐,不正如海洋中猛浪的席卷吗。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生命如逆行之旅,但也要向前航行。宗大伟原本是要回家陪伴待产中的妻子的,但是他留下来完成同事未完成的撤侨任务;在努米亚边境官的多重要求下,他想尽办法解决那些丢了护照的同胞的过境手续;在途中关于是否告知实情给人们,与成朗产生分歧,忍受成朗的误解,继续完成任务;刘明辉带几个人擅自脱离大部队,宗大伟前去营救;叛军要与他玩俄罗斯轮盘赌的游戏,他退缩、躲闪、害怕但最终用勇气去面对。

几次开枪,对于宗大伟来说,就像在海里几次差点溺亡。航海即是归途,活着即是信仰。

这世界没有童话,有的只是那个一直呵护你,让你讲童话的人。

电影中讲童话的是努米亚的女孩,让一个战争国家的女孩讲童话,这个隐喻超过了一般的意义。

对这个孩子来说,她将跟随白婳来到一个和平的国度,过上天天可以讲童话的日子,这本身就是一个童话。

人间需要童话,跟需要希望一样。

愿人间烟火自由、幸福、平和,就像翻着一页一页的月光,讲着一缕一缕的童话。

静坐在清泉、松间、石上。

万里归途观后感 篇4

《万里归途》不强行煽情,它让人直面战争的残酷。在电影院里,我被真实的场景吓到了好多次,火箭炮迎面而来的爆炸和轰炸机现在还让我害怕。但“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真实故事”里,在那个没有被电影镜头记录下的撤侨行动里,我不敢想象当时的外交官和同胞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长在一个和平的国度里,是很难体会那种生命如此廉价的滋味的。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华侨们背井离乡远赴海外,但是每当遇到战火和纷乱的时候,一切都成了泡影,唯有活着回家最重要。

张译不愧是老戏骨,演绎得生动入微、淋漓尽致。外交官光鲜的外表之下,掩藏着的是危难时刻无法回避的使命,一千个退缩的理由,都无法覆盖如山的职责,然而挺身而出后,却往往是九死一生。

当“飞机进入中国领空”,万家灯火托起京城时,我泪目了。当我看到,宗大伟被堵在车流中、又被鞭炮礼花吓了一跳的时候,当我看到宗大伟穿过昏暗走廊推开家门,当我看到看到团聚的亲人们时,我能真切感受到他心中那份历经劫难之后的踏实和淡定,还那份重回亲人身边的温暖与幸福。相信这一切,正是所有坚守海外、服务同胞的外交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