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观后感作文 > 导航

我的世界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25

我的世界观后感(集锦6篇)。

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观后感。观后感是每个人在观看作品之后的感悟和心得体会。每次观看完一部作品之后,心中都会感触颇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本质,我们需要写一篇观后感。那么,作品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我的世界观后感(集锦6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世界观后感 篇1

刚放假,孩子又捧起了《爱丽丝漫游记》开始阅读,我不解的问那不是她早已读过的书吗?孩子欣喜地告诉我这本书被拍成电影了,她想再读一次,

今天下午,童心未泯的我也捧起《爱丽丝漫游记》来看,我想我要读了这本书才能和孩子一起探讨,哪怕就是说说里面发生的离奇故事情节。

这本书最出色的地方就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作者创造了一段神奇的故事,让爱丽丝这个小姑娘,经历了曲折离奇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是展开想象的结果,比如说小姑娘一会儿变得很大,大到整个屋子都盛不下,一会儿又变得很小,小到像一根小姆指,无论如何也无法攀上一张桌子;同时这本书里在丰富的想象之下又不乏现实的细节,很贴近生活,比如在爱丽丝为了找到从四面锁闭的大厅里出去的方法再次回到桌前找钥匙却发现桌上多了一个瓶子且标签上写着 “喝我”时,感到很意外却又不乏思索,想到“什么奇怪的事都可能发生,今天已发生这么多奇怪的事了,这也没什么奇怪的”。但在她决定喝里面的东西时还是很慎重,先是看了看上面没有写着“毒药”一类的字,后又“尝”了一小口,确信没什么问题时,才一口气喝了个底朝天。作者这段关于心理和行为的描写很贴近现实生活,与小朋友们目前现实生活中接受的教育和所作所为的情形差不多,这种在展开想象的翅膀时却又不忘翅膀是羽毛做的的写法使我们读起文章来既感到思绪的飞扬又感到情感的踏实,让孩子们在新鲜的阅读中受到教育;还有这本书的第三个亮点就是:离奇的故事,

故事很离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兔子会说话、穿衣服、带怀表,而这是人才能做的事情,还因为兔子洞很深很深居然爱丽丝睡了一觉才掉到底,又因为爱丽丝居然迷失在一个锁闭的大厅里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又变小就是变不合适出不去。故事因为离奇才吸引人往下看,才牵动读者的心,也吸引了我这样的`大朋友。

一、要什么的样子呢?

不过看似荒诞的奇遇却是源自于孩童的心理世界。比如爱丽丝因为小而拿不到钥匙,所以想急切地变大,当他真正变大时却又无法钻进小小花园……到底想大还是想小呢?孩子们总是想要这样想要那样,其实很多东西不是两全其美的,生活中有许多的选择。可是生活在如今这个物质文明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代,孩子什么都想要要,哪怕是天上的月亮、星星抑或是太阳。在童话中让孩子明白现实生活中本来的自己是最好的,可能心中期盼很久的东西到手未必如意。

二、孩童的本性。

孩童心中充满幻想,喜欢种种新奇的东西,更想去冒险。孩童胆小,天真,善良,叛逆……这一切都在书中的字里行间体现。爱丽丝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所以她的梦是这样的稀奇古怪,这样的不可思议。这可能是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爱丽丝又是天真懵懂的,你看她和毛毛虫对话,跟舍猫聊天,到扑克王国游玩……在漫游中,爱丽丝的胆子得到了锻炼。刚开始爱丽丝尽管变大了,可是她的内心却是害怕比她小的动物。后来在扑克王国遭遇审判的时候,她变得大胆自信而且敢于叛逆,这是孩子在生活中遭遇了很多以后逐渐形成的品格。所以让孩子们自己去品味,

我的世界观后感 篇2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读后感,来自亚马逊网上书店的网友:从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到阅读了读者的评价后,就明白这不是故意赚人眼泪的煽情作品。而是呼唤起最内心的人性的一种由内而发的感慨。选择在回家路上来读这本书。一个小时看了80多页。想的到这是一个独生女写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与母亲间的依恋。何其相似的背景。独生女,单亲。没办法不去融入进去,预见到自己的未来。是否也会一如这般没有兄弟姐妹的帮助,只能自己承担照顾病中的母亲。肩负女儿、母亲、妻子的同时,我怎么样能在以后避免和作者同样的遭遇,同样对母亲的不关注、照顾不好、没有时间陪伴。三个月前,母亲患了甲状腺结节,住进医院做了手术。当时真是明白,这种时候依靠不了任何人。所有母亲的病痛、生活的料理,都得由我来承担。我庆幸自己扛了下来,有了一点经验。知道在病床上的病好都是“小孩儿”,就得付出爱心的去照顾对待。看这本书一直在想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我必须不能让作者的事情重演在我自己身上。忍着忍着不掉眼泪。看到有点鼻酸的时候就远望一下车窗外。到晚上自己在家的书桌旁,看到了最后一页。实在忍不住掉下来了。“我再也没法叫那一句‘妈’。”还有什么爱人是可以换的,而母亲是唯一的。人生就是不断失去最爱的人的过程。这让我无法抵抗。所以只能尽自己所能,随时随地多陪陪妈。也把这本书拿给姥姥看。我不好说自己是出于什么心理去让年迈的老人家去看这本书。是在说让她看看快去世时不能给儿女添麻烦吗,还是说让她知道做儿女的不容易,还是说……不知道了。无法去解释这样的心态。心疼我妈妈做姥姥的女儿,也心疼她做我妈妈,两头都要照顾。却没有人照顾她……

我的世界观后感 篇3

刚刚读完王小波的《我的精神世界》,书中的一些观点与我曾经脑海中的一些疑问发生了碰撞,产生了一些火花,结合当下的一些困惑,觉得有些问题,自己终于找到答案了,至少是说服自己的答案,在此分享一下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突然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活得那么的辛苦?从来没有听见周边人中的亲朋好友说,自己最近在休息,或者出去玩了之类的话。回想一下自己从小到大看到的眼中的父母,一年到头好像就没有什么时候休息过,每天早上起来,家里一个人都没有,从小到大:自己一个人吃饭,洗衣服,自己去上学,生病了自己去医院看病。感觉父母陪伴自己的时间不是那么的多,似乎父母永远有干不完的活,永远没有时间停下来休息,有时候就在想,父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生都在忙碌,究竟是为了个什么?曾经的答案是:为了让孩子吃饱穿暖,吃饱穿暖之后呢?为了孩子有钱去上学,孩子毕业之后呢?为了给孩子娶媳妇,娶完媳妇之后呢?帮孩子带孩子。之后呢?我觉得可能大多数人都能回答出这个问题:父母岁数大了,该养老了。

想到这里,我的疑问反而更多了:我们的爷爷奶奶那一代人,都是在家里由父母这一代人为他们养老,那么我们我们父母这一代,又该怎么养老呢?我们作为孩子的这一辈待在家里为父母养老?显然不可能,因为我们要在城市里面工作,离家太远。把父母接到城市里面来?反问一句,城市里的生活方式,父母会喜欢,会适应吗?我觉得我的父母就不会喜欢,也肯定适应不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忙碌了,他们喜欢在自己的地盘上为所欲为,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突然把他们放到城市里面来,在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里:他们该做什么?他们想做什么?他们能做什么?与周边的陌生人如何相处?人都有一种需求:被人所需要的需求,人是社会的人,人是集体的人,人是同类中的人,人或许在物质上能够个人满足自己全方位的需求,但是在情感上,个人是无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的,需要他人给予,在这个情感稀缺的时代,情感上需求的满足,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不知道在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觉得,自己周边的建筑,好丑啊,为什么盖房子的人就不能把房子盖的好看一点,至少一眼看上去显得不那么的反感,恶心,想吐。有一句话这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不光要有居住功能,还要有观赏功能。后来学习了经济学,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因为成本问题嘛。在大多数人看来:房子只要结实,能满足自己的居住需求就可以了。如果一位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我看到一个家财万贯,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住在一个我看上去觉得恶心得想死的别墅里面去的时候,成本问题这个答案我就无法接受了。因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来说,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尊重和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当一个人的物质问题解决完了之后,解决精神需求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为什么那些人的行为用这个理论解释不了呢?是理论出了问题,还是人的行为出了问题?

从小到大,看看自己村子里面的建筑,县城里面的建筑,再看看昆明省会城市里面的建筑,再从昆明坐火车去长沙,看着沿线城市里的建筑,再到大学期间出去玩,看看去过的那些城市里面的建筑:南宁,南昌,南京,衡阳,桂林,再到毕业之后。自己去过城市里的建筑:重庆,北京。大江南北看完以后,我觉得肯定是自己的审美出了问题,不可能这些我去过的城市里面的建筑都出了问题。直到我去了一个城市:云南省红河州的屏边县,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城市的时候,我的感觉是:这城市,我喜欢。城市整体布局,规划,建筑风格协调一致,给人一种美感,当时只是觉得那个县城的建筑美,符合我的审美观,却没有想过为什么。直到有一天,看见了一句话:美是一种秩序。突然觉得,自己多年的疑惑找到了答案,对呀,我去过的这些城市,不就只有屏边这个县城在城市整体的建筑风格上保持一致,存在着一种显眼的秩序吗。其他的城市,不都是这里一栋高楼,兴许旁边就是一栋低矮的瓦房,甚至是旁边就是一个垃圾场。想到这里,另外一个疑问突然就冒出来了:为什么屏边一个小小县城都可以做到,城市规划布局上整体风格协调一致,而一座大都会城市反而做不到呢?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里面的一句话提醒了我。

原话这么说:

“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历经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才会觉得历史至今还活着。要是可以随意翻盖,那就会把历史当做可以随意捏造的东西,一个人尽可夫的娼妇”。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部历史有一半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

“我前半辈子走南闯北,去过国内不少地方,就我所见,贫困的小山村,只要不是穷到过不下去,多少还有点样。到了靠近城市的地方,人也算有了点钱,才开始难看。家家户户房子宽敞了,院墙也高了,但是样子恶俗,而且门前渐渐和猪窝狗圈相类似。到了城市的近郊,到处是乱倒的垃圾。进到城里以后,街上是干净了,那是因为有清洁工在扫。只要你往楼道里看一看,阳台上看一眼,就会发现,这里住的人比近郊区的人还要邋遢得多。总的来说,我以为现在到处都是既不珍惜人文景观、也不保护自然景观的邋遢娘们邋遢汉。这种人要吃,要喝,要自己住得舒服,别的一概不管。”

“我以为,每个人都有—部分活在自己所在的环境中,这一部分是不会死的,它会保存在那里,让后世的人看到。住海德堡,在剑桥,在萨尔兹堡,你看到的不仅是现世的人,还有他们的先人,因为世世代代的维护,那地方才会像现在这样漂亮。”

在西方,人们修缮房屋的时候都是做到修旧如旧,而且只是进行内部装修,露天部分是不动的,所以整个城市看上去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存在一种秩序美,反观中国的这些城市,直接将旧房屋推到,全部重来。我就在想,30年后,当一个孙子问一个爷爷:为什么你们当年盖的房子这么丑时,我很想知道这一位爷爷怎么回答。不仅如此,中国的道家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思想,中国人自身没有做到,西方的一些国家反而做到了,小国寡民,将房子建在山上,人鸟兽和谐相处,松鼠坐在窗台上吃东西是经常看到的事情。而在中国的城市里,别说见松鼠,连个鸟都见不到,货真价实的鸟不拉屎的地方,蓝天白云,那就更是奢侈品了,工业化带给人们的幸福感,究竟比农业社会多了多少?思维到了这里,我又在想另外一个问题:中国人现在都在读西方的世界名著,那么,西方人是否也在读中国的一些书呢?如果是,他们读的是哪些书?读得懂吗?如果不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又是什么样?西方人又是通过哪些方面来了解中国的?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从何谈起?为什么我们接受了西方的文化,而西方却不是?

工业化在给人们带来的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将人的精神世界撕扯得支离破碎。时间全部投入到工作上,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朋友,甚至是连让人谈个恋爱的时间都没有。从xx年开始,中国的人口出生率,结婚率已经出现了连续下跌,离婚率逐年上升。现在整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国家居然只有40个,高于世界人口平均增长率的国家居然只有18个。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中国的老龄化社会来领已经不可避免,未富先老又是中国面临的普遍问题,养老问题已经是摆在眼前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男女比例不协调,未婚男性整体数目比女性整体数目多出2000万,也就是说,中国现在已经有2000万人注定光棍一生,加上贫富距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冲击,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逐渐加大。

记得初三的时候,物理老师说:我们这一代人将是有史以来最幸福的一代,10之后的今天,不知道我当初的那位老师现在感想如何?高房价,低收入,时间被工作占据了大多数,高物价,高生活成本,竞争强度增加,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使当下的每一个人都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之中。想到这一点,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我的父母一直在不断的劳作中: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陷入巨大的焦虑之中,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什么现在街上的每一个上班族都是急急忙忙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陷入巨大的焦虑之中,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什么中国的城市里面,房子可以建造得这么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陷入巨大的焦虑之中,不敢有丝毫懈怠。对城市做个整体的调研,规划,设计,施工,招商,引资。来不及了,哪有那么多时间干这个,能用就行。国家要GDP,官员要政绩,无业人群需要一个工作岗位,投资人需要看到未来的商业增长空间:增长,持续的增长,超越预期的增长。有一句叫做:你的优势就是你的诅咒。是呀,当你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的时候,你肯定是要被抛弃的,因为你不具备了赚钱的价值。在商业利益的面前,什么人道主义,人文关怀,道德伦理,全部都要让位。马克思的一句说得很有道理:为了利益,资本家甚至愿意将绞死自己的绳子卖给无产者。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或许当邓小平在深圳蛇口说出这一句话的时候,就注定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现状是这样。因为整个商业是自成一个体系的,资本是逐利的,只要这件事能赚钱,加班你不干是吧,没事,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而且还是缺钱的人。因为中国贫富夫分化已经严重到制度化了嘛,只要这个赚钱的商业运行模式启动后,各行各业都会争相效仿,因为赚钱。所以,各行各业的人就都普遍陷入加班中,这一个恶性循环越陷越深,最终,人就只能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什么恋爱,结婚,给父母养老,在生存问题面前,全部都要让位。这注定是我们这一代人一生都要面临的悲剧。读完《三体》,有两句话感同身受:人的第一要义是生存,生存是残酷的。

回想起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华文明也延续了5个世纪。国门打开之后,中国进行全方位的西化:政治体制,治国理念,经济体制,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等,曾经的天朝上国,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究竟是为什么。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口5亿,70年后,中国人口增长到14亿。人类历史上,可能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过这么多的人口。如果中国的人口,一直保持在7亿左右,今天的中国,绝对是另一番景象。

海明威说: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敲响——丧钟为你而敲响。

鲁迅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活在这样一个各行各业全方位市场化导向的时代里,或许是我们这一生最大的不幸。因为我们没有选择,无法置身之外,出淤泥而不染,别想了,有些路本身就没有回头路。

我的世界观后感 篇4

我带着电子阅读器,看了好几天张佳嘉的书《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然后对爸爸说了两次“张佳嘉的书我不喜欢,他写脏话!”今天吃早餐时,我又说了一遍,爸爸忍不住怼怒了,他说:“你不喜欢就不要看。这本书发行量之高,是近年来少见的。我就说其中一篇,熟读《三国演义》的人,就看得懂《美食》。张佳嘉有很深的文学积累,他如实记录生活中的脏话情形,不是他出口成脏啊。你能不能懂点阅读理解呢?”

说到阅读理解,爸爸就容易生气,他总说该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了。28号我要去三明参加一个晋级赛,中午他就把我说哭了。爸爸不懂声乐,可是他的耳朵很厉害,能听得出我哪个唱词跑出整个旋律了,我的声乐老师也是在同样的地方指出我没唱好。爸爸说不要去模仿别人的原唱,那是别人理解了歌曲之后发出的心声。当天晚上,我在三明的比赛中当场晋级了,爸爸说我唱得怪怪的,是表情和眼神很到位帮助了我,这是一个表演赛啊。“晋级卡”我也没拿,合影也没有参加,唱完就由大伯开车送我们去动车站赶回尤溪了,因为第二天要做主持人。谢谢《三明日报社》的小芳阿姨,她帮我拍了很多舞台照片;也谢谢大伯送我。

29号是“月芽儿电子琴”年度习奏会,张老师叫我做主持人。那天晚上,我是轻车熟路,超常发挥的。张老师和爸爸,还有很多家长都夸我表现得很出色。

这个暑假,我开始学习钢琴。爸爸认识的孩子当中,志涵的钢琴是弹得最好的,她弹奏时非常投入,弹的曲子都很流畅,听起来非常舒服。志涵练琴是最刻苦的,“熟能生巧”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我要向她学习。爸爸总是对我说,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它们之间都有共通的地方,那就是“理解力”。他希望功课学得好的我,可以把学习上的“阅读理解”能力,转化为对歌曲、琴谱的理解;对钢琴弹得好、舞蹈跳得好的孩子,可以把艺术理解能力转化为功课上的学习,反正他什么时候都能把事情与学习扯上关系。

我有些明白了,正如爸爸所言,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我相信自己可以真正把歌唱好,把琴弹好来,因为我有大量阅读的基础。

我是学什么东西都很快,可那些全是别人理解后教给我的。我希望能变成自己的理解,写自己的心思,唱自己的心声,弹自己的心情,跳自己的心跳(哈哈)。

加一句话,这个月马上过完了,干妈和姨妈都没来看我。

从我的全世界路过的,是我的助力,留下的才是我自己的东西。

我的世界观后感 篇5

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的书是《平风的世界》。

这部《平风的世界》是一本励智的书。其主要讲的是一对亲兄弟,用自己的能力创造了不平凡的世界。

孙少安是书里的主角,他凭自己的能力开了一个砖场。随着砖场越开越大,自己成了村子里最富的人,然而,他并不想自己一个人富裕起来,他决定带着全村人走向富裕。可是,砖场没过几天就出事了。但他没有慌也没有放弃,而是带着全村人面对困难,最后走上了富裕。书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孙少安的弟弟,孙少平。在书中,孙少平得知自己的大哥已经富裕起来了。而且他的大哥也催他回去帮自己的忙,但是孙少平并没有答应,而是自己在外面打工。他去采煤矿的地方,当了一名矿工。孙少平他却说:“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就不会感到辛苦。”

某年春节前夕,孙少平想家人了,他就回到了家里,与亲人们过了一个团团圆圆的春节。

其实,我推荐这本书是让大家学会勇敢,坚强地去生活。

我的世界观后感 篇6

同学们当你们在玩着iPad,手机,甚至无人机等先进电子产品时,你可知道五千多年前的古埃及人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是茹毛饮血地吃生肉呢?还是过着洞穴人般的原始生活,混混沌沌的过日子?今天我看了文明的曙光这本书才发现,古埃及人的生活并非我们像想象的一样。

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埃及人,认为洪水是尼罗河赐给他们的,尼罗河涨水大约是在7月至10月,播种期是10月。在播种期的时候,古埃及人就会先把泥土铲平,防止土壤干掉。再把猪群、羊、马等动物赶到麦田里,让他们把种子踩进土中,借此将播下的.种子深埋土中。这些动物还可以同时驱逐来偷吃的鸟儿,古埃及人的智慧真是比我们能想象的还要聪明得多。古埃及人生活的地方在尼罗河畔,那里盛产纸草,他们利用它做成笼子和草席。草茎捆成的小船异常轻便,用来行水猎取野鸟和捕鱼。收获期是次年3至4月,到收获期的时候,就会有官员专门来调查粮食收成情况。官员调查完粮食后,收获的粮食就会运往领主的粮仓里。每到丰收年大家都会说这得感谢法老传授的福祉。读了以上内容,我感觉古感觉古埃及人比我想象的聪明得多,原以为他们生活的地方是不毛之地,但是,他们不仅可以种植小麦,大麦等豆类,还有牛羊马等动物,并且还利用它们来进行耕种,帮助他们让生活过得更加富有。

古埃及人不仅智慧而且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原来以为他们对数学一窍不通,但是,看了尼罗下游的金字塔,才感觉他们对数学的准确性那么的高,是现在技术所难以复制的。 制作金字塔,首先要寻找一块平坦坚硬的土地,然后,在其四周挖沟,往沟中灌水,利用水面成水平的性质,在基地底盘上固定的高度做记号,整地成同一水平。此外还要利用测量工具检查砌石是否垂直,大金字塔要使用数百万块2.5吨重的石块,石块的表面需用磨石的工具来整平。在古代,没有现代化机器的情况下,要搬运这么多这么重的石块是万分困难的事情,而且还要进行磨平,花费的人力精力不可想象。法老在古埃及人中的地位相当于神,他们认为在法老死后就会成为奥西里斯神时,需要一个宏伟的宫殿来居住,所以古埃及人就决定要建造这雄伟而壮观的金字塔。他们年复一年的,不辞劳苦地建造金字塔,就是为了让法老在成为奥西里斯神时有宏伟的宫殿居住,他们的这种精神真是征服了全世界的人。

看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古埃及人是多么的智慧,多么的勤劳,不怕苦不怕累,才能创造了他们如此多娇灿烂的文化。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觉学习中的困难也好像没有那么的难了,比起他们遇上的困难简直就是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