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读后感为师

发表时间:2024-03-02

读后感为师精选。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读后感为师精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读后感为师 篇1

我拜读了于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了许多。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第一,甘草性温、味甘。于老师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也是“温”的最佳体现吧。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于老师提到一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不能带有情绪或者是戴“有色眼镜”去处理,那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作为老师,要和蔼可亲,温文而雅,但一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那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于老师不愧是智慧的老师,他懂得在“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把他的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时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有着独特的魅力。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性温”、“包容”、“调和”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与我们只有一次。”

读后感为师 篇2

暑假我认真读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后明白了: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师,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就是最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这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始终理解一件事,即学生是第一人,其次是学生,教育是一种生活对另一种生活的影响。

教育就是要开明智慧,完善人格。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行动,成为胸怀宽广、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美丽。读完这本书,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育的希望在于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成长。

没有教师,任何制度、理念和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气中。我们老师工作的工具是知识、能力、道德和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他应该不断学习和储备各种知识,以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我们首先得使我们的知识不老化,所以得刻苦学***文化知识,不能满足已有的那点滴学问。因为学生可以原谅挑剔的老师,但不能原谅无知无能的老师。因此,从一桶水到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的演变,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知识追求的觉醒。

只要还在教学岗位上就要不断的追求。读书才能有思想,思考才能有思想,思考才能有追求。因此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思想。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读书的人使天上的星星更深邃。要想做一个有主见、有内涵的现代人,读书仍然是必由之路。

只有读书才能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修炼成为值得学生终身阅读的“圣贤之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慢慢养成读书的习惯,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把自己塑造好了才有资本去改造教育 。师道实乃“学”之道。

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卢梭的儿童本位再到杜威的“儿童中心说”无非是向我们厘清一个事实。教育必须回到“以人为本”上来。《师道,为师亦有道》所选的大多数文章就是站在“学”的立场上来阐述为师之道的。

如《我们的“维生主义”》、《炫耀自己还是“以生为本”》等文这些文章不仅对“以生为本”进行了科学诠释并辨析了操作的误区。《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就是基于对“教”中心的课堂反思而碰撞出来的智慧花火。这个“学道”不仅仅包括如何让学***在学生身上,还包括如何定位教师自身的角色,做课堂上第51名学生,做终身学***问题。

师道体现在细节中。教育无大事,同样无小事。教师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因而真正的教育一定发生在细节当中。一个教师和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对比”使用不当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慎用对比》一文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给读者阐释了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告诫老师们要明晰使用的动机与方法。

这些来自于教育实践的文章读来颇受启发。读完此书,我发现教育真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我们始终明白一件事情;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尝试与思考。只有放手,你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只有放手,你才能知道他们的专长是什么。

读后感为师 篇3

教师,需要学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相关知识往往能使教师在课堂上找到左右手,精深抖擞。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如果教师不能把握时代脉搏,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开拓视野,不停地增长知识,不仅不能很好地教好学生,而且会因为自身的落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

“(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

“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

暑假又来了。学校推荐了几本书。如果你想永远活下去,你应该学会变老。我是一个只会买书,却很少读书的人。把书买到家,总是心中想会有时间看的;直到今天,看的也很少。但是我要写作业的,于是,匆匆看过一些,并把一些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一些感悟写下来,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

“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洁而概括。

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何为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要开明智慧,提高人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从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胸怀宽广、精神坚强的人。

简言之,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美丽。”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乐,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思考自身现在的问题。

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

《炫耀自己,还是“以生为本”》?这个问题在新课改理念下已不需质疑。然而,如何组织,如何有效或高效地让孩子们在舞台上展现自我,是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问题。

实际上,我的理念达到了,但我的能力没有跟上,我很多时候没有给学生舞台,而给几次舞台,对那些舞台上的学生很多是不满意的,很多时候,认为不如自己“教”,学生听,动手等“学习”来得好。我认为这种“教”与“学”的整合是较好的。——因为我没有更好的方法。

——实际上,我们很多一线教师会发现:往往年轻教师的教学成绩要好于老教师,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年轻人有更多的精力辅导等,却忽视了一个大问题:因为没有经验,他们眼中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是成功的,会有更真诚的语言赞赏,也会提供更多的舞台给学生!

学习的动机和快乐

这篇文章给我的思考不是文章本身的哲理:“孩子之所以厌学,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和老师喜欢控制他,父母和老师太喜欢使用口头奖励,物质奖惩等外部因素控制孩子了,而不去想方法增强的内在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始动机,做什么都在乎外部的评价。

”我思考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浮躁的,功利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我们的周围都是这样,我们如何做好自己,如何利用外部动机?我又思考:

我们有多少教师享受到职业的快乐?我们的孩子又有多少享受到成长的快乐?为什么我们都想快乐地成长,但不是这样的。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这些思考,又使我们回到教育的目的上来。如果我们真的把教育当成一种生活,开拓孩子的智慧,提高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然后独立行动,成为一个胸怀宽广、精神坚强的人。那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能否不享受生命的意义和成长的喜悦呢?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

“(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

“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

在生活中,读书也是必不可少的。当人们感到孤独的时候,读书变成了最大的乐趣。在这个时候,它不仅是人们丰富知识的工具,也是一种娱乐产品。当人们在这个时候看的时候,他们会感到快乐和放松;当人们处理事情的时候,他们能最好地发挥从阅读中获得的能力。

从读书中获得的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是无穷尽的,多读一些好书,对自己是有利无害的,人的一生读书是不可缺少的,读书可以使人增长新知识、新学问,没有书读的日子长了,总会感到日常生活里有所欠缺,读好书实在是无可替代的乐趣。正如高尔基所说:“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兽性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有导师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书就是这样一个人。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

书籍可以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伤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把枯燥的岁月变成愉快的岁月。这本书将各种信仰注入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充满崇高的喜悦和思想,使我们能够被吸收和忘却我们的感情,升华我们的灵魂。莎士比亚说:

“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这句话很好。如果生活中没有书,就好象没有阳光。如果没有智慧的书,它就象没有翅膀的鸟。社会文明因知识而进步,书籍为知识的发展提供营养。

如果没有书,人类将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如果没有书,人类将永远不会无知;如果没有书,我们将无法谈论生命,无法谈论价值,无法谈论发展!

读后感为师 篇4

为师之梦,幸福之路

《为师之梦:中学教师师德案例读本》重点关注中学教师的职业生活现实,以职业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为切入点,从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领域与人际关系角度,**了中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教育公正与教学责任,剖析教育惩戒、教师语言中的道德问题。在面临教师职业道德困境和困惑的基础上,分析其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策,是一本值得一读得好书。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

读过后,才知道师德可攀,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的师尊重和张扬人格的,是富有创造性的。即使对学生的爱是一样的,不同的老师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

尊重和爱护学生的生命,宽容和理解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的发展负有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现实生活中才能经得起各种折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现实生活平凡、具体、琐碎。面对充满童心和活力的笑脸,师德高尚的教师会尊重和张扬自机的人格。好老师是不同的,也是不同的。他们有的对学生的生活充满了尊重和关爱,有的对学生的错误宽容和理解,有的对学生的发展负责。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阳光的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用生命影响生命,用人格塑造人格。读完这本书,我意识到一个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一、 富有“激情”。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每一位听众。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 富有“爱心”。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

教师充满爱心,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 富有“责任心”。有些人把教师比作蜡烛。他们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无论教师是蜡烛,还是人的灵魂工程师,都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责任感。二十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作为一个教师他除了具备足以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责任心是很关键和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与发展,培养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四、富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五、富有“健康的个性”自古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句话里说明了,教师不仅要学识高,还要身正,所谓“身正”,就是指教师要有健康的个性。教师要大度宽容,教师要充满自信,教师要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教师要谦虚好学,教师要与人相处合作融洽。

教师在教育学生同时,有无时不刻的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

一个好的的教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这既是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师的的范畴。我要做的就是加强学习,建立终身学习,在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武装自己的思想,促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实现自己,提高自己。

作为教师只有耐得住寂寞,甘于平淡,用一颗淡薄和宁静的心灵,真实地面对学生,才能快乐地生活,踏实地工作。

读后感为师 篇5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于老师在文中详细讲述了他作为一名人民语文教师的为师之道,包括上课之道、待生之道、激励之道等。这些宝贵的教育财富对于像我这样新教师来说无疑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着我们从教之路的前方。而在这本书的众多理论中,最让我深受启发的应该算是于老师教育理论中的“中庸之道”了。下面我就着重谈一谈我对于于老师的“中庸之道”学习的体会及感悟。

朱友明老师曾说过,“在中草药里,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守望者,而在课堂中,于永正老师就是学生当中那棵谙熟中庸之道的甘草。”我想朱老师之所以给予于老师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在几十年的教学中于老师在温和与严厉,庄重与慈祥,尊重与威仪之间把握住了合适的“度”,就像中药里的甘草那样,调和百药之毒,减少副作用,做到去其过,增其效。

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学生过分的温和或严厉都是不合适的,一味的温和会使学生很难被教育,而一味的严厉又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凡是都要有一个尺度,其中尺度的拿捏往往是最难的。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于老师在文中说的那样严慈并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打了一个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在教育事业上,庄重与慈祥这两个词往往是一对矛盾,千百年来,国人一直都信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理念,认为老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威严庄重一些,只有这样才算是为人师表。但这样的理念无形中也疏远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教育的效果上也会大打折扣。于老师在他的书中列举了很多课堂教学例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于老师的课堂轻松活泼,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欢,至于为什么那样受学生喜欢,可能很多老师都会感到疑惑。在我看来,于老师课堂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于他在教学中能够把庄重与慈祥之间尺度拿捏的特别合适,课堂上他从能够放下老师的庄严,不以长者自居,坚持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他给自己约法三章,上课不背手,主动和学生打招呼,做值日等。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使得于老师每带一个班级都能够迅速和学生打成一片,进而实现预期目标。在执教《翠鸟》和《狐狸与乌鸦》这两篇课文中,于老师按照事先的教案设计,主动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一举动一下子就将所有的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住了,课堂上大家欢声笑语,而于老师就是这课堂上的“甘草”,将学生、课堂、书本知识调和在一起,推进课堂不断前进,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快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试想,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吸引学生,这样的老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

圣人孔夫子的中庸之道用一句话概括它的精髓就是“因材施教和因人制宜。”道理我们可能都明白,但若想真正的在教育活动中实现这句话却是很难的。在教学中对于这一点是有亲身体会的,俗话说,“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然而真正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应试教育的阻碍,使得我们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提出,“人类智能是具有多元性的。”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明显,智力发育快的孩子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领先,但这并不代表着智力发育慢的孩子就追赶不上。因此,我在带班的过程中从不会轻视任何一个孩子,无论学习成绩优良,都会平等真诚的对待他们。书中于老师对于个体差异这一问题以他本人的作业布置经验及挑担子为例深刻的进行了分析,即能挑100斤的挑100斤,能挑50斤的挑50斤,只要坚持按照自己水平挑了,都可视为合格甚至优秀。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想真正用好“中庸之道”,就必须在了解每一名同学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使得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于老师的教育思想的引领下稳步提高。

“中庸”即是无过无不及,它是儒家处世行事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千百年来,我们的民族正是凭借着中庸之道教育出了一代又一代英才。书中,我们不禁感叹,于老师已经将中庸之道完美的融入到了他5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他是一面旗帜,让我在教育之路上循着于老师的脚步不断进取;他是一座丰碑,不断修正我的教学理念,使我逐渐走向成熟;他是一种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位鼓楼区教育工作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读后感为师 篇6

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

教育就是要开明智慧,提高人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从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胸怀宽广、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美丽。”

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也让我感受到了智慧的幸福。从另一个角度,我思考我目前的文题

一、《35岁不作为》

这篇文章给我很多思考。这两年随着经验的丰富,发现自己对一切看淡了,或者说不在积极进取了,没有激情了,我感到彷徨,也很苦恼。——我想着改变自己,让自己能成为“谈笑间,皆有所成”,特别是管理组织上追求“淡定中搞定”可是,事实是十分不理想!

再加上现在我的心态令我感到十分无语——我快成仙了:没有“一定”完成某项工作的目标,没有准求“完美”做好某件工作的激情,完全忘记了“心态即命运”的哲学。--几年前,我还在嘲笑老教师的不作为。现在,我要去这个圈子吗?

我审视我的人生目标,我的教育观,发现我的目标也停留在功利上:追求升迁,但对人生最初的理解和追求:健康、学习、幸福三样东西并没有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

二、《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

《炫耀自己,还是“以生为本”》?这个问题在新课改理念下已不需质疑。然而,如何组织,如何有效或高效地让孩子们在舞台上展现自我,是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问题。

实际上,我的理念达到了,但我的能力没有跟上,我很多时候没有给学生舞台,而给几次舞台,对那些舞台上的学生很多是不满意的,很多时候,认为不如自己“教”,学生听,动手等“学习”来得好。我认为这种“教”与“学”的整合是较好的。——因为我没有更好的方法。

——实际上,我们很多一线教师会发现:往往年轻教师的教学成绩要好于老教师,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年轻人有更多的精力辅导等,却忽视了一个大问题:因为没有经验,他们眼中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是成功的,会有更真诚的语言赞赏,也会提供更多的舞台给学生!

因此,于我,是需要一个孩子的眼睛,一个童真的心。这样,我才不会用我的经验害我自己。

三、《学习的动机和快乐》

这篇文章给我的思考不是文章本身的哲理:“孩子之所以厌学,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和老师喜欢控制他,父母和老师太喜欢使用口头奖励,物质奖惩等外部因素控制孩子了,而不去想方法增强的内在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始动机,做什么都在乎外部的评价。

”我思考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浮躁的,功利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我们的周围都是这样,我们如何做好自己,如何利用外部动机?我又思考:

我们有多少教师享受到职业的快乐?我们的孩子又有多少享受到成长的快乐?为什么我们都想快乐地成长,但不是这样的。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作文5000网 zw5000.COM]

这些思考,又使我们回到教育的目的上来。如果我们真的把教育当成一种生活,开拓孩子的智慧,提高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然后独立行动,成为一个胸怀宽广、精神坚强的人。那么,教师就不能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生命的意义和成长的快乐吗?

读后感为师 篇7

我拜读了于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了许多。在第一章中,俞敏洪将学生喜欢他的原因与甘草的三个特点进行了比较。第一,甘草性温、味甘。

于老师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也是“温”的最佳体现吧。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

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于老师提到一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不能带有情绪或者是戴“有色眼镜”去处理,那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作为老师,要和蔼可亲,温文而雅,但一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那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

于老师不愧是智慧的老师,他懂得在“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把他的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

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你喜欢他们,那么你有多喜欢他们是没有用的。

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时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

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

学生喜欢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的,但一定要和蔼可亲;学生喜欢的老师不一定是童王,但一定要有独特的魅力。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性温”、“包容”、“调和”的品质所打动。我佩服,我佩服,我佩服老师的智慧,我佩服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

“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造就了我们老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吧!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和我们在一起。”

读后感为师 篇8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踏上这三尺讲台刚刚两年,这段时间中,我经历了很多,学习到了很多,当然,心中的疑惑和问题也与日俱增,为了解决这些疑惑,我利用暑假时间阅读了马朝宏老师主编的《师道:为师亦有道》一书。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师的成长,离开了教师,任何制度、观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书中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它让我了明白教师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身为教师的责任所在。

为师有道,而道在何方呢?阅读着一篇篇立足教师成长,荟萃着一线教师智慧的精彩评论和教学随笔,这些无疑是最鲜活、最具有生命力的,它们见证着老师们的成长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激情,这些热切地呼喊与深深地忧患背后,紧紧勾连着孩子们的未来,乃至中国的未来。

通过这本书,我前所未有地仔细审视着教育本真,解读着教师的生命状态,分享着众多知名教师的成长策略,这些都使我更加明晰作为一名教师的立场,。

书中,一篇以“炫耀自己,还是“以生为本””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近年来,我们二七区提出的“多彩教育”理念已经在贯彻实施中深入人心,这个问题在新课改理念下的重要意义已不需质疑。然而,如何组织,如何有效地让孩子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却是我们一线教师最关注的。

实际上,大部分老师理念都达到了,可是实际操作却没有跟上,很多时候,不是没有时间给学生舞台展示,就是给了学生舞台,却觉得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更多时候,甚至认为不如自己“教”,学生听这样的传统学习模式效果来得好。

然而,我们很多一线教师会发现:无论上课时你讲的多么激情澎湃,信心满满地以为学生们应该掌握得不错,殊不知没过多久再一问,学生基本上学了多少就忘记了多少,根本没有记到脑子里去。我还记得在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中有这样一句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少年儿童学习的最佳模式——只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在脑海中留下最深刻、最真实的印象,这也是为什么往往年轻教师的教学成绩要好于老教师的原因:因为没有经验,我们更愿意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更愿意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我们眼中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总是成功的,我们会给与学生更真诚的赞赏。因此,我们更需要以孩子的眼睛去看,用童真的心去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啊,为学生提供更适合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知识。

以上的种种思考,又使我回到教育的目的上来:如果我们真正的把教育当做生活,开启孩子智慧,健全孩子人格,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进而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那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又怎么可能享受不到生命的意义,成长的快乐呢!

读后感为师 篇9

二、 富有“爱心”。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有爱的教师才能和谐师生关系,教师理解和信任学生,学生尊重和依恋教师。

教师充满爱心,能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 富有“责任心”。有些人把老师比作蜡烛。他们燃烧自己来照亮别人。其他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无论教师是蜡烛还是人的灵魂工程师,都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责任感。二十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作为一个教师他除了具备足以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责任心是很关键和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与发展,培养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四、富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此外,坚实的基础使我们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理念。

五、富有“健康的个性”自古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句话里说明了,教师不仅要学识高,还要身正,所谓“身正”,就是指教师要有健康的个性。教师要大度宽容,教师要充满自信,教师要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教师要谦虚好学,教师要与人相处合作融洽。

教师在教育学生同时,有无时不刻的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

一个好的的教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这既是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师的的范畴。我所要做的是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学习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以身促教,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提升自我。

作为教师只有耐得住寂寞,甘于平淡,用一颗淡薄和宁静的心灵,真实地面对学生,才能快乐地生活,踏实地工作。

读后感为师 篇10

于永正老师

不仅是他的学生们喜欢的

老师,也是我很佩服的一个大师。今年暑期中,读他的《我的为师之道》,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反思。

于老师在文中说,他的为师之道主要有三点,首先是自强,就是不断的自我修炼,提高多方面修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有伟大的智慧,即文化积淀、道德修养、爱护和尊重学生。二是自律,就是战胜自身消极、负面的东西。

以爱心支持对社会、家庭和学生的责任感。当要“怒发冲冠”训斥学生的时候,要冷静,冷静了,事情就会处理得好些。管好自己,做个好人,才能成为好老师。

三要自省。善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善于把错误转化为思考的收获。要写日记,写反思,使自己变得深刻完善。

我也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这份工作。但细细反思,但自我修炼的还差的较多。尊重学生也做得不够,偶尔也克制不住会“怒发冲冠”地责罚学生。

最大的问题是懒惰和消极的想法总是很难克服。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你很懒,害怕写作和总结。

于老师说:“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张光鉴:

‘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苏霍姆林斯基:“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从这些著名专家的话中,我深深地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学生

老师应该有童心,因为有了童心,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学生喜欢做活动,不想做太多的家庭作业。所以老师不能让作业填满孩子们的空间。

于老师说过:“靠做作业成绩好的学生将来没多大出息,让学生多读书成才的才是真正的才子。

教育的还有一个名字叫“影响”。所以我们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于老师平时就这样要求自己。

穿戴不敢随便,字迹不潦草。说话不敢随意,态度不敢生硬。 错误不敢不认,行动不敢落后。备课不敢马虎,书报不敢不读。

我想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也想把教过我的老师当成一面镜子,按照我喜欢和敬佩的老师塑造自己。 不断反思。在教学中,我要学会不断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