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实用读后感-《他们最幸福》读书心得2000字精选

发表时间:2022-09-08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用读后感-《他们最幸福》读书心得2000字精选”,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觉得累?比如,饭局,或者你说在跟人讲话时,尤其是你在表述自己时,为什么会累?因为我们每个人会或多或少,都想展示出一些其实我们并不具备的素质,所以我们会觉得累。”(《有梦为马》)

所以,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讲“远离了实用主义者的颠倒梦想,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无忧恐惧。”(《有梦为马》)别老想着去展示你所不具备的素质,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认真面对每个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一盎司的身教,胜过你一千磅的言教。

回想起这二十年的教育生涯,最幸福的日子,莫过于每天上上课、改改作业,跟学生聊聊天。日子无比清静安宁,内心纯粹而美好。我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名教书匠,天天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默默地耕耘着,学生的一举一动,任何绪的变化我都了然于胸,感觉那是一段最敏感、最柔软、最有教育情怀的时光。本色生活,本色教育,自然能感受万物生长,成就幸福的教育人生。

编辑推荐

[精华读后感] 《我最幸福》读书心得500字之二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华读后感] 《我最幸福》读书心得500字之二”,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在《青年文摘》这本书中,我读到一篇作文《我最幸福》,使我有感而发。

作者在电视上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身材小小的女孩,脸上带着微笑,眼里却闪着泪光。小女孩讲述着她读小学时的经历:冬天,我趴在教室外的墙上听老师讲课。老师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班上没有一个同学回答出来,我毅然把答案喊了出来。老师推门出来看,感觉非常惊讶,我吓坏了,就从墙上掉了下来。老师被我的行为感动了,偷偷收留在班里和学生们一起上课,一直上完小学,不告诉学校。女孩小学毕业考试全县第一名,可是没有一个中学录取她,因为她没有双手。女孩的母亲脑子出了毛病,每隔一段时间就出走,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双手就是因为母亲失去的。主持人问她:你的双手是因为母亲出走而失去的,你有没有恨过她?女孩想也没想就回答:没有,从来没有,我爱她,我总是觉得对不起她。女孩缀学在家,除来要给父亲、哥哥做饭,还自学中学的过程。因为女孩没有手,所以她用两只脚切土豆,她切得很细。女孩还表演了书法,写上了端庄的四个大字:我最幸福。

我想,如果我们心里都装着四个字:我最幸福,那么我们对生活是不是就会多一些热爱,少一些仇恨;多一些奉献,少一些索取;多一些感激,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平和,少一些牢骚呢?如果你也像那个女孩一样大声地说出:我最幸福!那么你会发现生活里有更多美好的东西,你的精神也会焕然一新。

今日读书心得: 幸福的陷阱读后感2000字怎么写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今日读书心得: 幸福的陷阱读后感2000字怎么写》,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最近看完路斯哈里斯《幸福的陷阱》,本书的写作基础是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ACT并不教授如何去寻求幸福,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从根源上减少挣扎、回避及错失当下的情形。因为书里涉及的内容很多,我简单粗略地介(搬)绍(运)书中的内容。

幸福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每个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可是我们在追求幸福的时候,幸福却如同手中之沙,抓得越紧,漏得越快。

本书想告诉我们读者,幸福不是单纯的快乐,不是单纯的感觉良好,而是接纳生活带给我们的痛苦,立足现实,不断自我觉察并在梦想价值的引导下承诺行动,从而过上充实、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生活。如果试图回避一切不快乐,回避各种痛苦体验,或者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则会掉入幸福的陷阱从而更加痛苦。正如本书英文原书的副标题停止挣扎,开启生活,我们需要有一种生活的智慧,接纳各种痛苦体验而不回避或纠结,以一种不评价的智慧觉察、体验生活,朝着自己选择的价值方向努力进取,承诺行动。

我们一直苦苦寻觅的幸福,究竟是什么?书中对幸福的解读有两种含义。通常,它是指一种感觉:一种愉快、高兴或满足的感觉。没有人不喜欢快乐,追逐快乐毫不奇怪。只是,和其他各种感觉的性质一样,快乐无法持续。无论如何抓取,总会随风而逝。我们终会发现:从整体和长远来看,以追逐各种快乐感作为人生的目标,并无法令人获得真正的满足。事实上,越是努力去追求快乐,就越可能遭受焦虑和抑郁之苦。

幸福的另一个含义,是指一种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当我们为内心深处真正珍视之事行动时,当我们朝向自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方向生活时,当我们在自己人生舞台上澄清立场并采取相应行动时:生活于我们而言,就变得丰富、充实和更有意义,会令人强烈地感到生命之活力。这并非是某些短暂易逝之感,而是一种正在好好活着的深刻感觉。作者也提醒我们注意:尽管这样一种生活必然会带来愉悦,但毫无疑问也会伴随不适,比如伤心、害怕和愤怒等。这完全在意料之中。如果想要去过一种完整人生,当然就会体验到身为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情感。

如我们知道人生的真相是:痛苦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本无从逃脱。身为人类,我们要直面现实:你我迟早会日渐虚弱,历经生老病死;迟早会因为被拒绝、分离或者死亡,而失去重要的关系;迟早会遭遇危机、绝望和惨败。这就意味着,无论形式如何,我们都终将体验到那些令人痛苦的想法和情绪。

好消息是,尽管无法回避痛苦,我们却可以去学习如何更好地应对:为它们创造空间,超越痛苦,去创造有价值的生活!本书正是就如何去操作进行分享。如果你对这部分感兴趣,强烈建议你也进行阅读。

书中一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幸福的4个迷思:

迷思之一:幸福是人之常态

其实幸福并非常态,不幸倒是更为司空见惯。可是,更加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坚信:除自己之外,所有人都幸福无比!显然,这种想法只会雪上加霜。

迷思之二:不幸福就是缺陷

照此逻辑,当我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体验到痛苦想法和情绪时,就会自动启动自我批判,认为自己虚弱不堪或愚不可及。

迷思之三:为了生活更美好,必须祛除消极情绪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只要我们是在做生命中真正重视的那些事,自然就会带来五味杂陈之感,喜悦和不快总是结伴而来。例如,在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中,我们会经常体验到爱和快乐的美妙感觉,但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失望和沮丧,人世间没有完美伴侣,彼此间的冲突早晚会显露。

所以幸福必须祛除消极情绪的想法只是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麻烦。

迷思之四:我们应该能够控制想法和情绪

人们普遍认同迷思之四,认为自己可以完全掌控自身的想法和情绪,一旦无法做到,就会变本加厉地进行自我苛责,深感无力,继而引发更多的消极想法和情绪。

书中列出一些常见的控制想法和情绪的策略:战斗策略和逃跑策略。战斗策略主要是对想法和情绪采取斗争或试图主宰的方式。逃跑策略主要是通过逃离和躲藏,来摆脱那些令人不快的想法和情绪。

我们同样会关心控制是否会带来问题呢?

如果是属于以下情形,那就毫无问题。

适度控制

在控制有效时运用

控制不会妨碍做真正有价值的事

然而,如果是属于以下情形,那么控制策略就成为问题。

过度控制

当控制无效时依然运用

当控制会妨碍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时

书中举了个例子:假设你刚刚经历一场离婚,有悲伤、害怕和愤怒的情绪再正常不过。可是,你很排斥它们,于是就大嚼特嚼垃圾食品,夜夜买醉,烟不离口,想通过这些方式让自己好过些。只是,这些做法对健康会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都很重视健康,却常常忽略一味使用控制策略会给身体造成严重危害的事实。

如何逃离幸福的陷阱呢?

首要一步是增加自我觉察。在每天的生活中,去留意那些我们为回避、改变或清除不快想法及情绪所做的每件小事,觉察到自己正在使用控制策略,观察它们带来的结果。

还可以写日记,或每天花上几分钟反观。我们越是能迅速觉察到自己跌入幸福的陷阱,就越是能及早跳脱出来。

如果你没有空进行阅读,书中也为我们进行了简单地总结。ACT的核心哲学可以淬炼为下面这个深刻而隽永的挑战:

以无畏的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

以平静之心去接纳无法改变的,

以人生智慧去区分两者的不同。

假如生活辜负了你,唯一明智之举就是采取行动去改变它。以接纳作为行动之始,是智慧之选。将时间和精力投注于行动,而非浪费在和不快想法及情绪的对抗中,这正是最为适切的做法。能够接纳自身的想法和情绪,而不与它们斗争,并且在价值指引下采取有效行动,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那种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这本书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实践里面提到的方法,而不只是单纯地认为只要阅读完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里面的方法。所以作者更希望我们能够当作一本手边的参考书,在需要时可供翻看,并且常读常新。

后记:看完本书让我更能理解在追求幸福的时候就会有很多负面想法和情绪相伴而行的。我们不可能一直处于愉悦的状态里,但是也不能因为会伤心、难过、痛苦这些负面的情绪和想法就放弃对幸福的追求。接纳这些负面情绪和想法的存在,在自己认可的价值的引导下,用行动去改变现状。

[精华读后感] 《幸福的种子》读书心得2000字之二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精华读后感] 《幸福的种子》读书心得2000字之二》,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作为一名单亲妈妈,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一直是我最大的难题,曾经有过放弃每日陪伴孩子的念头,但依然会珍惜每日哪怕只有短短五分钟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时间。直读到松居直老先生的书后我深深的庆幸自己做过的决定。

“在孩子看图画书之前,先对他每年说话,对他们唱歌吧!让孩子清楚地感受到母亲在他的身边。母亲才是婴儿生存的最大力量和依靠,所以母亲应该用温暖、轻柔的爱抚和充满感情的语言来养育宝宝,而图画书则负责把词汇的种子一粒粒地播入母亲犁好的心灵土壤中。“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安全感注定会比其它的孩子更加缺失。但是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坚定的陪伴,和孩子共读一本本温暖的图画书,无疑是我们每日生活中最重要的仪式,它虽然比不上强心剂,却温润地缓缓地滋润着孩子日益成长的内心,让孩子坚定无论何时何地妈妈都是他最大的依靠。

【实用读书心得】 爱弥儿读后感2000字季度范文精选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实用读书心得】 爱弥儿读后感2000字季度范文精选”,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的教育论著《爱弥儿》影响深远,其他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都在社会上激起了巨大反响。

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卢梭曾经当任过短暂的教师职务,这简短的教育实践引起了卢梭对教育问题的浓厚兴趣,从此他观察思考,遂于1762年完成了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教育名著《爱弥儿》。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我认为卢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教育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现代社会对孩子总是喜欢进行超前教育,对儿童甚至进行填鸭式教育。如今的儿童,为了打好升学的基础承受者沉重的知识学习的负担,大量练习题铺天盖地地压向他们。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除了超负荷地要孩子读书、写字、计算外,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习班,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动和爱好。这时的儿童心智还不是很健全,他们需要的是感官教育,多到大自然里去感悟人生的斑斓多彩,什么是美好的。

在《爱弥儿》中,卢梭阐明了对孩子进行自然教育的思想。卢梭的培养目标是自然的学生,从小锻炼自己,没有经常有助于人的习惯,更没有炫耀自己的习惯,也不会炫耀自己的学问,应该根据所有同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进行判断,考虑后果,分析道理。卢梭主张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在孩子出生以后不要用衣服裹紧他的身体不能动弹,孩子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是无拘无束的,一出生就要受到束缚是令孩子很不舒服的,不要太担心孩子会着凉,可以给他穿上宽松的衣服,让他的手脚自由活动。同时他还要去孩子不要有一点小毛病就去看医生,要让孩子经常锻炼,生病是惯出来的。这一点对中国的家长具有提醒作用,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很多父母就视孩子为宝贝般呵护,孩子有一点小动静就着急地像热锅上的蚂蚁。为了避免孩子受伤或遭受挫折,就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没有留给孩子思考的余地。中国的家长常把自己的孩子看作长不大的孩子,即使子女快要步入社会,也总是觉得孩子还处于需要被保护的孩提阶段。孰知温室里的花朵是永远长不大的,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呢?

自然教育还体现在对待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要采用自然的惩罚,行动多于口训。对于孩子的惩罚,要让她明白不是家长、老师跟他作对,而是让他体会到这是自然的惩罚,从心里接受、明白、理解那样做是不对的,以后他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我觉得这对于我们现行学校教育中老师处理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尤其是现行的小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很多被溺爱、娇惯着,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许多孩子都很早熟,比较叛逆,但依旧有着幼稚的心理,不害怕老师,甚至是故意和老师作对。在某些时候犯了错误,老师在教育时骂、打是绝对不允许和不合理的,变相的惩罚虽说是不对的,但都已经无法让学生明白他的错误,对家长的教导也成了耳边风,有时孩子明知家长和老师说的是对的,也会因为自己的叛逆情绪而抵触它。这时候作为老师不妨多动动脑筋,用自然的惩罚让学生亲自体验自己犯下的错误。我相信这样他肯定会改正。当然老师和家长也要掌握好这个度。

卢梭的这个观点常会让我联想到中学生的早恋的问题。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孩子们沉醉于甜蜜的爱情中,家长和老师则为此苦恼不已怕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未了所谓的爱情耽误了学习,学习会一落千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现在回过头想其实家长和老师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中学生在中学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看来是很官方的话,可是的确是一句金玉良言,只是中学时代的我们不能很明白。这时即使家长和老师的劝谏或批评再多,孩子们是听不进去的。这时我认为可以向卢梭说的那样,可以先放手,让一两次考试的失败、挫败使孩子领悟什么是最重要的。家长和老师只要做监督者,适时地给予帮助就好了,这样孩子会更体悟家长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卢梭在文中写道我认为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个孩子,希望他能成为他的学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欢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为老师,无论在什么年龄阶段,虽然外表不再年轻,但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就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这样才能走近孩子,从他们的心理出发,从而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一个专制的老师是无论如何也教不好他的学生的。同时作为年轻的教师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做一个真正称职的老师。在保持年轻的心态,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过程中,身为教师的我们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懂得纯真的宝贵。

身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深知自己肩上的重责。对于《爱弥儿》,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章节我看得比较粗超,但是我着重看了一、二两章,这两章让我深深体会到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多么不容易。荀子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书本知识,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他们的心理年龄,用恰当的方式来教育他们。《爱弥儿》时时提醒我要注意的是,我从事的是一份高尚的职业,要以更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要求。因此,尽管其中有一些偏激与片面的地方,但在抨击传统封建教育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革命作用。

【实用读书心得】 《空巢》读后感2000字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实用读书心得】 《空巢》读后感2000字”,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空巢》读后感2000字!

《空巢》|当生命进入倒计划,如何让空巢不空?

前几天,邻居大爷敲开我家门,因为父母恰好都不在家,他便让我转告母亲去XX地方领一份什么社会关爱老年人的福利。母亲回来后,我如实转告,结果她告诉我,不去了,那只是一家销售保健品的公司搞的活动而已。至此,我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犹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正和母亲吵的不可开交,因为一辈子省吃俭用的她竟然花了好多钱去购买一堆无用的保健品,而且还准备把毕生积蓄存到一家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信贷银行以赚取相当可观的利息。幸亏那天我碰巧回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而那些没和子女商量的老人全都上当受骗了,无一例外。其实那些没和子女商量的老人们,不是不想和子女商量,而是像《空巢》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他们的子女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常年不回家,他们想商量却找不到人。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在这些老龄人口中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而这些空巢老人最容易成为骗子行骗的对象,因为已半退出社会舞台的他们不了解当下社会的黑暗,比如时下流行的电信诈骗。以他们的思维根本不能理解骗子怎么会那么清楚地知道他们的个人信息?骗子怎么敢冒充公安司法机关的公职人员?他们需要有人理解他们,关注他们,用更多的爱把空巢填满,让空巢不空。我想这也是《空巢》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空巢》的作者薛忆沩,工学学士、文学硕士、语言学博士。著有文学作品近30部,包括长篇小说《遗弃》、《希拉里、密和、我》,短篇小说集《首战告捷》、《深圳人》,随笔集《与马可波罗同行》、《文学的祖国》。作品被译为多国语言。

《空巢》这本书是薛忆沩根据他母亲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的,他用三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对母亲的“心理分析”,或者说完成了对母亲那一代人的“心理分析”,然后用了64天的时间在电脑上敲定这篇长篇小说。薛忆沩也凭借这部小说获得第十三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小说家”提名。该小说也在深圳读书月中被评为“年度十大好书”之一,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薛忆沩的大手笔把一个普通的电信诈骗案升华为一部炉火纯青的心理小说,在一天24个小时的恐惧、疑惑和懊悔中,演绎了一个时代的空虚和悲悯。

【实用读书心得】 《逃避自由》读后感2000字(写作示例)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用读书心得】 《逃避自由》读后感2000字(写作示例)》,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如果说《极权主义的起源》阿伦特论述了极权主义的哲学基础,《经济人的末日》德鲁克分析了其之所以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环境),那么《逃避自由》则讲述了其民众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人对于社会环境的反应?)。一种“孤独和无能为力感”,一种对于纳粹崛起前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失望、倦怠与愤怒,这些心理或多或少地来自当时的各个阶级,而作者认为其中显著的也许是工人阶级的倦怠屈从,和下层中产的慕强拥护。

人们渴望赶紧从这种孤独中逃出,施虐-受虐冲动便是其中一种逃脱的手段和表现,一方面人们放弃自我(抹掉消极自由的边界)臣服于虚构的更高自我(受虐),甩掉这沉重的负担;另一方,又渴望成为更高权力的一部分,去统治更无权者(犹太人)(施虐)。起初,这是对政治经济的一种反应,之后便又反过来巩固加强了这极权的意识形态。

作者所谓基于”爱与劳动”的“自我实现”的药方过于乐观了吗?也许现在的我们可以这么讲,但这确是源于作者观点的理性方案,而不是一种天真。若某人相信人性的存在,相信人的价值,那我们就可以想象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人们有能力去扛起“自我”,去积极的实现自我。之所以言可能性,是在于它不是一种必然,不是唯物者口中所说的那样,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必然,因为它不被非人的力量所决定(即使非人的力量可以作为环境产生影响)。哪怕我们到今天也无发准确捕捉到“自我”是什么,但这不代表我们就该急于否定它。

那么又该肯定怎样的自我概念?自我不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中的自我,我想它应是一种更加流动、与外在互动的概念。就像是《禅与摩托维修的艺术》中所表达的主客二元的消融,但这并不代表所谓更高自我(上帝、自然、科学或者民族)就能喧宾夺主。我们取消掉主客的边界,不是为了承认自己的脆弱,而臣服于这些虚构的“统治者”;而是为了以自身为尺度和方法,一头扎在世界中去丈量并创造。

在论述社会心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时,作者在书末也许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换句话说,社会环境以性格为媒介影响意识形态现象;另一方面,性格并非对社会环境的消极适应,而是或者以人性中固有的生物天性,或者以在历史进化过程中成为人性固有组成部分的因素为基础的动态适应。

这样一种期望,它确实是异常难得。人们最终会这样生活吗?也许不会,因为决定不考虑“必然”的说法,那就有可能不发生。因为它是一种“积极自由”,它在于人的探寻的好奇心,而不在于人对待世界的反应。而人们似乎难以维持长久的好奇心。对内的好奇是一种自我的反思,对外的好奇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这两者的过程都令人疲惫、甚至沮丧,更会让你感到孤独——浮出水面透气的孤独。

另外,从政治经济角度出发,资本主义也在限制着人,限制着人们联结的其他可能。在劳动-消费的循环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可能性。它创造这样一个世界,在其中大多数人无法创造,自己只是这个世界被动的观察者。对于劳动的问题而言,这显然不是作者欣赏的自我实现的劳动,书中,作者表达了他的社会主义倾向:

实现这个目标的一般条件有哪些?必须用计划经济取代社会的不合理性及无计划性,计划经济代表着社会自身有计划的具体努力。社会必须像主宰自然那样理性地主宰社会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个新阶层名之为民主社会主义,但这个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一个为民众利益服务地合理经济制度。

当然,作者也清晰地意识到了”民主社会主义“这一称呼下地内在矛盾:

很显然,确立民主政体实现条件地最大困难就在于计划经济与个人积极合作之间的矛盾。.....除非社会生命之流不停地自下达上,否则计划经济必将成为操纵人民的新形式。如何解决集中与分权的矛盾,这是社会的重大任务之一。但这个问题肯定是可以解决的,正如我们早已解决了技术问题,并几乎使我们完全主宰了自然。

对于如何解决,作者并未给出具体的方案,但显然他的期待是乐观的。

而在这个所谓”历史的终结“之后的21世纪,哪怕再乐观的人,恐怕也会怀疑自己一丝。我们能找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外的另一条道路吗?或许有,甚至不止一条,但我们能积极地迈出那一步吗?太多的因素影响着这些可能性,并不是因为A所以B。需要更多的好奇心。

因此,在一个不那么狂热的”盛世“,人们也会乐于“逃避自由”,依然臣服于更高的权力(社会主流期望、民族和统治者、资本主义、消费、父权制),作者所言“机械趋同”的机制与“施虐-受虐“机制共同存在。若我粗浅地理解,如果《自由论》中以赛亚伯林更看重对“消极自由”(freefrom,免于...之自由)的捍卫,那么也许可以说弗洛姆看重积极自由(freeto...自由做某事)的作为自我实现的作用(两者当然是相互交织的)。而假实践积极自由,孤立的人自走向联合,可问题在于是否有一种新的(或曰改善的)联合形式——不管是在政治或经济层面——让所有人得以自我实现。我想这也应是人们对于”平等“的期许。

读后感精选: 《先生》读书心得2000字之四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读后感精选: 《先生》读书心得2000字之四”,欢迎阅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先生》读后感2000字:

初次听说《先生》这本书是孙殿镔校长的大力推荐。他言辞凿凿,对这本书推崇有加。初读这本书是在2014年的暑假,可能是历史专业毕业的原因吧,我没有感觉到别人所说的书的枯燥,反而多了份亲切。那时做了一些摘抄,心灵受到了些震动,却不敢提笔写下心中的感悟,生怕在各位先生面前班门弄斧,有伤读书人的称呼。再读《先生》这本书是在2018年的寒假,除了再次接受心灵的洗礼,斗胆写下点感受,算是表达对诸位先生的敬意。

“先生”本是出生在前的意思。

“先生”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出生在前者,自然年岁较长,经历较多,知识较广,所以“先生”就用来指年长又有知识的人了,也是能够成为后生晚辈老师的人。以此外延为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可以称为先生。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并非所有人都可称为先生,本书中的“先生”二字保持了这层基本含义。正像邓康延在“序”中所言:“民国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纵有诸多称呼,我觉得终不及‘先生’二字来得亲近且大气,可以俯身可以仰望。这在当下虽是个加上姓氏就被常呼的字眼,却又是个能遥想到鞠躬的场景。”

民国在我的心中的影像是模糊,记忆里只有动荡,在民国历史的舞台上,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生旦净末丑轮番出演,国弱民贫。于是在一个个风雨动荡的时代里,先生们如星辰一样冉冉而升,用他们那宛如灯塔的光芒照亮了当时的黑暗,也在不知不觉中为华夏指出未来的方向,影响着一代代的学子。

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十位民国时期的教育家,一个个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对西方的民主科学感同身受。他们深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理,虽生于乱世,颠沛流离于战火,却不求苟全性命,努力投身于教育救国的伟大实践之中,为多灾多难的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他们的名字,大都在上学期间接触过,其中有几位,老师在授课时曾极力推崇,让我牢牢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再次近距离了解他们的事迹,更增加了发自肺腑的崇敬!

在十位先生中,有三位致力于平民教育。他们分别是晏阳初、陶行知和梁漱溟。他们认为: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人,世界上最宝贵的矿藏就是“脑矿”,而平民教育是开发“脑矿”最为简单、最为实用的教育。

在这十位宛如灯塔的伟大的先生中,我最敬佩的还是他——晏阳初。陶行知和梁漱溟是我在大学期间早就熟识的,而晏阳初的事迹却知之甚少。“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为了造就素质更好的人民,39岁的耶鲁博士晏阳初,主动将自己的家庭下放到河北定县的农村,一个很土、没有咖啡时就把包谷面弄糊了替代的地方,通过培养平民的知识力、健康力、生产力、组织力,来战胜“愚”“穷”“弱”“私”四大顽疾。他坚信只有穷人富足起来了,这个国家才是安全的。1943年,在纪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的时候,晏阳初与爱因斯坦、杜威、福特等人一道被评为“现代对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194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首次会议上,以中国的平民教育为蓝本,制定了科教文组织的基本教育计划,以在世界未开发地区推行基本教育,以扫除文盲、灌输基本教育为目标。

“这是一个大陆社会至今,陌生的伟人,是我们自家的圣贤。这是一个说不尽的巨人。”晏阳初面对乡村,埋头用尽70年。他不仅致力于中国的乡村教育,而且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民教育服务了一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像布什1989年写给晏阳初99岁寿词所说:“您已使无数人认识到:任何人不只是有一张吃饭的嘴,而是具备无限潜力的、有两只劳动的手的、有价值的人。您是我们人类的颂歌,是你们同行的楷模。”

和晏阳初相比,自己显得是如此得渺小。我在乡村从事教育也有十几年之久。和先生的环境比较起来,当然要优越得多。我没有先生的定力,晚自习后,我常常仰望夜空,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前途命运。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迷失了方向。对学生、对班级我也尽心尽力,却无先生的胸怀和境界。先生的一生,让我仰视!

当今的社会,已不同于往日,文盲、半文盲几乎不存在了。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在能有几人能像先生那样扎根乡村,无怨无悔、奉献一生?

我非常赞同邓康延对诸位先生一句话的评价:蔡元培“大学教育的长者,小学课本的童心”;胡适“儒雅之河,静水深流”;马相伯“为叫醒中国,自称是叫了一百年的狗”;张伯苓“津门一户南开,进出多少荣辱”;梅贻琦“联大八年寒梅,清华一径新竹”;竺可桢“时事风云难测,守拙浙大气象”;晏阳初“平民教育,用花的念想培土”;陶行知“春风走过,大地知道”;梁漱溟“人生辩论会,诤言独高远”;陈寅恪“学问是命的另一面,撑着独立自由”。

他们虽然早已远去,但“他们的背影,是我们民族的正面。”你们都是我的“先生”,是我做人、做学问的楷模!“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各位先生面前,深深地鞠个躬。文/张正敏

【实用读书心得】 幸福读后感其五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实用读书心得】 幸福读后感其五》,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样做,教师更幸福》编辑了各个老师的教学案例阐述不同的道理,这本书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如果早点阅读,我会在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上就会成熟些。我将留在脑海中的感悟结合书本付诸笔端:

1.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班主任的功夫不能停留在表面。

2.教师的作用在于唤醒,触摸学生的心灵。

3.怎样和学生谈话是有效的?一定要了解学生的问题症结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思考调查学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有来自家庭。

4.家访让老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也能够更好地建立家校的联系,结合学生成长背景就更能理解学生在校表现。再忙再累也要家访,它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5.怎样做到让家访更能了解学生?一定不要错过带着尊重地眼光来看孩子成长的小天地。孩子的摆设和孩子的爱好都可以在孩子的起居生活中体现处理。

6.原来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是可以多样的,可以是周记,文本形式,故事等。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采用的沟通方式比较多的是与学生面谈,对于内向的同学或者不愿说出来的同学而言,这效果并不好。班主任原来是可以通过文本故事与学生对话的。

7.对于青春期的恋爱指导,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歌曲也可以是“能近取譬”,可以是系列主题,学生的初恋或者暗恋这份情感一定要给予疏导,疏导比堵要绝对有效。

8.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9.对于思想有偏激的学生,一定要疏导,他们是可以被改变的。对于思想有偏激的同学,我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不知怎样才好,及至放弃。但是,看了里面的案例,我明白他们是可以被转化的。偏激者若存在着自傲的一面,就需要进行“打击”,让其看到自己的局限,而不是错了还不知道。

10.班主任的工作需要智慧和工作的艺术。简单地处理问题,往往会没有彻底地解决问题。

11.教育的目的不能功利化,需要单纯化。教师的核心角色是教书育人。

12.帮助困难生,要尊重他,使帮助顺理成章地完成,不留痕迹。争取多帮助学生。

13.对于学生的奖励,亦需别有用心,不一定在于有多贵重。而是使这个被奖励的东西赋予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