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观后感作文 > 导航

孔子观后感作文

发表时间:2023-06-15

孔子观后感作文1000字。

怎么样才算是眼前一亮的优秀作文?写作可以让我们掌握情感世界的钥匙,通过写作我们能够让想象力在我们的头脑中翻涌不断。好的作文一定要日积月累,本文是高分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篇关于“孔子观后感作文”的文章,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孔子观后感作文【篇1】

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视阈中的孔子,被赋予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孔子的艺术形象,可以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展示塑造。然而终其一生,孔子的基本“职业”却是教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孔子开办书塾,教化学生,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教育成就,奠定了他万世师表、教育宗师的地位。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心打造的舞剧《孔子》,把孔子作为师者的形象演绎得生动鲜活,淋漓尽致。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形象,在给观众带来震撼和感动的同时,也唤起人们的诸多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师节的当天观看舞剧《孔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里谈三点感受。

一、舞剧《孔子》是对孔子教育宗师形象的成功再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唐代韩愈此说,已经成为关于教师职业职责的不易之论。舞剧《孔子》着重突出的就是孔子的弘道。

春秋乱世,列国纷争,生灵涂炭,人心涣散。孔子进谏以仁,推行礼制仁政。“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论语》有58章谈论“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多达109次。舞剧《孔子》的“序”篇,以恢弘而沉静的执羽舞,表现孔子对“仁”的思考。“仁”是什么?在孔子看来,关键是要爱人。《论语·子罕》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唯有爱,才有仁,才有天下的和平与大同。

第一幕《乱世》,孔子以“仁”上谏,却遭到“臣”的百般阻挠和羞辱。孔子不屈不挠,坚持弘道,舌战群儒。其果敢勇毅,非区区只会读死书的腐儒可比。“士不可以不弘毅”,孔子时代的读书人,有相当的社会天下的责任担当。对比孔子,面对时下一些仅仅把教育事业当做谋食饭碗,对工作对学生缺乏温情和关怀,甚或把教育当做赚钱工具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反躬自省?

然而,仁政的理想在乱世之中,显得那么的孤独而不合拍。面对“臣”的叛乱,“公”怯懦惊恐,百姓流离失所,孔子再次踏上逃亡之路。饥饿的难民被“臣”以口腹之需百般戏弄,孔子坚持操守,不受嗟来之食。面对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他不禁仰天长叹:道何在?仁何在?

第三幕《大同》,以美轮美奂的幻境,演绎了孔子理想的乌托邦。杏坛上,孔子弦歌讲学,众弟子虚心受教。大道学说和仁的思想,如和风细雨,如兰蕙芬芳,使人沉浸而滋润。《玉人》舞,托玉言道,借玉讲仁,表现像玉一样纯洁无暇的道和仁的境界。这是孔子的理想,美好而令人向往,然而因为是梦,在带给观众神圣愉悦的同时,却有水花镜月的虚幻感萦绕心头,使得梦破的忧伤交织其间。第四幕《仁殇》,表现乱世之中孔子大道与仁政的幻灭,是悲剧的高潮。十四年周游列国,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艰难坎坷尝遍,却仍是大道微茫。孔子有失落有惆怅,然而怅惘之中却依然不弃不休,执着追寻那微邈的大道之光。终其一生,孔子问道求仁,把弘道和推行仁政当作不可推卸的己任。这份担当,使得作为教书先生的孔子显得伟岸高大,使得师者的职责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

时局动荡,孔子离鲁。周游列国,是为了继续寻觅知音的“公”,推行自己的理想学说,然又何尝不是身无所安的仓皇奔逃?坎壈岁月里,孔子耿耿于怀的是大道和仁政,不敢忘却的是师者的责任。路途之上,休憩之时,孔子随时随地不忘教诲诱导学生。《孔子》把孔子的师者身份演绎得非常充分。对弟子个别讲解,因材施教;与弟子探讨辩论,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和睦融洽。第三幕的大同幻境中,孔子杏坛之下,抚弦作歌,教化弟子。又浴乎沂水,风乎舞雩,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咏而归。这幅蓝图,不正是每一位师者的理想愿景吗?

二、舞剧《孔子》中的女性与孔子的女性观

《孔子》中,“妃”是杜撰的艺术形象,却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孔子向“公”进谏,遭到“臣”的阻扰。孔子舌战群儒,终究仍被阻隔,万般无奈,心灰意冷。此刻,“妃”出现了,她美丽纯洁善良,对孔子毕恭毕敬,以舞问仁,又把孔子的谏书送到“公”的手里。无奈“公”只对“妃”的美貌感兴趣,沉溺美色,无心朝政。“妃”惆怅而失落。把沟通天庭的重大使命交付给弱女子,或许首先是出于舞台表演的效果需要,但根本上也投射出中国古代人政的脆弱和无奈。汉代以来,华夏政权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和亲之举,不也是这种痼疾的体现吗?北宋欧阳修批评昏庸的汉代帝王以女子和亲之举的荒诞可笑,说“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孔子》中的“妃”,纵然一心向善,尊师问仁,但在战乱之中自身尚且不保,又能有什么作为?“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欧阳修《明妃曲》)。男权社会中,女子纵然有奇才宏略,终究不过是男性的点缀。“妃”在叛乱中的被欺凌和无助,仿佛是女性悲剧命运的一曲挽歌。而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使舞剧《孔子》更具有悲剧的撼动力量。

《孔子》中还塑造了一位女子的形象,就是孔子的母亲。在孔子连遭挫折的时候,他的母亲及时出现,以亲情、信任和温暖,给落魄孤独的孔子以抚慰和信心。这两位女性角色的设置,似乎彰显出编剧对女性的温情和敬意。

历史上的孔子,对女性的态度称得上是冷漠的。《论语·阳货》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对这句话的解释之一,是把“女”当做女性来理解。如果这样,说明孔子对女性似乎并无好感。这是《论语》中唯一正面提及女性的文字,态度却是如此。舞剧《孔子》塑造的两位女性,充满温情、母性和正能量,是正义的化身,是爱的源泉,是男性在孤独无助时的慰藉和支撑。这和孔子的女性观有着明显差异。孔子如果泉下有知,不知是否能认同编剧的这种创作意图?

三、舞剧《孔子》与历史孔子

经过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演进,历史上的孔子,已经被赋予太多的内涵,太沉重的使命。因其如此,当我们谈论孔子、想象孔子的时候,会联系到蔼如春风、循循善诱、铁肩担道,果敢勇毅、万世师表之类的字眼。而舞蹈是一种身体艺术,要借助形体语言和肢体动作,在音乐、灯光和道具的配合下,以舞动的韵律推动情节、传达内心,演绎故事。可以说,舞蹈是舞剧唯一的语言,是舞台上无声的台词。

整部《孔子》的演出,节奏紧凑,色彩鲜明,演员精湛的表演艺术,加上音乐、灯光和舞蹈的高度契合,给观众带来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毋庸置疑,这是一部高质量的剧目。然而,坐在观众席上,看着舞台上飘逸灵动、轻舞飞扬的孔子,我有好一阵子不能适应。当然,演员的表演是一流的,舞蹈功底深厚,角色把握到位,表演细腻精美。令我不能适应的,是舞剧灵动的形式和传统的孔子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从现场观众的小声议论和陆续推出的评论文章中,我发现这种困惑不独我个人为然。“孔子会跳舞吗”?类似的发问,虽然有些调侃玩笑,却也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大凡一定的艺术形式,应当有它特别适宜的表现内容,或许也会有一定的题材局限。作为一种艺术,在选择题材、创作剧本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到其宜与不宜呢?舞剧《孔子》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最后,若论白璧微瑕,就是剧目中孔子的形象似乎缺少变化,从序幕的仓皇奔逃,到最后的演绎《幽兰操》,孔子历经十四年的周游,遍尝艰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应该在演员的表演中得以展现。或许这样,舞剧《孔子》所塑造的孔子,才是更加血肉丰满、更加接地气的孔子。

孔子观后感作文【篇2】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历史悠久,何其辉煌,那些辉煌被记载在一册册书中。可从未被尘封,中华上下五千年,他们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今天看了关于《孔子》的历史的电影,它狠狠的抨击着我的内心。将近两小时的影片,却道出了孔子不凡的一生,每一个细节,每一段文字,从他口中说出的一句又一句经典无不刻画了一个鲜活的形象。

最打动我的有两个镜头,孔子被放逐出境,当时连老天都映衬着孔子的处境下着倾盆大雨,气氛沉重又让人不禁揪心,抛开妻女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多么不易。马车走了半路,车轮陷进了泥中,孔子师徒试图拽马使其摆脱泥淖,却不料被马踢翻在地,他笑了,笑得那么释然,又令人悲悯,这是一个失意之人最后的畅然!

第二个镜头,孔子及其弟子驾着马车过一个大冰河的场景,不料,冰面开裂了。竹简都掉进了冰河里。颜回想都没想直接跳入湖中捞取竹简,天寒地冻,下着鹅毛大雪,所有人眼睛上,眉毛上都有一层冰霜,在这极寒的地方,别说跳入湖中了,生着火都觉得受不了。

颜回一刻不曾停过,他极力摆动双臂在冰湖里游动,将一卷又一卷竹简打捞上来。竹简都捞回来了,可颜回再也没有上来,永远被封在了冰层中。孔子一声又一声绝望地喊着颜回的名字牵引着人们的心灵,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孔子后来的生活是在风餐露宿中度过的。就连一碗清可见底的汤,大家都一人一口的喝。他的一生是凄惨的,可以是光辉的!

跳进历史的长河,追溯孔子的一生,我愿化作一个标点,结束最后一个长卷。不让光鲜的背后只剩空白!

孔子观后感作文【篇3】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提出堕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的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和战乱、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军人队伍的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城这一情节很令我震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好像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的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很善于用兵作战的,他的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的,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为一个陪葬的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的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的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的确当真是个圣人,但也绝对是个普通人。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孔子观后感作文【篇4】

对于一个常年来被繁华都市喧嚣与商业资讯所“围困”的普通市民,或者一个已过天命之年而极少走进剧院的人来说,被朋友邀至那近郊清新的大学校园剧场内,去观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似乎感觉到十分的庆幸与“精神奢华”,似乎有一种逃离都市“文化雾霾”,感受重返大学校园“清纯”的冲动。

国家剧院、舞剧、《孔子》、校园——遂将这一系列完美的词语一一连接起来,脑海中顿然闪现出舞台上华美的光焰,未曾想匆匆进入剧场后即是应了主持人精简的开场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但当大幕徐徐拉启之时,整个舞台上闪耀出华丽、飘逸、灵动的浩大场面,富有古典宫廷乐舞的辉煌场景在梦幻般舞台灯光的映衬下,一个个舞者在高调色彩、统一服饰变幻的曼舞中,好似羽化登仙。舞剧序部的执羽情景之后,《孔子》四幕大戏分别以《乱世天问》、《绝粮》、《大同》、《仁殇》依次而展现,在场所有的观众似乎顷刻凝神屏息关注于舞剧演绎的每一刻,全然沉浸在舞剧叙事接连的情节中,伴随着深刻的主题哲理延伸,伴随着妃、公、臣三者与孔子人物关系、故事场景的演化,伴随着舞蹈人体动态描摹状物方式的激情深化,及道具、音乐、灯光、布景一系列有逻辑的深层次推进,孔子这一“圣人化境”的形象聚合成真善美的“实体神像”,似乎千年后活着的孔子跃然而出,且栩栩如生……

此刻,我好似已陷入悲欣交集、香色浓艳的故事场景剧情氛围中,被置身于古代人文与现代时尚虚实交替的情景里。诚然,我是被中国歌剧舞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义举而感动了。

《孔子》舞剧以“乐也者,圣人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的传承宗旨,溯源逐本。孔子剧组或许融入“古代乐治就是由乐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社会安定”这一大义,同时把握孔子对非礼之乐“八佾舞于庭”的斥责,遂将“圣人”活的人物搬上舞台,以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达到雅俗共赏、内外行同赞这一种难能为美的艺术极境。

试想在社会伦理悖化、价值理念资本化、文化商业化、艺术泛娱乐化的全商时代困境中,要用何等超常的意志力、创新的力来精心缔造孔子仁者爱人、天地人物一体同构、参赞化育、曲成万物、大德敦化的境界,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圣贤般的执着与使命,秉承“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凛然正气。

首先《孔子》舞剧叙事性结构,融汇了古典舞、现代舞与民间舞等多种舞台戏剧表演特色与精髓,编剧选取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乱世、诸侯纷争、天灾人祸不绝的时期中孔子列国周游、历尽坎坷的片断。其次,突出其治国之策的推行,书院教育理念的传播,为民请命的苦旅3个核心史实,采用缀联、梳理到穿越、整合及至参差、提升艺术创作方法,展现宫廷帷幕菜谱严下的肃杀冷酷、残暴无道,一如进谏中的危境,君臣间的杀戮,传道中的悲欣,祭祀时的决然,令人震撼的是舞剧叙事结构中细节的亮色始终贯穿其间,无论是舞美设计中竹简书法背景的推移,或者是进谏书简道具舞蹈的托物言志;无论是舞台古俑道具缘物寄情千年的寓意,还是万民跳傩、祭祀典礼,或是圣人舞剑祈天的心愿,都契合了一代圣贤内心“仁者”无穷的张力。尽管校园舞台所限、群舞人物庞杂,但艺术表演却俨然有序、色彩清新、主题意蕴深刻,而每一时段的舞台灯光音乐富有节奏的演进变化,将每一位舞者的表情赋予传神与出彩(而整部舞剧并未灯光分区切割或炫光特技)。

以笔者之见呢,观赏《孔子》舞剧最是以空杯心态、以唯美的情感、以回味的方式为上,正所谓见仁见智,仁者第一。所以真的想再一次观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默默无语地观舞者圣境,分享美美与共,“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观后感作文【篇5】

孔子,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圣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凡人,他有人的喜怒哀乐,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所以在我们在看他的时候,要带着恭敬的心和平常的心这两种心情来看待他。今天,我就来谈谈孔子是怎样成为圣人的。

要知道,孔子在17岁时父母双亡,他想将父母合葬,但由于父亲在孔子3岁时就死了,孔子不知道父亲的坟墓在哪,所以只好把母亲单独葬了,葬了后还要守3年丧。偏偏在这时,鲁国有名的季氏家族邀请曲阜士家族的子弟去参加宴会,孔子是士,又是曲阜人,他不得不去,但在季氏家族门口时,季氏家的家臣阳货把孔子拦住了,说:“你来干什么,没有请你来啊!”我们可以想一想,那对孔子是多么大的打击,又孔子是多么尴尬啊!孔子的家族是越来越衰落了,衰落到从天子到诸侯,从诸侯到大夫,从大夫到士,现在连士的身份别人都不愿承认了!其实阳货说的最真实意思是:我们不承认你是士。孔子只好默默地退下来,回家了。孔子这时父母都去世了,家族必须靠他,自己的一切只能靠自己。所以在他19岁时,孔子就到宋国考察殷商之礼。20岁时,孔子就成了“六艺”之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看到这里我总结出了1个道理:打击可以毁灭庸人,但同样,豪杰之士,却在打击中可以百炼成钢。从此,大家非常尊敬他,连国君都在孔子的孩子出生时送了他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礼物:鲤鱼。我又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受人尊敬,一定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一定要有你让别人尊敬的原因。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挫折和打击,我们有可能会灰心,会放弃,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精神。他的身份被人否定时,他不但没灰心,还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向前奋斗,最终,仅有20岁的他,就已经成为了六艺之人,深受人们的敬爱。其实我们应该也这样,不但不灰心,还要努力向前冲,争取做得更好,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

这只是孔子成为圣人中的最开始的一小部分,却充满哲理,使人懂得人生。其实,在孔子成为圣人的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充满哲理。自从我看了《孔子是怎样练成的》这篇演讲,我懂得了许多,如:“聪明的人要学会掩饰自己,藏住智慧”;“看一个人的品质怎样,既要看他的优点,又要看他的缺点”。这些充满人生哲理的话,将会让我受益终生。

孔子观后感作文【篇6】

既谈孔子,必说“仁、礼”。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短短一生,诲人不倦,由一个好老师成长为“大成至圣先师”。他的人生高度、厚度、宽度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顶礼膜拜。

舞剧《孔子》运用舞蹈的语言展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传奇往事,分为《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六个部分,通过“玉人舞”“幽兰操”“采薇舞”等精妙舞蹈编排,串联起孔子参政进谏、周游列国、危困绝粮、弦歌幽兰、晚年归鲁、删改《诗经》、撰写《春秋》等命途线索,探寻其内心“仁、礼”思想的丰富内涵。

舞剧,顾名思义要以舞为形、以舞做传。《孔子》全剧古意盎然,舞段悦人眼目、色彩斑斓,或轻柔婉约,或洒脱飞扬,既有展现礼乐、婀娜翩然的群舞,又有刻画心理、刚健强劲的独舞以及双人舞、三人舞等。观众不仅可以欣赏舞者风采,更能感受行之万千、态之多端。

开场舞《执羽》采用“六佾”规格,把祭祀仪式和宫廷乐舞交融一体。演员手执长达近一米的“干戚羽毛”,再现先秦乐舞“鸟兽跄跄”“凤凰来仪”的不凡“神色”。男子舞蹈《颂贤》,展示了孔子门下贤士云集、作诗唱赋的生动场景,赞颂了周文化的崇文之风。以孔子删订《诗经》为题材的女子群舞《采薇舞》,则呈现出了民间舞蹈的曼妙舞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身如杨柳的女演员们缓缓登场,长袖曼舞,临河浣溪,舞台一片生机盎然。

(舞段《执羽》)

(舞段《颂贤》)

(舞段《采薇》)

大多数人脑海中的孔子,是思想深邃、举止文雅、不苟言笑的老先生,永远高高在上,让人敬而远之!

舞剧《孔子》却呈现出一个鲜活的孔子,他真实、有生机、有血有肉,他坚毅、笃定、爱憎分明!他走下神坛,不用只言片语,挥袖如云间便道出了他对于礼崩乐坏的失望,对于大众声音的倾听,对于困境的弦歌鼓瑟,对于暴政的挣扎,对于弟子的情谊。每一幕,你都能真切感受到他的情感、他的内心波动!圣者凡心,你会发现,原来孔子离你并不遥远!

有人说,其实孔子就住在我们隔壁!舞剧《孔子》里那个浪漫的“老顽童”,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却坚持笃信好学,“一言不合”就跑出去周游列国,陈蔡绝粮却看到理想的大同世界……这样的孔子在含蓄中显质朴,平凡但又不平庸,像极了一位邻居智者在娓娓讲述:仁,并不遥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你也可以追求梦想、执着拼搏!

孔子观后感作文【篇7】

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处处不得志,一腔报国热血付诸东流;他饱尝忧患遭受了太多非议和世人的误解,也承担了太多责任,但精神从未磨灭……这位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这一生处处碰壁,历经沧桑,一路失去也一路拥有,不断升华。

开篇时,他用巧妙的'语言和他的机智将漆思弓救下,运用计谋与他国抗衡,展现出他的智慧和过人的本领。却也因此受害,从此开始周游列国。孔子依旧坚持以礼治国的信念。他十分执着。

在雨中离开,历经风霜雨露,却又仰天大笑。颜回等其他弟子的忠心跟随令他感动不已;在列国间传播思想却也天不随人意;弟子不断离开选择从政,颜回的是逝去使他痛心不已……十几年的漂泊之旅,颠沛流离,尝遍人情冷暖,事态世态,使孔子明白更多。正如南子所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从始至终,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念,这令我感触颇深。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支撑着他的精神世界?我明白了,是信仰!他从未放弃。我们所缺乏的正是此般精神,对于信念摇晃不已,经受不住磨难,没有耐心。孔子的精神感染了我,每个人都应不忘初心。

“告诉我,我做错了什么?”

“您错就错在过于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鲁君系身上。”

“如果改变不了世界,那么就应当改变自己的内心。”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终于回到故土鲁国。他须发皆白,当他跪在故国国门前呐喊:“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终于回来了。”我听到了,那是来自颤抖的灵魂内心的呼喊。这声呼喊使我如此真切的感受到孔子这十几年的痛苦。从此不再过问政事,致力于整理文献、从事教育。他这一生背负太多,坎坷磨难无一不施加,纵使遭受世人误解唾弃,依旧初心不改。他希望通过教化影响人们。他是伟大的。

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孔子逝。弟子遍天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观后感作文【篇8】

孔子的课堂丰富多彩,与现在大不相同。他不布置作业,不考试,不惩罚学生,而是与同学们交流知识,周游列国,让同学们只是面更广,学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可见礼让多么重要,只要礼让治国,还有什么事办不到呢?人们要学会礼让,别人就会尊敬你;国与国之间互相礼让,战争也不会发生;君臣民之间互相礼让,这个国家民心不会动摇,将坚不可摧。孔子对他人礼让相待,他人也就以礼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要学会谦虚,要相互学习。孔子老师在谈论“君子”时,子贡夸他而孔子却说这是给他戴高帽子。以及谈论其他问题时,孔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见孔子是个多么谦虚的人。

走进《孔子学堂》,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一个不同的老师——孔子,他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讨论,让学生们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怎样才算有君子风范,让学生们在社会上能更好的生活,交到更多朋友。如果每个人都有孔子的精神,那么世界不再有战争,各地都有你的朋友,那是多么美好!

孔子观后感作文【篇9】

在被商业化覆盖的今天,看《孔子》如同“心灵的鸡汤”百味俱全。圣人的哲理既高深又朴素,深入浅出,如高山仰止,高不可及。在这个和谐社会的文化时尚自是越趋古雅的时代,不但没有鸿沟,还是人生的航标。它涵盖中华母体文化的博大精深。

还是要感谢敢于制作《孔子》的胡玫导演,和优秀的演员们,《孔子》这样的历史片拍出了激荡豪迈、剑拔弩张的大张力。

【一】

一开场便是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掩杀,孔子居高仗剑岿然而立,强敌季恒子露出-阴-冷凶煞的真面,万箭冲天,高台上奋力击鼓的孔子指挥重兵倾泻沸油巨鼎,春秋霸道化为一片火海……紧接视听震撼而来的,是心灵的震颤:幻梦昭然的子见老子,生死契阔的颠沛流离,颜回号召圣贤生死相随,跳入冰窟拯救孔子“文明之光”,皓首苍颜的衰老终回……从人心灵深处揪出最热切的感触。

有看点的当然是周润发。发哥演的很是入戏。银幕上的孔子,与卫国谈判时的咄咄逼人、被驱出鲁国的失落、弟子遇难时的哀伤、回鲁国后的激动,都极具说服力,让观众轻易地就进入春秋时代。知天命之年的发哥大气传神地演活了那个中华历史上的千古圣人。

看电影不是看热闹,需要去思考。片中孔子经过卫国,受到卫灵公夫人南子的赏识,暂时在该国开馆授学。两人相见之时,南子虽有情挑孔子的意思,但遭到后者婉拒。片中的南子更像是孔子的红颜知己,感叹孔子怀才不遇的痛苦,并认为外人不了解孔子的内心世界。周迅饰演的南子一角戏份并不多,但层次丰富,从顽皮、放荡、威严到折服,均极具说服力。

【二】

片中孔子的弟子颜回是任泉演的,可谓演技上佳。

电影中,颜回的死让我感触颇深。颜回死得“窝囊”。夫子与弟子行于浮冰上,冰裂,回与负简之车堕入水中。回为救简,数次往来于冰冷的水中。夫子与众弟子高声呼喊亦如未闻。终溺亡于水中。

颜回是夫子的得意门生,是最能领会夫子精神的人。所以,他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拯救记载着夫子精神的书简,他的眼中,这些书简就是万世后的夫子。这里的颜回,不再是那个跟随在夫子身边的学生,而是后世乃至现代无数个追随夫子精神的勇士。他们用生命捍卫了夫子的“仁”,用全部的力量让夫子的财富流传了数千年。很幸运,正因为有着许多个“颜回”,直至今日,这个已经无限趋近于“礼崩乐坏”的年代,我们能宛如跪拜在夫子跟前,聆听着先贤的教诲。谢谢“颜回”们。

【三】

在外漂泊十四年的夫子,带着那多年的沧桑和感叹,带着那讲经论道的倦意和素风,回到了那片养育自己的故土。

人们早已守候在相隔百里之外的城门口,恭迎着在外漂泊许久的亲人们归来。顺着那崎岖的道路,夫子的身影一点点的靠近,映入彼此眼帘的是一些非常熟悉而似陌生的脸孔,那挂满岁痕的脸颊上,抹不去的是那一份思念和牵挂,就在目光相聚的那一刹那,人们激动的眼泪,像泉水一样奔涌下来,像是在无声的呼喊着:夫子,您终于回来了……片尾天后王菲“幽兰操”沟通人间与天空之美的绝世咏叹,令全片浑然而成一卷悲壮豪迈直入肺腑的史诗篇章。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然而正像有关历史的评论一样,历代以来对孔子可谓崇拜者有之,褒誉者有之,诋毁者有之,嘲讽批判者有之……如今的学界对孔子的解读也是莫衷一是。但是影片把孔子的一些思想精华放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中去表现,对我们了解历史人物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四】

看《孔子》最感动我的地方,就是他终其一生对自己的信念始终矢志不渝地坚持。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又如何呢?只要有机会,还是要宣扬自己所信奉的精神、理想和信仰。说到底,理直气壮地宣扬一种精神并不难,难的是你是不是真的拥有这样一种精神,并准备用它指导自己的行动。

夫子的儒雅,夫子的气度,夫子的仁爱,夫子的宽容,夫子的悲悯,夫子的情怀……我仿佛看见孔子安坐在马车上,在蒹瑕苍苍,白路为霜。荒芜的古道上悠然而行,弟子围着他,倾听他滔滔不绝如天马行空般的灵感中迸发出的精辟警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仁者不优,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启迪学子们的心智,点燃每个人心中的那一盏明灯……

忘记大制作吧。忘记八卦的剧情吧。忘记俊男美女吧。夫子的教诲是万古流芳的。

孔子观后感作文【篇10】

看完了老师一直推荐的周润发主演的《孔子》,电影讲述了,孔子在鲁国开始改革之后的一系列处境。看完之后不胜唏嘘,不知道到底应该如何去评判这位人物。

他是一直对天下抱着礼乐仁和的梦想,在鲁国的改革中,他也是这样做的,纵使遭到三桓的抵制,也终以智慧与决心势如破竹的进行下去,王公贵侯的抵制不算什么,唯独最初一贯支持着他的鲁国国君,默认的与之决裂。悲恸之下,踏上周游列国的道路,那段路上也是那段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日子。

孔丘师从老子,临别前,他向他的老师说着他的理想,老子的道在天上,而他的道在人间。对于如此坚定的弟子,老子也只说了那就不要在乎天下人的误解吧。可他还是在乎的,在乎世人的理解,而这世上能真正理解他的竟是名声不好的卫国国君夫人。远在鲁国,卫国君夫人南子就从天下大势,看出孔子的才干,她说世人大多知道夫子的痛苦,却不知道夫子在这痛苦中所体会到的境界 什么是知音?或许这就是吧。

看他在击鼓进攻时的一脸沉痛,看他应付自如的用五百辆牛车智退齐国五百乘的战车,看他一言一语间收回了鲁国失去几十年的三座城池只可惜文韬武略的孔丘生不逢时,又想但凡思想的伟人又何尝不是领先于他所处的`时代?如苏格拉底,如孔丘

孔子观后感作文【篇11】

为了更早体验开年大片《孔子》,前天我独自一人走进了电影院,在四周黑暗的氛围中,我静寂的看到了思想的光芒,电影《孔子》观后感。

《孔子》比我预想的效果还要好,著名女导演胡玫是我十分欣赏的女强人,他的作品《忠诚》、《汉武大帝》、《芬尼的微笑》、《乔家大院》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刚开始在得知周润发要扮演孔子时,我半信半疑:发哥能演好一代圣人吗?不过现在还是被发哥的演技所征服,他演的很出彩!彷佛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回到东周时期那段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另外陈建斌、任泉的表演也相当出色,加之影后周迅的加盟,更使本片流光溢彩。

在网上有人大致对“颜回之死”和“子见南子”“老子孔子对话”三段颇多非议,但依鄙人看来,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当我看到作为代国相的孔子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不惜一个人在高台上奋力击鼓,而胜利后却无比伤心时,我感受到孔子仁者爱人的矛盾心理,这时我的眼中强忍泪水,进而看到了编剧虚构的颜回之死,颜回为了保全儒家经典流传后世,不惜一次次从冰窟窿中把竹简扔上岸,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呀,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泪,观后感《电影《孔子》观后感》。

关于子见南子一段,尽管篇幅不长,但却是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周迅也很符合卫国夫人南子的角色,当妩媚的南子试图挑逗孔子时,孔子却表现出谦谦君子坐怀不乱的气概,而心里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说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个凡人,只有经历女色的诱惑而岿然不动才磨练成为圣人,而孔子并不反对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体现,比起佛家“不近女色”和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适合在人间推行的,试想如果男人不好色,成为了性冷淡甚至性无能,这时女人们就会以轻蔑的口吻说:“你不是个男人!”或者抱怨道:“你还是个男人吗你?老娘要你何用?呜呜呜呜我的命好苦呀!”所以男人不可不好色,但也不能纵横过度,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是: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要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之上,不可逾越这两道鸿沟。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本片前半段紧凑有加,后半段却略有缓慢,这应该算一个不大不小的毛病吧,结尾处胡玫导演用类似她执导的《汉武大帝》开头时武帝说司马迁的话语做结:是非功过,任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