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给教师的100条议》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8-25

《给教师的100条议》读后感(篇一)。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面对这些问题,小编为大家收集了“《给教师的100条议》读后感(篇一)”,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随着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灵感爆发之后。 读完后要认真深思自己的心情才可写出真实的读后感,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读后感细腻生动呢?您想找一篇好文章吗我们推荐您阅读“《给教师的100条议》读后感(篇一)”,期待这些应用程序能够为你提供更便捷的工作方式!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就像一面镜子,真诚地表达了教育的爱、忠诚和坚持。它充满了精神、真诚和生命的精神。

一百条建议,融汇在一起,让我感受颇深。以下几点印象尤其深刻:

一、教师要有静气。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教育是一项长期投资。教师的工作需要一点一点滴扎实起来。任何包装、宣传和炒作,都不能代替每天的熏陶、一本著作和一句话。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

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的,作为一名教师,做好事情有很多热情和信念,但要做好工作,确实需要安静。我们要静下心来准备每节课,给每一个作业打分,读几本好书,总结自己的不足,和学生一起品位每一分每秒,体会当老师的乐趣。

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师要有宽容精神

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精神。 我们在教书时,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教法,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当我们面对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那么我们就不具有宽容的精神。学校是人们犯错的地方。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学会宽容。

因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都是一些孩子,他们很多时候缺少判断是非的能力,当他们犯错的时候,我们要有宽容的心态,给予他们一些改正错误的机会,让这些孩子在犯错、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同时,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要学会宽容自己,这样才能放松精神,摆脱一切身心的束缚,让自己天天快乐。

三、教师应享受生活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我们的许多祖先生活得比我们幸福。原因是他们更亲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自然的恩赐;他们能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亲情,更近距离地触摸自己的灵魂,更清楚地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所以他们比我们更容易接近真相。——这些,也正是我们现代人被“现代化”了之后遗失的最本真的东西。

为了解放自己,拯救自己,每个时代和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对于教师来说,享受生活有其天然的有势。只要我们每天打开所有的感官,给自己一点闲暇,平凡的小事,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都是无限的风景。

妨碍教师生活的,是教师自己。如果我们不能阻止自己卷入纷争,如果我们不能总是找到生命的本质,如果我们不能训练我们的感官去发现生命的美,那么我们只能被生命抛弃。一旦我们被生活抛弃,那么我们就会被我们所教的孩子所鄙视。

我们挣开自己的“锁”,努力找寻着——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赐予,更深的体会亲情,更近地触摸自己的灵魂,更清晰的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更靠近真理的“自己”。这样,我们的心就会有一个家,享受生活的美好!

四、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这应该是每个老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突出知识的趣味性。在课堂上,他门科以用简单的方式向学生讲解,而不是照本宣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知识的意义,学习有趣的东西,让孩子真正爱上每一门学科。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一百个建议,一百个法宝,像阳光,像雨露,滋润着我干燥的心。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学和教育智慧,我们读出的更多是灵魂的共鸣和灵魂的回声。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这本书感动了我,让我深思。

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编辑推荐

2023读后感推荐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600字篇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教你写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一”,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我首先对此书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有了一种崇拜之情,因为他是在不断实践、研讨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这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书,能为我们一线教师提出这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并给自己带来了对教育的一些新视点、新启发,启迪自己在现行教育环境下进行更多的思考。

同时我还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模式等都与苏霍姆林斯基时期有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仍有其积极的领导借鉴价值。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巨大的教育理论大师,他能针对教师们的迷惑和不解,与教师交换,侃侃而谈自己的教育体验与心得。

这本书有很多地方谈到了学习,谈得很好。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不断完美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学习,才干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期步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着,我们不仅要不断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学习,会学而且乐学。苏霍姆林斯基在第12条谈到了教师要继续学习,在第60条倡导教师要和学生共同窗习。“师生共同窗习,首先是一种姿态,一种教师将自身与学生置于平等地位的姿态。”“师生共同窗习,是一种气氛。师生共同窗习,更是一种教学方法。”他站在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学习,奇特而深入。很多教育者在认识师生关系上都存在着一种“容器观”,以为“教给孩于一杯水的知识,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知识”,然而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观点已不合时宜,杯子和桶虽然能盛水,但它们的容量究竟有限。所盛之水也是不能流动更新的无源之水。现今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来源广,在某些领域,他们的知识甚至超过老师,因此现今的教育主阵地——课堂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窗习,共同提高的场所。诚如他说的“能胜任你现在的工作,是你继续学习的惟一重要理由。”就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自己的思想流动起来,学识丰盛起来。所以我们要学习,并以此增进学生的学习,我们的课堂应当是师生都以学习者的身份涌现,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探讨中得到知识的获取与晋升,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学生都可以而且也应当获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样,通过对问题的共享和对话,师生在共同提高,师生在教学互动中获得相互的信赖和尊敬。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包含着关于协调的课堂的见解与建议。在《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节中谈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比较大的,书中所述:“学习上的造诣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造诣的标记,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造诣。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非常赞成这一观点。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的影响仍在继续,各式各样的教师的评价机制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显得急功近利,只看造诣不看个人修为,只关注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特殊是看待落后生常常显得急燥,忽略了应当保护和培育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使得师生关系日趋紧张。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对教师的评价更科学,才干吸引教师在教学上自觉营造协调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充分施展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格的监视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就会想建立起自己的尊严,就会坦率地面对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他不会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考试时做小动作。在学习上取得造诣,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一条蹊径。对于这一点,我以为应成为育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这种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感受都是愉悦的,教师在这样的气氛里工作确是一种很大的享受。

反思我自己的教学,我曾经有过无奈: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行,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读完后,我深入认识到,上好一堂课后,应认真地整顿自己的教学思路,检查自己的教学行动,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这样倾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声音。那样才干在教堂中不断地晋升自我,实现自我。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领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巧,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力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读后感分享]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个人读后感(写作示例)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分享]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个人读后感(写作示例)》,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通过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对现代教育以及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良好的职业道德师德的好坏从大的方面来说影响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小的方面来说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严谨治学、勤于进取”、“热爱学生、积极育人”、”勇于科研、平等竞争”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良好职业道德。

科学的教育观念在升学重压下,传统教育观念即传统的教师观、陈旧的教学观、“惟师是从”的专制性的师生观等仍束缚着大批教师。许多教师在听到学生不同意见时,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或给予伤害自尊心的批评,造成学生不敢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意见,创造性思维更无从产生,最终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

因此,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特别重要,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互动互补的立体工程,诸如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人素质、群体素质、单项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等。而创新,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其培养,必须贯穿于素质教育立体工程的一切层面、所有角度。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素质,又怎么能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揩模,导方向,作人梯?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首先必须是有创新素质的队伍,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而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知,强化创新精神。要破“以教为主”、“教与学统一”的观念,立“教为不教”的观念;立全面考察创新能力的观念;立开放办学的国际化大教育观。

良好的个性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不同素质基础,又有后天环境条件的影响,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就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他们良好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师的个性。教师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施教的`成果。教师个性的影响具有导向、凝聚、使学生亲师等多种功能,教师的良好个性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热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其得以全面发展,是教师成功的关键。

健康的心理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令人乐而忘忧,如沐春风。

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心理问题又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和谐音,有的甚至造成相当恶劣的后果,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有关专家指出,造成教师心理障碍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超负荷工作,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使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相对较低的工资待遇极易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造成的。常人眼中的教师,应当是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人。这种期望使许多教师觉得不应当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脆弱,以免破坏自己的形象。这种心理定势使得教师不能和学生坦诚、直率地相处,不利于调节、疏导自己的情绪,因而严重威胁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21世纪是信息与生命大发展的“精神文明世纪”。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总在主动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为深刻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环境的变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持久的耐心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习得的,耐心能使教师消除失望感和挫折感。如果说青少年天生就缺乏耐心和容易冲动,那么,在所有的事情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老师应该是冷静的理智的。

耐心允许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观念和错误理解。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在教育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耐心和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和困惑,使学生愉快地产生这种信任。如果教师把错误作为愚蠢的表现,如果他们忘记了错误使学生感到灰心丧气,更为经常感到羞辱,那么他们就会在与学生之间竖起不可逾越的障碍。

有耐心的教师要克制自己,不要把容易理解的内容大讲特讲,要保持稳定的步伐,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正确地理解已经讲过的内容,就会暂时停下来,或者回过头来再讲一遍,但是如果一个学生有特殊困难,这些教师就会尽量去寻找时间,在课外时间一对一地进行辅导,而不会由于设法满足那些学生的要求而耽误全班学生。

总的来说,所有的教育都是耐心的锻炼,有时候我们必须忍受的正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不断前进,而且我们也想推动他们向前迈进,所以我们必须锻炼好自己的耐心。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推荐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推荐》,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郑老师说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技术,更是一种美德。善于倾听的人身上有一种善良的天性和善解人意的特质,这种力量超出你对别人的道德说教而非常自然地能赢得人们对你的尊敬和爱戴。

倾听还是一种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对个人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考力等等这类智力因素的挑战和训练,而且倾听还是丰富情感的一种表现。

我发现班级的中等生成绩上不去的原因各不同,有的是性格内向,能跟着老师的指令行动,但不爱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是因为经常做小动作,虽然回答问题很积极,但是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是缺乏想象力,思维狭隘……

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中特别需要关注中等生,因为他们是很有潜力的,关键是让他们学会倾听。

全班集体交流时,一位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另外几位学生觉得与自己的意见不合,就马上打断别人的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有的学生开着小差,根本就没有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教室里一片混乱。这时发表意见的同学声音越来越小了,甚至不敢说了。如果学生们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举手示意:“老师,我要补充……”“老师,我有不同的建议……”也许对别人和自己是不是都是尊重呢。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不相同,可以说,孩子是一个世界。小学语文提倡小组合作,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孩子们小组合作还有利于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能看到小组合作环节热闹非凡,看上去孩子们激烈的讨论问题,可近看却是叽叽喳喳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完,根本没有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并没有起到合作的效果。

所以,学会倾听也是互动评价的前提,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学会倾听可以使学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学会倾听可以使学生萌发灵感,触类旁通,闪烁智慧的火花。

一旦良好的倾听习惯养成,这个习惯将会影响一个人一生。

作为老师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和观点,因为学会了倾听,我们才可能通过倾听而学会别的更多更重要的东西。

[优质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最新大全2430字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质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最新大全2430字》,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长,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他对社会转型期校长角色变迁、教师身份变化、学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张、师生的生命质量与人生幸福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因其观点新锐而独特,被戏剧性成为“另类校长”。

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之前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匪浅,最近到到书店转了转,看到了×老师的给《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他在书的代序中很谦虚的说,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大体看了一下书目,感觉不错,就读了读。

×校长在文中提到一百条建议,每一条都让人受益匪浅,尤其是下面几条对我的启发更大。

一、教师要有静气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又叫小市民。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有的人躁气,这种毛病许多人都有,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千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彻底,却急于表功,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许那。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来,一起放飞心情吧!

二、教师要学会做减法

这一点其实与我们学校老师们口头上流行的要学会“偷懒”相似。那么,在重压之下,我们教师该如何正确偷懒,如何把减法做得更好呢?

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做教师的首先应理清的。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苦痛。

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们会恍然发现我们有许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来却起了反作用,我们为无效劳动付出了青春与心力的代价。

当然了,做减法先要做加法。在我们的头脑中加入知识,用知识来修炼智慧;在心灵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挥我们的躯体。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绪化反应之后,才能在繁琐的事务中找到一个支点,依靠这个支点,我们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还记得,当时教某班的时候,我对班上不完成作业的同学的要求是可以只完成一半或三分之一,但要自己认真完成。连续几天,这部分同学的作业都做了一半按时交了,我也都很满意,并在班里表扬了他们。课堂上,他们也听得认真了,不断受到老师们的表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用“加法”不奏效时,为什么不试一试“减法”呢?

三、教师应享受生活

不仅是教师,人——作为人都应该享受生活。看到这一条我不仅想到,以前看到的一则报告,现在教师的平均年龄只有六十几岁,远远低于人口的平均年龄。有十分充足的证据证明,我们的许多先辈活的比我们幸福快乐,尽管我们已远离了饥荒,先人们没有,在我们今人看来祖先们简直生活在地狱之中,分析原因,我们现在人的工作压力太大了。作为一名教师,每天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既然我们不能改变现在的生活,我们就要想方设法适应现在的生活,享受我们的生活。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与孩子接触,班上不乏优秀的学生,聪明好学,讨老师喜欢,但也有调皮,不爱学习,经常跟别的同学打架,让老师头疼上火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只凭自己一己之力去捍卫学校这一块自由而悠闲的天地,我们甚至根本就没有权利阻碍质朴、而天真的孩子们的生活。他们不应过早的参与角斗,他们太过弱小,他们正处于做梦的年龄,请勿打扰。我们每天与孩子打交道,用心去爱我们的孩子,给他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建立老师的威信,以诚相待,尊重学生的选择,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当学生犯错时,耐心的批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老师在书中指出,“对教师而言,享受胜过有着天生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孩子是天真无邪的,我们每天与最快乐的人打交道,享受我们的生活,我们就会童年常在。

四、教师要有宽容精神

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如果我们在教书时,只认了教科书和大纲,却容不得半点质疑;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借助于习惯的手段和方式,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如果我们听了某些宣传或说教,认为某种教育理论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确或惟一必须信守的,那么我们还是不宽容。

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

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让我们教师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宽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友谊的先决条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宽容也会使我们教师处事变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变智育中心为以人为中心,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吗?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此书指导下,我们能以一颗平静的心,宽容的精神,享受我们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模板9篇


我们为您提供了《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一直不停的冒出新的想法。我们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的方式,用文字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写好读后感的基本方法是什么?还请您收藏本文!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 篇1

假期里,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我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 篇2

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目的的,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其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美术活动是幼儿最本真的生命活动、是幼儿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他们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轻轻的翻开《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书中丰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该书分为“基本理念篇”、“活动设计篇”、“实施操作篇”、“材料运用篇”、“领域渗透篇”、“家庭教育篇”、“发展评价篇”等七个篇目,在每一个篇目中详尽地记录着我们在活动设计、美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与解决策略,是一本真正实用的“小宝典”。

作为剪纸课题组的一员,在通看全书之后,其中几条有关剪纸欣赏的建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思考。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个比较单纯的门类,因其材料廉价、制作简单、题材广泛、功能多样而十分流行,而幼儿在剪纸欣赏活动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剪纸中蕴含的“美”。那么在剪纸欣赏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欣赏内容应尽量丰富而具有审美趣味。

剪纸作品的内容可以是经典的民间故事,也可以是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可以是花草树木,也可以是虫鱼鸟兽。总之,取材要丰富多彩,又要来源于生活,适合幼儿欣赏。

我想,如我们剪纸课题组在教研时提及过的“老鼠嫁女”的剪纸作品,就可以选取适合的内容供幼儿欣赏,通过欣赏细致的剪纸作品、倾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幼儿带入一个富有民间色彩的剪纸世界中。另外,过年时的一些门饰、春联等,有一些也融入了剪纸,很精致,可以收集一些实物供孩子欣赏,一方面加深对新年气氛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剪纸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美丽印记。

2、要结合剪纸的民族、地域特色来进行欣赏。

因为剪纸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特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很多的剪纸都有一定的寓意,或者潜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历史典故,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在引导幼儿欣赏时,一方面应引导幼儿重在观察,关注剪纸作品中的传神之处,另一方面,应多欣赏一些有名的剪纸,并有详细的背景介绍,以此来增长幼儿的见识,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如山东剪纸、北京剪纸等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及文化背景,对于不同地域剪纸的不同欣赏,为幼儿进行剪纸创作积累了更多相关的认知经验。

美术欣赏不像实际的操作活动那样容易拿捏,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了解,在活动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展示作品,还在于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美的体验。

首先,教师应营造与作品相适应的艺术氛围,让每个幼儿身临其境,在多通道感受中得到美的熏陶。如之前提到过的“老鼠嫁女”,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时,可拉上窗帘,在大屏幕上播放一系列的短片,或是播放一段诙谐幽默的音乐,边放映剪纸作品的图片,边配上生动的解说。

其次,在欣赏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幼儿在成长中获得、积累美的熏陶。在欣赏剪纸作品时,教师适宜的提问可以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获得美的感受。如教师可以直接问:“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你想到了什么?”等,通过对能力不同的幼儿的引导,满足不同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幼儿的需要。

最后,集体和小组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让每个幼儿在轻松表达中获得美的熏陶。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交流形式,让孩子在彼此经验的互换中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充分调动欣赏作品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 篇3

读到第二十八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发表一下感想吧。

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止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

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苏氏在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一是阅读。

(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学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

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 篇4

时间是挤出来的二语王启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我的暑假作业-读后感。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和前辈交谈,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抚平了我心中的焦躁,点亮了迷途的夜灯。书中每的每一条建议都来自于他的实践,加以理论剖析,令读者叹服。其中有写到老师的时间哪里来,我常常苦于处理种种事情没有多余的时间让自己好好读书写字,爱好也是需要时间来完成,并从中得到快乐,所以我常感疲惫,并不是教学上任务重,而是没有时间去释疑解惑,或者说没有解得透,内心不轻松。每天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管好女儿的学习、弹琴,做一个尽职的家长,读后感《我的暑假作业-读后感》。苦于身心疲惫间读到了霍姆斯林的建议,心中逐渐坦然。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对话就是和爱人一起喝啡。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诚然,我对学术著作的拜读甚少,时常忘记时间是挤出来的,书籍永远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皮毛。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要乐安天命,平静的接受,安静的看待,清静的对待。把师爱比作春雨,润物细无声最恰当,再轰轰烈烈的爱都要归于平凡。常读书、常思考、常反省、常进步,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真实的反省和内省,敢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说一句:不要找借口不读书。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 篇5

“教师不仅在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也是儿童的精神世界的研究者,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和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从事一些研究工作呢?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

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感受到在他的伟大著作中精辟地揭示出了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读完后在这一百条建议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关于阅读的这两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和“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这两条建议不仅仅是用来教导学生,更是对教师建议。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自觉阅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教师只有亲近书本,喜爱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职业的幸福,拥有诗意的人生。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 篇6

作为一名新教师,读完此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感受也颇多。比如“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讨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后进生,学生常规管理;有时还要接待家长,布置班级环境,完成大队部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我想,作为教师,每天还是应该挤出点时间,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习先进的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当我读到“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一章节中,似乎找到学生学业落后的根源--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很多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不高,考试成绩不理想。有些作业中的错误,甚至纠正的四、五遍,还是不能理解或者正确改正。我总认为是他们上课不听讲或者做作业粗心导致的结果。其实,读罢这一章节,我有所钝悟,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的过程。所以,不管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重视“第一次”,在“第一次”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真正理解教材内容。

再比如“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建议”。和许多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一样,我也困惑,要做的事情很多,该如何着手?在这一章节中,我找到了答案:首先必须点滴的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教书育人”,作为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校教育,使得他们获得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要培养学生,首先要培养自己。我们不妨按照书中的建议尝试一下,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读书:怎样生活?怎样成为学生的楷模?怎样把人类积累、获取的道德财富,从年长的一代的心灵和智慧中传授到年轻一代的心灵和智慧中?怎样才能使理想的光辉照进学生的心田?将书本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改进,让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提升至对学生思维和思想的关注。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打牢根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 篇7

在孩子的大脑里装进“激动”的词汇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一个理解

教师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儿童那种黯然失色的目光,要把生动的、使人激动的词汇装进儿童的意识,并且装进去之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支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飞去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丽。

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初秋的日子,柔和的阳光温暖着大地,树木穿着各种色彩的鲜艳的盛装。一个外表儒雅而亲切的中年男教师领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树林中散步。孩子们在听老师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然后教师建议孩子们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孩子们说:“一群白天鹅渐渐在蔚蓝色的天空里消失了”;“啄木鸟敲击着树皮,整棵树都发出响声”;“路边开着一棵孤零零的野菊花”;“鹳鸟站在巢边上,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眺望,它在想什么呢?”;“一只蝴蝶落在菊花上,它在晒太阳……”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着,体验着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男教师注意地听着,微微地点头,深邃的眼睛里露出一丝微笑。

这个人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在这个“感悟秋天”的案例中,学生们关于秋天的'谈论可谓异彩纷呈。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在这些优美的语言背后承载的是细腻而鲜明的思想,是孩子们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真实而美好的世界,而且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已经学会了用语言感受并表达自己看到的一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思维的快乐,得到了莫大的享受。我不禁想起了我所听过的一些课(包括在我的课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很多孩子对老师的讲解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怎么也不能打动他,点燃不起他眼睛里的渴求知识的火花,仿佛这些孩子的思维停留在遥远的地方,是教师无论如何也唤不回来的……对于这种现象,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都曾经深深地困惑过,苦恼过。关于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他认为,如果词汇不是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背诵、接受别人的思想,而不去创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词汇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变得对词汇缺乏领会力,因此儿童对教师的讲解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他建议教师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这种冷漠的态度,防止儿童那种黯然失色的目光,要把生动的、使人激动的词汇装进儿童的意识,并且装进去之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支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飞去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丽。

我想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实际上包括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那就是:知识到底是什么?知识不仅是目的,还是手段,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可是在我们的头脑中,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取数量越多越好,因此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长期以来,这种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难道教学除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还会有别的目的吗?“记忆,保持,再现”成了我们一贯遵守的教学原则。但事实却令人不得不深思:许多学生的语言苍白,辞不达意,受过多年的语文教育后还很难写出流利明白的文章。虽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没有让孩子头脑中那些积累的词汇活起来,变成自己的思想输出去,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并没有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没有变成思维的工具,具体到那些已经在学生头脑中积存的词汇,并没有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没有变成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那些词汇僵化得如同一潭死水。由此我联想到当今的语文教学,“积累”是被提及最多的词汇之一,连过去的“基础训练”也改成了“积累运用”。但究竟什么是“积累”,怎样“积累”?“积累”后怎样运用?许多老师恐怕没有仔细地考虑过。

我注意到很多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下建立了读书笔记,记录自己在读书时的感受和见过的妙词佳句,由老师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五年级女孩的读书笔记本,精美的封面,雅致的页笺,里面被女孩抄满了一个个优美的句子,还有大量的归类成语,可谓妙词佳句大荟萃。我被女孩如此认真的学习态度深深地打动了,心想这个女孩的作文一定很棒吧!但当我打开女孩的作文本时,一种深深的失望与惊讶的情绪淹没了我。这个女孩的作文成绩平平,随意挑选几篇仔细阅读,发现她在读书笔记本上记下来的那些妙词佳句并没有出现在她的作文中,还有些句子简直连通顺也算不上。这种现象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们总是强调“积累”,这个女孩“积累”了那么多词汇,为什么看不出对她的写作有所帮助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积累”失去了它的作用?

今日展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终于找到了答案。的确,那些优美的词汇并没有作为一种手段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儿童只是在接受,没有创造。也就是说,积累本身成了目的。那些词汇虽然数量可观,但它们是一只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没有自由,渐渐失去了飞翔的力量;它们是一支支干枯了的花朵,没有颜色,也没有芳香。事实上,学生的思维离不开词汇,我们很难想象离开了词汇我们的思考何在。也许有些思考我们没有觉察到语言的参与,但是当我们在思考逻辑性比较强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语言的参与了。多年来,科学家的研究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人类的思考是借助于语言而进行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思考。上文提到的女孩,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但那些词汇并没有深入到她的意识之中,没有成为她思考的工具,没有成为她观察世界、表达思想的手段,那些词汇并没有“活起来”。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使这些僵死的知识“活起来”呢?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是:教师要善于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引导学生借助词汇来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其极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差别。比如苏霍姆林斯基带孩子在一个初秋的日子里到树林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自己真实的思想用合适的词汇表达出来,体味思维的欢乐,享受创造的幸福。

因此,不是一味地“积累”,而是把知识变成思考的工具和手段,是我们当今的教师应该特别明确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 篇8

读一本书,让人回味无穷;犹如一杯好茶,让人心旷神怡。

翻开《给教师的一百条新》,便看到郑杰校长在数的序中谦逊地写到:“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

既然如此,不妨一读吧。

我是个比较懒的人,要我一口气看完一整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再长篇感慨,实在有点强我所难。

不过懒人也有懒办法,我将用“边读边悟”的形式展开我的读书之旅。

在这本书里,有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

看到郑杰校长在第34掌中提到要重视学校仪式。

学校仪式也是文化,而且是学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仪式,由此,使一所学校更具有自己的特征。

郑杰校长指出了“学校仪式”也是文化,而且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一种,我认为有道理。

在我看来,仪式是规范,是庄重的。

举个例子来说,天安门广场每天清晨的升旗仪式,透过电视画面已经很具震撼力了,可是当你身临其境亲眼目睹时,我想你将终生难忘,爱国的激情绝对会涌遍全身。

这就是仪式所带来的魅力。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仪式。

从周一到周五,我会对学生家庭作业、个人卫生、上课表现、课堂作业、阅读、背诵、值日工作等方面及时评价,用加星的方式展开评比。

每到周五放学前,评选出前三名优胜者。

接着,我会为他们举行5分钟左右的颁奖仪式。

奖品是每人一本盖上学校校讫的本子。

我跟孩子们说:“这本子很普通,你们随时能买到。

可这个宝贵的红印用钱是买不到的,必须用勤奋和智慧去换取。

希望你们多多珍惜!”这简单而又隆重的仪式,激励着我班学生们为成为优秀学生而不断努力。

不过,也许在颁奖这个环节上注重的老师并不多,以致于评奖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与价值。

从小处讲,班级仪式也体现了一种班级文化,从大处讲,学校仪式为催化学校文化而存在,它有着独到的作用与独特的`魅力!又比如他在第71章中提到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苦衷。

是的,在社会转型时期,谁都有苦衷。

校长有苦衷,干部有苦衷,教师的苦衷更多。

然而在人人有苦衷的情况下,学生的苦衷却容易被忽视。

其实,现在学生比我们做学生的时候要苦得多。

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孩子瘦弱的肩膀上,周末的休息时间把孩子们往各个培训班、补习班送,也不管孩子到底喜欢不喜欢。

教师为了提高成绩,拼命瓜分着学生的课间、放学时间。

这些可怜的孩子想玩,却不能玩,想做白日梦,也不能做。

这些限制我们成人都受不了,更何况是十来岁的孩子呢?当学生遭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有多少人能体谅他们呢?即使能体谅,在平时,又有多少人愿意去体谅呢?体谅不体谅学生,是一个讲不讲人道的问题,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观念问题,也可以是一个教育方法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否应换位思考一下学生的苦衷,想一想我们的少年时期是怎样渡过的?是否也像我们的学生那样用瘦小的肩膀承受着学校的升学率、各科繁重的作业和家长过于沉重的希望?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我们是不是应该理解有些学生面对各种压力时的反抗?是不是可以原谅在你的课上偶尔的走神和疲累?是不是那些有时做不完的作业能再宽限一些时间?我们真的应该懂得学生的各种无奈和消极的反抗,我们更应该试着去理解他们的苦衷,试着走进学生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心灵,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有时过于偏激的言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只有理解并体谅学生的苦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爱,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教教学,也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

这本书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 篇9

苏老在本节中写到了许多,我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有了以下几点感想:

一、教师在带领孩子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要使孩子获得明确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识。

苏老写到: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第一次获得的知识是模糊不清的,那么以后他就容易在学习与其相似的知识时感觉混淆不清,或者在学习以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的知识时感觉十分吃力。由此看来,使孩子在第一次接触教材时就获得明确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识是我要努力做到的。

二、第一次教学新教材时,要力争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进行独立思考,并努力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材料。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及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地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学生的事实有所不同)。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三、进行新教材的第一次教学前,教师要充分设想可能出现的疑难点和易错点,进行精心备课,在正式教学时详细讲解。

苏老在本节中提出一个目标:一定要是课堂上没有错误。所以,他对任何一个“可疑的”词,都预先加以详细解释。例如,语文学习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形近字,如果不在第一次学习时就给他们讲解清楚,他们就会出现许多错误。教师事后再给学生纠正错误,学生改起来困难,教师也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所以,在第一次教学新教材时,教师就要力争消灭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读后感参考]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一篇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参考]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一篇”,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善于帮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不断进行新的观察的教师,能达到这样一种效果:连接着学生的知识越“老”就越巩固。

——《给教师的建议》

这是书中的第21条“教学生观察,教学生细看”。想到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时,我就有些感触。在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时,我们就可以起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观察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比如蝴蝶,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旋转?比如坐缆车,比如拧水瓶盖。

用心的学生能根据细看周围世界的现象,联系到所学的知识中去学习,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更能达到“学生的知识越‘老’就越巩固”这一效果。不够细心的学生就需要我们的提醒,慢慢培养他们观察的习惯,从而让学生获得‘观察周围的生活能获取知识’的体验。

我相信任何知识若能与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掌握的知识肯定更牢固。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肯定是一个细心严谨的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的行为,更能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所以要教学生观察和细看周围世界的现象。

学生观察大自然生命的苏醒的时候,我们观察学生生命的苏醒!

[热搜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3 月度范文精选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搜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3 月度范文精选》,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龙山全体校教师在邵校长引读下,我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匪浅。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可前不久,一本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

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作为一线的教师,在读完这些文章后,真有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我会倍加努力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让自己培育出的桃李遍天下!读后感3》

/pc/js/jquery1.42.min.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