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教你写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写作范例

发表时间:2022-10-21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教你写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写作范例”,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题:“看不懂书,怎么办?”

他说:“这只是文义上的穿求,所以还不清楚。那样的话,不如为过去而学习。它看的更清楚,解得更清楚。只是他为学人解得明晓,却一生也没有得到。要在心体上用功,凡明不能、行不去的,要反在自心上体当,才能通。盖四书五经所说的只是这个心。此心即为道,心体明即为道明,更无二。这是为学习心灵而作的。”——传习录

还有就是我的问题,读书看不懂,看不懂怎么办?但我仍然只是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也提到了儒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本人将知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正确的知识。从课本里学到的东西,从小到大,公式都是正确的。但是,那些“正确的”知识对我们真实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帮助,它们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任何问题。另一种是有用的知识,即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用到的,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知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把它当作知识来看,还是按照以前的方法,按照以前的套路,没有与自己的生命相结合,没有印进自己的骨子里,还停留在储备上。

大师说,和他一起学习主要是学习新的思维方式,要舍弃旧的思维模式,建立新的体系。假如我们跟师父学,也照着老套路做,还是不学的好,耽误了师父,耽误了自己。

通常我们所说的“读书百遍,意自明”,也就是要用心去读,如果你不用心去读,一千遍也就没用了。因此,无论是学习还是实践,首先要从心灵上开始。心中有了意识,有了意识就可以主动地解决问题。走神,不只是看不见,听不到,吃不到,更多的是浪费时间。不能通融的知识,就算是正确的知识,对你来说也没什么用。

小编推荐

[作品悦读]《传习录》读后感400字440字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作品悦读]《传习录》读后感400字440字”,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习录》读后感400字:

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

先生曰:“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传习录》

我对这一段的理解就是现在的世道一年不如一年,一天不如一天。怎么才能恢复太古时期的那种欣欣向荣的气象?王阳明的回答,现在和以前是一样的,时间上的变化其实改变不了多少。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就开始打坐。这个时候还没有把心投射出去,没有东西进入到你的心里,这时候的心是清净光明的。这种光明的景象和太古时期的气象是一样的,就如同像在伏羲的时代里遨游一样。我觉得王阳明这里说的状态是合一。

我对这一段还有另外的一种理解,上古时期的气是和我们现在的气势有所不同的。那怎么才能找到上古时期的那种气呢?就是早上太阳刚刚出现的时候。那时候的气是最接近上古时期的。在那个时间段静坐就感觉遨游在伏羲的那片混沌天地里。所以李二曲提出续接夜气,在那段时间打坐,迎着太阳升起,感觉一定是非常玄妙的。“一日便是一元”应该是形容一种状态,一种打坐时进入的状态。就好像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一样。只要你进入了像伏羲遨游的那个点,时间是可以被忽略的。

[读后感范文] 《传习录》读后感600字一篇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后感范文] 《传习录》读后感600字一篇”,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传习录》读后感600字: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

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传习录》

其实我也有陆澄这样的疑问,好色、好利、好名这些都属于后天的习染,都是私欲,这个可以理解。闲的没事儿想的念头也属于私欲吗?后来我就问我自己,“那闲着没事儿想着这些杂念妄念是从哪来的?”就算是它凭空冒出来的,它也要有源头。

比方说我现在在幻想我要成为亿万富翁,那为什么会有要成为亿万富翁的这个妄念?不还是好利吗?师父说过,只要你诚意的状态下,你问自己五个为什么一般都会挖到病根儿。找到根源是一回事,怎么控制是另外一回事。王阳明提倡省察克治,不能总省察不克治。时间久了就变成我知道我错了,但却从来不改。那你知道的错又有何用呢?好货、好名、好利、好色,都属于私欲,都是源于后天的习染。

修行就是做减法,把这些后天的习染都擦拭掉,让心的本体换发光明。当后天的习染都去掉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这些妄念杂念的源头了。廓然大公的“公”就是无私,没有私欲。而且我认为寂然不动、未发之中、廓然大公、感而遂通、发而中节、物来顺应,这是一个次第关系。最后的境界就是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我现在连第一个境界寂然不动都没有达到,任重道远啊。

读书心得范本: 传习录读后感800字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读书心得范本: 传习录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为您带来帮助。

十年前就有机会读《传习录》翻了几页,实在读不下去。本周(xx年3月底)终于看(听)完了。感谢当当引入的讯飞语音,没这个估计不可能完成本书阅读——可读性好差。

说下我对王阴明的认识,此公提倡“心学”意思是修心哈;对儒学和佛教都有研究,好像还练过瑜伽之类闭气的功夫,有次叫门人把自己埋起来几天,后来挖出来还是活的。他格物致知整竹子这事儿,您抽空可以百度自己查下。

说下本书给我的几个印象:

所谓心学四要就是出于本书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王所说的”性“,所谓性本周全,人人都有啥的。怎么看怎么像佛教第八识,就是阿赖耶识——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做主翁,这个人空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让我最没想明白的是——王认为佛教不究竟,呃……到于书里提到他对朱熹观点的不同意见,简直就不算什么了。

《传习录》里几个因才施教的案例,我看着还是很有收获的。

今日读后感: 《传习录》读书心得600字范本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今日读后感: 《传习录》读书心得600字范本”,欢迎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为您带来帮助。

《传习录》读后感600字:

问:“心要逐物,如何则可?”

先生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天下乃治。心统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如人君要选官时,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调军时,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岂惟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其职。”

——《传习录》

这一段就是在告诉我们,每一样事物都有每一样事物的职能,千万不要越权。心是统领五官的,它不能跟着五官到处乱跑。我觉得王阳明举的例子非常的易懂,君主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如果君主事事都插手,下面的大臣就无事可做。最后弄的君主非常的累,大臣也在埋怨。

这就是《大学》讲的“素其位”,心本来的位置就应该端坐在腔子里,不要到处乱跑。心虽然可以让我们视听言动,但我们的五官不能把心带跑了。心一旦跑出去,我们就会感觉到非常的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天什么活都没干,也觉得很累的原因。这种累来自心的累。体能虽然没消耗太多,可是心被放的无限远。有意思的是,我们最后把这种状态归为亚健康。亚健康这个锅背的确实有些冤枉。守不住心就容易逐物,心一旦逐物就不会产生专注,自然也就没有敬慎的状态,也就做不到敬慎不败。

打一个比方,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机器,心是操控这个机器的。心要是不在,我们的身体就会失去控制,就会做出一些反常的举动。所以我们最先要练的就是让心老老实实的待在身体里。

[优质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1000字1篇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优质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1000字1篇》,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传习录》读后感1000字:王嘉秀问:“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究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上一截,然非入道正路。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贡、有由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但有了上一截,遗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然其上一截同者,不可诬也。后世儒者又只得圣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为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亦卒不免为异端。是四家者,终身劳苦,于身心无分毫益,视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圣人之学明,则仙佛自泯。不然,则此之所学,恐彼或有不屑,而反欲其俯就,不亦难乎?鄙见如此,先生以为何如?”

先生曰:“所论大略亦是。但谓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见偏了如此。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仁者见之便谓之仁,智者见之便谓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智岂可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

——《传习录》

遇到问题,面对问题,直视问题,从根源去思考。我也曾经想过道家、佛家与儒家的区别。王嘉秀思考的角度和深度比我强太多了,他把儒家看作圣人之学,而且是那种从上到下全圣人的学问,通俗的讲就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把道家和佛家看做是半截圣人的学问,虽然最终也是圣人,但是少了入世一截。他举了个例子,从科举考试当官的、买官的、传承下来做官的,最后可能人生都会走向成功,但只有科举考试当官的才是真正的成功,全方位的成功。现在的儒家学者,只在下半截努力。出现的问题就是如果上面不努力,就达不到圣人的学问。儒家在这种情况下和道家、佛家相比,就没有任何的优势,反而出现劣势。

不管怎么说,道家和佛家最后都是可以成为圣人的学问。但儒家缺少了上半截,就达不到了圣人的学问。这么一比儒家反尔不如道家和佛家。没学儒家之前,我也觉得道家和佛家比儒家的要高一截。儒家满嘴的之乎者也,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儒家变成了没有用的学问。“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之学都是为了研究知识而研究知识。脱离了日用平常的儒家,变成了死记硬背,无用之学。

按王阳明的评价,圣人之道,本是一以贯之,又从何谈上半截和下半截之说?我的理解就像99%和100%的差别一样。它俩差别的不是1%,而是成功与不成功。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我觉得师父的解释也是对的,如果上来就讲天、命、性、道、教、心、体这些,大部分的人都会望而生畏。调门起的太高,就没有人愿意学了。现在的社会是物质财富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虽然不逐物,但也应该因时制宜。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习儒家修身方式,为了让更多的人改变,先提倡世俗谛也是无奈之举。我本身就是一个俗人,儒家的这些东西必须能满足我的日常生活需要,我才会继续的学习它。千万不能高不成,低不就,上不去,下不来,渐悟渐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