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跟我写读后感] 《人生有何意义》读后感(篇三)

发表时间:2022-09-25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跟我写读后感] 《人生有何意义》读后感(篇三)”,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大学的时候读过几篇关于胡适先生的文章和几本书,总是停留在五四文化的思想文化领袖和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自由主义的先驱者,对他的评价理论界褒贬不一,对此我只能简单的理解为一个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人是一个历史争议的人。读完这本书,我想从实用主义角度来谈谈个人看法…

第一,哲学有何意义?我是一名政治老师,我们现在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历史唯物主义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在这里,胡适之先生的实用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在书中胡适先生就说到哲学是源于生活的切实问题,最后又要回到生活中去,哲学不是筑之高楼的思想阁楼,而是为现实而生的实用哲学。从这种哲学思想出发,我在全本书里,看到了了一个期望教育改革的教育家,期望文化革新的文化人,期望青年致用救国的爱国者,看到了一个希望中国变化而反批中华文化的爱国者,所有的变革都是为了发展,所有的理论都是源于实践,所有的激愤也都是因为爱国…zUoweN101.CoM

第二,历史文化有何意义?这个问题想从两个方面讲,其一,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本人古文比较差,对于中国历史了解不深,仅从胡适先生的两篇国外演讲中,我知之真不多,他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从周王朝到百家争鸣,从唐朝科举考试到魏晋士大夫精神,从明清封建制度衰落到民国打开思想之风,胡适先生可以侃侃而谈,他也在痛批中国传统陋习,裹脚,太监,姨太太,贞节牌坊等等。为什么有非议的声音,可能就是因为他一直强调扩大这些传统不利因素的毁坏作用,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本人更倾向于从恨铁不成钢这方面理解,新文化运动中确实存在着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偏激,但是不破不立,新文化中的大家并非抛弃传统文化,只是直指封建主义的根基~儒家思想,另外,何以痛批的厉害,是因为研究的深入,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其二,胡适先生在后半生一直致力于考据学,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就是为青年学生指明了一个学习的方向,不过考据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种细致麻烦费时的工作究竟能否取的它的价值?这是后世对他的又一个非议,或许做学问的人觉得做一件事不需要用时间和成果来丈量它的价值,对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国人,他们希望新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海龟能够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而不是说\开历史的倒车\,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因为在这里不符合胡适先生的实用哲学了,历史果真没有它的价值?我不这样认为,我不认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我更倾向于没有批判就没有发展,破是为了立;我也不认为考据学没有任何意义,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只是说新重于旧…

第三,读书有何意义?这个问题,在文中胡适之先生明显的提出来了,有三层意义,一是为了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前提;二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们自己都有感触,读的书越多,越感觉自己知道的少,所以多读书,一本本书架起知识的桥梁,我们越读越开阔,也阅读越轻松。三是为了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大概),要想有所立,必需有所学,不论是事实材料来认知和改造客观世界,还是说思想素材来改造主观世界,我们都需要学习积累。有时候我也问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坦诚公布以下几点:读书是件让我开心帮我排忧的事,读书让我了解更多的事和认识更多的人,读书让认识自己与自己对话聊天,读书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在看到胡适先生对毕业生的寄语时,我又看到了一个实用者爱国者前辈的心声。毕业生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救国,但是却不能忘记学问,毕业后应该仍然保持对一两个问题的兴趣,能够深入学习,仍然能够保持工作之外的一两个兴趣,不断探索,毕业之后参与到实业救国之中,\拜金主义\实质上是基于经济基础,创造物质财富,爱国不是漫无目的一无所知的参与到爱国呐喊之中,应该是有所学有所用有所为…

第四,人生有何意义?\人是哺乳动物中的有二足二手用脑的动物\,所以人会学习,人能横向交流,人能纵向传承,人能够思考,能够劳动。当我们开始思考人生有何意义的时候,就是在行使人的特权,在思考问题。我们诉求于课本,我们诉求于他人,我们以别人为对照,我们以书本为参考,总是想着怎样为自己的人生做最好的安排,但是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怎样计划人生总不会是完美人生,就像没有哪个人是完美无争议的人一样,认识自己的无知缺陷,认识人生的变化无穷,或许我们就能不去想,而去做。人生是手脑足共用,我们不能用脑去阻碍手足,也不能无思想的行动,三者是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在文中,我对胡适先生所说的\个人主义者\有一定思考,个人的价值是人对社会的贡献索取与社会对人的尊重满足的统一,虚伪的个人主义是与社会对立的个人,是为我主义,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的人。那真正的个人主义者呢,应该是有独特个性和思想的个人,能够自由自主的劳动,劳动是个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交替行使不同劳动能力;能够自由自在的思想,古今中外,宇宙时空总能有思想的痕迹。其中还有一种,独善的个人主义者,古代老子创造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在这里不是出世的飘逸,而是无视国家民族的伪善的人。在胡适先生眼里,不论是宗教的唯心还是出世的超脱,都是一种逃避,身处乱世之中,何以能够独善其身,学而不为是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我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但是处理他人社会的关系时呢,我们受制于人情社会规则,何以真正的做到自己。所以,要改造人,必先改造社会,要改造社会,又必须改造人。所以,说到底还是教育,这是一个死循环,有可能也是一个良性系统,关键在于个人是不是每个人。

人生本没有意义,思考的人多了,慢慢就有意义了。人生有意义,个人就有发展,社会就有进步。

最近自己的学习有点停滞不前,五六月学校事特别多,不可说心真的有点乱,前两个月对自己要求过于苛刻,心境难静情绪难平,在这里分享一个和一个同事说的\禅\。禅,就是说在吃饭的时候吃饭,读书的时候读书…

编辑推荐

[跟我写读后感] 《无人生还》读书心得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跟我写读后感] 《无人生还》读书心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十个身份迥异的人,彼此素不相识,却莫名其妙被聚拢到了同一个地方——士兵岛,最初来到那座岛,一顿丰盛的晚餐后,一段神秘的广播打破了平静,至此便注定了所有人的命运,他们会死去,按照十个士兵的童谣。

感触最深的是所有人听到广播对自己罪行的控诉时,都有一份不安的心,他们有的人为自己极力的辩解,有的沉默不语,若有所思。这是不是说明他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份善良存在?他们会懊悔曾做过的错事?不得不说,生活斑斓,所谓的“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私欲。或金钱,或地位,或感情,或仅仅是一种满足感。在这个层面上,我认为“无人生还”是人性善良最终被磨灭,用死亡换取一份心安。

此书情节,环环相扣,用一个一个的死亡来牵引一个又一个的线索,看似真相的背后却是迷惑视线,制造惊悚。看完这本悬疑推理小说,让我深深地被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营造的惊悚悬疑的氛围所吸引,第一次读这种小说没有去窥探结局,跟着情节的发展一步步向前走,不时会被某些情节吓得毛骨悚然。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推理情节和心理战术的设计。

[跟我写读后感] 柳林风声读后感(篇三)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跟我写读后感] 柳林风声读后感(篇三)》,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读了《柳林风声》,我知道了这本书的作者是肯尼斯·格雷厄姆,这本书的主角是蛤蟆、河鼠、鼹鼠和獾。

这本书的内容是书中主人公是四个拟人化的动物,恭顺的鼹鼠、聪明严谨的河鼠,老成持重的獾,还有一个放浪不羁的蛤蟆。通过四个动物间发出的故事,一幅幅乡村生活场景被巧妙地串织在一起。我们每每在格雷厄姆的描述里,能找到他对于家乡风景的熟捻和喜爱,找到那个年代,对于一个绅士的最起码的道德标准和规范。

作者是恪守传统道德的保守的英国绅士代表,或许,有某些保守的看法,现在看来有些落伍,但,从作品本身所带给人的阅读感受来说,无疑这是一本令人放松,颇为解颐的作品。

我懂得了对朋友必须要真诚,不能太自大。

教你写读后感: 《无人生还》读后感之三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教你写读后感: 《无人生还》读后感之三”,敬请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一开始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记人名和身份,外国人的名字太难记了!而且作者在文章中还一会儿用姓,一会儿用名。刚开始看着真是头大!为了记清楚,甚至还做了人物笔记

好在越往后看人物也就越清晰了。

整本书我大约用了4个小时的时间看完,当然,不是一次性的。但内容确实非常吸引我,看的过程中真的不想停下来(第一天看到晚上12点多,怕接着看会害怕的睡不着觉,所以就没有往下继续看。第二天一醒来就开始看,直接看完)。

再说说文章的内容吧:文中的人物看似是毫无关联的十个人被莫名其妙的约到了一起:他们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格,但仔细读过后却发现他们又有着微妙的联系。一个人一个人紧紧相扣,谁都不能少。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处在法律边缘的罪人——即虽然并没有直接杀人犯法,甚至旁人看来认为他们并没有什么错,其实却是间接促成某些人死亡的凶手。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不为所知的、阴暗的角落。

当这些人被聚在一起时,我们更看出了他们个人的自私、怀疑和自我麻痹。彼此的怀疑与不信任,加上各自内心的罪恶感,使他们在岛上仅短短的一个星期就陷入了近乎崩溃的地步,到最后竟是无一人能生还的悲剧。

在阅读的时候,我一度觉得作者好像能看透读者的内心。当你觉得凶手就是某个人的时候,接下来作者就把他写死了,你只好接着往下看。如此反复。只有看到了最后,通过作者的揭秘,才惊叹:哦!凶手原来是他!原谅是这样的手法!不可思议啊!

我觉得: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吸睛之处——猜不到的发展情节。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悬疑推理类小说,它成功的引起了我对这类小说的兴趣。期待!

另附上书中细思极恐的童谣: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蜂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耍;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俩。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教你写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壹篇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教你写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壹篇”,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次读《人生》这本书是在高中,那个时期接触的书比较多,《人生》这本书不同于那个时候我读的一些和学习有关的书籍,因此,印象深刻,初读时不知人生何意义,再读是心中满是感慨,或许经历的多了,道理便油然而生。

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每个人的出身背景不同,也造就了不同人的性格特征,高加林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不过对待感情却是模棱两可,让人很是不解,转而在人生的道路上经转几次,可最后却是听从于命运,回到了最初想成功的地方-农村,或许城市的尔虞我诈根本不适合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高加林不仅耽误了自己,也辜负了身边爱他的人。高加林的生活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又何尝不是有很多的选择,我们做到三思而后行了吗?做出的选择让自己后悔了吗?

谁的人生又是一帆风顺?在人生的各个分叉口,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诱惑着我们,到底是坚守自我,还是随心所欲,真的要根据自身情况和综合考虑来判定,因此我们就需时时刻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去认真对待这残酷的现实世界,对待世界上的挫折,要以顽强的个人意志,坚持不懈的去奋斗、去追求,任何的外界因素都不能转移我们的目标,相信最后我们一定能越过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

[跟我写读后感] 《金锁记》读后感其三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跟我写读后感] 《金锁记》读后感其三”,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就是这样的错综复杂,不讲理。

—张爱玲

关于张爱玲,我已经描述过很过了,这次不想再陈述了,只简单的说,他是一个传奇,她因为家庭原因,所以变得早熟,在自己的作品思维独特,理解深刻,对外界事物十分敏感,作品以凄幽、秾艳、苍凉著称,充满人性的主题。

《金锁记》这篇写于张爱玲23岁时,但是作品已经相当成熟,思考和文字的表达已经有相当的深度,由此可见张爱玲的早熟,这篇小说是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家庭为原型,小说写了在一个大封建家庭中,只有名分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凄惨的一生。她名叫曹七巧,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他在小说中既充当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又充当了一个害人者,但又似乎可以理解。他因为钱嫁进姜家,给一个软骨病的少爷既做夫人,又做奴隶,地位十分低微,甚至连丫环都看不起她,但她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是虽然姜季泽在外面花天酒地,但在家里还是收敛着,七巧也就陷入了爱情的煎熬中,后来七巧从姜家分得自己的一份家产后,变成了守财奴,一心的维护自己只剩下的钱,给自己戴上了沉重金锁,这也是这题目的道理。后来七巧因为担心别人会骗走自己的钱,而拒绝了前来表白的姜季泽,因为七巧从嫁进姜家后一直备受蔑视,从丈夫那里得不到爱情的需要,对于小叔子的爱又只有煎熬,于是她开化寺变得变态,丧心病狂的妒忌所有幸福的人,最后甚至亲手拆散了二子和女儿的婚姻,吸着鸦片。

他的一生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姜季泽,儿子,没有一个能给她需要的爱,这就是导致她如此丧心病狂的原因,当然张爱玲不只是想表现七巧有多可恶,张爱玲的母的是剖析人性,揭露社会,那个变态的社会让人如此扭曲,那金锁是那个社会逼的七巧戴上去的。

七巧才,一个可恶又可怜的人。读后感》

[跟我写读后感] 藤野先生读后感(篇三)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跟我写读后感] 藤野先生读后感(篇三)”,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读完了《我的藤野先生》后,总感到书中的老师“龚汉城”如此熟悉,才发现我的老师和龚老师有几分相似。他们对我充满了关爱和期待,但却对我十分严格。可是从一些小事却体现出了浓浓的师爱,让我难以忘怀。

在我上初一时,记得有一次我们学了关于巴金的课文,书上极为推崇巴金的《家》这一作品。我嗜书如命,总想一品《家》的滋味。我的语文老师陈老师,她深知我喜欢读书,于是她多次透露出她藏有《家》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向陈老师借阅,她很爽快的答应了。于是第2天下课时陈老师就把书借给了我,借之前还让我细细地阅读,却没有提什么时候还给她。我特别感谢陈老师无私的借阅,以及她对我的关怀。

虽然现在《家》已经还给了陈老师,但我仍记得当时我看到书时的激动。那本书饱含了陈老师对我的期望啊!可惜的是,我现在已经有点淡忘了《家》的内容,但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陈老师的借书之情。

读了这篇文章,我发现老师都是一样的:他们都一样地爱学生,给学生以博大的爱,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内心谦逊;在学生失落时给学生以精神的鼓励,在学生快乐时也和学生一起快乐;既用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心灵,也用人格照亮了学生的心灵……

老师!多么无私,多么宽容!我的老师们虽然很严厉,对我的要求也很高,但从来没有对我们发过火;虽然也准备了戒尺,但从未打过我们一次。他们就像寿镜吾先生,不苟言笑,也经常说要惩罚鲁迅先生,却总是“不了了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用心栽培我们,除了父母,谁还会像老师一样无私地关爱和教育我们?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看到为我们鞠躬尽瘁的老师,我们怎能不为之感动呢?作为学生,我们不但要感动,还要学会感恩。我们没有贵重的礼物感谢老师,但我们会好好学习,规范行为,培养良好的品格。当老师看到我们的前途无比光明,祖国的栋梁正茁壮成长时,一定会绽放出欣慰的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