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读书心得范本: 《羊皮卷》读后感(篇三)

发表时间:2022-07-23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读书心得范本: 《羊皮卷》读后感(篇三)”,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生命,对生活感到厌烦,觉得万事都不如意,殊不知他们本身都赋有一种能力,这种力量是生命再现新机。一旦你正视到这个力量的存在,并且开始加以运用,就能使生活完全改观,是生活完全合乎我们自己的理想,烦恼不堪的生命会变的美满快乐,失败可以化为成功,一度为潦倒贫乏所困的生活。将可再现生机,怯懦可化为自信,挫败的生活可再度充满多姿多彩的体验及美好的人际交往,退缩恐惧都将化为从容自在。

人生最美的不是努力,也不是奋斗,而是选择;无数的人在乞求财富,他们既希望能对自己说:“从现在起,我再也不必担心钱的事了!”他们极力摆脱金钱的烦恼,所以他们想尽各种致富的办法,但始终一事无成;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们向外索取的同时,未成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所以先改变自己的内在思维,让自己真正地爱上钱,和金钱合二为一;钱就会追着我们跑,其实这样的感觉也挺好!环境可以改变性格VS性格可以改变环境,常常是我们内心的对话;然而幸福往往使我们很多人一直在追求的事情,假如当一个人决心要获得幸福时,他就能得到这种幸福;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心的选择,把我们应该做的事变成我们喜欢做的事。这样的人生会更加精彩!

扩展阅读

教你写读书心得: 羊皮卷二读后感其七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教你写读书心得: 羊皮卷二读后感其七”,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阅读了羊皮卷第二章,我的领会主要是:人一定要有爱心。有一句话说的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只要我们懂得利用这股力量。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能到实现的。当别人对自己产生怀疑的态度时,我们用真诚与爱心就一定可以打动他们,使他们可以相信自己!

世界万物都是有爱的,它对我们的爱,我们要细细品味。世界万物以不同的形式给我们爱。如果我们把它看做是一种爱,那它就是爱。太阳、雨水、光明、黑夜、快乐、悲伤我们在这些爱中成长,它让我们学会不怕困难面对一切挑战!

我很欣赏这句话,想要批评别人时,咬住舌头,想要赞美人时,高声表达。

莎士比亚曾说:赞美是照耀我们心灵的阳光,没有它,我们的心灵就无法成长。威廉詹姆士曾说:人性深处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渴望别人赞美。 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无论现在他是你的朋友还是敌人!因此,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欣赏别人的优点、长处,然后真诚地而不是虚伪地给以赞美,这才是我们以人为本的与人相处之道。

我要用爱心面对他人的对自己的行为,爱使挫折变得温和,爱的力量可以让我面对一切事物时而处之泰然。爱可以产生共鸣的,只要有爱的人都可以感受的到。所以他人不会拒绝我的爱,而是接受我爱的付出。

最主要的是要爱自己,如何爱自己呢?1.停止自责2.停止让自己感到恐惧3.耐心呵护自己4.善待自己的心灵5.赞美自己6.帮助自己就是爱自己7.爱自己的缺点8.照顾自己的身体9.从镜子里看自己10.请从现在开始爱自己

没有好好的爱自己,就不能好好的爱别人。所以要好好的爱自己,让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爱,让身边的人都有爱,这样才会让世界都充满爱!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每一天!

[读后感范文] 《羊皮卷》读后感优秀一篇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 《羊皮卷》读后感优秀一篇”,敬请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一帆风顺的,不要让害怕成为一种习惯!用感思的心面对生活、面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感受世间的美好,用所付出的爱净化自己的灵魂。一件事物的结局无非只有两个,要么完成目标、要么未完成预期的目标。但是做一件事物的过程却可以有不同的方案,甚至彼此间可能会千差万别到截然相反。

《羊皮卷》就是告诉了我们要去利用自己的智慧,去认识自己和创造财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随便去说吧!

虽然《羊皮卷》我还没读完,但是每读一卷的内容都会给我一个新的感悟。

从卷一的内容净化中我感悟到:从失败中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不能被失败打跨。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因此我首先要做的便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全心全意去实行。

卷二:生命的奖赏远在路途终点,而非起点附近。我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到达目标,踏上第一千步的时候仍然可能会失败。但做任何事请都要坚持不懈,才可以取得人生的成功。

卷三:人要有信心,人各有所长所短。挖掘我们自身的潜力,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取得成功。

卷四:人有喜怒哀乐,我们要学会控自己的情绪,不能被情绪左右。遇事要沉着冷静,我从此领悟了人类情绪变化的奥秘。对于自己千变万化的个性,不在听之任之,我知道只有积极主动的控制情绪,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羊皮卷》对所有希望成功的人都是一个莫大的鼓励。他可以完全进化你陈旧的心,似乎喝一杯清新的露珠水,做一次全身的精神洗礼,心里埋下一颗成功的种子,让新生命在心灵深处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让你感觉到戴上全新的武装走上未来阳光大道。

读后感范本: 感恩父母读书心得(篇三)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读后感范本: 感恩父母读书心得(篇三)》,欢迎阅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辈子做您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啊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我的老父亲……

无论你在干啥,不管你多富有,不管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地妈……

一首首对父母的赞歌,一个个扣人心弦的音符,怎么不催人泪下。

——提记

今天我读了《感恩天下父母》这本书,从中有感而发。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从我降生的那一天起,父母的爱就像阳光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普照着我们。

养育我们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一天天把我们养大;父亲用它宽厚的肩膀将我们高高的托起,让我们看见外面的世界,像大树一样为我们遮风挡雨。在我成长的过程,给予我们最多的是父母,他们的爱是无私的,无畏的,真诚的,伟大的,是不求回报的。所以我要感谢父母:感谢他们给予了我人间最浓的亲情和最深的挂念。因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才使我有机会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并去实现我的梦想,所以父母都是我最大的恩人,是值得我永远去爱的人。

但是,我是否扪心自问过:“我对父母的挂念又有多少呢?我是否留意过父母的生日?民间有谚语:儿生日,娘苦日,当我在为自己生日庆贺时,我是否有死亡般的痛苦让我降生的母亲呢?

孔子言:“父母之言,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也就是讲,父母的身体健康,儿女应时刻挂念在心。或许一声祝福对自己算不了什么,但对父母来说,这声祝福却比什么都好,都难忘,都足以使他们热泪盈眶!

这本书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一句句深情的对白,无不流露出对父母真挚的爱与牵挂。我为了学习不能在父母的身边,享受他们的爱,但我可以通过这本书,重温父母无私而伟大的爱,同时也表达对父母无限的眷恋与感恩!

读后感范本: 《三顾茅庐》读书心得(篇二)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读后感范本: 《三顾茅庐》读书心得(篇二)》,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上星期,我读了《三顾茅庐》这篇文章。刘备两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想请他出山,但是诸葛亮就是不见他。后来刘备没有灰心,他没有放弃,通过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访,终于见到诸葛亮,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以后得到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畚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畚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感觉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说明刘备胸怀大志,尊重人才,善于团结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充分发挥大家的长处,努力提高自己,使整个集体充满战斗力。联系到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其他同学学习。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读书心得范本: (作文)三毛雨季不再来读后感篇一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心得范本: (作文)三毛雨季不再来读后感篇一”,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这是我读的有关三毛的第二本书。不愉快,是我最大的感触。

这本书记录了她作为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和感受,多半是走在偏路上的孩子给家人、老师,甚至朋友带来的苦恼与惊愕,与后来人们所追从的健康进取的三毛显得格格不入。

当她还是二毛的时候,是一个逆子,她追求每一个年轻人自己也说不出到底是在追求什么的那份情怀,做着大家眼中“问题孩子”才会做的傻事。十年之后的三毛觉得,不能再继续惆怅和悲观下去了,必须改正自己个性上的缺点,健康地生活。她将这一切归为是自己的错误。

但我觉得,她没错,错的是不理解孩子内心那份纯真的家人和老师。就像书集里《吹兵》一篇,描述的是之前在台湾学校暂住的一个哑巴炊兵与三毛之间的日常互动,可能是真的不懂,他捡起一片碎石在地上介绍自己,写成了“吹兵”。再后来,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她教他写字,他教她生活常识,像父女一般的情感,却始终不敢逾越那条鸿沟,毕竟一个像傻子,一个是尚在老师保护中的小学生。其实他们都明白。但在老师眼中,一个还在读书的孩子,和一个傻兵在一起会危险,会有麻烦,所以千方百计阻挠他们的任何互动,最终还是因为一个别人制造的误会分开了,来不及说再见,他离开了,再也没能见到。也许三毛的一生都在惦记着他吧。

我理解三毛的心情,理解她的做法,因为小时候心中总有那么一份纯真,觉得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坏人,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真实的感情的。可那时候,只要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大人都会阻拦,不可避免地造成孩子自信心逐渐缺乏,做事畏手畏脚,对此,我感到十分悲哀。但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改变大人的想法,直到我们的青春悄然无声地消失过去。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蜕变,却又脱离不出时光的力量。

我认为,三毛小时候的种种问题行为,只是自己真实意愿地表现而已,难道除了她,所有的孩子都是思想上绝对顺从家长和老师的吗?只是不敢表现出来,或是不想违背而已。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闪光的星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必然要求,不能因为提出反抗就被大家列为“问题孩子”,从而引起内心自卑,悲观消极地对待将来的生活。

我希望小时候的三毛心中的雨季快点过去,不要再纠结是不是自己本身的问题,希望家长和老师充分尊重孩子们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不打击,多引导,为他们保留自尊心。更希望我的孩子将来心中没有雨季,即使有,也尽快将天空的乌云挥散,在每一个充满阳光的早晨醒来,静静地听听窗外如洗的鸟声,起床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然后穿着一双清洁干燥的球鞋,踏上充满日光的大道,自信、安适而又快乐。(冯婷婷)

读书心得范本: 《巨人三传》读后感其六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根据大家的需求,小编特意准备了“读书心得范本: 《巨人三传》读后感其六”,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在暑假期间,我有幸读了“罗曼?罗兰”的《巨人三转》,看了以后,有了很大的感触,也明白了很多本文来自:放放假。生活是广阔的,但并非处处都开满鲜花,更不能奢望处处有林荫小道,有的地方会是崎岖陡峭的小路,有的地方甚至可能是荆棘丛生。

文章里的三位名人,不是在战场上英勇奋战的英雄,而是具有着伟大灵魂的人。他们就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他们在人生艰难的征途上,为了寻求真理和正义,为了能创造出不朽的杰作,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们有的饱受病痛的折磨,有的遭遇了许多悲惨事件,有的内心惶恐矛盾,沉重的苦难,几乎快抑制了他们的呼吸,毁灭了他们的理智,但他们还能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开始了他们的艰苦的人生……

贝多芬的一生大都是在磨难中度过的,然而所有的磨难只是让他变得更加坚强,他贫穷,却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他孤独,却以一颗真诚的心爱人类,他从未享受过欢乐,却创造了欢乐给全世界。摔倒了并不可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因为这一次跌倒而一撅不振。我记得以前有一个人对我说过,青春就是疯狂的奔跑,然后华丽的跌倒,最后幸福的微笑。

米开朗琪罗,一生都为拥有过自由,不得不依附他所不愿依附的'教皇,不得不为教皇们的虚荣忙碌终生,他在精神上比贝多芬更受折磨。

托尔斯泰轻视它所拥有的一切,渴望拥有他所未知的生命的真谛,他的伟大就在于不肯虚度年华,他想要用造福于人类来实现生命的价值。

这三位英雄,虽然出身,经历,性格迥然不同,但为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样需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磨难和挫折。我们要像贝多芬,一样扼住命运的喉咙。

人生就是需要奋斗,奋斗过后,等待你的就是幸福。不经过奋斗而得来的幸福是不会给人带来任何的快乐的,只有战胜种种艰难困苦以后,才能攀登上生命的顶峰!人生的价值都是由自己是否去奋斗过有关。人生就是需要奋斗!

读后感范本: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之三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本: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之三”,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前段时间,我读了由冯克利先生翻译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说实话,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确实有点伤脑细胞,因为作者的有些言论我并无法完全理解。但尽管如此,通过阅读此书,我还是颇有收获的,最起码我对“群体”这一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研究群体心理的名著是法国作家古斯塔夫?勒庞写的,作者以一个心理医生的视角,解剖人类内心中隐藏的心理毒瘤,表达了对法国民族文明的失望与不满。该书篇幅不算很长,却字字珠玑,有着作者对群体的深刻认识和见解。美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泰斗奥尔波特曾经说:“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当中,最有影响者,也许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被勒庞犀利的言辞所震撼。他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揭开人类的虚荣之心,揭露诸多关于集体的丑陋与缺陷,将种种可悲的人性、群体性摆出来让人们自己去审视。书中无不表达着反集体主义的倾向,而这对于今天时刻强调集体主义重要性的我们来说,无疑会是一次思想上的强烈冲击。但仔细想想,从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来看,勒庞在书中提出的种种言论也就不难理解了。译者冯克利也说:“对于20世纪出现的许多成功或失败的群众运动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灾难,我们如想对其寻求一点心理学上的理解,从勒庞那里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

接下来,我打算谈一下自己在阅读此书时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内容。首先是,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来的最惊人的特点如下: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对于作者的这个观点,我们并不难理解。比如,在人们可以在宗教狂热情感的驱动下“慷慨赴死”,但一旦脱离宗教,作为个体的人们很大程度上就会失去这种勇气。又如,一个非法传销团伙聚集在一起就会表现出上述的种种特征,他们不管学历、经历、出身如何,感情和思想都转移到了一种心理,相信非法传销组织鼓吹的种种神话,不再有个体之分。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它们都体现了群体有着个体不具备的优势。而就像勒庞所说的“群体的领袖的往往采用断言、重复和传染的手段动员群体”,从而使群体对他们深信不疑。

然后,作者还说到“决定各民族命运的是它们的性格,而不是它们的政府”,这就像我们时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在中国近代,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事实证明,资产阶级始终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彻底胜利,而只有后来的无产阶级才能挽救中国。由此看来,勒庞的这个观点确实挺有道理。当然,不排除会有个别案例与之不符,但就大多数事实来说,勒庞的说法是不容置疑的。

此外,我觉得作者对教育的看法的很切合当下中国教育的实际,对我们有特别警示作用。勒庞说到:“从小学直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他的判断力和个人主动性从来派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于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时至今日,这种现象在我们周围还是随处可见。从每年的大批毕业生中,我们就能看到很多大学生虽然在学校中成绩名列前茅,但是他们空有一腔理论,却丝毫不懂得联系实际。有人称他们为“学习机器”,只懂得“输入”,而不会“输出”。这些都表明了应试教育的弊端。而只有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高效结合,才能改变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现状。“观念只有在自然而正常的环境中才能形成”,因此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实践活动,而不只是为了考试,为了某种学历、证书或一纸文凭而学习。

最后,我想说,勒庞的话语虽然有点偏激,但是他的很多观点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对于任何的人或事,我们都应该采取辩证的观点去看待,而不能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