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观后感作文 > 导航

曾国藩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9-09

曾国藩观后感精选7篇。

在生活中人们都有看电影的时候,每一次观看都会为自己带来不同的感触。观后感就是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写周记时可能显露出来。来看看我们准备的这篇关于“曾国藩观后感”的内容,感谢您来到这里敬请参观我们的网页!

曾国藩观后感 篇1

曾国藩一生做了三件事:做人、做官、读书。其中到底有哪些精要?

哪些真迹?或谓哪些智慧?他的这三桩大事里给出了答案。

做人是做官的基础,做官是人的实现;做人和做官,要做好学问;学习就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和一个**。曾国藩看到,问题的实质是怎样做人,怎样当好官,怎样使学习有用?他从农家出来,读书求学,靠自身奋斗,步入翰林,掌握军权,身居高位,人生过来的一切体悟,曾国藩归纳的,更多的往往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实践锻炼,就是在做人、做官、做学问的实践中所获得的实际体验:

“凡人贵从吃苦中来”的精神和智慧。

曾国藩,他手无缚鸡之力,却打造出了强悍的湘军;他一介白面书生,却成了万人景仰的盖世功臣;他功高震主,令慈禧太后寝食难安,却能全身而退。他有太多的不理解和深刻的智慧。

曾国藩通过自我奋斗和屈辱,一步步走向权力的顶峰。他真正达到了孟子所说的“内圣外王”境地。《读曾国藩品人生智慧》从客观真实的角度**了曾国藩的人生智慧、政治谋略,既有生动的故事,又有翔实的史料;它既有对古代故事的回忆,又有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它是一本广受欢迎的具有阅读和鉴赏价值的足智多谋的读物。

修身、齐家、治国千古第一完人

网罗、培育、使用人才第一高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出色的资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近代文化的开创者、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带头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创始人;后来者推崇他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本书作者提出,作为一个**人物,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曾国藩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事功的建立,以及娴熟掌握用人的智慧,此即修身与用人之道。

修身之道,以诚、敬、静、正、恒为重点。最高境界是“慎独”,一直贯穿他的后半生,可以说,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种就业体现在他在官场和战场上的训练。

曾国藩的一生,不是在险恶的官场中搏斗,就是同太平军和捻军厮杀,他驰骋疆场,徘徊官场,谙熟人场,之所以能够左右逢源,功成名就,全在于其用心之深,殚精竭虑。其一生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无论是识人、择人、用人,还是管人、防人、制人,都用心研究,能够将各种人牢牢控制在掌股之上,为他成就大事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从而对人生的各种变局了然于心,能屈能伸,可方可圆,进退自如。

曾国藩观后感 篇2

曾国藩,动荡历史中被忽视的人。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使时代潮流掩盖了近代中国最突出的人物。然而于其人,实乃不容忽视。这是我读了《曾国藩》最直观的感受。

对于曾国藩,蒋介石则多次告诫子弟僚属“曾文正公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毛泽东“独服曾文正”。那么,作为封建王朝的官official,他身上有哪些突出之处,值得三大名流尊敬?

一是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曾国藩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教,不耻下问,在很多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文化方面,他推崇程朱理学,学术造诣颇深,著有《经史百家杂钞》,尤以《曾文正公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发展经济方面,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要以重农为第一要务”等。这些思想大多为当时统治者所采纳,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写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这何尝不是曾国藩所具备的呢?

二是重视人才,知人善任。曾国藩认为晚清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官吏的腐败,而官吏的腐败则是由于人才的匮乏。“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危机的重要措施。

它实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和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和发展的权利。正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 它基于人类的解放以及他们的自由和平等权利的获得。 它是国家和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

曾国藩知道,只有平等,才能更加合理地利用人才,为国家做出更好的贡献。我们不得不说,曾国藩的思想是先进的。

三是百折不挠、临危不惧。曾国藩到北京参加会议,两次失败,但他并不气馁,但他更加努力,终于第三次再试。他从29岁起开始记日记,持之以恒,直到在直隶总督位上去世的前一天。

作为一介书生,他本不具备武将的优势,但却凭着顽强的意志,以“屡败屡战”的不屈精神,统领湘军,以少胜多,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在兵败岳州、九江受挫、祁门被困等多次战役中,兵将士气不振,几乎是身陷绝地,但他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终于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斗志,转危为安。这又何尝不是和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有共通之处呢,都是需要千千万万的领导人与人民群众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形成如此成熟与完善的先进理论。

四是虚怀若谷、心胸坦荡。左宗棠作为曾国藩的门生,因两人政见不和,多年不通问讯,外人传闻他们之间有矛盾,但当李鸿章问曾国藩“谁是当今第一人?”时,曾国藩却说左宗棠雄才大略、为人耿直、清正廉洁,第一人非他莫属。

李鸿章大惑不解,曾国藩称左宗棠“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两人之间争的是国家大事,不是个人私情。后来,左宗棠得知后感到惭愧。正因为他襟怀坦荡,易于合作共事,才成就了一番事业。

五是严于律己、勤俭廉明。曾国藩对自己和家人都很严格。30岁时,他做了一件青缎马褂,只有遇庆贺及新年时才穿一次,30年后,衣犹如新;在南京总督府,他要求妻子和儿daughter每天晚上纺纱和织布做饭。他的诸位弟弟同在军中,在承担职责方面,他总是督促他们身先士卒,**行赏时则让他们排在后面,并嘱咐他们:

“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

不得不说,曾国藩那样的重臣所有的品德都似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所涵盖的,而且曾国藩确实也是以身作则的在践行着,所以历史对他的赞扬才会如此之多,这似乎又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性与重要性。

以上几点,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我想我们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更要向曾国藩学习,向历史学习,更要结合当今的先进理论更好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

曾国藩观后感 篇3

篇一:读《曾国藩》有感

我从小就读过很多书。似乎我读过任何一本书后都有感觉。但仔细一想,十多年前我看过的《曾国藩》这部**给我的感触最深。

这部三卷本的**是我省现任作家协会主席唐浩明的成名之作,对100多年前清朝的大人物曾国藩作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和描写。我记得我从书店买了这套书,两个晚上就读完了。

曾国藩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被称为圣人和**。但掩卷长思,曾国藩的确是个能人、是个功德近乎完美的人。大致说说吧:

一是他的进取精神值得学习。他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孩子,通过科举考试,先是秀才、再考举人、最后考中进士,并进入当时朝廷的最高学问机构—翰林院。这条路绝不是普通人能走的路,而是他经过艰苦奋斗而成功的。

除了天赋和机遇,更多的是因为他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其次,他的超人洞察力令人钦佩。他从一介书生投笔从戎,通过自己募兵、训练出战斗力很强的湘军,最终将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为保住大清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当然,在此不多评说他的政治立场,这方面的评价已经很多很多,有人谓其为”元凶”就由此而来。

单从他在军事行动和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超人洞察力这点,就颇令人觉得他很不一般。他的裁撤湘军、他的忍辱负重、他之后大力促进洋务运动,等等,无不证明他不愧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这种洞察力的形成离不开广博知识的积累和善于判断形识的大脑。

三是他的慎独精神值得借鉴。他写了几十年的日记,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日记中,他不断反思自己每天的成功与失败。

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不惜痛责自己,并在今后有意识地加以改正。数年下来,成就了一个人格完整、立身修德堪称楷模的曾国藩。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学习和崇拜曾国藩。

当然,曾国藩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唐浩明先生的这部**基本上遵循了史实,为我们今天充分了解曾国藩打开了一扇方便的大门。谢谢唐先生和曾国藩先生。你教了我很多行为准则。

篇二:读曾国藩有感

读完曾哥的发迹史,给我最大的感触莫过于对于自身的自律。曾哥严于律己,严于律贪,宽以待人。文章虽然主题性比较强,即更多的是褒扬曾哥,而无批评或指点之处,更无失算和负面描写,让人不难联想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传。

但孔大圣人亦有犯错打盹之时,涤生亦能外乎。

我想我业余工作中的很多麻烦更多的是我内心的不安。这个确确不是个人能够摆脱的戾气,时代使然。一个积极向上的国家必然需要一些不安分的因素,不至于日本死气沉沉。

然而,也有不安的内在点。一种是对自己实际表现的不满,即表现达不到自己要求的高度。一是盲目崇拜物质和僵化的精神刺激,对于内心的贪欲无法控制。

身边接触到的社会人士都是底层百姓,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艰辛和不公,但是往往他们只是一味的抱怨而忽略了自身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又或者他们是选择性遗忘。当一个人在步入中年而鲜有成就的时候,他们会给自己的命运定了基调,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只是更多的养家糊口,像尹明善和陈晓这种中年创业少之又少,当然成功的更少。所以我们充满了对工作和社会的抱怨,充满了悲观情绪,充满了潜规则和厚黑学的强大市场支持者。

我们大白纸刚出社会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想的左右,无论你的蛋有多么的定,毕竟对于这些你处于未知状态,未知当然就缺乏判断力。

拜读完此书有一个遐念徘徊在脑中,除了身边的这身衣和手上的iphone我们跟两百年前的人真的有大的区别吗? 做事的还在做事,做人的还在做人,拍马的也会做事,做事的未必拍马,也许天上的那朵浮云就一直没有换过吧。又或者这就是黄种人的烙印吧。

儿童教育告诉我们,好人就是好人,永远是好人,好人本来就是好人。这种单一、固定的评价标准,让我们习惯了英雄崇拜。当然这些年愚民也开化了,对于粗野的李云龙宠爱说明了百姓们更爱有缺陷的英雄了。

有一点可以确定,虽然很少人能做到,但是人人都会发自内心的喜欢正直,睿智,海量的人。从这点出发我还是更多的相信人之初,性是善的。

曾国藩观后感 篇4

文/李菲

张宏杰是一位学者作家。他的书除了一般的传记叙事外,还有一定的学术情怀。作为曾国藩专著的研究,该书内容丰富,体系严谨。尽管部分章节有凑字数和重复之嫌,但瑕不掩瑜。

本书体系上分三个部分。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这部分实际上就是对曾文正一生的概述,读完这部分,对曾的生平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左侧面:

生活收支是该书学术性最强的部分,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作者通过讲述和计算曾公在不同阶段的收入与支出侧面反映了晚晴**的财政状况和弊端,以及朝廷内外腐化成风的现实,以小见大;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如果说前两部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曾国藩,那么这一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曾文正。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建设,也让曾公从”轻狂”走向了”成熟”.这个成熟,自然有些讽刺之意。作者说:

真实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曾国藩不仅是一个政治家、战略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挣扎、纠结、冲突、矛盾的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的确,六十二年的人生旅程折**当时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现实:朝廷垂垂不如当年,满朝文武只知自保或苟且或依然不知所谓的穷究理学,京城内外腐化不堪,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太平作乱……乱世如此,偶尔出现的个别心怀天下的人也”前仆后继”的被当时的黑暗”规则”侵蚀、腐化。只有少数人在实现自己的抱负时,才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衷:

林则徐一生自诩清廉不阿,然而任巡抚期间也曾大量收受”陋规”银子;曾文正常言自己”不靠当官发财”,然而也在不断行贿,甚至纵然过属下公开**……

这些丑相原因何在?源于制度的阴谋与懒惰。是社会的整体对腐化不堪的制度的纵容与承认导致了一个又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官场新人从”无知”走向了”成熟”.

对于晚晴官场来说,如果你不卷入这个染缸,你将是无知的。只有你深入到这个利益集团——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参与其中的利益集团——才是成熟的。

曾公融入了,但是,他依然很伟大。因为他做到了常人所不及的”外黑内白”,同时成功的塑造了良好的品质形象。他纵容下属的合理腐化,却又以身作则,不行**之事,在做了十二年中国最有权势的人之后,在总督岗位去世之后竟然只有两万两的身后银。

他少年至中年潜心研究理学,却又不为理学所困。他工于心计、城府极深,却又发自内心的以诚待人,连公认的冤家左宗棠最后在他去世之后也不得不念他的好。

曾公不能作为一个榜样来对待,但他身上很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一曰忍。

曾国藩一生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又有三次军事大失败。但对于有意志的人来说,羞辱是最大的动力,攻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

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他在家书中教育儿子:”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为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半。

”“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真处逆境之良法也。”

二曰诚。

曾一生”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他把”诚”当做天道,始终强调做人的学问,最基本的原则和思想就是诚,而且”诚”必须出自内心,谓之”血诚”.《菜根谭》里有句话说: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住一个”悔”字。”诚”不是傻,不是呆,而是一种襟怀,襟怀明月,胸纳清风。在”诚”的基础上,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坚持原则。

”诚”不是当和事老和稀泥,而是团结人的一种基本态度。待人以诚,对事业和工作也应该”诚”,这种”诚”上升国家、单位的高度就是”忠诚”.

三曰拙。

曾做人以拙为本,在军事上也以”结硬寨、打呆仗”闻名,以力求先立于不败之地。行军打仗数十年,除一开始几次失手外,他没有大的跌蹉,正是得力于此。曾公的拙,其实就是天资不行,但这一点恰恰是曾公成大事的一个关键。

因为愚蠢,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但凡事都太多,脚踏实地是做事的基本原则,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我们敢于冒险,向前迈进。

曾国藩观后感 篇5

第三想说说曾国藩的思想方面。曾国藩其实不仅在军师和近代化方面有所作为,他在当时促进了理学的发展。曾国藩在对待理学方面有如下发展:

一、继承并发展了“理一元论”,“理一分殊”的学说。

二、强调“理则礼也。

三、以“体”、“用”论义理与经济,将“经世之学”纳入理学范畴。

四、强调“力行”,主张通过躬行实践来强化封建道德”曾国藩虽然没有系统的理学著作,但究其一生,治学甚勤,在躬行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了宋明理学,主张“即物穷理”,“礼则理也”,“力行实践”,并将“经济”纳入理学范畴。当然曾国藩也并非独尊理学,而是择中国传统诸子百家之长,兼收并蓄。

其实,曾国藩是什么样的人?是促进国家发展的**还是掠夺人民的叛徒?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从封建地主阶级的子女成为人民的敌人。这里既有阶级,也有斗争。

但我觉得我们在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当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待。曾国藩虽然一生都是人民的敌人,但作为一个男人,他为中过近代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曾国藩观后感 篇6

原来世间还真有同流合污而不失清廉之人,就如同双鱼图一般阴阳相容。

我从未见过如此刚强之人,一生经历多次耻辱却不曾屈服,反而更加迎难而上:我从未见过如此坚毅之人,一生患病无数,却没有丝毫对自己松懈:我从未见过如此清廉之人,家境贫寒却不受不义之财,统领湘军却待百姓如家人骨肉一般。

我对曾国藩的力量和他不愿意接受的尊重是我所缺乏的。曾国藩虽然一次次的经历失败,一次次的被人孤立,一次次的被人侮辱,一次次的被皇帝所不信任,但曾国藩却一次次的站起身来尽管心中已打过无数次的退堂鼓,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拯救大清于水火之中的志向,因为他的心中有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即使面对困难,他也不会害怕。在困难面前,他逃不掉。即使他被打掉了牙齿,他也会用鲜血吞下牙齿,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赢得最后得胜利。

他不畏权贵尽管曾徘徊于生死线边。他立志做圣人对自己的要求十分的严格为改去自己多年的陋习,每日反思从不间断。

有人认为曾国藩在江西被困后,已经不是原来的曾国藩了。他也开始于一些**交往。不过,如果他做出这样的错误断言,也是对曾国藩的误解。曾国藩的志向是做大事,而不是清官。因为几千年的封建官场是一个人改变不了的,既然不能改变,就要学会适应。若是一味的恃才放旷,唯我独尊,以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思想来支配行动,那并不是正直,英明:

相反的,那是愚蠢和幼稚的。只要你不失去心中的光明,不失去心中的意志,那么你就是强者中的强者,如果你在黑暗中混在一起,默默地实现你的目标。

若要胜利先置自身于不败之地,一步一个脚印才是制胜的关键。自古以来,中国人喜欢打胜仗,但不崇尚稳扎稳打的方法。靠“稳”来打仗虽然耗时长,但却也是克制各种奇袭的有效方法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也亦是如此。

若我们也能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来,那么无论遇上怎样的狂风暴雨,也依然可以顶风而进吧。

这世上最赚钱的投资是什么?那就是教育。曾国藩花钱十分的“吝啬”对于女儿的嫁妆也给予很少的一笔银两,但在买书的方面曾国藩求一点也不会心疼钱,因此修建书房也不惜花下血本。

知识是最宝贵的财富。曾国藩对此了如指掌,所以他留给孩子的书只有数不清。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我们虽然已经脱离了那个封建时代,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诞生与那个时代有才华的人,不能带上时代的有色眼镜来否认他们的为人,不能因立场不同而抹黑他们的精神。英雄就是英雄。无论何时何地,他仍然是个英雄。

以上为我的观后感。

曾国藩观后感 篇7

一个单线思维,愤世嫉俗的愤青,通过在与世界的战斗中,一次又一次跌倒而变得圆融通达,很多时候,面对现实,我们在抱怨他人和改变自己之间会选择抱怨!其实一旦受挫,面对生活就升华了理解;失误一次,对人生的感情就增添一阶;不幸的是,有一次,对世界的认识会成熟;磨难一次,对成功的内涵就深化一步。智者的智慧往往在于善于通过他人的镜子、现实的镜子和历史的镜子来剖析自己、调整自己、完善自己,人是有智慧的,我们的理性和智慧能够帮助我们调好生命的琴弦,奏出美妙的乐章。

萧伯纳说:“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当你试图改变别人时,你肯定会被抵制;当你一点点改变自己时,就能用自身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周围的人和事,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曾国藩通过改变自己改变了世界!

而在曾国藩身上我真正读到了“外圆内方”,庄子说江河之所以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其善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内心坚持自己的操守和理想,包容大度,海纳百川,才能调动各方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人无完人,我们不去评定历史上的功与过,只取其人性中最闪光的一点足矣。曾公曾写“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我用此诗作结!

以表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