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辛弃疾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11-30

辛弃疾读后感集锦10篇。

高分作文网为您准备了一份关于“辛弃疾读后感”的详细解读,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写读后感时不应该面面俱到,而应该挑选一个重点感悟来写,如何避免自己的读后感枯燥无味呢?您的需求在这里或许可以得到满足快来看看吧!

辛弃疾读后感【篇1】

从辛弃疾到医护“大白” 

——读《剑履山河——辛弃疾传奇》有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心心念念跨过淮河,杀过长江,收复中原故土。然而“归正人”的帽子却让他倍受排斥,只能空怀壮志。一世英雄,一路悲歌,一生传奇,何以弃己之疾,更如何弃天下之疾。翻开《剑履山河——辛弃疾传奇》,精读着一行行激昂的文字,一股悲壮与豪情占据我的心头。

书中讲述了年少的辛弃疾投奔义军将领耿京帐下,希望能收复失地,统一中原。凭着一腔热血,驰骋于疆场。当他得知耿京被杀,怒不可遏。当即率领五十骑兵直闯金军大营生擒叛将张安国,自此威名四起,得到南宋朝廷的招安。此时的辛弃疾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一招杀四方。但风流却总被雨打风吹而去,醉生梦死的南宋统治者只想偏安江南一隅,将这位时刻准备征战沙场的勇士几度调任。从滁州重建、福州辑盐到江西抚乱,湖北剿匪再到湖南平暴。

从万里江山走到灯火阑珊,正当别人千方百计推诿逃避时,他却欣然受命。不禁让我想到疫情当前,主动请缨奔赴“战场”的医护“大白”们。当国家和人们需要他们时,他们总是舍小家顾大家,把自身安全置之度外,勇于冲在疫情第一线。穿着薄薄一层防护作战衣,拿着一针一管作武器,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逆风而行“疫”无反顾,恪尽职守,不负使命,他们用血肉之躯与肆掠又无情的病毒打一场硬仗。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历史却和辛弃疾开了个玩笑,将他贬为庶民。在暮色渐沉悲伤寂寥的秋景下,辛弃疾如同茕茕孑立的一只孤雁,嘤嘤长鸣;又似转瞬即逝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冷静的光芒。他久久伫立在赏心亭中,远眺古秦淮河水,一遍遍拍打着栏杆,不时发出阵阵悲怆的呼喊。他在战场上杀敌的寒光宝剑被雪藏,奔走沙场、血溅战袍的壮烈场面,只有在梦里才能一次又一次重温,但他的内心仍然抱着对祖国的一片赤城。读着辛弃疾的故事,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抗击新冠疫情中一个个赤城的背影……

在与疫情较量的同时,他还要和自身的渐冻症带来的双腿萎缩之痛相斗争。一边是“多收治一个病人,就多帮助一个家庭”的决心,一边是踩着高低不平的脚步的忙碌,他在医院穿梭的背影让我泪目,他就是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张定宇。

在疫情最肆掠的那段时间,一名男子从天桥坠落,她刚好路过,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她赶紧上前查看,极力营救这位坠桥者。“万一对方是新冠确诊病例,急救时不慎被感染了怎么办?”事后友人好心提醒她,她却说:“当时哪里顾到这些,哪怕有一线希望,我都要尽全力去挽回。”她不顾自己被感染的风险,也要及时给坠桥者提供救助,为后来的治疗赢得时间。她救人的背影撑起一个大写的“人”字,她就是合肥市蜀山区道德模范许孝姗。

古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豪情壮志,今有抗击新冠疫情“疫情在,我们在”的壮烈情怀。悟以住,知来者。望眼当今,多少像辛弃疾一样的爱国志士,他们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迎来彻底战胜新冠病毒的胜利,甚至不确定能不能胜利,但是当他们投入行动时,就义无反顾,他们所怀抱的只有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和勇不退缩的豪迈。

辛弃疾读后感【篇2】

展望中华大地,回顾华夏历史,以武起事,而终以文为业,或仅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自幼习武,又受祖父思想影响。虽处金地,终为宋民,勤习练武,收复失地。

南宋不图霸业,苟安一隅,更为暂时安宁,无奈对金俯首贴耳,年年贡财不断。

少年辛弃疾,愤至狗肉官人,仇恨金敌,不屈反抗,一面丹心。

绍兴二十一年,金人小吏巡查,至辛府,扬言至此要辛弃疾祖父以大宴招待。无法!有苦对谁言?只得以酒肉大宴换得一时平静。但或许只有他看不惯又不敢表达这一切,心中忧愤顿起,愤然抽剑起身,至吏前,直言以剑助兴。不待吏悟,挥剑而起。

身姿矫健,快似雷霆,刀光剑影中,挥剑直至吏前。酒杯倾倒,碟盘落地,厌恶一哼,拱手退下。

绍兴三十一年,辛弃疾乃隆中诸葛,五月渡泸,一骑平风,以才能与胆识开始结团为盟,戎马抗金。

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任书记长,掌管印信。其手下一僧义端,将印信偷走,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三日,终提回一人头。为光复大业,说服耿京南归,亲自南下联络,不料几日之内,不下叛变,耿京被杀,辛弃疾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袭千里,将其押至临安正法。

小说以南宋时期爱国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波澜壮阔的一生经历为主线,塑造了一个赤胆忠心,扶贫济弱,不畏权势,才华横溢的人物形象。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在南宋曾辗转多地任职,始终不得施展抱负。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和,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我以前总觉得,当人生不能留下一些名垂千古的功绩时,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当人并不能被历史留住时。人生的长与短便没有什么具体区别。不知道辛弃疾在他人生中是否考虑过这件事。但我觉得他的人生就算没有后来的诗词成就。这样的人看起来也并不虚度。即使一生中有着失意困苦不被理解,但是他总施为抗金的理想而不断奋斗的。可能若是人能为其理想而坚持一生,不曾有过回忆。也没有过松懈,这样的人生,即使没有名垂千古,却也充满了意义。

所以,若把人生意义仅看成名垂千古,或有所建树未免也太功利了些。人原来不是为了名垂青史让别人记住而活,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让自己多年后回首可以骄傲的昂起头。

将来的岁月里,还要继续讨教人生的意义,让我能更切实地知道辛弃疾和他那挥之不去的家国情。

辛弃疾读后感【篇3】

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联营。”辛弃疾这一人名可谓无人不知,但若要深刻了解,就要从生涯故事出发。为探寻辛弃疾这一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性情与伟绩,读一本书即必要,必须,也必然。历史小说《剑履山河》就是一部很好的作品,以原创影视文学剧本改编而成。书写了“仗剑走天涯,长啸系中华”辛弃疾传奇的人生,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段悲壮之歌的缩影。

宋室君臣争权夺利、金国将士图谋深远,义军占山为王、流寇趁火打劫,兵荒马乱一片风雨潇潇、战争风云笼罩中原沃土。辛弃疾亲眼目睹父亲被金将射杀,国恨更添家仇。上山入义军,南下联朝廷;千军帐中擒叛将,荒凉滁州孕民生;潭州筹建民军,力复故土写《美芹十论》,辛弃疾不但是沉雄豪迈的一代词人、誓死收复失土的爱国将领,还是一位注重百姓休养生息的干才能吏。在飘零破败的南宋,辛弃疾如同一匹卓尔不凡的黑马,闯入赵家朝野,也从历史深处跃然纸上。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学习要求学以致用,读书亦需联系实际。辛弃疾的悲壮一生不仅是对北宋社会图景的写照,也应具有现实作用。乱世需要英雄保家卫国,盛世亦然如此,没有顶天立地的英雄就失去了指引与方向。

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光明。“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毛泽东如是说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始终是中国青年不变的追求和担当。

从五四运动时为国家前途命运振臂高呼的新青年,到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从新中国初期奔赴各地支援经济建设的毕业生,到改革开放时期下海创业的追梦人,一代代中国青年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生逢盛世,即使满面朝阳,不忘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全球新冠,局部热战,台海危机,河南暴雨,四川大火。

需要争取,需要维护。万众一心,永远向着和平与发展前进。这是革命前辈的夙愿,更是一代代华夏儿女的使命。谁不知生命的可贵,谁没有幸福的渴望?美好的生活不是“飞来峰”,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靠齐心合力的奋斗来实现。唯有国家强大,才有人民安康,才有更加美好的个人未来。坚定信念,心怀梦想,更加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不断奋进奋斗,用实干实绩去创造。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神州大地自信自强、充满韧劲,一派只争朝夕、生机勃勃的景象。我想假若辛弃疾看到如此繁盛之景,也将感受到无限的自豪与荣光。

辛弃疾读后感【篇4】

当声声蝉鸣聒噪了人们的耳朵,当炎炎烈日炙烤着沸腾的大地,我坐在凉爽的空调屋里,沉浸在美好的阅读体验之中。“你读的什么书?”妈妈微笑着问。“辛弃疾的故事。”我似乎还没有从刀光剑影风云变幻的宋朝把自己“拔”出来,因为我已经在心底把辛弃疾定位成了“偶像”。

我敬佩辛弃疾那火热炽烈的爱国精神——在国仇家恨面前,绝不苟且偷生,绝不等闲视之,绝不逃避退缩;而是逆流而上,誓死卫国。他亲眼目睹了自己热爱的国家在金兵铁蹄的践踏之下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山河破碎,土地荒芜,百姓流离。他果断加入义军行列,带领军队对抗强敌,用豪情和热血屡立军功。这是一位既有才干、又有衷肠、上报国家、下爱人民的好将领啊!在家国大义面前,他经受住考验,成为青史上忠骨豪情的一代伟丈夫。

“我也想成为像辛弃疾一样的爱国英雄!”我合上书,意犹未尽地对妈妈说。妈妈欣慰地答道:“好孩子,那你思考一下,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是啊,而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祖国日益强盛,无需我们跨马扬鞭浴血沙场,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学习,将来考上好的大学,把自己锻造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块“好钢”,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奉献我们的青春和热血——像献身敦煌保护事业的樊锦诗奶奶那样,像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建立了华坪女子高中的燃灯校长张桂梅那样,像在疫情肆虐时坚定地踏上开往疫区列车的八旬老人钟南山那样,像无数平凡而又伟大的新时代“英雄”那样!

辛弃疾精神,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辛弃疾,我敬你,爱你!

辛弃疾读后感【篇5】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农历正月十五日,古时称上元,又称元宵节,这夜称元夕。放灯观灯是上元盛事,故又称“灯节”。唐宋时期上元灯节已十分可观,唐时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放灯,故唐诗中写“火树银花”境况者甚多。宋时又增加十七、十八两晚,共放灯五日。花灯的品种达几十种。

此首词中的“玉壶”就是用白玉制作的灯,“鱼龙”指的是鱼形、龙形的彩灯。“花千树”形容花灯繁多,像千树开花。放烟花是元宵节另一道风景线,“星如雨”即烟火纷飞,洒落如雨。元宵之夜,称“闹元宵”,则热烈的气氛浓。上到至尊皇帝及宫妃臣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观灯欢乐。古代女子平时不能随便出门,但元夕夜可以观灯,词中“蛾儿雪柳黄金缕”指当时女子在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特指盛装的女子。宋时许多大臣不愿意夫人元宵观灯,恐人众杂乱,有不测之虞,但无能阻止。

词的大意是:元宵之夜,彩灯齐放,犹如一阵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璀璨的焰火,又像漫天吹落的点点星雨。骏马雕车来往穿梭,脂粉馨香洒满街巷。丝竹管乐齐奏,白玉彩灯旋转,光耀夺目;鱼灯龙灯舞动,彻夜欢腾。盛装的赏灯女子,说说笑笑飘然而过,留下一丝淡淡的幽香。我找啊找,在人群中找了千百遍,也没能看到她的身影。猛然一回头,却见她正站在灯火暗淡稀疏的角落,默然无语。

这首元夕之作,写佳节良宵一次短暂的追求遇合,但却不是单纯的爱情词。其上片赋色瑰丽,极度夸张灯月交辉、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这是陪衬笔墨,只是为了引出词的主旨;下片写在暗香浮动、罗绮如云的热闹场合中,始终寻不到伊人。寻觅之苦,那种执着、那种急切,以及久觅不见的失望之情,都浓缩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一句。然而笔锋陡然一转,创造出一种冷清孤寂的境界,偶一回头,却在灯火冷落处惊喜地发现了“那人”的身影。她不在灿烂辉煌的华灯之下,不在热闹的人流中,一人独自站在远离喧嚣、隔绝繁华的灯火阑珊的角落,不随波逐流,不自甘寂寞,孤芳高洁。她,就是词人苦苦寻觅的“意中人”。

辛弃疾是一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沙场猛士,但英雄不遇,壮志未酬。他的词以豪放雄浑著称,但纤绵婉约之作也值得称道。这首词即是代表作之一,历来受到好评。他的生命始终盘旋着一种进取与压抑、追求与愤慨的深刻矛盾,呈现出生命的崇高力量和无言的悲剧美。

这首词的好处,在于写出了一个人由寻觅、追求,到终于发现这样的过程,这样的境界。词人苦苦寻觅、执着追求的“那人”,其实是一种处世态度,一种人格品质的形象化体现,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所表达的就是作者本人的志向和人格。梁启超评价他“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这首词的另一个好处,也在于告诉我们在学习、探求科学奥秘、做学问上,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读后感【篇6】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年少时便立下远大志向,想要在军事方面有所作为,事与愿违,他的人生过的却过得起起伏伏。在政治上,有人把他当政敌,在军事上,一生也未能当上将军,最后只是一个人落落寡合。尽管现实的无奈令他失落,但辛弃疾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辛弃疾的一生是一部坎坷曲折的悲剧。

年少时,辛弃疾同祖父一起生活,在祖父的悉心培育下,习武与读书成了他生活中的两大乐趣。后而祖父离世,辛弃疾同时失去了稳定的生活依靠。青年时,辛弃疾投奔南宋与朝廷联络抗金,但山东起义军却因耿金之死而解散,这无疑对辛弃疾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中年时,辛弃疾想要创建自己的军队虎儿军,却又面面受挫。无朝廷任何经费的他只好从犯人那智取石料,之后却又被朝廷的监朝御史向宋孝宗告状,内容为聚敛民财,贪婪残暴。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老年时,被迫隐居后,辛弃疾也未曾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心中的悔恨与遗憾伴随着他久久睡去,享年68岁。

辛弃疾的一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豪放诗篇。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辛弃疾青年时参加领导抗击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有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达观。赏过田园风光,走过小桥流水,写过绝世佳作,一生都怀着一腔热血,为了事业,为了理想劳碌大半生。热血难凉,在隐居期间,躺在床上已病入膏肓的他依旧在心念着国家,最后在大喊两声杀贼后便病逝于了铅山家中。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辛弃疾虽一生未能做上将军,但在词的世界中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赢得了词坛飞将军的美誉。辛弃疾带给我们的非清一色的宋词,更是他词中迸发的豪气,那滚动千年的热血和一种坚守、乐观、着眼大局的品质。

辛弃疾虽一生都在失意,但他一生都在前进,向阳而生,从不就此堕落。我也从辛弃疾曲折且传奇的人生经历中,明白了什么叫做辛弃疾精神尽管是一个人行走在孤独的人生旅途中,也要用坚韧的心守护着梦。

辛弃疾读后感【篇7】

辛弃疾,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词作家。

他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在世不能以武建功,死后却因文留名,令人感慨万千。他生于金宋乱世,从小苦练武功,二十几岁就拉起了一支颇具规模的队伍,并率军南下归宋。当时,他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他血气方刚,立志杀败贼寇收复失地。但当时的南宋朝廷苟安一方,胸无大志,对主战派将领极尽打压诋毁之能事,辛弃疾被夺去军权,失去了战马钢刀,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了,只剩下一支羊毛软毫还能笔走龙蛇,一抒胸中块垒。“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阙《水龙吟》流露出多么深沉的悲愤和深深的无奈。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壮如铁塔的八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病痛?他只有一块心病,那就是“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每当我读到他的诗词,总能清楚地听见一个爱国臣子那报国无门的呐喊,忘不了那扶栏远眺的背影。他太爱国了,太唠叨了,朝廷怕他,烦他,疑忌他,一次次贬谪他,但他只要有一点希望,就会义无反顾的去实践自己的梦想,哪怕粉身碎骨,哪怕身败名裂。那颗炽烈的爱国之心从来没有停止跳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著名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句诗可能是对辛弃疾人生之路最好的写照吧!

命途多舛的辛弃疾被时代冷落了,却又被历史成就了,这也许就是“文章憎命达”的历史悖论了。

悲哉辛弃疾!大哉辛弃疾!

辛弃疾读后感【篇8】

读《辛弃疾传》有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辛弃疾传》,这本书是记载辛弃疾这位能文能武的南宋英雄。

辛弃疾,一个出生在南宋沦陷区的家庭里,沦陷区是金朝贵族的玩乐场所。这里的汉人无奈与绝望在外族的铁蹄下不断的回荡。及时辛弃疾的祖父受到金国皇帝的重用,但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依旧对金朝不满,即便辛赞在朝堂上不能说出对金朝的不满,但辛赞从不在辛弃疾面前议论国家大事。辛弃疾的印象中祖父是一位民族意识很高的人,祖父是行为为辛弃疾起兵反金种下了种子。

公元1161年,金朝第三任皇帝完颜亮南侵宋国,辛弃疾在济南山区组织了两千名义士开始反金斗争。他指挥两千名义士包围完颜亮两万军队,使完颜军大败。同年加入耿京的军队,任军中掌书记。

公元1163年,辛弃疾为准备进攻金朝的张浚献出抗金良策,张浚拒不听闻而符离兵败而归。

公元1180年,辛弃疾出任湖南安抚使期间,辛弃疾平定暴动,建立“飞虎军”。十几年前,南宋朝廷强制派销乳香,在限期急促的情况下,郴州一些以官员为首的峒民与政府军周旋了许久。前些年湖南又发生了几场暴动。连绵的战火让辛弃疾有了施展拳脚的舞台。辛弃疾向朝廷上交了申请建立军队的奏折,在宰相周必大和朱熹的“帮助”下,孝宗同意了他的计划与行动。

辛弃疾的“飞虎军”拥有步兵两千,骑兵五百的勇武之师就此诞生。“飞虎军”一个以严守军纪为荣,以扰民作乱为耻的军队。让湖南暴乱平息,这支军队也让辛弃疾闻名天下。不过,一段时间后由于忌惮使他被调离。

直到1203年他重返官场,不过因为想法不同,不在受到支持和重用。

1207年,辛弃疾病逝,葬阳原山。1275年辛弃疾死后六十八年,加赠少师,谥忠敏。

辛弃疾一个军事才能超群的人,但不受到重用,少年有大志,中年辞官在家,晚年带兵却临阵换将。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如今我们在期待着祖国的统一,海峡两岸再也不分离!

辛弃疾读后感【篇9】

元宵夜,彩灯辉煌,如吹落的繁花,又似洒满夜空的繁星雨点。香车宝马,笛声悠扬,圆月皓洁,一切尽在无法言语中,处处彰显着元宵的盛大和百姓的兴高采烈的心情。佳人步履轻盈,笑语盈盈,随行处暗香浮动,真正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而唯独自己依旧淡然若水,寻寻觅觅。蓦然回首之间,才发现那淡淡的喜悦渐渐模糊了,顺着零零散散的灯火望去,在相隔不远、寂静冷清的地方,伊人茕茕孑立,傲然俯视这盛大的场景,安静而脱俗。

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上夜的辉煌灿烂、绚丽缤纷的热闹场面入手,从侧面衬托出一个孤高淡泊、卓越超群、超脱世俗的女性,有别于那些脂粉罗绮的世俗之女,追求更为高洁脱俗的志趣。构思巧妙、立意独特,在香艳脂粉中充分展现了清新脱俗的气质,于同流合污中寻求超群拔俗,于模糊繁华中匠心独运,含蓄细腻,耐人寻味。陈廷焯《白雨寨词话》中说“稼轩最不工绮语”,也就是叙述语言平淡无奇却足以出奇制胜,达到想要的效果。并且指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亦了无余味”,说的大概就是苦苦追寻一个清高脱俗、自甘寂寞、淡泊个性的伊人。

然而梁启超称这首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丙卷引)确认为有所寄托。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也怀疑此词为宋孝宗干道六年(1170)年所作,辛弃疾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任司农寺主簿,或以为作为次年也就是说此时的辛弃疾正处于仕途失意时期。书中说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即一个画面上的目标。但是诗人也许从这幅画面上嗅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趣味。这样看来,它所反映的可能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之时,宁愿闲居孤高自赏,也不肯同流合污,追求超拔脱俗品格的个性追求。[实习报告网 wWW.sXW9.cOM]

在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理解也在渐渐地深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这个方面写出了自己独到的感悟。他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用不同诗意的诗句来阐述他所说的人生的三个境界,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二》:“缠绵悱恻,雅近正中”。

香兰泣露,燕子双飞,斜阳沐浴,然而明月无谙人事,只恨离别之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自甘寂寞,勇于探索,雨横风狂,枯树凋敝,于高堂之上克服严寒,于失败之中寻求新的开拓,独自品味自己走过的这段腥风血雨。这也许就是他所说的有我之境吧,万事万物都被赋予词人独到的情感,浓浓的相思之情伴随着他孤高冷清的身影,以一种审视万物的冷静探索生活的真实,平静安宁地奥立于天地之间。因而,寄情于景,寂静的万物传达着他深深地无奈的内心世界,与无我之中表现有我之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我心,求我得,足矣!也许是为了寻求心中的完美,独上高楼,疏放不羁,以酒作伴,强颜作乐。但是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必要的磨练是获得满足的前提。不管是难得的伊人还是失意的生活,都是对他有益的磨炼,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因而,即使衣带渐宽、面色憔悴,也是为了获得一份内心的自足和情感的愉悦。同样,生活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求知的过程,或许我们在这个艰难的旅程中历经千辛万苦,可依旧得不到我们预期的结果。那么是不是应该奋起直追,为我们曾经的付出而更加认真努力呢?或许我们还需要纠正自己的某些错误认识,寻求新的理解和感悟,为自己的前进之路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敢于奋斗,勇于坚持,以一种傲然无畏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以我为本,以物观物,将物与我和谐的统一起来,物我混同,真正以一种平和淡然的态度去适应生活。

而第三境界的认知和实现。

必定经历了第一境界高处不胜寒的淡然和无畏,承受了衣带渐宽、面色憔悴的坚韧和无悔,所以认识也更加深刻和清醒,无论是对于过去的沉痛缅怀还是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和满足,都带有词人强烈的生活感情,即所谓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来说,蓦然回首的那一刹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众里寻他的勇气,更需要把坚持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撑。即使练就了火眼,半途而废也只能让我们留下遗憾的叹息,敷衍了事的行径终究抵不过困难的阻挡,想要柳暗花明的灿烂,必先经过山重水复的艰险。生活就是这样,发现、探索、前进、满足,我们经历的很多,需要认识的也不少,想要生活就得具备一种生活的毅力和坚韧。

人生的三个境界也就是生活的各种步骤,或许我们曾在这条道路上迷茫无助,但是对于生活和困难的意义不断会有新的理解。我们好奇、迷茫、混乱、明了、欣喜,即使受到西风凋敝的冰冷、衣带渐宽的清寒,最终会遇到柳暗花明的美满。所以,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才可以很好地面对以后的生活。

辛弃疾读后感【篇10】

从金戈铁马回到灯火阑珊,历尽千帆,他依然是那个不忘初心的少年。

题记

历史书太小,装不下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历史书又太大,装下了华夏上下五千年文化。在历史书上,我轻轻翻过一页,那里面蕴藏了一位少年纯真的家国情怀

公元1140年,一颗巨星划破天际,降临在了齐鲁大地。他叫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他出生那年,家乡正被金人攻占。这一年,宋金之间又打了一仗。这一战宋人可谓名将辈出,岳飞、刘琦、韩世忠等诸多将领在各自的战场上奋勇杀敌,一次次地击退敌军,在南宋贫瘠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壮山河的家国保卫战。他们的英雄事迹传遍千家万户,这也在幼年辛弃疾的心里种下了一颗保家卫国的种子,它不断地成长,逐步引领着辛弃疾迈向梦想。

然而,两年之后,在佞臣秦桧等人的陷害下,抗金名将岳飞父子的性命,连同南宋最后的倔性和尊严一并献给了金人,南宋向金俯首称臣。这一场战斗以金人不胜而胜,宋人不败而败拉下帷幕。至此,都城临安又换得了片刻安宁,西湖又开始了歌舞升平。

朝廷的阴柔萎靡代表不了宋人的意志。不堪压迫和屈辱的各地宋人,纷纷奋起反抗,自卫护国。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年辛弃疾也在其中初露锋芒。他与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携手共进,打得敌人节节败退,一路高歌猛进。凭借着高超本领和过人胆识的他,也深得人心,名声大噪。后来,他南下与朝延联络,归途中听闻了挚友耿京被叛徒杀害,义愤填膺的他仅率领五十骑兵便夜袭敌营,活捉了贩徒张安国,并连夜狂奔,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他,以五十对五万,毫发未损且全身而退,有勇有谋,像弃疾这样的文武全才,如果遇到开明的君主,可堪比韩信沙场点兵,可堪比霍去病封狼居胥,只可惜宋高宗既不是汉高祖,也不是汉武帝,满身武艺竟埋没于此!

此后的他陷入了朝廷内部纷争之中,屡遭贬谪,再与战场无缘。英雄无用武之地,满腔爱国热血的他决心化利剑为软笔,却再难抒雄心壮志。先后献《美芹十论》、《九议》等,他将最后的希望也寄予其中,但天意弄人,它们的结果无一不是石沉大海。

一头猛兽被拔去獠牙和利爪,还怎么再发出震天动地的咆哮?又怎能再震慑一方?当朝廷再次想起辛弃疾时,他已经年过花甲,彼时金人大举南侵,宋军兵败如山倒,毫无招架之力。纵使他万丈豪情分毫不减,却再没有了力量。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68岁的辛弃疾早已重病不起,最终隐恨西去。

辛弃疾一生的愿望是驰骋疆场,策马扬鞭,不曾想令他真正闻名于世、千古流芳却是他的文采辞意。

尽管千年已逝,人们仍会在元宵佳节,念起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失意时,人们会感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在人们心有愁绪时,会吟出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每当我们仰望这座青山时,总是能清楚地看到那个,从万里江山到灯火澜珊,不改初心满腔热血的少年身影。那个身影就像一个风向标,时刻提醒着另一个少年,不忘初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