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林徽因传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3-03

林徽因传读后感精选。

多读书,能使人精神焕发,随和幽默,充满自信,充满魅力,值得回味的作品看完之后,想必心中有不少想说的话。我们可以撰写一篇读后感,抒发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林徽因传读后感,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1

一个作者,除运用文学的能力学问外,必须是能立在任何生活上面,能在主观与客观之剑,感觉和了解之间,理智上进退有余,情感上横溢奔放,记忆与幻想交错相辅,到了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的程度,他的笔下才出现活力真诚,他的作品才会充实伟大,不受题材或文字的影响,而能持久普遍的动人。

读着张清平的《林徽因传》,感觉这部传记犹如论文一般,作者严谨的把引用的出处详细注明,又不露痕迹的和全书和谐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像是一个朋友在倾诉着自己老朋友的事情一样,娓娓道来。使得不仅林徽因,还有她身边的亲人,朋友们都鲜活的展现出来。在读这书之前,对林先生的认识很浅,就大概知道她是几位能称得上先生的伟大的女性之一。更多的是一些报刊,网络上关于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这些大师们的传说。读过这部传记,可以看到“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吟诗绘画,博古通今,中西兼容”的建筑大师林先生。那些情感纠葛在她不平凡的生命长河中只是偶尔溅起的水花。她情感奔放来源于那热爱生命,崇尚自由,极具理想主义,对艺术无悔追求的心性。但同时又能够坚守住传统的理性,选择了志同道合更加适合自己的梁思成做为一生的伴侣,追求共同的事业,双双成为开创和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发展的一对巨匠。他们才思相通,患难与共。早年间一同游学美国,寻访欧洲,将先进的建筑学理念和实证研究引入中国,然后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中国建筑学的研究和发展,创立中国建筑最初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仅自己为中国的建筑倾其所有,而且,为中国建筑的延续和传承,培养接班人,也不遗余力。在那动荡的岁月里,国难,家贫,疾病等残酷的现实并没能将他们击败,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毅品格和乐观豁达的态度夜以继日的坚守着他们的学术梦想,并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虽然,先生只有短暂的51年的人间寿命,但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林先生必将被很多人敬仰和缅怀。

加上作者优美的文字,丰富的关于历史,建筑,艺术各方面的知识。细细阅读能学到很多知识。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2

她是中国着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林徽因,纯净而美好,白莲一样的女子。她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她是苍穹中一颗低调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初始不知道林徽因,看到这样的介绍后,非常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女子能得到这样高的评价,让这么多杰出的男子仰慕,于是毅然买了《林徽因传》,读后犹如喝了一杯茶,久久回味,立马便迷上了这个30年代的大才女。喜欢林徽因的诗词,意境异常优美。喜欢她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喜欢她的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喜欢她的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她的感情经历也让人印象深刻,她的诚恳,真实,率性,让这个女子变得那么的刚烈又温情

这本书我读了一个多星期,也许时间长些,但是阅读的过程却使我无比沉醉其中。人物临摹似的描写,景物身临其境般的描述,充满作者灵犀、生动的叙述独白,字里行间时而浪漫,时而悲感,时而激愤,时而灵动,还有充满学术性的记载和专业知识性的词汇,更多的是对林徽因这样一个让人千古留恋的一代才女,伟大的母亲的一种怜惜,让人为她对艺术,对文学,对建筑学的奉献精神和那种痴狂而敬重。

林徽因是美丽的,是智慧的,纵然是病魔缠身,仍然写了很多诗词并为中国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了解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总会让我们感慨万千,深思千万。她的生命只有51年,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个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林徽因来讲,51年刚刚好,不长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3

《林徽因传:人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这本书的作者是程碧。她从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情事故事写起,带我们走入她的原生家庭,一起去回顾林徽因的人生经历,从多重视角去解读,去呈现一个全面的多面的民国才女林徽因,给当代女性以启迪——人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

刚开始读,觉得她运气真是好。

正如文中所写,16岁,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期间,阅读了大量的英文原版文学作品。起初只是为了学习英文,渐渐地,那些故事也影响了她的人生、爱情态度。她曾说过“看了太多的小说我已经不再惊异人生的遭遇”这样的话,显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日后她自信、淡定的性格。也是在欧洲生活期间,她立下了要当建筑师的梦想。一个女人,在还没拥有爱情和看清自我之前,有三件事是重要的:旅行、读书、掌握一门外语。这三件事情不管放在哪个年代都适用,而林徽因18岁之前都已完成。这该是成就林徽音后来生活和事业圆满的重要基础。如果我们的教育孩子过程中,也能让孩子早一点去外边见识,在两极中体验不同,会开阔他的视野,

一个幸运女人的爱情模式应如林徽因,人生中最重要的初恋,邂逅的是浪漫多情、心思细腻、对生活抱有火热激情的诗人徐志摩。在异国他乡,从彼此吸引,到惺惺相惜,他用诗人的浪漫满足了文艺少女对爱情全部的幻想;后半生应如林徽因与梁思成“世间始终你好”般不离不弃地陪伴。在此之外,再有一个痴情的像金岳霖那样的男人,终生以欣赏的目光追随着,大概这样的一生才算完满,情感上才能得到满足。

继续往下读,让我领悟,她只是活得很用力,幸运的人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

1.她是一个情商很高的女子。她更像一个现代正能量女郎,出生于大家庭的她,父母并不恩爱。林父宠爱的是大字不识的二姨太程桂林,致使林母一生都活在幽怨中。这使得林徽因自小便会察言观色,在父母、二娘、甚至二娘的孩子们的关系中,她是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家里每个人都与她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2.她是一个善良且理智的女子。徐志摩给她的爱情,让她在甜蜜中感到惶惑,见到徐志摩的夫人张幼仪,她被那双充满“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震撼了。大概受到其父母糟糕的关系影响,林徽因想到自己的母亲,一个一生都因为另一个女人的存在而不快乐的女性。或许也因此,她不想把徐志摩的夫人张幼仪也置于这般境地。在车站见过张幼仪之后,正是她的善良和理智让她选择了结束这段感情。

3.她是一个美丽、明媚、自信且不自恃的女子。徐志摩在认识林徽因之前,对诗歌并无兴趣,与林徽因的相遇,才激发了他创作新诗的灵感,并在日后成为著名的诗人。受林徽因的影响,梁思成选了建筑学,并在日后成为世界知名的建筑师,还参与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金岳霖认识梁氏夫妇之后,常常看他们为了测量古建筑上的某个数据而爬上爬下,于是就编了“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对联“打趣”他们,以“林下美人”来赞美林徽因的美貌。一般的女人往往会迷失在男人的宠爱和赞美里,但林徽因反而很不领情地说:“真讨厌,什么美人不美人,好像一个女人没有什么可做似的。我还有好些事要做呢!”她并没有觉得长得漂亮是件多么了不起或是值得大肆炫耀的事情,也未利用这件事,从男人身上捞得一些好处。林徽因的这种反应反而引得金岳霖的鼓掌称赞。平时,她与朋友们所高谈阔论的话题也都是跟文学、艺术、建筑方面有关的,不是一般女人之间的家长里短、窃窃私语或者片面幼稚的看法。对于道德和人性,如她自己所言:“能懂得自己,不苛责自己,也不苛责旁人。”

4.她是一个把人生活成极致境界的女子。她的一生不仅留下一本本关于中国建筑的著作,还写了上百首诗歌、小说、散文。她享受过人生的欢乐,也经受过人生的苦难。她是锦衣华服也受得起,风餐露宿也过得去;她可以穿着全套的马术服成为潇洒的女骑士,也可以骑着小毛驴在颠簸的山间小路做田野调查;她可以穿着白色的绸袍面、焚一炷香、对着一池荷花写一首诗,也可以在艰苦的日子穿着摞满补丁的粗布旗袍度日;她可以讲着流利英文同她的朋友们快乐地吃着牛排,也可以在不知名的村庄吃着掺杂沙子的石磨面条;她可以住在种着高大的马缨花和散发着幽得的丁香树的优雅的四合院里,也可以临时在不知名的寺庙搭起帆布床凑合几个夜晚;她可以由仆人开车载着外出见朋友们,也可以提着酱油瓶出门去打酱油。

读到最后,也让我感叹再完美的人生都有美中不足。

即使如林徽因这样完美的人生,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如她只活了51岁,并且一生很多时候被肺病折磨;她的人生被战争耽误了太多,要不然,以他生命力会做出更多成就;她的优秀给同时代的精英女性造成不小的压力。正如文中所写一个人得着多少人的喜爱,便会得着多少人的压恶,不能事事如意全都独占着。林徽因她最著名的“仇敌”大概是陆小曼、凌叔华和冰心了。陆小曼、凌叔华“仇”的是“情”,冰心“仇”的却大多是在文学层面。所幸她与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友情让人甚感慰藉。

掩卷沉思,这本书给人以力量,人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给人温暖,人离不开人,最好的关系是让双方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书中还有许多对感情、婚姻、事业、生活、人性等丰富、细腻、深刻的描述,耐人咀嚼,启人深思,值得一读再读。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4

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家和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在上世纪曾经掀起极大的轰动,被许多男子当做那朵梦中期盼的白莲。而她更是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也让金岳霖默默记挂了一生。而我们在惊叹的同时,也不禁发问:林徽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能让徐志摩等这些才子被深深折服呢?

《林徽因传》这本书生动的描述了林徽因传奇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到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子的邂逅及去世,让我们自由地穿梭在历史之间,与那些历史人物倾心交流,互诉心声。而作者优美的文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综观林徽因的一生,虽然传奇,却也平淡,这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太大的风浪,她始终是大海中的一朵漂亮的浪花,无需雄伟的气势,也无需宽广的胸怀,只愿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只要可以禁得起风浪,安详的飘荡在大海中,便足矣。我有时会想:假若林徽因并没有随父离开那个江南小镇,也许她的人生将会从此改写,没有徐志摩,没有梁思成,亦没有金岳霖,也许她会生活在一栋古宅里,守着一树一树的花开,与凡夫一起平淡的日子,也许他并不是她的最爱,但他会在她冷时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会在她伤心时给她一个坚实的肩膀,她会与他一起在夏日的树荫下乘凉,在夜空下数着满天的繁星,而他的目光则一直追随着她,不离不弃。可是上天注定不会给林徽因一个单调的人生,不会让她绝美的容颜淹没在尘埃里,所以林徽因注定不会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必定会有一个波折的人生,她必将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林徽因一生中爱了三个男子,爱得深沉,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了她多次在康桥上徘徊,只为能见她一面;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风雨人生;金岳霖为了她终生不娶。这足已说明林徽因的魅力之大。其实当时在许多人看来,徐志摩与林徽因才是最配的一对,印度大文学家泰戈尔当年到访中国最欣赏的就是徐志摩与林徽因,他曾多次想为徐志摩与林徽因牵线,但都被林徽因婉拒,其实林徽因又何尝不知道自己最爱的是徐志摩,可徐志摩却给不起她想要的生活。选择徐志摩,意味着过诗情画意的日子;选择梁思成,意味着过细水流长的日子。林徽因要的终是安稳的日子,所以她注定与徐志摩擦肩。琴棋书画诗酒花再美好,也比不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安稳,林徽因是个现实的女子,所以她明白梁思成虽然不是她最爱的,却是最适合她的。对于徐志摩,她只能默默的祝福他能找到更适合他的女子。林徽因没有错,她并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对徐志摩负责,她只是想让自己过得美满,幸福,这并没有错。

有人说,她是个理智的女子,不管面临怎样的诱惑,最后都可以全身而退;也有人说,她是个冰洁的女子,所以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有着漂亮的容颜。

几场梅雨,几阵荷风,江南又在烟雨中变得迷离。撑一把油纸伞,穿一袭白衣,行走在青石小巷,江南还是当年的江南,可当年那个白莲一般的女子却不知去向。她去了哪儿呢?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5

《林徽因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ZUOwen101.COm

今天读完了吴晨阳的《林徽因传》,在短短的几百字里翻阅完了她的一生。

感触很多,想写的也很多。

吴晨阳老师的《林徽因传》这本书,从林徽因的个人境遇落笔,以爱情为基点,向读者展现了林徽因51年的人生经历。

作为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作者吴晨阳,我们可以在《林徽因传》这本书里看出,她对文学的痴迷,对民国知名女子林徽因、陆小曼的深入研究。

是的,只有真心喜爱林徽因的读者才能写出关于她的人生传奇,也只有真心喜欢文字和文学的女子才能写出“你是我人间的四月天”这样的优美诗句。

从小到大,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关于林徽因的情感八卦,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这三位才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引得后人啧啧称奇。

仿佛林徽因除了爱情,其他的都不值得称道。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类一旦没有了偏见,获得的是何止一个世界。

是的,当我们不再以猎奇八卦为目的,而是深入她的内心,我们会发现,她是一代才女,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家。

她,是一个可以让我们仰望一生的人。

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才女之一,林徽因有着出众的才能,倾城的面貌,她学贯古今、中西、文理,将满腹的热情投向建筑及文学领域,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达到了令人仰视的高度。

她为了事业,拖着病弱的身躯,不惧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奔走于大江南北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遍访年久失修的名胜古迹,和梁思成一起写下划时代的巨著。

在国家危难之际,她虽然重病在身,但毅然拒绝美国友人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的邀请,而是为处于苦难中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在和学生谈话时曾说过:“我深信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祖国的”。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她做了三件大事: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挽救了濒临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品。

梁思成说过:“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她的感情,甚至不在于她的才华,而在于她把她的一生奉献到了伟大的事业中。

而林徽因,无疑就是这样伟大的人,她是值得我们仰慕和敬佩的。

在同肺病抗争了15年后,在一个四月春日的清晨,林徽因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51岁。

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人间最美好的四月天里。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6

允我预支一段如莲时光

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雨迷离。院子里温润的青苔在雨中纯净生长。这个季节,许多人都在打听关于莲荷的消息,以及茉莉在黄昏浮动的神秘幽香。不知多少人会记得有个女子,曾经走过人间四月天,又与莲开的夏季有过相濡以沫的约定。

她叫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期待的白莲。她在雨雾之都伦敦,有过一场空前绝后的爱恋。她爱过三个男子。爱得清醒,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地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悔守候一生。

想起林徽因,总在人间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种轻灵和鲜妍的美丽。明净的眼眸、秀丽的面容、优雅的姿态、斐然的才情,使她众人公认的美丽女神。有些人的美丽是与生俱来的,有些人则需要蜕变的过程。林徽因属于前者,仿佛任何时候她带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那么清新如一,而她的诗,亦如此。

这是秋天,秋天/风还该是温软/太阳仍笑着那微笑/闪着金银,夸耀/他实在无多了的/最奢侈的早晚!//这叶落了的秋天/听风扯紧了弦索自歌挽/这夜,这夜,这惨的变换!

1933年的秋天,那个如白莲般圣洁的女子写了这首著名的长诗《秋天,这秋天》。多少人被这首诗深深感动,纵是这萧瑟之季,亦没有秋风秋雨煞人的悲伤。在林徽因的内心深处,哪怕是怀念一个逝去的故人也是温软而柔情的。在她眼里,秋天是一场华丽的宴席,秋天有骄傲的果实,有走过庄周梦的蝴蝶。然而秋天也是一首挽歌,是一场离合梦幻的交变。对于季节交替,随意更迭,林徽因始终怀着感恩之心。她不肯做那悲情女子,不愿对过往低头,所以她喜欢怀旧,却不会沉迷。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也许我们应该留她更多的祝福。无论她飘至人世间的哪个角落,都希望她可以日日平安,岁岁逢春。

事业上的成就让更多人对林徽因刮目相看。她不是一个只会风花雪月的娇柔女子,她深谙民间百态,懂得人情冷暖。这位秀外慧中的民国才女,总是以她非凡的魅力让人一见倾心她是许多男子梦中的红莲,没有让自己活到鸡皮鹤发,更没有让自己被流光收拾得七零八落。仿佛在任何时候,她都拥有那份出尘的美,又安然在世俗深处,和我们一起共度流年。于是这个美好的女子被装帧在人间四月,岁月早已泛黄,而她却苍翠依旧。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相约同行的人,一起走过雨季,度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在某个渡口分离。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白雪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如果可以,请让我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哪怕将来某一天加倍偿还。雨季,何时开始,何时停歇,无从知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7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心里不知道是何许的感觉,只知道美美的,带有诗一般的韵味,就像林徽因,总是给人以清洁、美好的感觉

只看林徽因的诗,我们知道她是温柔的,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她应该是身居豪宅,不问世事的大家闺秀,然而进一步了解她之后,我们会发现,她虽然有着诗意的人生,她却不喜欢一个人的独处,煮一壶香茗,约3、5个好友,一起夜下话谈,谈人生谈理想谈事业谈诗词歌赋或许才投她意,但是对事业极度热忱的她却很少有这样的时间,只有在香山养病的那4年,才可以这么惬意的生活,但是病情稍微有些好转,她就立即投入到自己喜爱的建筑事业中去,喜欢一个人,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因为喜欢,就像她喜欢古建筑一样,没有其他的原因,无关风月,只是喜欢,故以她的才华,完全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一番作为,创造一番辉煌!

每个人都是过客,缘起缘灭都是前世今生早就注定的,今生我们擦肩而过,来世或许就会有那一次回眸。不需要刻意的去记住谁,也不需要刻意的去忘记谁,前世的债今世会来偿还,今世未了的情来世可以再续。但是谁又能知道,到底有没有那奈何桥,前世今生,我们在乎的那个人,来世是否还可以记得或者会忘记!

林徽因在16岁的时候遇到了24岁的徐志摩,她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遇到了风华正茂的他,在剑桥之上,两个生来就带着诗意的他们怎么可能不擦出火花,这或许早就注定了。林徽因是理智的,任何时候她都不会让自己尴尬,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软弱,所以当她发现自己摆脱不了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的阴影的时候,她断然的选择了离开,没有告别,就像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徐志摩知道林徽因的离开是为了什么,因为他懂她后来徐绝情的与张幼仪离了婚,本以为这样林徽因就可以接受孑然一身的他,与他相依相守,但是他不知道林徽因是骄傲的,她同大部分女人一样,在浪漫的爱情与安稳的生活面前,她最终选择了梁思成给的安稳的、真实的生活,即使心里深爱着那浪漫,也只能是藏于心底,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慢慢回味

也许只有林徽因才有这样的魅力,才能让多情的徐志摩挂念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一生,金岳霖守护一生。即使后来徐志摩爱上了陆小曼,他心里也永远有着林徽因的一席之地;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林徽因沮丧的说,梁思成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他用实际行动宠爱了她一生;金岳霖,我不知道从何说起,终身未娶,只为爱她,他永远都是她的邻里好友,他会随着她的居所的变更而变更,一生守护,无怨无悔。徐志摩是多情的,他不止有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女人,还有凌叔华,虽然最爱的只有林徽因和陆小曼;梁思成纵然是宠爱了林徽因一生,但是在她逝世几年之后,他还是娶了自己的学生林洙;只有金岳霖是钟情的,终身未娶,即使在林徽因去世之后,还记得她的生日,靠以前的回忆度过余生。感情的事我们总是说不清楚,没有谁对谁错,我们只是羡慕林徽因传奇的一生,感动金岳霖的痴情。

林徽因是美丽的,是智慧的,纵然是病魔缠身,仍然写了很多诗词并为中国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了解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总会让我们感慨万千,深思千万。她的生命只有51年,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个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林徽因来讲,51年刚刚好,不长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

或许真的是有缘分这一说,她写了人间四月天亦在人间四月悄然离去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8

最近读了白落梅的《林徽因传》,被作者唯美的文字打动。她所描写的林徽因是个风华绝代的女子,不仅有倾城的美貌,还有无与伦比的才华。就是这样一个女子,虽然只活了51岁,可是她的一生,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各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在此之前,只知道林徽因与徐志摩的那段旷世的康桥之恋,也只知道林徽因最后是嫁给了梁思成,从来不知道还有个金岳霖,终生不娶,只为了默默守候在林徽因的身旁。金岳霖与林徽因,两家毗邻而居,只为了能将心爱的人放在眼前,静静地想念、默默地关注。世间还有这样忠于爱情、情深若此的男子,叫人真是难以相信。他的爱,艰辛,刻骨,让人心痛难当。

在此之前,也只知道徐志摩是飞机失事而离去,一直都相信有的书上所说的,是因为陆小曼花钱无度,害徐志摩四处赚钱贴补家用。殊不知徐志摩也是怀了私心,为了赶林徽因的一场讲座才坐的那班飞机。如此说来,也是徐志摩的心的一隅,一直没有忘掉林徽因。有关她的一切,他都一直在意着、关注着。

为此,特地百度了下林徽因,想看看她到底是怎样的倾国倾城的女子。虽然早好多年前看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可印记里一直只有戏里的林徽因的形象,真实的她到底是什么样子,一直无从印证。百度过后,有点小失望。不觉得她有绝世的容貌,但肯定她有过人的才华,在文学上、在建筑史上,少有人能及。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是林徽因的代表作。在芳菲的四月吟唱出的最美丽的诗篇,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和暖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9

最后大部分是对中国近代的描写。有点没有兴趣,但是,坚持看下去了!本以为徐志摩和林徽因结合了,但是没有。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都很爱林徽因。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她这一生真的很完美,梁思成,还有她的朋友们对她都很好!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建筑学家。

所有人都佩服她的才华和他们夫妻之间的和睦。没有什么比在她生病时梁思成病榻前的陪伴与支持再令她欣慰了!她是幸福的。她的人生真的很完美!

通过这部著作,我也了解了徐志摩。之前对他的印象并不好,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不好。一生爱了三个人,张幼仪(因为爱上了林徽因再加上与张幼仪之间没有爱,选择了离婚。)林徽因,(但林徽因不想破坏别人家庭的和谐,不同意这段感情)陆小曼(因为热恋,两人结婚,到婚后生活,因为陆小曼的过度奢侈与种种不良习惯,他婚后的生活并不快乐。)也许他和徽因结合会使他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林徽因的确是一个才女!但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姻的确很圆满!徐志摩的早逝的确让人感到遗憾,他很有才!到这对于他来说,也许是一个不错的结果。后来的生活中,很多才人因为抗日战争饱受磨难,还有后面的批斗……林徽因与梁思成在一起经历了很多。我喜欢梁思成在徽因病重时支持徽因的选择,没有阻挠她。他是一个好丈夫!希望能够遇到这样一个志趣相同的人。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10

她叫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的白莲,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的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世人因为爱情的缠绵悱恻而记住了这个浪漫迤逦的女子,却也因这无端的浪漫遐想而忽略了她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风范。再一次重温她的一生,似乎她教会我更多的是女人的一生应这样走过。

童年的林徽因是我羡慕的,随父母迁居至一座老宅,在这个诗意含蓄的古城中,小徽因第一次在姑母的引导下接触到文学的奇妙,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古典文学的诗情画意、锦词丽句加深了她的文学修养,为她将来成为一代才女种下美好的前因,后来随父迁移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雾都伦敦的人土风俗,异国风情增加了她的人生阅历,再次谱写的诗词歌赋除了辞藻的淡雅娴静更多了些人情冷暖,就像徐志摩评价的: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

回首自己儿时,不禁憾然一惊,似乎躲在家中一隅偶得娴静是我少有的与心对话的时光,总是安慰自己,哪个少年不莽撞,为赋新词强说愁才显得假惺惺,却忘却了心灵感受的温床是生活,即使漫无目的游逛你也能感受到路边青草的芬芳。

所以,生活的丰富不丰富不在于生活经历的多少,而在于你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否敏锐,在于能否多方面体味所见、所听、所遇的种种不同情景,能否体会到人在生活中互相的关系和牵连,生活的必然与偶然之中所起的戏剧性的变化。当然,更得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及思想,信仰及哲学。所以勿要感叹自己的胸中无词,心中无语,以心聆听,用手触摸生活,生活才会回赠你真正的意义。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赏的,在那个对爱情充满各种幻想的季节,能够如此坚定自己的爱情信仰,维护爱情尊严。初始,我以为这是需要一个很成熟的爱情观才能驾驭花季年龄的冲动,但后来我明白是因为她在任何时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样的生活,每当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转弯,或前行,都那样从容不迫。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个内心坚定的女子,不为任何,只为对得起陪自己流逝的时光,回首过往能做到满心的坦然。爸爸曾经对我和姐姐说过,有你们是我的幸福,如果能够看到你们能尊重周围的人和事,且依然从容坚定便是我莫大的幸福。小时候不理解,渐渐长大却了解了那是一个做父亲的殷切希望,希望我们能被这个社会接纳,却也不迷失了自己。

现在,这份坚定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随遇而安也许生活中的你会遇到种种的不安,但却可以驾驭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心情,你可以贪恋岸上的烟火璀璨,却不会让自己逆水行舟,倘若不慎弱水,也会用最美的姿态自我救赎。

婚后的林徽因是我敬佩的,二十四岁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温哥华姐姐家结婚。婚前,梁思成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准备好听我了吗?这是一个多么有韵味又特别的女人。婚后他们按照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我一直以为这才是适合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她将满身的书卷清香融合在建筑事业中,让我们领略到建筑对东西方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绘画、雕刻等带来的深远意义。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他却从未因此而耽搁她热爱的事业,修养期间还和梁思成去考察大量的古建筑,并多次发表《建筑杂录》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

林徽因事业的最成功点莫过于参与设计国徽与挽救景泰蓝传统工艺,如果不是领略她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付出的努力,我真的不会相信一个写下人间四月天的柔弱女子会拥有这等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好强的女子,为了心爱的事业可以废寝忘食,极度消耗体力,以她的性格,即便预支将来的年光,亦在所不惜。

一直以为事业是女人自信最大的来源,不管这份事业是放逐在工作,还是家庭,抑或是某种追求,只要全神贯注的投入,总是能给人一种优雅的张弛感,那种认真忙碌的姿态给旁人一种紧迫感与佩服之情,品尝果实的自在却流露出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满足。几分认真加上几分执着,是爱自己,爱生活,更是对身边人的一种尊重。

晚年的林徽因是我最陌生的,因为史料对于这一部分的记载总是一带而过,但我想,暮年的林徽因是最幸福安然的,因为一生低调的奢华足够弥补他年老的空虚,或许她也会拥有遗憾,但我肯定她绝对没有后悔,每一个或对或错的选择铸就了这传奇韵味的一生,怎舍得挣扎在无谓的后悔之中?我想作者的这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对林徽因最好的赞美或者说是欣慰,欣慰的看到一段令人艳羡的人生,更欣慰如此的人生能牵动着更多的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余生,你的安好,放晴了谁的天空。

一直喜欢一句话,女人的一生应该这样走过,10岁而乖,15岁而聪,20岁而甜,25岁而美,30岁而媚,35岁而庄,40岁而强,45岁而贤,50岁而润,55岁而醇,60岁而慈。试着爱上自己,做到随遇而安,笑响会点亮整个人生,你就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11

她如一位仙子,从一片清池中走出,婷婷袅袅,步履翩然。经历了分分合合,经历了炮火喧天,经历了颠簸,经历了动乱。当她回到她所来的那个世界里时,她依然清丽,依然温柔,依然美好。

好一位林家美人,好一位凡间仙娥,好一位贤妻良母,好一位建筑名家。一个女子,若是生得美丽,并不稀奇;若是天资聪颖,也不可贵;若是贤良淑德,算不得惊天动地;若是坚韧有余,也最多得人敬佩。而她,却集世间所有光华于一身,这怎能令人不为之惊叹,不为之动心?

多少人为她动心,却只敢远观,不知如何靠近;多少人为她倾心,却一见她面,便自觉低了几等。即使她不曾流露出半分高傲,半分冷漠,仍让人不由心生敬意;即使她不曾扭捏羞涩,故作娇弱,仍让人对她爱怜有加。

无论何时见她,她总是大方的、端庄的、自然的。她的眼神中,始终是那种淡定,又不时藏着点调皮。她的出现,为多少陋室华宇增添了光彩,为多少古板人物增添了灵性。难怪梁思成爱了她一生,守了她一世,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她的离去,令世间多少人叹惜,又令多少人悲戚。然而她还是走了,就那样离开了,没有留下一句话。她的名字永远印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记在了中国建筑史册里,永远被后人缅怀和爱戴。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12

林徽因,一位来自闽籍的江南女子,在其短短的51年的生命岁月中,经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的更替,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建筑家、作家、诗人,是国徽的具体设计者,是人民纪念碑的参与完成者,是景泰蓝传统工艺的改造者,是一位集灵性、感性、聪慧和隽秀于一体的完美女性,是中国近代建筑史学的创立者、探索者、开拓者。

作为一个大老爷们,加上自己看书少的缘故,张清平何许人也?林徽因何许人也?我是浑然不知的,觉得看女子的自传,无非是风花雪月,卿卿我我,尔侬吾侬,歌舞莺平,无病呻吟之类使然,所以在心理上比较排斥,相反比较喜欢看历史题材、当下反腐、革命战争以及散文杂文等之类书籍。看这本书之前,始于《初心不忘,流年不负》,由于自己对林徽因生平事迹毫无知晓,只读了四分之一吧,实在无法读下去了,就搜出这本书,才知道我们近现代除了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重大历史事件,除了有梁思成、鲁迅、胡适、冯友兰、沈从文、徐志摩等人仁杰士,还有林徽因,林长民的女儿,梁启超的儿媳,梁思成的妻子,梁再冰、梁以诫姐弟的母亲,徐志摩、金岳霖的心仪对象。

作为女儿,林徽因自幼家庭是殷实的,大家闺秀,受到良好的社会教育和文化教育,聪慧绝顶,清雅脱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由于家族体系比较庞大,父亲娶了三房媳妇,自然就容易厚此薄彼,更何况林徽因的母亲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大字不识一个,于是倍受林长民冷落,次居二房,这就给林徽因儿时心理埋下了阴影,也更加渴望家庭关系的和睦温馨。后来到英国之后,父亲陪伴较少,但她始终是尊重和仰慕父亲的,是典型的孝女,即使后来林长民去世。林徽因的孝顺,更多的是反映在对母亲的相厮相守上面,与梁思成结婚后,把母亲一直带在身边,即使后来她疾病缠身,生活举步维艰,一直到55年林徽因去世。所以,作为女人,林徽因具备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优良品质,秉持本性,不忘初心,美的惊艳,美的空响。

作为妻子,林徽因与梁思成这对伉俪,谱写了一段患难与共、恪道守规、相濡以沫的爱情佳话,为我们时下这个人心浮躁、离婚常态的社会立了道德的标杆。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女子不多情,林徽因当然也不例外,与徐志摩理性分手,把原本扯不断理还乱道不清说不明的感情纠葛,轻描淡写化为无形,可敬的是彼此成为一生的挚友。金岳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他比林徽因大九岁,抛开年龄和建筑层面来讲,他更适合林徽因,但正如上车有早晚,先来后到分,以他的人品不可能做第三者,而是选择终生未娶,一直陪伴在林徽因家人身边,也远比“只要你幸福,我默默在你身后”的甜言蜜语更有说服力。当梁思成询问林徽因,“你为什么会选择我”,一句“我用一生来做答你”,正应了好马配好鞍,好车配风帆,林徽因的睿智,不仅是学识能力,也在于知道自己追求什么,需要什么,包括爱情。

作为朋友,林徽因富有亲和力和号召力,诸多朋友愿意围绕在她的周围,“太太客厅”就可见一斑,但毕竟身处一个动荡的年代,注定了饱受磨难,风雨飘摇,但她从没有离开朋友,朋友也从没有离开她,这是难得可贵的。现今,我们敢说自己朋友满天下吗?敢说朋友相处不掺杂功利因素吗?敢说患难之时自己能倾力相助吗吗?在同徐志摩情感转移后,我感觉林徽因身上流露出更多的是母性的光辉,很高大,很耀眼,既有关怀,亦有怜爱,尤其是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林徽因表现出的悲痛及所做的大量工作,令人不得不感叹:徐志摩认识林徽因,此生足矣!

作为学者,林徽因的功绩卓著,但她毕竟是女人,尽管她无瑕疵,尽管美的晃眼,尽管在各个领悟都很擅长,但橡树与木棉花是共为一体的,与梁思成结为连理后,她全力支持自己的丈夫和他的事业,相反自己的诸多特长变为了爱好。陪着梁思成跋山涉水,攀梁上柱,用双手测量历代的标志性建筑,足迹遍布东北、北京、山西、长沙、云南等地,在时局那么混乱,环境那么恶劣,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并积极投入到建筑研究之中,取得那么多令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不得不对中国的知识分子肃然起敬!

世界上只有一种苦难,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却依然爱着生活。林徽因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