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向上生长》读后感2000字600字

发表时间:2023-01-29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向上生长》读后感2000字600字”,有需要的小伙伴一定不能错过!觉得有用请收藏。

一个人要从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才能改变困境。因为生产的是大哥,消费的是贫者。如果一个人一直做消费者,玩别人的游戏,吃别人做的菜,而不是向生产端转进,那就会一直处在一个坑里,永远也别想翻身。你得让别人消费你的东西。这里说的消费,不一定是花钱,现在花时间也是消费。

简单的欲望,只需要放纵就可以实现,而高级的欲望,放纵是实现不了的,需要的是自律和克制。

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就像作者所言: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努力过,也没主动过,更没有主动做过艰难的决定,只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的摆布,过一天算一天。这么说尽管很不近人情,不过确实也是事实。当然了,这里说的“努力”,有“主动出击”的意思在里边,克服恐惧,迎接挑战。处处被动被生活蹂躏,那叫“辛苦”。在这个背景下,你只要稍微努力下,瞬间就可以超过70%的人,而且越早越好,越晚越被动。是的,我们需要提升赚钱能力。毕竟,社会实在是太大了,你觉得有很多竞争者,事实上又没有竞争者,你唯一的竞争者就是你心里那个好逸恶劳的小孩。我们只有控制好自己、提升好自己,未来才有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如果你对人生比较迷茫,没有找到方法论,可以像我一样,用笨办法,相信两件事:第一,重复就是力量;第二,欧成效说的,非常有启发:数量堆死质量。

扩展阅读

今日读后感: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读后感500字之一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今日读后感: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读后感500字之一》,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奋发向上,崇德向上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奋发向上的精神,促进了社会人文的发展;崇德向善的品德,增进了人类与自然,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我们中国共产党,就是凭着奋发向上的精神,从弱小走向强大。

通过这本读本我们知道头可断志不可夺的革命者方志敏,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不屈不挠,严词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着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冯玉祥,他为人们节约献金支援前线的事例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他积极创办学校,做事一向公平公正。还有被誉为女包公的公安局长任长霞,她凭着超强的破案能力攻克过无数盗窃案。就在2001年登封市发生瓦斯爆炸事故,11岁的女孩儿刘春玉成了孤儿,当任长霞知道后,就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小春玉生活和学习的全部费用,任长霞随后还帮助了126名贫困儿童重新回到课堂;另一个缉毒警察蒋卫红,当他得知一个犯罪团伙将要在城区实施毒品交易时,便准备好行动,在和歹徒搏斗的过程中,毒贩拿出尖刀,刺进蒋卫红的胸口,最终失血过多,导致死亡。

听了这么多的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的故事,我觉得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不断进取,敢于奉献的可贵精神,养成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作为当今社会的小学生,我们更要热爱生活,诚信待人,奋发向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小小的力量,累积起来,就是对祖国大大的爱。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一起加油吧!

《三体》读后感2000字推荐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根据大家的需求,小编特意准备了“《三体》读后感2000字推荐”,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果我说,读完了《三体》二,我的思维和身体空间里感受到了宇宙的存在,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有共鸣。如果不是曾在撒哈拉沙漠的那一个连夜赶路的夜晚,中途停车休息,和几个法国人下车聊天等侯其他车辆时,看到了四边辽廓大地上覆盖的苍穹和色彩华丽的银河,也许不会触动如此之深。那场景被作者宏大而有历史感的叙事、物理的描述和大胆的想象激活,有了层次和意义,突然对自己作为一个生命所存在的空间,有了从前未有过的真实的感知。书中对文明的探讨、对科学的探索、对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认识,仿佛让无限的空间和时间第一次在我面前展开,虽是科幻,却让客观世界,宏大的,第一次真正超越了我的主观世界。

刘慈欣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百度上搜一下作者,会发现他有着一系列炫目的头衔,而这里面排第一位的,是“高级工程师”。他的科幻是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上的,他的语言并不是优美得花团锦簇,也不是文绉绉深奥晦涩的风格,相反,他将高处不胜寒的科技知识信手拈来,加了油盐酱醋酸甜苦辣,翻炒了变成家常菜,摆上了老百姓的餐桌。比如说,他的故事里面有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面对愚昧落后的现实,像在沙漠里呵护小苗一般,拼尽自己的力量给孩子们传递知识和梦想。身患癌症离世之际,他让四个孩子背下了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正是这四位学生被选为碳基联邦文明等级测试的询问样本,因为他们对力学定律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最终从碳基联邦的除星行动中拯救了地球文明。在他的作品中,科技与人文、现实与未来达到了融合,科学通俗易懂,幻想令人信服,充满了对社会和心理的深层次探讨,他的作品是接地气的,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

《三体》也是这样。在他创造的《三体》时间纪元里,主角是中国科学家、中国的普通人,他们有缺点,有弱点,有痛苦,有挣扎、有重生,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着真实的自己。即便是科学基础理论和实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人类可以实现太空生存、星际探索,即便是国家的存在边界已经淡化,社会结构民主机制发生改变,人性的冲突和弱点也始终存在。有许多命题都是难以解答的,比如说在地球面临毁灭之际,科技水平只允许一部分人逃离地球,那应该如何设立选择标准?谁走谁留,谁有权利生,谁又应该死呢?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地球舰队受到三体“水滴”武器攻击之后,逃离地球的几艘人类飞船,以为地球即将毁灭,资源有限,为了能够延续人类的种族,在太空里更长时间地生存,发生了互相吞并的惨剧,而当地球危机解除之后,他们被召回地球却面临毁灭人类罪行的审判。在彼时彼刻看似正确的决定,在前提改变之后,判断也成了错误。

对宇宙社会学理论的探讨是《三体》里面的一个重要线索,作者的阐述是如此充分以至于会让人感觉这并非虚妄,而是一种关于宇宙、关于文明的体系完整、言之成理的真相。公理是: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引入的两个概念是“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由于在宇宙的空间级别上,不同星球的文明之间相距遥远,即便探测到对方的存在,在反复循环的猜疑中也无法确认对方是善意还是恶意。面对发达的文明,你怎么能确定你不会成为当年的印第安人?而“技术爆炸”讲的则是,地球生命史几十亿年,而现代技术是在三百年之内发展起来的,从宇宙的时间尺度来看,就是技术爆炸。所以即便对方文明目前落后于自己的文明,也存在因为发生技术爆炸而使文明发生飞跃的可能性。如此,便得出了结论,如果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存在,或者让对方存在下去,对自己来说都是危险的。参悟了这一点,人类如果向宇宙发送三体星系的坐标位置信息,三体星系就可能会被其他高级文明消灭,如此就建立起了对三体星系的威慑,暂时解除了地球的危机。正如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宇宙社会也不是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除了对于人类面临极限状态心理的探讨,刘慈欣作品里面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生动而浪漫的科幻想象。在《球状闪电》中,他猜想球状闪电实质是宏观展开的电子,具有量子效应且对目标具有高度选择性,并被研发成了武器。在《欢乐颂》里,他描述了一面偶然游移到地球,能把整个地球映出来的镜子,作文并且用太阳演奏旋律给人类听,正在考虑解散国际合作组织的政要们听完了宇宙的旋律,决定保留这种国际间的沟通机制。而在《三体》里面,关于高维质子的低维展开、四维空间碎片、以及太阳系被二维平面化的描述,无疑让读者重新定义了对空间的概念。这些想象是如此充满魅力,以至于我给女儿描述这些情节的时候,她都被深深吸引。看完《三体》之后,我便找来了一些物理学的科普读物来看,更是折服于作者的想象力。甚至想到,如果我小时候便看过这样有趣的科学想象,也许会立志去当科学家的。一个科学名词,一个高深的理论,或者也许只是一个当前科技水平无法验证的假说,便可以在作者设计的未来世界,建成模型,以一种逻辑严密的方式展开,并且进入普通人的脑海。

《三体》被翻译成英文版,并在20xx年获得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可谓是实至名归。从《三体》开始,我又陆续找来了《星球大战》系列、《星际迷航》、《火星救援》等电影来看。可能你都想象不到,最早的《星球大战》,是1977年推出的。1977年,我们还没有出生。所以刘慈欣的作品对于中国科幻界的意义便显现出来了,他为什么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代表中国的科幻水平,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凭借《三体》,刘慈欣获得了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并被授予特级华语科幻星云勋章,该等级勋章只有获得国际最高科幻奖项雨果奖和星云奖的作家有资格获取。听说《三体》也在拍摄电影,像我的女儿,他们小时候就可以看到中国的科幻大片了,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可以更好地得到推广。

夜晚仰望天空,尽管在北京只能看到月亮和不超过三五颗星星,但我知道,在外面有一个广阔的宇宙。

[读后感分享] 《女孩天天向上》读后感作文350字(写作示例)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分享] 《女孩天天向上》读后感作文350字(写作示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些许帮助。

呜呜……大家猜猜是谁在哭呢?嘻嘻,是我啦,因为,我刚刚看了一本感人肺腑的书——《女孩天天向上》。

这本书讲述女孩边佳音是为了喜欢可以不计成本的女孩,她的生活像个新鲜绚烂的游乐场。有一天,一顶像温暖的云朵一样的帽子从天而降,她认识了帽子的主人:一个没有了山就不能活的攀登男孩春奇。他让任性女孩边边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那以后,边边也爱上了爬山,为爱而Daydayup,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亲情。边边随着春奇的足迹孤独冒险,直到有一天,边边在玉珠峰失踪春奇在茫茫的雪原中拼命寻找,突然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离他远去……

我深深地记住了书里的四个字:边,走,边,爱。

在我看来,边边是个勇敢的女孩。仅管她在登山的路上遇到了重重磨难,但是她挺了过来,继续攀登,继续Ddydayup。最终,登山途中丧失了宝贵的生命。

边边这种坚持不懈的登山精神,是可以另一些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值得敬佩的。我以后一定要像跟边边学习,做一个天天向上的女孩!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2000字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了不起的我读后感2000字”,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文章最难写的是第一句话。胸中虽有千言,笔下却无一语,此景此情,人何以堪?

很多年前上小学时,我就写过读后感。初中高中大学也都写过,但大学之后就少了。书继续读,读小说,读散文,读哲学,读心理,读传记,读原著,但精力有限,杂事繁多,特别是要接受科研训练,以便日后加入心理学工作者的阵营,就没怎么正儿八经写读后感了。写博客九年微博七年,字里行间不时会提到某个人某本书,也都是信手拈来,聊有所思罢了。

不料多年以后,我又开始写读后感了。陈君海贤,网名动机在杭州,曾在浙大任职,为心理中心老师,写过广受欢迎的《幸福课》一书,后辞职,作自由职业者。但主业为心理咨询,从业凡十三年。两个月前,他赠我一本《了不起的我》,说是新作。当时事情太多,教旧课、备新课,更有咨询、督导、讲座,紧张忙碌,没法细读。但我也忙里偷闲,把整本书浏览了一遍。现在,学期结束,稍有闲暇,我想说一说这本书了。

这本书不是自传,不谈自恋,谈的是自我发展。书写得很好,很耐读。我读完一遍之后,又在抽空研读了。我跟陈老师不太熟悉,见过一面。有时候我会想,假如这本书不是陈老师所写,我也不认识这个人,还会写读后感吗?答案是肯定的。一句话,书写得好,我也有感,有感而发,如是而已。

有人问,你觉得这本书好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有思想。现在有知识的书很多,但有思想的书不多。作者围绕自我发展的主题,第一章谈行为,第二章谈思维,第三章谈关系,第四章谈转折,第五章谈阶段。思想意味着打通知识之间的隔阂,把知识的碎片整合起来。

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试图整合多个领域的知识,包括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疗法、积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同时结合自身的咨询经验和典型案例,从而创立一种新体系。这明显跟一般的科普书不同:后者知识性有余而思想性不足。换句话说,别人的发现,别人的理论,别人的实验,多,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整合,少。

回到陈老师的书上,该书的两个关键词是自我和发展。自我是个多面体,有行为面,有思维面,有关系面,而发展则包括了转折和阶段。自我是发展的自我,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如何更好的发展,如何发展更好的自我?这实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事实上,我在这方面也有过思考,因为我也关心这些话题。现在有了这本书作参考,对我来说可谓善莫大焉。年后有个讲座,负责联络的老师问我题目,我想了想告诉她,就用“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吧。这其实也是我研读本书的一大原因,因为要讲给别人听,必须首先吸收了作者的思想,然后酝酿出自己的东西来。

读书的一大目的,不就是要在别人思想的启发下,生长出自己的思想吗?就此而言,我获益匪浅。比如作者谈改变,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甚至说自己没有选择的人也有选择。我同意,也认为说自己没有选择的人其实是选择了认为自己没有选择,就像说自己没信仰的人其实也是有信仰,只不过他信仰的是无神论而已,但他又不认为无神论是信仰。又如作者谈到改变有重重阻力,有心理舒适区的阻拦,有心理免疫的妨碍,还有理智与情感的背离。我也认同。

有趣的是,作者谈及情理分离现象,提到了象与骑象人的隐喻。这个隐喻是社会心理学家海特提出的,一开始是用来解释道德判断的。海特接受了英国哲学家休谟的观点,认为理智是情感的仆人,从而提出在我们判断是非对错之时,通常也是情感先行,提出结论,理智后设,寻找证据。换句话说,我们总是基于情感的好恶在直觉上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一件事是对是错,然后才在理智上寻找证据,组织逻辑,以便论证人与事的好坏对错。情感,按照海特的说法,就像大象一样,它力量强大,充满了欲望和冲动,有时显得盲目。而理智呢就像骑象人一样,它深思熟虑,有自己的设想和目标,但本身缺少力量,只能借助于大象的配合才能实现自身的目的。

在海特的模型中,真正对立的不是情感与理智,而是直觉与推理。直觉中显然有情感,但也有理智。我们靠直觉生活,很难说我们过着一种无理智的生活。百姓日用而不知,他们靠的也是直觉。人类关心的是生活,只有哲学家才关心为什么生活。在进化的意义上,一个动物能很好的生存和繁殖就够了,至于是不是善于思考,喜欢钻研,热爱科学,著作等身,一点儿也不重要。人是动物,自然也受这种生物定律的约束。这种定律彰显了本能和直觉的作用何其强大。有没有一种可能,改变不意味着理智战胜情感,而意味着一种情感取代了另一种情感,一种直觉取代了另一种直觉?

假如情感只是理智的仆人,那么只有一个新主人才能战胜旧主人。难道不是吗?

我必须打住了。这是写读后感,不是写论说文。一本好书,在我看来,并不意味着作者的每一句话你都同意,也不意味着他的每一个观点你都认可。太相同,你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因为这些东西你不看这本书也知道,也拥有。既然看与不看没区别,那么这本书对你也就没价值了。

有价值的书对你一定有启发。有启发代表什么呢?代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代表作者的思想跟你不同,但同样有价值,同样很重要。有启发代表你不得不思考自己的观点,选择自己的立场,在面对别人成为别人的情形时,让自己更好地成为自己。

说到这里,我得感谢陈老师,感谢他的这本书。感谢他分享自己的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感谢他让我把目光再次聚焦于自我和改变。

文章最难写的是第一句话,没想到我已经写了这么多。这也是一种改变吧。

了不起的我,不,了不起的你同样能完成这样的改变,还有比这更重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