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蛙的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03

蛙的读后感1000字(汇总5篇)。

在时间的长河里面,总有让你既有深刻的优秀作品。作品这本好书总能触碰到我们的心灵,写读后感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就事论事,有哪些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可供借鉴呢?栏目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蛙的读后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蛙的读后感(篇1)

我是一个追求时尚的人,借着诺贝尔文学奖的东风,刚刚看完莫言的长篇小说《蛙》。这是部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读罢该书,禁不住重新探寻一下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

书的主人公“姑姑”,是一位坚决捍卫计划生育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对待超生,她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为不让一个孩子超生,她机关算尽,用尽权谋,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孩子打掉。对待超生孕妇,甚至动用铲车拔树拆墙,宁可血流成河,不让超生一个。她布下耳目,设下暗岗,巧妙发动群众,既让超生家庭蒙受经济损失,群众又有收益,羊毛出在羊身上。超生孕妇躲藏不出来,她就声东击西,声言拆邻居的房,让邻居的损失由超生家庭承担,巧妙使用“利用这个,打击那个”战术,从而挑动邻居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在强大的攻势下,上千个孩子在她手上流掉。

如果只看书的前半部,读者对计划生育政策厌恶的同时,对“姑姑“一定深恶痛绝。但莫言的笔没有就此打住,他呈献给读者的是人性的多面性。在人性和社会的问题上,是要人性还是要社会。“姑姑”似乎也是这样一个人。她是个尽职尽责的妇科医生,经她手出生的孩子不计其数。作者在书里借“姑姑”之口提到,中国人口太多,不计划生育怎么行。要人性,将来人口问题就要成为巨大的社会负担;要社会,要对的起子孙后代,就得实行计划生育。书中还隐晦的提出,那些想超生的人,家庭条件都不太好,都不是负责任的人,他们的超生更多的是想要个传宗接代的儿子而已,与其出生给家庭和国家带来负担,不如干脆做掉。作者写到现代,对生育的认识又多了一层深意。“姑姑”已是晚年,她对自己过去经她手人流掉的孩子做了深刻的反思。那些蛙鸣,仿佛是一个个被她做掉的孩子。他在进行心灵的忏悔。“姑姑”的形象注定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在失去孩子的人眼里,她是个恶魔,而对国家,她又是个有贡献的人。

读完这部书,除了心灵的震颤,还有现实的无奈。计划生育是中国人内心的伤痛,在广袤的农村,“姑姑”这样的人数不胜数,现实甚至比书中描写的还要残酷。我们大家都看过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小品中采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给亿万中国人带来了笑声。可是生活中的计划生育史残酷而无情的。幼年的我记得妈妈为了生弟弟东躲西藏,我们睡过麦秸垛,睡过牛棚,也睡过田野中的草棚。我们村邻居的房子也被拆过,我婶婶七个月的孩子被人流了,流下来的小弟弟哭了两声就夭折了。一幕幕血淋淋的画面让童年的我感到可怕有迷茫。无论如何,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都有生的权力,但同时我们也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也要有为社会贡献的责任。

蛙的读后感(篇2)

听取蛙声一片,听取娃声一片,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我依然记得小学时,弟弟妹妹已经到上学年纪,却没有户口。计划生育再严格,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风声一来,多少户人家拖着小的,躲在乡下。最惨的,便是排在中间的小孩。带着一群弟弟妹妹,衣服都不用收拾,便躲在小叔家的工厂里。似乎,躲计生办的检查,成了家喻户晓的秘密。小孩子们会分享着前几日躲藏地点,躲缝纫机下的,有钱人家躲乡下别墅的。那时候不懂,只是知道超生要罚钱的,我们家没钱。这也是我妈念叨出来的。

农村里的妇女信奉“多子多福,养儿防老”,我妈入乡那么多年,就只随了这个俗。对面楼一双职工夫妻,只有两个女儿,每当提起这点,总理直气壮,双职工都偷生了,儿子都没一个,似乎自己无罪还比别人福气大。

所以,在潮汕,计划生育的推行并不理想,正如故事中姑姑待的小村一样。只是,我们是躲,而他们是抗。

年老的姑姑借泥娃娃来赎罪,她的一双手,延续过老百姓的香火,也“掐死”过生命成长的苗头。蛙叫声是讨债。浩浩荡荡的计划生育,简单且粗暴。

“代孕中心”偷偷摸摸产生,明搞牛蛙,实育娃。“蛙”与“娃”,“娃”与“蛙”,多么讽刺的谐音。那个在计划生育下逃存下来的早产儿陈眉,成为了代孕妈。好像冥冥之中,注定此生需要历经劫难,才能付清存活人间的代价。

故事落幕了。一场浩浩荡荡的计划生育史,以戏剧为尾。对于没经历过计划生育的读者来说,如过眼云烟,疼痛也只不过隔靴,疼不到骨子里。作文而我,躲着躲着,长大了。听着老一辈零碎的故事,被人举报,强行结扎,家家户户背后指点,这一场历史,真实存在。记得看过一句话,大意是,富人家的孩子,是投资品,需要消耗大量的投入。穷人家的孩子,是财产,小小年纪开始找活干,便可以快速为父母带来收入。男孩子是香火的延续,女孩子是干活的命。一场政策与观念的战争,打了这么多年。

时至今日,政策已不同。我妈曾说她老家已经鼓励多生孩子有奖励,因为一场洪水带走了太多的生命。到后来女儿们工作跟我说“男孩与女孩都一样”时,我觉得甚讽刺。不知道,生命要经历多少矛盾的观念才能得到关怀。

超生家庭的,在计划生育放松的年代里,“黑孩子”们上了户口,一个小孩罚了一千块,我家被罚了好几千,我依然记得爸妈拿着新户口本回来那股高兴劲儿。生命的到来,是多么不容易。

蛙的读后感(篇3)

刚刚看完,现在还无法描述看后的感受,就像莫言的写作速度一贯很快一样,我读书的速度也丝毫不逊色,这本书大概用了三天时间吧,在这三天里我每天只抽出不到半天左右时间来读,我觉得这样的速度应该算是快的了。

在这之前和刚才这短暂的时间空隙里我看到过许多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原谅我可能看得太快还没有来的及消化或者有些消化不良,我还想不出那么精妙绝伦或褒或贬旁敲侧击冷嘲热讽的让人读了肃然起敬的话来写一篇评论。

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读得很愉快,非常愉快,而且是欲罢不能。怎么说呢,简直就像吃了一顿美食,大快朵颐啊。

这就足够了。至少我觉得是足够了。我向来不认为小说甚至于其他任何文学形式应该背负上沉重的历史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的枷锁,也不认为文以载道是最高的境界。当然文章也不能只是文章,它应该有它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这些价值我认为都应该是一件艺术品的附庸,我觉得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和一切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如果它让人愉悦,让人感受到欣赏到美的满足就已经足以成为一件传世精品,至于其他道德,批判,还有什么灵魂,那是附加价值,如果有那是锦上添花,没有那也无关大雅。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想和大家探讨文学到底是不是艺术这个命题,也不想研究什么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开始也是一切艺术的终结之类的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命题。

还有一些人跳出来说莫言就是一讲故事的。那些人看不起讲故事的,他们觉得讲故事的就好像旧社会里的戏子,或者说评书的,说相声的,是下九流,不入流,上不了台面,无法跟他们心中那些伟岸的大师什么乔伊斯啦,什么博尔赫斯拉,什么卡夫卡拉相比。我承认,他们没有错,他们都是有着很高鉴赏力的上等人,而我们这样的下等人自然只耽溺于故事的波澜起伏,就好像我们听评书的时候跟着说书的人一起嬉笑怒骂,一起臧否人物,为了评书里那些莫须有的英雄或者小人物贩夫走卒们的苦难而感到难过,为了他们的喜事而欢欣鼓舞一样。我知道这样的上等人同样是看不起《故事会》的,他们也看不起《读者》,那是他们眼中的垃圾,是废品,毫无价值。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书让好多人在蒙昧之初知道了善与恶,美与丑,良心与道义,责任与担当,同样是这些书最广泛的影响着一个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然后这些小人物们联手创造着历史,展示着人类社会的良心。我当然不敢不承认《尤利西斯》的经典性与其无与伦比的价值,也不敢对《等待戈多》妄加菲薄,因为我承认我的无知,我的浅陋,我的粗俗,我读不懂他们,我所拥有的那些如果算得上是教养和道德的美好品质,没有一点来自于他们,而我也没有从他们身上感受过丝毫的美,汲取到哪怕一丝丝的营养,我只是像供奉价值连城的青花瓷一样将他们束之高阁,顶礼膜拜,只因为那么多人都崇拜他们,那些我崇拜的大人物说他们是经典,我永远读不懂得经典。但是我知道,我读不懂他们也没有耐心读完他们因此他们也从未影响过我。

我想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我们的道德与良知,我们的知识就是来自于类似于莫言这样的作家,来自于他们的故事,那些被别人嗤之以鼻的“只会讲故事”的故事。但是我就是喜欢这些故事,就像我喜欢《故事会》一样,我还要用《故事会》去教育我未来的小孩,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顶天立地的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活着,与那些馆阁里打着饱嗝衣着优雅无所事事的批评大师们一起活着,并且比他们更多的为这个社会的前进出自己的一份力。

这里其实涉及到了我一个粗鄙的认识,我觉得曲高和寡的大雅不是好东西,也丝毫不值得人们尊敬,当然那些下里巴人的大俗也并非好东西,甚至是毫无可取之处。我心目中认为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乃是雅俗共赏。而我觉得在雅俗共赏这一点上《蛙》完全做到了,俗人取其故事,那些惨烈的生死虚幻莫测的人生,雅人研究他的语言结构文学探索甚至书写形式属于什么主义,因此我觉得完全应该给五颗星。

莫言在这本书里讲到了一个故事,关于铁拐李的故事,他说面对神迹,我们应该沉默,不要大惊小怪,所以我觉得我应该闭嘴,不要说话,该用这张嘴去吃饭了。

蛙的读后感(篇4)

第一次听说《蛙》这本书是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那时候就感觉莫言这种有乡土气息的作家很合我的胃口,想多看一点他的书,但当时上中学,没那么多时间。就找了一些他的短篇小说看,都很有味道。前些时候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这本《蛙》,就立即借走看完了。说实话,看完这本书的感触很大的。

文章主要讲了有个八路军父亲的姑姑,医术高明,在农村推广新法接生,于是在胶东一带很有名气,虽然从“姑姑”手中接生的还在有几千名之多。但是丧生在“姑姑”手中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乡。她一边接生,一边带领她的徒弟们实行计划生育,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年轻时的姑姑强悍,有干劲儿,很有能力,根正苗红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那时的她嗓门大,胆子大,仿佛全世界没有他干不成的事。村民们爱戴她,只要是她接生,产妇及她的家人就心里有底。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她动员村民们去做节育手术,逼迫那些怀孕超生的去做流产,有无数的婴儿夭折在她手里,甚至还有许多母亲也命丧于此。村民们开始怨恨她、诅咒她。但她一直立场坚定,即便是自己的亲人,也一视同仁。甚至,自己的亲侄媳妇儿都是死在她的手里。她有过后悔,有过对自己工作的怀疑吗?我想肯定是有的。我相信一些没经历过计划生育,或没有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的人是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人会冒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代价去超生。其实我到现在也还是不太理解。我们都看过赵本山和宋丹丹演过的《超生游击队》那些令人匪夷所思,令观众开怀大笑的段子,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

我妈说孩儿就是宝,不嫌多。她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这个思想。

再来说说姑姑这个人物设定吧。作者采用前后对照,把姑姑这一人物形象写的非常饱满。我就是个学生,也不了解啥写作手法,我就来说一下对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内心的理解吧。首先,姑姑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为了自己的工作,亲手杀死的自己的亲侄儿媳妇儿。当然这只是个意外,就是因为这件事,所有的矛盾都在姑姑身上爆发了。为计划生育工作奉献了整个青春的姑姑,直到中年才找了一个手艺人结婚。姑姑的晚年是在忏悔中度过的。WWw.zUowEN101.Com

通过这本书,帮我们了解到了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政策黑暗的一面,但如果不是那些计划生育工作者们的腕铁手段,是知道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百姓的思想转变了,中国正在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政府也开放了二孩儿,但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就此忘记。

蛙的读后感(篇5)

最近,我看了《两只青蛙》这篇童话,觉得它十分有趣,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大家想不想听?让我告诉你吧!

在一个池塘里住着两只小青蛙。炎热的夏天池水干了,它们就去找别的住处。走啊走,碰巧遇到了口深井,一只青蛙马上跳到里面去了;另一只青蛙想:万一这儿的水也干了,那我怎么上来呢?于是它摇摇头走了。一年后,深井里水干了,那只青蛙怎么也上不去,又没东西吃,只好等死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三思而后行,必须考虑好做这件事的结果。别像童话中的第一只青蛙,没考虑以后的结果就下去了,最终只能等死。其实下棋也是这样,每下一步都要想想自己有什么好处,对别人又会有什么杀伤力。如果隨便胡乱地下,结局不用说,一定是输。

这又让我想起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和郑眯佳趁同学们还没回来,在一个同学的草稿上写了很多脏话,还在旁边画了许多大便。我们还故意用连笔字写的,想不被别人认出。本来我们只想逗逗那同学,跟她开个玩笑而已。在全班同学回来时,我们俩已逃之夭夭,无影无踪。当那同学看到时,觉得那是对她的侮辱,并把本子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说,要?出真凶,给她道歉。这时我俩十分后悔,我们知道已经伤了同学的心,而且让老师知道我们俩个副班长做的,我们的一世英名也毁了。但是既然发生了,总得解决。于是我们连忙向同学老师道了歉。

所以做任何事情之前,大家一定要三思,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