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死亡诗社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17

死亡诗社读后感(精选7篇)。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作品这本书的描写风格质朴,为人带来很多感悟。我们对于这些感觉的记录,就叫做读后感,写作品读后感需要注意的点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死亡诗社读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死亡诗社读后感【篇1】

刚刚看了别人的读后感,才知道原来这本书是在电影之后才面世的。

且听说电影剧本很精彩,一定要找来看看。

Carpe diem.Seize the day.

以前一个曾任校长的老奶奶得知我读师范类学校时,对我说,很好啊,女孩子当老师很好的。只是我不忍心跟她说,我读的是非师范专业。

一直认为自己不喜欢当老师,按照同学的Q留言“学而不厌,毁人不倦”。越长大,越觉得老师是个神圣的职业,是雕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也许像韩寒之类的怪才并不认为老师比其强多少,但是世界上普通智力的人还是占多数,平凡人如我者,大多希望自己能遇上个好老师。

像KEATING,一个不愿意让学生照本宣科的念着对POET的注解的人,一个让原本内向的TODD在全班即兴作出一首诗歌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且敢于在最后与家长校长“邪恶势力”意见相左,一个喜欢被人称作“O,CANPTAIN,MY CAPTAIN.”的人,一个经常对学生说“why I want to go into the jungle,because I want to suck the murrow out of life.”的人,一个最终还是离开了的人。

最难忘的,是书里面一段对自我的思考的一段话:What it demonstrates is how difficult it is for any of us to listen to our own voice or maintain our own beliefs in the presence of others.……there is a great need in all of us to be accpted,but you must trust what is unique or different about yourself,even if it is odd unpopular.As Frost said,'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and I-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P.S.:这本书的不足,感觉细节交代不够,且结局真的是嘎然而止,再多点HOPE就好了。

突然觉得,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或者文学,都没有必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与理解,只要你说的过去,为何不能有多种答案?

语文课有必要,但标准答案没必要。

死亡诗社读后感【篇2】

一个很喜欢的老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向我们推荐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看过之后才发现,它并不如想象的那般阴郁悲伤,甚至有些部分是那样的奔放激昂,令人心潮澎湃,激起思绪万千。

不过,看完后,有丝后悔的感觉……电影中Neil的结局唤起了一些我一直逃避的记忆,关于一个生命的悲伤回忆。不堪重压的同桌用一跃永远的逃脱了这现实的冰冷无情,逃脱了那些无奈与孤寂……而我一直无法面对这件事,甚至像是自动删去了关于此的一切回忆,可是终是没有忘记的……或许,一点点的成长就是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切吧,所有的一切都不是逃避可以避免的,就如这些刺痛的记忆,时隔几年,还是被翻出来了……

一直无法评判其行为的对与错。或许,这世界真的并没什么绝对的对与错,单纯的一个对或错都会泯灭很多东西。可是,我无法认同,包括Neil的行为,只要生存就有希望,父母老师的不解带来的痛苦并不可以抵消自己对于父母、亲朋的责任,那些出发点为爱带来的困扰,我一直相信,如果加以合理的解释沟通,终究会是可以解决的。无疑,死亡是逃避一切认识苦痛的绝佳办法,可是,生者怎么办?

……

思想的人总是痛苦的,当想法不被大众认可的时候,面临的不仅是思想上的孤寂,更多的是,在非议面前,那些对思维、对信念的坚持慢慢的会被怀疑侵蚀。问题根源也许源于对自身的不信任,也许是内心的不够强大,可是,残酷的现实的.力量那么大,有什么资本可以背离现实,像飞蛾扑火似的坚持着信念,如果被世界背离了,那坚持的信念又是为了什么?为了活得与众不同?如果背负了父母的全部希望,自己的失败带给他们的绝望,只怕没机会弥补……

开学典礼后,Neil和朋友们在宿舍“阐述”的四大信念:模仿、恐怖、颓废、污秽,其他的不说,模仿和颓废是大多大学生的生活写照。因为我们十几年的教育告诉我们,大学是我们通过努力获得的放纵的时刻。多么讽刺,这十几年里爱好被泯灭,个性被泯灭,我们不需要思考太多,只需要呆呆的被灌输即可,到了时间相对自由的大学,我们都已经忘记自己喜欢、向往什么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不是目前国家的基础就需要这样教育出来的“建筑”?固定模式的答案,固定方向的模版作文,固定类型的考题……最后是固定思维模式的我们。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不管是怎样对待儒家学说,这都是对思想的禁锢,一个没有接触过老庄观念的人,他怎样才能全面并且客观的看待他所热衷的儒学,就像是井底的青蛙,眼里只有那井口大的天空,所以在它眼里便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因为没有见证过全部的事实,谬论就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事实了罢。视野不够宽广,站在何种程度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基于何种程度上的自由创新?

Keating老师教育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育人比教书重要。“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活过。”我看见这一群年轻人在奔往石穴时的兴奋,那种来自充满张力的澎湃热情,好像从没在周遭见过,自己也从未有过哪种感受。被生活推着一步步走到现在,虽然也在深夜人静时思考过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终是会被一堆堆现实的物件拉回来,一直未果。也许,这样没有思想的活着最轻松;也许,这一切的逃避都根生于懒惰。也许,浑浑噩噩活到最后,我从未是活着的我……

可是,终于意识到自由思想的重要性后,对于现实的反抗,Neil采取了最消极的一种方式,面对父亲的禁锢,选择了死亡。好像做了一次自己喜欢的事情,违背了父亲的意思,就是犯了什么无法原谅的错误。除了荒唐、无奈与可悲三个观点外,我无法做出理智的评论……

影片结尾,Neil自杀以求光明,Keating老师被校方放逐,剩下的学生们虽然会继续过着被扼杀自由思想的生活,可是那已经透露星光的思想之火终是会燃烧下去的。有思想的他们又是会怎样看待校方可笑的“成功教育”呢?而我们呢?

“Carpe diem.Seize the day.”因为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如此,当及时行乐,汲取生命的精华,“make our lives extraordinary”。不管下刻发生什么,都必须要勇敢的面对,自由的思考。

死亡诗社读后感【篇3】

wWw.zUOwEN101.COm

看了这部影片,我印象最深的的是开学的一些场面和基廷老师讲的三节课。 开学尹始,学校校长向新生说出学校的四大信念: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在这种信念驱使下,学校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卓越学子。所以以后当老师的话,特别是当班主任,要给学生灌输一种理想信念,并督促学生积极力行,如果有幸当上校长的话,要努力营造一种学校氛围,努力营造一个尚学崇学的学风,这样在应试体系下才有可能取得卓越成绩,这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人活在世上,总得有自己的信念,用信念支撑生活,所以当老师的话,无关学生成绩,给学生一种信念,能让学生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

第一堂课,英文老师基廷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并努力告诉他们青春的激情和诗句的甜蜜,并引导学生告诫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告诉他们这样将学会品尝文字与语言。当今应试教育体系下,能够出高分人才,但鲜有做出积极创新之才,关键还是缺乏独立思考,以后作为老师的话,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积极思考能让自己诗意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另外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这也是一种独立思考,这样对学生才公平。

第二堂课,基廷站在讲台桌让大家上讲台来换一个眼光看这个世界,让他们朗诵自己的诗歌,让他们用诗句唱出心底的感受。,并告诉学生我们是人类中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这些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须条件,而诗、美、浪漫、爱,这些是我们生存的原因,所以以后当老师的话,不光要给学生知识,还要给学生积极阳光,让他们明确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引导他们积极阐述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诗意快乐中学习,让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堂课,基廷耐心的告戒大家,理想是不能对抗现实的,他们必须在现实的天空下放飞自己的理想,他鼓励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理想,又着实为他们的现实担忧。尼尔爱好戏剧,可他父亲并不希望儿子和戏剧沾上边,基廷不止一次的鼓励尼尔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父亲听,尼尔办不到。尼尔瞒着父亲参加了学校戏剧团的演出,父亲意外出现,冰冷的拽走了尼尔,还严肃的说。

总之,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上,都要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要“及时行乐”,莫负好时光。另外一个老师对学生的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如果要当老师的话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好老师。这是我看完这部影片后的感受。

死亡诗社读后感【篇4】

这部影片给予我的最大的感触是生活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我不能否认这部优秀的影片激起了许多处于黯淡无光的生命里的人们的梦想、激情、血性和对于“改变”这个使命的责任感;它使无数在面临人生的选择、踌躇不定,或是在自己的道路上孓然行走而无所适从的人们勇敢、坚定地追随自己的内心;使浑浑噩噩者寻找到生命之重以及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我相信片末学生纷纷违抗校长的命令,站在桌上以示对传统、守旧的教育方式的批判和基丁老师开放自由的教学方式的认同以及对老师本人的敬重打动了不少人。当一潭死水般的腐朽体制内出现一个活跃的变数时,被旧体制长期压迫的人自然渴望借此而掀起改革。从观众的角度而言,大家喜欢看到角色身上的反抗精神,因为反抗精神象征着新生思想诞生和新生力量的注入。反之,当依旧固守传统旧思想的人出现并以各种方式对革新者进行压制时,大家自然会将该角色置于“反派”的定位且对该角色恨之入骨,就如《飞越疯人院》里的护士长,也像是《死亡诗社》中的校长。为什么?因为当我们坐在荧幕前时,往往是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去审视影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对于一部影片说,自然有其思想导向性,但作为信息接收者的我们,往往会乖乖地跟随它的思维引导而极少去换位思考并置之于现实中去考量。

看完《死亡诗社》,脑海中逐渐浮现起《飞越疯人院》的片段。两部影片所设定的时代背景十分接近,一部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另一部是六十年代初;同样是对旧体制的质疑和反抗;同样是以反抗的失败而悲剧收尾。我相信许多看过这两部影片的观众都会投身于对校长教育方式的批判和对基丁教育方式的赞扬中;还有对护士长蛮横专制、固守教条的表现的厌恶和对墨菲勇于挑战陈规、追求自由,但最后还是被非人道手段逼疯的深深痛惜。

人类的失智之处在于,永远都可以在价值判断的平衡点上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合情合理的依据和解释。高墙外,墨菲是个不折不扣的社会秩序破坏者,于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人们把他送进了高墙内。大家厌恶护士长,因为她手握权力,是规矩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她对破坏者会毫不留情面地惩罚。但是我们从没有想过,在我们把墨菲强制送进疯人院时,我们就是在充当护士长的角色;而在对墨菲行为的认可和对他的同情上,我们从没有记起他是个性质极为恶劣的地痞流氓。墨菲最后不可能逃出疯人院,因为犯罪就是犯罪。基丁老师鼓励学生们撕去那些他认为是废话连篇的前言并且跳过解读现实主义诗歌的部分,去浓墨重彩地赏析浪漫主义诗歌——当他其实很明白“应该要学的知识”和“想要学的知识”的界限时,当他其实很清楚学校的规矩以及台下那些学生所要背负的未时,他依旧选择那么做,其实是害了学生。学生们最后不可能掀起教育方式的变革,因为现实就是现实。

“凶手”是“船长”,就某种意义而言,我觉得是正确的。基丁老师教会了学生去探求真我、发掘潜能、怀抱梦想,但是他并没有很好地教会他们在大环境下生活。他教会了学生们什么是爱、热情、浪漫,教会他们成为了理想主义者,但是却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应对现实的残酷——就好比是他教会了学生如何去织梦,但是却没教会他们如何获取面包。理想固然是美好的,但是终究要回归现实。

我想这部影片之所以口碑极高,是因为它的剧情与许多学生产生了共鸣。谁都在荷尔蒙的驱使下激情过、黯然过、鲁莽过、青春过,坏过事、闯过祸、破过规矩、败过秩序,更多的是因曾或多或少受过教条的压迫而感到不甘,亦或者是没有遇上这么一位自由开放的好老师。

每个人都有去做梦的权利,但是唯有珍惜现在的青春时光,去磨炼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品格,将才能在现实的漩涡中处事不惊,才有去实现梦的权利。

死亡诗社读后感【篇5】

《死亡诗社》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一开始,我就看到了一所管理严格,学生对老师神圣得尊重感,这是一所高校。里面的一切似乎都像是一个小世界。

尼尔,是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儿子考上一所好的学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赚上大钱。他希望儿子一味地学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毕业之后能考上哈佛。但是尼尔在学校生活中,发现了自己演绎方面的天赋。他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选上了校园话剧的主角,在父亲不同意的情况下,尼尔完成了演出。本以为欣赏到他的才能之后,老爸可以一改执愿,同意他继续演下去。

可是尼尔的爸爸认定了让他好好学习,走父辈计划好的人生,毅然决然地把尼尔带离了剧场。当晚,悲痛欲绝的尼尔不想继续这样没有灵魂的人生,开枪自杀了。

基丁老师是一个相比之下不死板,很开放的'一个老师。他鼓励孩子们做自己,鼓励他们张扬自己的个性。然而学校古板的高层并不能理解他这种想法,借助尼尔的死亡,他们辞退了基丁老师。基丁老师虽然被辞退,但是学生们深知老师的正确。

要做一个灵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规蹈矩,也不毫无根据地闯荡。不灵活,可能是会像尼尔父亲一样亲手把孩子送进了棺材。也有可能像尼尔一样,想不开自我了断。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深深地体会到那种古板教育的失败,他们培养出的人才,于古人来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因为他们的思想是全然复制而来的,只有基丁老师这样,挖掘出学生们内心中的那个自我,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

死亡诗社读后感【篇6】

《死亡诗社》是一部好电影,非常非常合我的胃口。

Keating老师的教育方法我很赞同,而且也是我从我的中学学到的东西。

但是如果结局是20年后Keating老师的学生一个一个都成了才,那这部片子就降低了一个档次。

是的,最后的结局是悲伤的,大家都很同情Keating老师。

当看到Todd站上桌子,大喊:“Oh,Captain,My Captain(噢,船长,我的船长)”的时候,我也感动的几乎要哭出来。

但是我必须要问一句:Neil的死到底是谁造成的?如果Keating老师不来,Neil是不会死的,为什么Keating老师来了以后,他会自杀?

Keating一点也没有错么?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独立思考。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挑战书本权威。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Seize the day(Carpe diem)。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用感性生活。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be extraordinary。

在我看来,再正确不过了!我想鼓掌!

但是,Keating有教过如何去做么?

有教过Neil如何说服父母么?

有教过如果父母不同意如何维持情绪么?

有教过如果遇到困难,如何重新出发直到达到愿望么?

有教过如果一切顺利,如何保持谦逊不自满?

在我看来,只要秉承be extraordinary的思想,Neil一定有一天能达成所愿,但是在那之前他却因为一时失意而选择自尽,这是Keating教学方法中的缺陷造成的,他只强调结果和目标,没有强调方法。

但是就是这样的不完美,把Keating塑造成了凡人,他也只是一个普通教师,他也会有过错,他也要Learning by doing,也使这部电影摆脱了俗气的结尾,更加有深度。

死亡诗社读后感【篇7】

昨天我校组织老师们欣赏了美国影片《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

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基丁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一群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很纯净的故事。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在成人社会中,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

于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生存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他们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急功近利。我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他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在没有遇见基汀老师之前,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宿命;在遇见基汀老师之后,我们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扩张了。也因此,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人生所面临的,竟然是怎样的一出悲剧!

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是,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我想这部电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许正好像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重新呼唤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