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文天祥读后感10篇

发表时间:2023-02-10

高分作文网栏目精选:“文天祥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书使人心灵变得纯情,心胸变得博大。在欣赏了作者的作品后我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读后感是一种很好的充实思想的方式。写作品读后感时有什么我们应该格外注意的地方吗?高分作文网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文天祥读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文天祥读后感 篇1

今天上午,我在家里读了一篇名叫《文天祥》的课文。我深深的被文天祥热爱祖国、宁死不屈的精神品质所感动了

这篇课文讲的是1271年蒙古改称大元,并攻陷了南宋许多地方。许多南宋官兵都弃城而逃。这个消息让文天祥知道后,他毫不犹豫地变卖了家产,组织了勤王军,投入到抗元战争中。由于勤王军没有经过训练,最后被元军打败,文天祥不幸被俘。元军屡次劝降都被文天祥严词拒绝了。最后,在1283年1月的一天,文天祥被杀害了。

在文天祥被俘后,面对元军的三次劝降,文天祥都毅然拒绝了。最后还用《过零丁洋》一诗回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来表达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在元朝皇帝亲自劝降时,他为什么不投降呢?因为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如果他投降,不就不会死了吗?不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吗?我想,他当时一定在想,如果我投降了,就会有更多人投降,那么我们的祖国就没有人保护了,那就真的亡了!

读了这篇课文,不禁让我想到了为国捐躯的刘胡兰。她被敌人抓住后,不管敌人怎样逼问,她都不告诉敌人伤员藏在哪里。最后,她被敌人杀害了,那年她才15岁。如果我们是刘胡兰,我们也会像她一样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告诉敌人伤员在哪。这样看来刘胡兰是多么伟大啊!

我们应该尊敬并学习他们伟大的精神品质。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做一个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人。

文天祥读后感 篇2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国号为元,于公元1274年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死,仅4岁的赵隰即位,为恭帝。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义军赶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获令屯军隆兴(今江西南昌)待命,几经阻挠才得入卫临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驰援常州。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先隔岸观火,又临阵脱逃,致义军五百人除四人脱险外皆壮烈殉国。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

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绝食,后在镇江虎口脱险。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温州。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卅即位。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杀敌。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兵败被俘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读后感 篇3

每当看到《正气歌》中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便会想到、感受到当时它的作者文天祥一身的浩然正气和不屈气慨。

当时,身为将领的文天祥因战败被元军俘虏,可是,他宁死不屈,对元世祖手下的劝降置之不理,经过一番对文天祥没有效用的劝降之后,文天祥被关进了土牢,土牢环境恶劣,但土牢只能折磨他的肉体,却不可能摧毁他那比钢铁还坚硬的意志,他相信,只要有浩然正气,就可以战胜一切恶劣的环境,就是在这里,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一段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穷时节乃见(现),一一垂丹青。意思是天地之间有一种正气,分别表现为各种物体,如地下的大河高山,天空的日月星辰。在人身上就表现为浩然之气充塞在宇宙之间。我出在太平年间,决心为朝廷效力,到了危急关头,才表现出我的气节,一一被记录在史册上。经过元世祖亲自劝降,还是以失败告终,于是,他们杀害了文天祥。

文天祥不过是一位平凡的百姓,但是他平凡而又伟大,他不是有什么特殊地位的人,但他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不是什么诗人才子,却能写出令我们震撼的《正气歌》;他不是孔武有力的壮士,但他却如此坚强不屈,令人佩服!他写下的《正气歌》也告诉我们天地间不能没有镇住恶势力的正气。

我们这些小学生虽然现在不能为国捐躯,但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各方面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天祥读后感 篇4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书,这其中的好故事犹如夜空中的星星一样,数也数不清,我就把那最闪、最亮、最美丽的一颗介绍给你们吧,你们可别被它给闪花眼了!

《文天祥取义成仁》讲得是我们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生经历。这位民族英雄可谓民运多舛,人生坎坷,他全心全意地为国家付出,可到头来却落了个惨死的下场,不禁让人为之叹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故事里,看一卡文天祥的人生历程吧。

文天祥年仅20岁便高中状元,但在当时,蒙古族正大军南下,妄图侵占中原,而软弱无能的朝廷却坚持主张议和,使得蒙古族越发猖狂。作为宋王朝的一份子,文天祥忧国忧民,可几次请战都被拒绝了,他悲愤欲绝,不得不招兵买马,自己与已称国号“元”的蒙古族战斗。文天祥拿出了自己所有的家当,当做军饷,维持着他所建立的“勤王军”,而此时,屡战屡败的宋王朝,由于形势所迫,不得不召勤王军进京,文天祥想趁机与元军交战,但一心只想议和的宋王朝怎么会答应?后来,因为朝中无人敢以丞相之身份去元军营中谈判,文天祥便以右丞相的身份和几位大臣一起去元军营中商讨议和之事,他义正言辞,气节深深震撼着元军,元军将领怕他对攻占中原产生阻碍,便把他给扣押了,并且不断派遣宋军降将向他劝降,但都遭到了文天祥的讽刺。后来,在爱国人士的帮助下,文天祥逃了出来,他们一行人历经千辛万苦,死的死,伤的伤,到了福州时,已经不剩几个人了。文天祥再次招兵买马,组织起军队,又开始了与元军的斗争。前几战都大获全胜,而最后一战,元军派了主力对战文天祥,文天祥招架不住,不幸被俘。在被押送回元营的途中,文天祥写了一首正气凛然的《过零丁洋》,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表现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深,直至将要被处死时,他也没有一点要投降的意思。

文天祥一生都忠心为国,为了国家,他多次差点儿献出了生命。在他将要被处死时,还从容的朝南方拜了几拜,然后从容就义,真是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呀!我们一定会永远记住他的!

文天祥读后感 篇5

读到一篇文章,文中将社会比作了一锅沸水,将人比作了鸡蛋、胡萝卜和茶叶,人在社会这锅沸水中,或如鸡蛋那般凝固,或如萝卜那般软化,或如茶叶那般回归自我。人没法改变水的沸点,却可以改变水的味道,它鼓励人们选择茶叶,在沸水中舒展自己,让水溢满茗香,笔者佩服作者的胆识和魄力,却不敢苟同,内心总觉得作者有点唯心或形而上学的味道。试想,个人之与社会的改变,无异于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漫漫长夜中的一米萤光,大多数人内心里感觉到的是孤立无援的无助,蚍蜉撼树的无力,江水东逝的无奈。想来这也是大海里撒把盐成为俗语的原因之一吧?

人在社会中总在发生改变,社会在人的群体效应下也不断变化着。个人难以掌控社会变化的趋势,却可以选择自己改变的方向。然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浊气充塞的社会里,许多人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丢掉了真实的自我。所以我们心中应保持一份明镜,在茫茫大海、漫漫长夜里不要迷失自己。

迷茫中,彷徨中,无意中读到了文天祥的《正气歌》,自此在那布满尘埃的心境中出现了一丝明清。作此歌时,文天祥身陷囹圄,以孱弱之体寄居八尺土牢,身受水、土、日、火、米、人、秽七种浊气的日夜侵袭,当之者鲜有不为厉(闻到的很少有不害病的),然而文天祥却可以俯仰其间,于兹两年矣,何也,是殆有养致然尔(大约是因为有修养才如此)。其善养天地间之浩然正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天地间浩然正气以一敌七,力敌七种恶浊之气。浩然塞天地,千秋独凛然。

传闻包拯无法力之长,无仙气之强,然鬼魅魍魉远避畏之,想来或许是一身正气的缘故吧!

胸塞正气,心驻清明,不求一一垂丹青那般兼济天下,只求穷节乃见那般独善其身,安足以!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或许我们做不到富贵如浮云,如云烟那般淡泊,那般宁静,或许我们没有不淫于富贵,不移与贫贱的那般高风亮节,却也至少应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芳香,至少应有调素琴,阅金经的淡雅。

浩然有正气,凛然万古存,唯有冰雪似地性格,松柏般的节操,方能贯穿日月,方能道义为之根。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摊开书籍,在书的海洋里缅怀先哲,共鸣心灵,在美德的照耀下,认清自我,寻回自己,胸存一份正气。

文天祥读后感 篇6

在众多关于爱国的文章之中,《文天祥》这一篇文章使我受益颇多。

《文天祥》这一篇文章讲的是:南宋末年,元朝侵略南宋,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文天祥是这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战争中,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他领兵打仗,遭受三次重大挫折,被敌人俘虏。但他坚持决不投降,只求以死殉国。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大英雄。

我被文天祥这种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精神所感动。在国家危亡紧急时刻,他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看的最高。皇帝忽必烈以丞相之位劝降,文天祥也无动于衷。文天祥死后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我清楚地记得他《过洋丁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诗。他那只求意思不求苟生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是啊,我们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爱护自己的祖国。虽然现在的我们做不到带兵打仗,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乱丢垃圾;不要破坏花草树木;不要污染河流……我们要将文天祥当作榜样,将那种热爱祖国,爱护祖国,一心一意为祖国的精神源远流传下去。我们不能忘记祖国母亲身上的伤痕,那些伤痕时刻提醒着我们,只有强大起来,才不会被欺负。

“文天祥”这一篇文章给我感触很深。我敬重文天祥这样的爱国人士,鄙视那些投降派和卖国贼。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安逸生活都是那些爱国人士的鲜血换来的。

文天祥读后感 篇7

《文天祥》这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感悟,尤其是文天祥被俘后说过的一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大概是:人生在世,难逃一死。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文天祥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在元军大举南侵的危急时刻,文天祥立即贩卖家产。征集义兵组成了勤王军,投入抗元斗争之中,保卫国家。虽然最后斗争失败,文天祥不幸被俘,但文天祥那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远被人们赞颂。

在被俘的时候,文天祥不为花言巧语和高官俸禄所动,不为刑拘的折磨,视死如归,为国捐躯。我深深地被文天祥的精神感动了。他真伟大,真了不起,肯为了国家而捐躯,现在还有多少人有这种精神呢?

文天祥虽然已经离世七百多年了,但他的英雄气概和高风亮节将会永存人间!将会永远被人歌颂!

文天祥读后感 篇8

他,字宋瑞,有着不屈的傲 骨,是一位千古流芳的忠臣,也为后人留下种种绝唱。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想起他大义大勇,在敌国的压迫、奸贼的迫害下,永远记着自己的民族,用一口伶俐的措辞打击着敌方,看他是多么的不卑不亢,永远坚挺着脊梁,像是风雨中的铁石,无论多少风吹雨打,也摇不动他心中坚定的信念。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想起他的英勇气概,在入敌国之狱时,也不忘从微小的.窗口看一看祖国,也不忘笔触有力的抒志扬情,也不忘时刻提醒自己:“你是宋朝宰相,国破,论职务唯有一死,战败被俘,按法律也唯有一死,还有什么其他可讲的!”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想起他一腔的忠烈,在生死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看他从容步出,在眉宇举止间表现出大国之相的雍容,不畏死亡,像一尊山岳坚守自己信念屹立不倒,用笔墨丹青痛斥奸佞、慷慨悲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他——文天祥,天生傲骨,宁折不弯,一腔热血和一身傲骨正使他走向永恒……

文天祥读后感 篇9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出现过一些堪称民族脊梁的英雄人物,文天祥,宋末三杰之一,就堪称是汉民族最硬的民族脊梁,是足以和卫青、霍去病、冉闵、祖逖、岳飞、孟珙、戚继光、袁崇焕、李定国、张苍水、阎应元、郑成功、孙中山等相提并论的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文天祥在狱中三年,受尽各种威逼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1283年1月9日就义。

1281年夏,在湿热、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写下了与《过零丁洋》一样名垂千古的《正气歌》。在自序中,文天祥详细的描述了大都囚居环境水、土、日、火、米、人、秽七气弥漫的恶劣,以一正气而敌七气的乐观心态,充分的表达了自己坚贞如一、坚韧不拔、始终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可贵品格。

文天祥被押解至大都之后,忽必烈为劝其归降,可谓是煞费心机。先是派投降的宋朝大臣以同僚之情相劝,被文天祥骂走;继而派其弟文璧前来劝降,企图以亲情感化,文天祥则以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之诗示之,令其羞愧而退;最后,忽必烈命令已经投降的宋恭帝到狱中相劝,仍被文天祥拒绝。从这一点上,可以充分的看出,文天祥的忠,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大忠,而非仅仅是忠于一家一姓的愚忠。在文天祥的身上,突出的体现了汉民族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品格,充分表现了文天祥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

公元1283年1月8日,忽必烈亲自提审,作最后的劝降,并许诺授予丞相官职。然而,文天祥明确告诉忽必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同年1月9日,在拒绝了忽必烈最后一次利诱之后,文天祥在刑场向南拜祭,从容就义。其藏于衣带之中的绝命辞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先哲的正气充满天地之间,如同浩瀚的历史长河,无形的精神力量滋润教化了一代又一代人,伟大的民族因此更加伟大。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脊梁。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苦难的过去、不屈的品格、蓬勃的生机、光明的未来的民族。自从他诞生以来,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就始终代表了并且依然代表着这块土地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就始终代表了并且依然代表着这块土地上最为古老和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就始终代表了并且依然代表着这块土地上最美好的希望和最光明的未来,也始终以博大恢弘的胸怀,与时俱进地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且成为中华民族灿烂辉煌文明的最主要的和最突出的代表。

然而,汉民族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自它诞生之日起,苦难和灾祸便始终与他如影随形,其中,最主要的威胁,便是来自北方大草原上的凶狠剽悍的游牧民族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不停歇的侵袭和劫掠。风雨如磐满故园,我以我血荐轩辕,在汉民族的发展历史上,在曾经多次面临亡族灭种之灾的险要关头,正是有了以文天祥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民族英雄挺身而出,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五胡乱华时、有冉闵的振臂一呼;厓山陆沉时,有秀夫的悲壮一跳;甲申天变时,有典史的慷慨激昂。正是由于有了以文天祥为代表的一大批最硬的民族脊梁,伟大的汉民族才能始终不屈不挠,以其极其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顽强的挺了过来,一次次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当蒙古铁骑南下、国家危在旦夕时,他变卖家财、毁家纾难;当宋王朝风雨飘零、摇摇欲坠之际,他率军转战四方奋死抗争直至最终不幸被俘。桂公塘的惊险、扬子江的执著、惶恐滩的惶恐、零丁洋的零丁,都已随风远逝,化作了天不遂人愿的苍凉叹息。时来远近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那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痛苦,外人又岂能知晓其中之一二?而其中最为人所称道、折服和景仰的,是在被俘之后,面对威逼与利诱,却能始终坚守节操、毫不屈服。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如诗人在《过扬子江》诗中所写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他的国家在南方,他的民族在南方,他的信仰在南方,他的寄托在南方,他的最终归宿也在南方。南方的家国和民族,就是人世间最强最大的永恒磁场,永远吸引着他的心灵。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因此,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要朝南而拜、面南而跪、向南而死。即使死后,他的灵魂也注定仍然如不死鸟那样,飘飘荡荡一路南下,最终定格于那片生他、养它、育他、寄托了他无限深情和爱恋的土地。他的眼睛,一定是饱含泪水、饱含希冀,在浩渺的苍穹,注视着他的同胞们为了反抗蒙元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而永不停歇的浴血抗争。九十年之后,他的同胞、有明朝谋臣第一人之称的刘基刘伯温,高唱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休的激昂战歌揭开埋葬蒙元残暴政权的序幕时,他一定会以欣慰的目光,凝视着徐达统率百万大军势如破竹杀入大都、一雪百年民族耻辱的壮观。他的身影,已经定格为汉民族永恒的丰碑!他的节气,就连蒙古人修的《宋史》都为之赞叹不已: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能让自己的对手都能发出如此的赞誉,这该是怎样的节操?这该是怎样的品格?或许,只有清操厉冰雪,才是其最好的写照!

我们不必深究他的坚持是出于什么的影响,一个能坚持自己信念与理想并为之付出生命的人,无疑是一盏明灯,照彻了昏暗历史的一角。斯千百世以下,犹能振奋人心。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无论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的张苍水、八十日带发效忠/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的阎应元、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的史阁部,还是那位写下雪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之后殉国而死的江阴无名妇女,一代代民族英雄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在国家山河破碎、内忧外患交相侵扰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誓御外侮。他们都是文天祥从衣钵到精神的最好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正是他们,铸就了汉民族泱泱数千年永不屈服的民族魂魄。其一人之行,足以胜过筑万丈碑、立万言书,功莫大焉。

譬如莲生淤泥中,取莲华而勿观于淤泥。不必看那卑微、那软弱、那屈服、那残忍,只需看这黯淡却永久的灯火,而心慕之、身往之、行效之,便足矣。

于今之世,我们虽不必如文天祥一般以生命来坚持,然而,秉持信念,涵养正气,不正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所最需要的吗?

文天祥读后感 篇10

这篇文章对于我来说,我有两个震撼。

第一个是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运用想象,分别描写了文天祥被俘、拒降和创作《正气歌》的情节。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展现了对于文天祥高贵品质的赞扬与敬佩。文中还引用了很多名句,典故等使文章更加具有文采。对于这种手法,我坚信这是多读书的结果,而我自己,应该走的路还长。

文中还有很多哲理性语句,其哲理的深刻便是我的第二震撼。文天祥在祖国灭亡,国家沦丧时,坚持不投降敌国,运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打败了所有的劝降者,在这种坚毅不屈的精神中走向永生,真正履行了热爱祖国,廉洁忠诚的誓言。文天祥的死是伟大的,是比泰山还重的,国家需要这种精神来发展,人民需要这种精神来振奋。一个人能够为了祖国怀着这样的赤子之心,令我怎能不震撼?

最后一点,文中拒降的一部分中,叛徒留梦言的劝降,让我鄙视,让我愤慨!可是我想到自己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会做什么,我想不去想,也不敢去想。我只能这样想:和平抚慰了战争带来的创伤,连同这种精神也被一同冲走,于是从我们身上可以看到正气的缺失甚至濒临灭绝。所以真的希望《正气歌》能够唤醒我们心中尚存的一丝正气,逐渐积累,最后要去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国家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