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读书分享]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wps版

发表时间:2023-02-07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分享]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wps版”,欢迎阅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儒林外史”明着看讲述的是“儒林”之外的事情,但是篇篇文章都还是脱离不了“儒林”之内,就好比写甄宝玉为的也是反应出贾宝玉,一个为表,一个为里,表里呼应,才是作者真正想要写的的东西。

作者是明朝生人,那时的士子们科举一途为要,重视“八股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儒林外史》里最有名的就是“范进中举”的那一回,痴痴地考了数十年,翘首以盼的中举消息到了,一下子失心疯了,而出主意治好他的不是医生却是一个来送消息的差人,说明其耳闻目睹多矣,足见科举制度毒害身心。

这是以前学“范进中举”时要标注的。但我再看时,却有了另一种感觉。

范进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家里没米开火,只能插个草标去卖鸡,然而东张西望良久,也没张开口。

我突然觉得,现在很多人都跟范进有相通之处,从小就被教育,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不要你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等,到了最后五谷不分,四肢不勤,过了几十年的人生,也只会应试教育,实质上与只会“之乎者也”、茴有四种写法的孔乙己没有多大区别。

再说,胡屠夫对范进的中举前后的反应,中举前就差说一句女儿女婿一家都是靠着他养活,才苟延残喘于人世的,动辄就埋怨范进,而在范进中举后,亲家母让他打醒范进,他却不敢动手了,认为范进是文曲星下凡,打了他,以后是要下地狱的。

不能养家糊口、屡试不第的废物女婿,到神仙下凡,处处都好的半子只有“中举”一步之遥。说来甚荒唐。这里提一个小细节,就是范进发疯后滚进水坑里,作文头发乱了,衣服也卷了,等他清醒过来后,胡屠夫跟在他身后,替他捋了一捋,若是如此也就罢了,关键在于作者写了胡屠一路跟着,多次替范进抚平衣服的褶皱,一个拜高踩低,跟红顶白而又封建愚弱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用《红楼梦》里评价薛宝钗讽和螃蟹咏的诗句来说就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

再说另一个耳熟能详的人物,严监生,亦是如此。严监生之兄严贡生不是好相与的主儿,严监生的出场就是由他引出的,只因他牵扯进一桩诉讼官司,远走他乡,避风头去了,严监生留下,不得不替他解决纠纷,作者也就把镜头留给严监生。

严监生和严贡生的人物关系也是互为表里,在描写严监生扶正赵氏、丧妻、离世的过程中,严贡生没有出现,等赵氏当家,小儿子去世,那严贡生就如眼睛冒着绿光的豺狼一般出现了,先是假借过继子嗣,而后步步为营谋夺家产。

严监生看重的家财在他去世以后,就成了兄长的囊中之物。也许提起严监生,读者们只想起死前仍然不忘盯着两茎灯芯,直到赵氏掐去一根,才瞑目的形象,但我想说,需要联系前后,才会发现身为次子的严监生,一生是没有安全感的,患难与共的老妻王氏,诞育子嗣的赵氏都无法给他安全感,唯有钱财,才令他心底踏实。于是,他就成了悭吝之人。他的所紧紧抓住的到最后都失去了,也是讽刺。

《儒林外史》的层面多重,一时之间是写不完的。名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拥有丰富的内涵,不止可以看见当时的风物,里面的角色,还有延续至今的一些习惯,以何种角度去解读都是成立的。

延伸阅读

[精品]儒林外史的读后感1000字


读书能够帮助人们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近来,很多人都被作者所写的作品深深吸引,在阅读完作品之后,可以用读后感来抒发感。你是否想要写出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读后感吗?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儒林外史的读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篇1

《儒林外史》是清代讽刺小说家吴敬梓的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小说假托明代,实则为读者重现了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与生活。你看了后有什么感悟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儒林外史读后感100字12篇最新,欢迎阅读与借鉴!

儒林外史读后感1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的人,马二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两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马上和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读后感2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篇2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飘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情绪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那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以前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正因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我甚是相似,立刻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篇3

清人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是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个性是小说史上一颗璀璨的讽刺文学明珠。同时,它标志着中国讽刺文学在封建社会末期已经发展到高峰。鲁迅曾评价到:“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儒林外史》。”

自《儒林外史》问世以来,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评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卧闲草堂本闲斋老人序(简称闲序)和卧闲草堂本回末总评(简称卧评),可是他们没有对此书的讽刺艺术进行全面分析。今人吴组缃、姚雪垠等人主要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来评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这在他们的文章《(儒林外史)的思想和艺术》、《试论(儒林外史)的思想性》中有论述到。而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全面分析和经验总结概括的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本文正是沿着鲁迅的足迹,从小处着手,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色加以剖析,在继承鲁迅的讽刺艺术经验的同时并努力有所发展,一方面使讽刺艺术特色更明了地展此刻大家面前,另一方面透过分析其讽刺艺术手段,使《儒林外史》所要到达的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目的更加明朗。

为此,本文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性概括为作品题材的真实性、故事叙述的客观性、人物对象的喜剧性和细节描述的夸张性四个方面,并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和浅析。

一、作品题材的真实性

鲁迅曾多次谈到:“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即是说讽刺艺术是要建立在真实性的原则基础之上的。如第三回写胡屠户对女婿范进前倨后恭,妙笔连篇,令人叹赏叫绝,穷形极相地写出了八股文化所造成的势利心理对市井人伦的渗透。这种讽刺描述的世态化显出了极大的真实性。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回末总评第三回说:“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竞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这是对此书讽刺描述的世态化的极妙评述。惺园退士也赞同此说:“《儒林外史》一书,摹绘世故人情,真如铸鼎像物,魑魅魍魉,毕现尺幅;而复以数贤人砥柱中流,振兴世教。其写君子也,如睹道貌,如闻格言;其写小人也,窥其肺肝,描其声态,画图所不能到者,笔乃足以达之。评语尤为曲尽情伪,一归于正,其云‘慎勿读《儒林外史》,读之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斯语可谓是书的评矣。”

鲁迅在晚年对讽刺艺术的特点概括说:“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务必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可见,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成功,就在于他艺术地写出了“士林”这群人的“真实”,使之“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表现得如此生动、具体,如此逼真。鲁迅在其致徐懋庸信中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能够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像豫言,因为之后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吴敬梓所写的正是他自我所处朝代的社会生活。在吴敬梓的实际生活中,以前有过在南京祭祀泰伯祠的事情,经过作者加工,把这些亲身的经历--也就是当时清朝的政治与社会现实,托之明代以影射当时现实的背景;吴敬梓遵循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描述的是“自所闻见”的熟悉人物,他挥动手中“足以达之”之笔,将这些人物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以其对现实的较清醒的认识,“托稗说以寄慨”而到达“以公心讽世”之目的,表现出了巨大的讽刺力量。

我们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加以比较能够明白,“吴敬梓是士人,熟悉其中情形,故其暴露官场丑态,就能格外详细……李宝嘉归罪于官场,用南亭亭长的假名字,做了一部《官场现形记》。这部书在清末很盛行,但文章比《儒林外史》差得多了;并且作者对于官场的情形也并不很透彻,所以往往有失实的地方。”这正说明“真实”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生命力所在。

二、故事叙述的客观性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还体此刻故事叙述的客观性即作者直述其事,不加断语,让是非曲直自现于阅者面前。如小说第四回,写范进在母亲新丧期间,与张静斋一齐跑到汤知县那里去蹭饭,他不用银镶杯箸,也不用磁杯、象牙箸,要用白色竹筷。汤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又没有准备素席,担心他也不用荤酒,那范进就不能吃这顿饭了。没想到范进拿了竹筷子,直接就伸向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进嘴里。卧闲草堂本回末总评第四回评道:“盖天下莫可恶于忠孝廉节之大端不讲,而苛索于末节小数。举世为之,而莫有非之,且效尤者比比然也。故作者不以庄语责之,而以谑语诛之。”鲁迅对这一段评赞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八股取士制使得读书人大多不讲“大端”而“苛索于末节”。作者之喻意堪称“深远”。同在小说第四回,严贡生才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巧在这时,小厮来找严贡生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谎言立马被揭穿了,不用作者费笔墨告诉我们严贡生是怎样的人,我们已经从谎言中找到答案了。相反,若作者自我来描绘严贡生是怎样的人则达不到这样的讽刺和直白效果,描绘文字也会苍白无力。

再如小说第十四回:吴敬梓对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描述更为生动、逼真。马二先生知“那西湖山光水色,颇能够添文思。”可马二先生真去游西湖,却是另一番景象。只见他“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大有轻装览胜的闲情逸致。然而真实的状况是他漫无目的地走在西湖边,能映入他眼帘的是茶亭、酒店和一船一船的女客,他几乎是看到茶亭就进去坐着喝茶;见到好吃的就“喉咙里咽唾沫”;碰到游湖的女客就低头不敢仰视;看到皇帝写的字就赶紧恭恭敬敬地磕头;见到书店里有卖自我的八股选本就高兴,并且很关心它的销量;走进“吴相国伍公之庙”,便作揖;到了“片石居”,不赏花园楼阁,只注意有人在请仙,心想:“这是他们请仙决定功名大事,我也进去问一问。”及至听见请的是什么李清照、苏若兰等,他想:“这些是甚么人料想不是管功名的了,我不如去罢。”马二先生游了三天西湖,中间睡了整整一天,喝了七次茶,吃了四次饭,对于西湖的“山光水色”,名胜风物,却视而不见,无一领会。

这段有名的描述,作者没有从旁插一句话,全是让主人公自我行动,而正是主人公自我的行动和语言揭露了他自我灵魂的秘密:愚拙酸腐的迂儒。作者也正是透过马二先生自我的行动,显示出他的性格,对他那种迂腐可笑的思想举动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三、人物对象的喜剧性

吴敬梓笔下的人物,看似让人忍俊不禁,实则过后却让人有着浮想联翩的沉思,看似喜剧上演,实则杯具潜伏其后。吴敬梓用喜剧的场面给我们展示的是杯具的人格,并揭示构成杯具人格的原因。

且看小说第七回,写范进受其师周蒉轩的嘱托,到山东上任后,若有他的老乡荀玫应考,“果有一线之明,推情拔了他”。范进在发童生案头一晚才想到此事,而正苦于在落卷中找不到荀玫的名字时,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讲了一个老先生不知苏轼的笑话,其中有这样两句“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而已中进士的范进愁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教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这话从一个进士嘴里说出来,不能不让人笑着感叹,简直是个闹剧,苏轼何其人也!范进何其人也!是个深层次的杯具,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悲哀,更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群儒的悲哀。

再看小说开头所写的周进,六十多岁了,连个秀才也不是,因而备受众人的奚落和嘲弄。当他到省城参观贡院时,看见两块号板摆得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省人事,众人把他救醒后,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众人将他抬出贡院,他不顾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直到众人决定出钱替他买取监生资格,他才再不哭了,爬到地上磕了几个头,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劾!”这段并没有描绘周进的心理动态,而是透过他从哭了又哭到说说笑笑的一连串动作,反映出周进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把一个对科举抱有幻想而又备受压抑、走投无路而又欲罢不能的老书生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这让我们看到杯具人物喜剧的一面,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讽刺艺术是笑的艺术,而这种笑是含蓄的深沉的嘲笑。

四、细节描述的夸张性

所谓的夸张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儒林外史》在很多章节中将典型的细节和合理的夸张结合起来,以充分显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严监生的哥哥严贡生,小说第六回,写他为了白坐船,死赖船钱,别有心机地导演了一出“云片糕莫名变成几百两银子料药”的戏,他竭力夸张被船家吃掉的云片糕的“高贵的出身”,为了省几个船钱,颠倒黑白,并以官欺压百姓,可见其阴险狡诈,可恶之极,这也能够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小说第二十六回里王太太为了夸耀孙家老太太对自我的重视和富贵,说:“孙家老太太,戴着凤冠,穿着霞帔,把我奉在上席正中间,脸朝下坐了;我头上戴着黄豆大珍珠的托挂,把脸都遮满了,一边一个丫头拿手替我分开了,才露出嘴来吃他的蜜饯茶。”王太太以为自我这样说能够耀自我,满足自我那颗虚荣的心,却不知夸张地展示了她自我庸俗可笑和自以为是的一面。那个样貌吃茶,与其说是享受富贵,不如说是活受罪和自我自我嘲讽罢了。这些例子精彩的描述都因运用了合理的夸张,而取得了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加真实地接露了问题的本质。

结语

本文论述的讽刺艺术特色体此刻作品题材的真实性、故事叙述的客观性、人物对象的喜剧性和细节描述的夸张性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正是它们的有机融合,一来将讽刺艺术的运用提升了一个高度;二来寓庄于谐,使《儒林外史》更为形象,描绘出了一幅晚清封建末世儒林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讽刺文学的一个里程碑。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极高,正是由于《儒林外史》所具有的独特的讽刺艺术,他说:“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然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诨’……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能够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运用到了一种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篇4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经典,可以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就如书中写道:蘧公孙由“名”的驱动来拜会马二先生,马二先生听说蘧公孙不曾致力于举业,便把举业与做官的紧密联系不加掩饰的揭示出来,充满讽刺之意。古人致力于举业来取得功名富贵,今朝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吗?

很多人都认为搞科研十分辛苦,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想出名也十分困难。就如《黄晓明的两个亿婚礼和屠呦呦的半个客厅》这篇文章所述一样,科研人员所得收入还不如一个戏子收入高。屠呦呦毕生致力于科研,饱受艰苦,可所得奖金却只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于是就有些人本想从事科研行业,但却因为诸多困难而放弃了。可是,如果人人因此而放弃为国贡献的机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发展;如果人人都因为功名富贵才致力于举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会,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我国近几年的反腐活动提倡“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是为了抵制某些人为了功名富贵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

现今众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钱至上”为原则,用物质享受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里。有的明星也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恶意炒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风气。这些人,他们在物质上是得到了满足,可精神生活却如此的迂腐,这些令人嘲讽的行为不应该早日杜绝吗?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人民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以后,纵使身份高贵,但妻子和儿女仍然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他也不会为此而贪污国家的一分钱。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深得人民爱戴。陶渊明看透官场迂腐,离官归隐,向往山水田园的生活。他们不曾渴望功名富贵,但求世人幸福安康,其事件才为世世代代所流传。所以,功名富贵又如何,都不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愿世人少为功名富贵而忙碌,静下心来保持职业操守。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共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篇5

那就是和第二个奇人——严贡生的故事了。严监生有个大哥,严贡生,是出了名的恶绅。严贡生家里养了只小猪,走丢到隔壁老王家,人家好心把猪送回来,他说走丢的猪不吉利,就八钱银子卖给了隔壁。王家辛辛苦苦把猪养大了,一不留神,猪跑到了严贡生家里,老王上门讨要,严贡生却说这猪原先就是他们家的。隔壁老王气不过,跟他争吵了几句,就被打断了腿。严贡生就因为这件事被人告上县衙,急匆匆逃到省城避祸。

弟弟严监生本可以凭着他守财奴的性格,看他哥哥笑话的,可最后他竟然拿出了钱,帮大哥解决了难题。再说了,为了给妻子治病,“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何况还有五个侄子觊觎着他的财产,他能不提防着一点吗?这么看来,严监生的确是有些冤枉了。

第三个奇人,也是最早出场的人物——王冕。他自学成才,画技精湛,文笔颇佳,“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他凭借着卖画卖诗使原本贫穷的生活慢慢变得富足起来。有老爷想抬举他,可王冕呢?竟然收拾细软,连夜逃走了,可真是奇怪。王冕为人清高,不肯做官,听闻朝廷要聘请他做官,又连夜逃往会稽山,后来因病而死,葬于会稽山下。后来可笑,文人学士称他作“王参军”,可他毕竟没做过一日官,所以作者把他放在楔子,也不外乎是发表一声感叹,毕竟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第四个奇人,是整本书中的一个清流,他说不清是聪明还是糊涂,他出身世家,拥有祖上传下的田地和万贯家私,书中人人称他“海内英豪,千秋快士”“天下豪士,英气逼人”,也许是从小不愁吃穿用度,不知道钱的重要性,又或许是人太善良,耳根子软,听不得别人跟他诉苦,人家一来,就把银子大把捧出来给人家用,慷慨得吓人。他为人豪爽,下至裁缝店的老板,上至尊贵的王老爷,他都一样看待,没有阶级之分,高兴时就一同大口饮酒,不高兴时无论是哪位高官请客他都不去。当安徽巡抚荐举他赴京应试时,他竟装病辞征辟,认为不如在南京“逍遥自在,作些自己的事。”他背离了科举世家和封建阶级为他规定的人生道路。成了“杜家的第一个败类”。他就是杜少卿,一个清高脱俗的“败类”。

说实话,《儒林》中似乎每一个人都是奇人,南京市井中,写字的季遐年、卖纸火筒子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还有从善良到庸俗的匡超人,绝世独立的沈琼之……每个人物血肉分明,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就是一个个“奇人”构成了这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篇6

转眼间,愉快的七天长假快要结束了,我看了两本书,《儒林外史》、《西游记》,让我最受益的是《儒林外史》。

这本书主要写了很多文人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科学制度的黑暗,赞扬了大批文人的品格。这本书的特点是没有贯穿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学制度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将各个人物和各个单独故事连接在一齐。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第一个故事,诸暨县一个乡村有一位少年王冕,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给秦老放牛,虽贫穷,但他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钱习买书看。王冕聪明勤奋,又博览群书,又有好手艺,能画得一手好画,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无意于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也不见,朱元璋让他参军,他也不理解。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参军,他便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少之又少。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灭了多少文人的良知,现实生活有人中举就得意扬扬,有人为了考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列宁说过:“书籍是人类提高的阶梯”。我们要勤奋读书,周恩来说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作文儒林外史的读后感1000字精选


以下是高分作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作文儒林外史的读后感”,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我们时常都会被布置一些写作的任务,通过写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字功底。为了写好作文我们要多阅读好文章,吸取优点。

作文儒林外史的读后感【篇1】

《儒林外史》是反映腐朽的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和毒害的社会小说。小说作者吴敬梓运用讽刺的手法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这部书反映了我国小说从古典型近代型的发展,张路了近代现实主义的曙光,被誉为社会主义的鼻祖。整本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

小说先以范进周进马二为代表的迂儒,他们都出生清贫,原他们都出身清贫,原本都是纯朴善良的,却都受到腐朽的统治思想和朝廷功令的腐蚀毒害,成为令人可悲的可笑人物。如周进到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只能任人欺凌,受人奚落。以至于最后见到贡院的号板时不禁万念俱焚,嚎啕痛哭,满地打滚。又如范进中举,这个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范进考了三十多年才中举,可笑的是范进中举后竟然“疯”了。更让人唏嘘的是,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嚣张跋扈,瞧不起范进,可范进中举后马上变得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前后态度的对比体现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故及世态炎凉。也刻画了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阶级的形象。

小说也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抨击,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全县读书人都以为“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知县祭,阖县乡绅祭,两家本族祭……”这正是鲁‬讯‬说‬的‬:满‬本‬书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中大多数人物,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或故弄玄虚,欺世盗名;或倚仗权势,横暴不法;或自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考场,迂腐可笑!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和品格,而是为了功名利禄所裹挟,丑态毕露。整本书展现了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利禄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科举考试是隋唐以后1000多年来是人求取功名的主要途径,在书中科举制度成为作者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在作者笔下这个制度已经极度腐朽,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反而成为蒙蔽扭曲世人灵魂的工具。可笑范进,竟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而就是这样一个无知之徒,一旦中举立刻成为众人艳羡的对象,集名利于一身。其讽刺手法入木三分。

卧闲草堂本评《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语)。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可谓定评。

作文儒林外史的读后感【篇2】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小说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作者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下面是一篇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 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考时, 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 打醒。

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 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 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 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 来。”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 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 变成了 “体面的相貌” 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

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 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比如像周进看见 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 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

其二是《儒 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 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作文儒林外史的读后感【篇3】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旋律。

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呵斥。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换米。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户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在《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号让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其实他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

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名师点评:《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从作者所写的文章来看,说明作者已经对这部小说有了深刻的理解,从中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就像作者在结尾写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作文儒林外史的读后感【篇4】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会,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我国近几年的反腐活动提倡“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是为了抵制某些人为了功名富贵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还有曾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讲到的一连串利益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一样,反腐反俗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的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应该为了功名富贵才致力于学习当中,应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像屠呦呦一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科研行业,不应为外在的困难使得内心有所动摇。

现今众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钱至上”为原则,用物质享受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里。有的明星也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恶意炒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风气。这些人,他们在物质上是得到了满足,可精神生活却如此的迂腐,这些令人嘲讽的行为不应该早日杜绝吗?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人民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以后,纵使身份高贵,但妻子和儿女仍然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他也不会为此而贪污国家的一分钱。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深得人民爱戴。陶渊明看透官场迂腐,离官归隐,向往山水田园的生活。他们不曾渴望功名富贵,但求世人幸福安康,其事件才为世世代代所流传。所以,功名富贵又如何,都不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愿世人少为功名富贵而忙碌,静下心来保持职业操守。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共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文儒林外史的读后感【篇5】

有一本书,是明末科举制度的讽刺史诗,是封建文人群像的生动画卷,是培养鉴赏能力的文史资料,是教人修养品德的闻名之作。这本书就是我在暑假阅读过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创作的巨著,全书共五十六回。它主要描写了一些受到八股科举制度这种毒药毒害的儒生形象,讽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儒林外史》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而且被鲁迅先生评为“秉持公心,指摘时弊”。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范进是一个非常耀眼的角色。他穷尽大半辈子来考取功名,却因为考官才学不足,不识英才而而从未中举。这也代表了作者对当时无真才实学的考官的讽刺。而范进在五十四岁中举后又发了疯,昏昏沉沉、不省人事,被他的岳父打了一巴掌才清醒过来。我认为成功应该冷静、低调,失败时不应该气馁,而不是像范进那样抓狂,那样是毫无意义的。文章中还有一个细节:范进的岳父在范进中举之前总是大声呵斥他,而当他中了举人后居然一改往日的威风,对范进百加赞赏。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功成名就就等于有了一切。这是多么可悲啊!

在《儒林外史》中,我最讨厌的是牛浦郎。他本来爱读书是好事,可偏偏要偷钱来买书。而且还故意冒名顶替,假扮他人并骗了收留他的叔公。这虽然算不上大逆不道,却也是品行不正,总算遭了报应。我想: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坚决不做这些坑蒙拐骗的勾当,否则就会被人们疏远。

在《儒林外史》中,我最敬佩的是杜少卿这个人物,因为他不仅淡泊名利、慷慨大方,还尊重女性。杜少卿是一个才子,但是他在过分看重名利的当时是一个例外。有人让他去当官,他却装病推辞。有人觉得他傻,可是我觉得他的这种淡泊功名、傲视权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继承了他父亲亲近百姓、乐于助人的品质。因此,他虽然是世家子弟,有许多财产,却很少用在自己身上,大都用在接济穷人、振兴社会上:他送张俊民的儿子去应考、接济下马的王知县、给钱给杨裁缝葬母......这种品质即使在现在,也是难能可贵的!杜少卿还反对纳妾、尊重女性,这在当时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是破天荒的事。

《儒林外史》中还有许多人物,他们有的聪明伶俐,有的死板笨拙;有的品行优良,有的毫无修养;有的富甲一方,有的颠沛流离;有的淡泊名利,有的争夺功名......“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性格、品行各异,值得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儒林外史》不但让我学到了历史知识,还让我学到了受益终生的道德修养。建议大家也来读一读哟!(王康皓)

作文儒林外史的读后感【篇6】

鲁迅评价《儒林外史》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在我看来儒林外史是一张长长的画卷,作者吴敬梓描绘了人间百态。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句词出自《蝶恋花》同时也是这部书的开篇词,揭露了这部作品的主旨富贵是身外之物。

书中有勤俭孝顺的王冕,有执着于科举的范进,还有狡诈贪财的严贡生。范进直到花甲才得以翻身,范进在得知自己中举的那一刻便发了疯,那是一个历经几十年苦难的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欣喜若狂。当他考取秀才后找岳父胡屠户借钱参加乡试却被骂的狗血喷头,而等到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却称范进为自己的贤婿。这一人物的刻画直接透露吴敬梓对趋炎附势的小人与古代腐朽的科举制度的辛辣讽刺。严贡生是一个封建时代典型的吝啬鬼形象。他强圈邻居王家的猪,他不仅欺压邻里乡亲,还讹诈船家。他把云片糕说做贵重药物来讹诈船家的几文船钱。更令人发指的是他还设法谋夺弟媳的财产。一个横行霸道的乡绅形象浮现在眼前。

但在众多人物中也不乏有些正直的角色,例如杜少卿此人。杜少卿出生于官宦世家,家财万贯,而且他为人正直好交友,面对朋友他永远慷慨解囊,他的哥哥杜慎卿对他的评价是:他对如何打理家业一窍不通。喜欢做善人,只要有人来求助,必定慷慨解囊。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叫人傻钱多。他家的管家娄老对他说像你做这样慷慨仗义的事,我心里喜欢;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是个甚么样人。像你这样做法,都是被人骗了去,没人报答你的;虽说施恩不望报,却也不可这般臧否不明。但杜少卿却没有听取,果然,在娄老去世之后不久杜少卿家财散尽,但他仍以自己的最大能力去资助朋友。翰林院侍读高老先生很是推崇八股,一生追逐功名利禄,他对杜少卿这种散尽家财的败家行为尤其看不上。认为杜少卿是一个败类,甚至让每位学生的桌上都贴着一张纸条,写着不可学天长杜仪!高老先生代表的是明清时代读书人的主流思想,认为交友只该结交正经人,他心中的正经人,也就是崇尚八股,追逐名利之徒。而我始终认为杜少卿是一个风流雅士,杜少卿一生,富也好,贫也罢,他从未停止助人,他不为别人的赞赏与回报,为的只是一份心安理得。与当时社会追名逐利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

做人,无论身在何种境遇,都该守住自己的内心。上善若水,从善而流,我们都该守住心中的那份坚定与美好,争当一介风流雅士,就如杜少卿那般,在浊流中也不动摇自己的信念。

作文儒林外史的读后感【篇7】

我读《儒林外史》是在《红楼梦》之后,在我看来《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相较而言虽在结构的宏大完整、人物的类型众多等方面它都显然不如《红楼梦》。但《红楼梦》还是有较多的“古典”气息。例如它的以神话为象征的哲理内涵、诗词歌赋的运用,以及宝黛爱情故事的诗化成分等,而《儒林外史》朴素、平实而深刻的艺术风格,则更接近于现代小说。在读它的时候也许你会想起曾读过的鲁迅小说中的一些简洁的描写和冷峻的笔调。

《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讽刺意义的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结合作者吴敬梓的亲身所历所闻,揭露埋没真正人才培养大批庸才、贪官污吏,造成当时社会道德败坏文化停滞不前的罪魁祸首——封建科举考试。同时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在我看来这也正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虽然这几句话都已是老生常谈,可如若真正能明白的人多一些在小说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儒林人士在读书的道路上第一步就走错了,他们一心只为功名利禄,却忘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领悟、意会、学以致用、提高自身修养,读书对他们来说,仅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可以转化成自身力量。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曾经把封建礼教比作为吃人的礼教,那么封建科举制度也就是名副其实的吃人的制度了。

在科举制度被废除了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作者吴敬梓幽默诙谐的语言中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读的淋漓尽致。以前曾经在课本里读过摘自第三回的节选《范进中举》,文中对于范进岳父——胡屠夫的描写是惟妙惟肖,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 “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这些市侩之徒见风使舵、势利小人之形可见一斑。还有,在他笔下的吝啬鬼严监生,临死时因见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便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将其的吝啬刻画的入木三分,但在后面作者其实也写到他为了把妾赵氏扶为正室,舍得大把大把地花银子。读到此时你是否会觉得这个严监生既可怜又可笑,却也颇有一点人情味。这些都是作者对平凡人物矛盾心理理解和同情的描写。另外,小说中杜少卿的出场,这位杜少卿,委实是挥金如土,但凡有个人来哭上几声,或是孝养母亲,或是做个小本生意,他并不多问,大把的银子撒了出去,家财散尽,搬到南京城。这还不算,他在南京城,陪娘子去看景致,轿里带着赤金杯子,融融春光做了下酒菜,喝得大醉,携着娘子的手一起走路。两旁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有人举荐他出仕,他却装病推辞不就。娘子问他为何不去,他反说:“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通部书里,多少人只要念八股文做试帖诗做官混钱,杜少卿却是一心一意地要生活:作诗、会友、喝酒、赏花……但他为人又最重孝义,杜慎卿说他“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说到杜少卿我不禁要提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们身上都有着其他人物形象身上所没有的叛逆精神,蔑视功名利禄,不已光宗耀祖为念。他们不仅是作家的精神寄寓,而且是寄托了作者审美理想的典型。体现了我国伟大作家对社会制度的深刻认识。

作文儒林外史的读后感【篇8】

读了《儒林外史》的第四回,张师陆是南海县人,也是高要县县令汤奉的世侄,一次,他和汤奉的门生范进相约去高要看望汤奉,刚刚互相问候坐下,突然有一个白叟在门口求见,白叟说:“当今皇帝不答应吃牛肉,但我们家恰好是以卖牛肉为生的,假如我家不能卖牛肉,那还怎么活啊?

我为此恳求知县能够网开一面,不追究我卖牛肉的事情,我愿意预备五十斤牛肉赠与大人。”汤奉想张师陆以前做过几日小官,于是叫那个送牛肉的人先下去,然后对张师陆说:“,小侄,你以前曾经做过小官,你一定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情。”“依小人愚见,应该这样做……才能证实你的为官清廉。”张师陆说道。汤奉听了,连声赞道:“妙!其实是妙!”第二天上堂,那白叟为了哀求县官老爷同意他上街卖牛肉,以维持生计,咬咬牙,提来了五十斤牛肉送与汤奉,没想到汤奉不仅没有接受,还大喊一声:“斗胆勇敢!竟敢贿赂于我们!”后又命令手下人把白叟用大枷锁住,将牛肉放在枷上,沿街示众,因时值夏天,天色特别闷热,时间一长,牛肉开始变臭,到了第三天,那白叟经不住这烈日暴晒,活活地被汤奉折磨而死。

汤奉为了在庶民眼前假装自己的清廉,竟然以白叟的一条性命作为代价。想不到,后来这个伪正人居然落了一个为官清廉的好名声,被晋升为了知府,看了《儒林外史》第四回,我为这世道不公而深感愤愤然,更想在汤奉之类的伪正人身上吐他一脸的唾沫星子!

作文儒林外史的读后感【篇9】

最终把《儒林外史》读完了。说最终,是因为读的很不简便。但凡读书,总不免揣磨作者的意图,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想表达什么感情或什么思想?他刻画的人物在讴歌谁、讽刺谁、批判谁?这些问题,在读《儒林外史》时都十分费思量。

但这并不影响我很投入地将它读下去。整本书尤如一部精彩的记录片,作者则是一个高级摄影师,把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读书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立场态度、见闻遭遇,等等等等,冷静地、细致地、不厌其烦也不厌其精地记录下来,不议论、不评说。应对原汁原味的儒林中百态人生,你爱怎样想是你自我的事情。

《儒林外史》中记的是儒林中人,所以人物众多,你方唱罢我登场,其讲故事的方式和陈思诚导演的电影《北京感情故事》一样,每个人的故事相对独立,过度处人与人又相互牵联。不仅仅主角在转换,故事场景也在变化,南京、苏州、杭州、杨州、天长县、南昌、徽州府、苗疆、山东、京城。。。。。。寺庙、府第、名胜、营帐、河边、船上、妓院、金銮殿、公堂。。。。。。读这本奇书好处就是能够从很多地方开始读,也能够读到很多地方放下它。不好的地方就是,如果不用一些心,读起来如猴子掰玉米,捡了后面丢了前面,读到云里雾里去了。

直到把全书读完,借助简单的读书笔记,对书的概貎才有一个大致的轮廓。话说万历四十三年,天下承平已久,虽然水旱偏灾、流民载道,皇帝是不管的,他得意于太祖高皇帝创立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选人才,想起可能有漏选了的人,穷其一生也没入翰林院,于是着群臣到各府、州、县采访一年,收集已经死了的儒修们诗文、墓志、行状,经层层考核选拔,为这些死去的读书人放皇榜。榜分三甲,第一甲取前三名,第二甲取二十名,第三甲取三十二名。发榜后刘尚书在国子监隆重祭奠。(第五十六章、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这本书,讲的就是这榜上55名已故儒生的生平片段,那些片段足以反映这个人的学识、为人。当然,有些人的生平讲的详细,有的人讲的简略。

第一甲第三名杜仪即杜少卿,是全书着墨最多的人物。他乐善好施,把祖上留下家产渐渐地被送光、借光、骗光了,于是从天长县搬到南京,日子越过越拮据。但他还是不改本色,携夫人游山,千金散尽不眨眼,任世人如何讥谤,恬淡度日。他富有才情却淡泊功名,既不参加科举考试,官府找上门求他做官他装病推辞。对名利场中人他冷眼相待,对旧仆、孝老爱亲的人他倾囊相助。虽然有人非议他不会营生、有些傻气,但提到天长县杜少卿,多人称其豪杰。杜少卿这个人物,寄托了作者对读书人的最高梦想:有济世情怀,还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

第一甲第一名虞育德、第二名庄尚志,都有淡泊功名的想法。然虞育德因诚实报年龄而被嫌年老没入瀚林院,自我没有遗憾,回乡做博士。庄尚志因一蝎子作怪,顺坡下驴,还得钦赐玄武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三个生前对功名绕道走、或避之唯恐不及的人,死后还是被钦点第一甲前三名。皇帝的一厢情愿,不明白会不会让三位名儒不得安宁。

写的较多的,有特点且人品好的人有第二甲第十九名鲍文卿,为人忠厚本份,本一戏班经营人,对上不瞒,对下不欺,乐善好施。死后,被他以情营私营救过的王县令,为他写了一篇铭文,经考察榜上有名。第二甲第十二名、十三名娄琫、娄瓒兄弟俩,遍访名士,求贤若渴的样貌。也被假名士骗过,但不以为意,不改结交名士的初衷。写的较多的,有特点,有劣迹的人有第三甲第二十一名匡迵。本是一名事亲至孝的乡村好青年,后因孝而被县令资助进了名利科考场中,成了一个过河拆桥、见利忘义的小人。还有第三甲第三十名牛浦,穷小子爱读书本来可敬,可心眼长歪了,欺世盗名,做人阴损。可见鱼龙混杂徒有虚名者,古已有之。

着墨不多但很有特点的人有周进、范进、季遐年等人。前二人为进学营营半生,一个痛极生疯、一个乐极生疯,后如愿以偿,相互提携巴结。后一人恃才放旷、目中无人。只是写得一手好字,就认为当拖着泥泞的鞋子待在人家书房,被人请去写字还臭骂人一顿,写字要小和尚按着纸,稍不如意非骂即打。这些怪僻乖张的人都在死后皇榜高中了。还有一个另类女子沈琼枝,逃婚、卖字、闹公堂,押解回家途中,她的故事被船上遇见的两名妓女代替了,不知所终。因在南京卖字被杜少卿访问过,想有人替这个奇女子写过文章,于是,她被点在第三甲的第一名。

异常要提到的是严监生严致和,他不在榜上。其兄严致中即严大位,列第三甲第二十六名。在口口相传中,严监生致和是悭吝典型,临终前指着两根灯芯不能瞑目,直到夫人拔了一根灯芯才咽气。殊不知,他的兄长严大位欺占别人家的一头猪,遇讼又远避他乡,是严监生出钱平息乡怨。他夫人病重,两位大舅和夫人求他将妾赵氏扶正,夫人逝后,无意中发现夫人节省收藏的五百两银子,想同是节俭人,竟思郁成疾。他用夫人积存银子资助两位大舅去参加科考,而后病逝。其实他是一个念旧情、节俭的人,只是对自我吝啬。而他死后,其兄又要逼走赵氏夫人,霸其房屋。这个不良兄弟倒是死后榜上有名的,而严监生也被广泛歪解着,真让人叹息!

书中确实常常可见科场的局限、任人不贤,官场的腐败、徇私枉法。然都像杜少卿那样逍遥局外,为有限的济人掏空自我,这真的是儒修们的典范吗?徐加胜博士说过:中国读书人都有建功立业的志向。而修齐治平又是多少读书人梦想的道路。然而,学问与功名也许能够相互成就一时,难以相互兼得一世。至力于学问者功名有限,也就是施展的舞台有限;而能挣到功名者,难保初心,否则功名不保。常常不自觉地成为发展的牵制。一本《儒林外史》读下来,还是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阅读的过程中还常常感到,传统是多么奇怪的东西。坏的传统像魔咒一样难以摆脱。昔日儒林种种丑态,官场种种丑恶,到现今并未绝迹,遇见相宜的气候还会葳蕤自生光。而好的传统却像捧在手中的水,漏了再难收回。人心不古,一些淳厚的古风古俗倒丢的很快。像《儒林外史》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萍水相逢、你诉了苦衷,素不相识、我倾囊相助,此刻可能做得到?连老人倒在路上扶不扶都成了问题,漫天飞骗局,随处见设防。读书人牛布衣死在庙里,和尚装殓、厝棺、念经超度,念他可怜哭了一场又一场。杜少卿家老仆人逝世,他已是穷愁还倾力安葬也是哭了一场又一场。而今很多老人逝世真的成了喜丧,不但不见人哭,人们唱戏闹葬整得热闹又嗨。掩卷沉思,思古看今,不禁一声叹息!

古典小说中,如果人物头绪多了,就用一个榜理一理。如《水浒传》有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一百零八将排座次,《封神演义》中有个封神榜,据说《红楼梦》后有个情榜,《儒林外史》中有个功名榜。顺榜再思,草蛇灰线便明朗起来。这是我的一点读书方法。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分享通用3篇


作文已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在写作文时,可以静下来认真思考事物。写好一篇作文是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积累起来的。那作文怎么样写才能写出新意?于是,我们为你收集整理了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分享。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分享 篇1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旋律。

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呵斥。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换米。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户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在《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号让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其实他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

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名师点评:《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从作者所写的文章来看,说明作者已经对这部小说有了深刻的理解,从中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就像作者在结尾写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分享 篇2

我们身于浩瀚宇宙中,然而不过被圈于庭院一角的四方天空。当,有一天乘一艘风帆穿过狂风,越过山河,外面的风景最终乱了心神,迷了心智。不知,你是否看到一双清秀,透亮的双眼蒙上了灰雾,在黑暗中欲行欲远。后来细想缘由,这一切不过归结于静心二字。

终南山下,仍是那个一身粗布粗衣的少年, 手持一本翻的破烂的书,那便是对未来命运多舛的最好诠释,远处的牛驰骋着天地无限想象。可那个盘腿坐在石头上的少年王冕他难道也曾想过入朝做官,光宗耀祖一事吗?命运的交响曲奏着纷扰的音乐,淡然处之,不论朝廷怎样的请求,王冕他也只是保持内心最初的温柔,一如那童年时不愿折服于狂风的纸飞机,风越大,它越远,越高,最后落脚在自己心有所属的地方。后来,大人们曾说,静能生慧,他的一生,安静的过分,让自己的心悬于世界的高度之上。终了终了,还是离不了一杯黄土的命运,安静的长睡在世界的角落,这样的一生,默默无闻,羡煞的只是寻找静谧的我们。

茫茫大海上,滔天巨浪从远处袭来,冲上了岸边屹立的石礁,毫不留情,浪退却后,岸仍是岸,礁仍立在那里,岸边的贝壳却抓不住沙滩的挽留,随着浪奔向远方,亦不如说奔向黑暗。一如书中一开始心性纯良的匡超人,如果说我羡慕的是王冕的一生,匡超人未染尘世喧嚣的心性是我追求的。当,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的少年郎秉着初心,踏入官场,走上仕途的一刻,他的心再也不能宁静了,初心?追求?,那是什么,名利钱财,那才是他想要的。我们说书中人物的变化的罪因不过是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黑暗,是啊,可倘若像匡超人一样的人在喧嚣浮沉中,不能学会静心,坠落,沉沦不过尔尔。正如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人生态度是我,我们一起对未来的坚持。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当有一天,世界归于混沌,一切回归自然,不知你可否记起自己一颗宁静的心,不妨想想,那记忆中开满鲜花的羊肠小道,也许,它,就在那里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分享 篇3

有一本书,是明末科举制度的讽刺史诗,是封建文人群像的生动画卷,是培养鉴赏能力的文史资料,是教人修养品德的闻名之作。这本书就是我在暑假阅读过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创作的巨著,全书共五十六回。它主要描写了一些受到八股科举制度这种毒药毒害的儒生形象,讽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儒林外史》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而且被鲁迅先生评为“秉持公心,指摘时弊”。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范进是一个非常耀眼的角色。他穷尽大半辈子来考取功名,却因为考官才学不足,不识英才而而从未中举。这也代表了作者对当时无真才实学的考官的讽刺。而范进在五十四岁中举后又发了疯,昏昏沉沉、不省人事,被他的岳父打了一巴掌才清醒过来。我认为成功应该冷静、低调,失败时不应该气馁,而不是像范进那样抓狂,那样是毫无意义的。文章中还有一个细节:范进的岳父在范进中举之前总是大声呵斥他,而当他中了举人后居然一改往日的威风,对范进百加赞赏。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功成名就就等于有了一切。这是多么可悲啊!

在《儒林外史》中,我最讨厌的是牛浦郎。他本来爱读书是好事,可偏偏要偷钱来买书。而且还故意冒名顶替,假扮他人并骗了收留他的叔公。这虽然算不上大逆不道,却也是品行不正,总算遭了报应。我想: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坚决不做这些坑蒙拐骗的勾当,否则就会被人们疏远。

在《儒林外史》中,我最敬佩的是杜少卿这个人物,因为他不仅淡泊名利、慷慨大方,还尊重女性。杜少卿是一个才子,但是他在过分看重名利的当时是一个例外。有人让他去当官,他却装病推辞。有人觉得他傻,可是我觉得他的这种淡泊功名、傲视权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继承了他父亲亲近百姓、乐于助人的品质。因此,他虽然是世家子弟,有许多财产,却很少用在自己身上,大都用在接济穷人、振兴社会上:他送张俊民的儿子去应考、接济下马的王知县、给钱给杨裁缝葬母......这种品质即使在现在,也是难能可贵的!杜少卿还反对纳妾、尊重女性,这在当时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是破天荒的事。

《儒林外史》中还有许多人物,他们有的聪明伶俐,有的死板笨拙;有的品行优良,有的毫无修养;有的富甲一方,有的颠沛流离;有的淡泊名利,有的争夺功名......“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性格、品行各异,值得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儒林外史》不但让我学到了历史知识,还让我学到了受益终生的道德修养。建议大家也来读一读哟!(王康皓)

[读后感参考]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其一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读后感参考]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其一”,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本着尝试带着剖析经济的角度来赏析明清小说,一来可从与平时不同的角度来读小说,二来可加深对明清商业文化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而在《儒林外史》一书中,我则对士子文人的从商之路而有所感触。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绘明清儒林士子平常生活的一部著作,其既是中国社会封建晚期的文人士子的百象图,又是中国十八世纪前后江南士绅生活的风俗画卷。《儒林外史》描写的对象主要是文人士子,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探究得到丰富的商业文化内容。在过去的历史里,“重农抑商”一直是政府所为,而人们心目中“士农工商”,商为末枝的思想更是在人民心目中根深蒂固。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君子不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些古训则是荡然无存,文人学子纷纷走上上路,谋取暴利,在晋商当中更是形成了“重利途,甚于重名。子弟之佼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的风气,并蔓延全国。

至于这些从商的文人士子,在《儒林外史》中我们大致可以察觉到有这么三类,一是做盐商的:万雪斋、宋为富等人经营盐业,获利极厚,更以金钱结交权贵,仗势欺人;二是当典当的:毛二胡子狠毒抠门发家致富。而其中五河县的方乡绅则“开典当引盐”,成一方首富,以钱通神;而还有一类则是依附商家,做些事务养家糊口的,如周进即是当了一回记账,后来哭得死去活来才得了商人们凑的二百两得以进考场,最好取得了功名。

作者吴敬梓对这些从商的文人多以讥讽,将其作为“资性蠢愚,心术卑鄙,货利声色之外不知其他”的鄙夷对象,但其也对真正的儒商表有敬意,赞颂庄濯光、盖宽的重义轻利、善于经商而又不失士子之骨气。然而其最终却以惨淡收场,只得贫苦之命,这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只允许如万雪斋般厚颜无耻、毛二胡子般狠毒抠门才可发家致富、道德沦丧、风气败坏的痛心疾首。

商品经济繁荣,社会价值观改变,文人经商本无可厚非,然而不当唯利是务,丢失书生熟读圣贤之书而修得的士子之气。“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重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利之轻,是故功名而有成。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一尺之鉴也。如此则子孙功昌,身安而家肥矣。”牟利基于道义,这才是正确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君子所为。然则在《儒林外史》一书中的文人士子则是一个个都道德沦丧、唯利是图,君子之风荡然无存、市侩之气泛滥成灾,宋为富奢靡放纵“我们总商人家,一年至少要取七八个妾”;方乡绅贿赂权贵,欺压百姓;景兰江、支剑锋不学无术、装模作样;胡二爷吝啬至极,毫无半点文人之气。倘若能够多几个重义轻利的庄濯光,多几个轻财尚义的鲍文卿,“儒林”不备被贬低至此,文人的穷途末路或者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二)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儒林外史读后感(篇二)”,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儒林外史》所写主要是作者所处清初至清中叶儒林的生活,其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换言之,《儒林外史》首先是一部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其次才是为世人矫俗的讽刺之书。

作为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儒林外史》首重名流,中标明贤,末述四客,塑造了众多古代优秀读书人的形象。内文借写杜少卿、庄绍光、虞博士是辞征辟的,虽为征君而辞爵自乐和因贫而任的贤着典型,加以迟衡山、武书、虞华轩等一班正人,构成了《外史》所写儒林的中坚。这些人物形象都被寄托了作者的人格思想,那就是在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的恶浊风俗之下,为天下所难为,保持一种如王冕那样不为物役,不为俗累的嶔崎磊落的人格。

然而作者又深知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特别是当世风如江河日下之际,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消磨尽。落得只有市井中间,又出了几个奇人而这四奇人既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这大概也是作者晚年闭门种菜,偕佣保杂作时心境的写照,也是全书于世风日下无可奈何之际礼失而求野的象征,其中便有了悲慨的意味。

《儒林外史》以文行出处论人,却不以文和出处的形迹为重,而是以做人的根本行,也既是德行为首要标准。由此可见,《儒林外史》品评人物的标准并不是在是否科举,也不在要不要功名富贵,而是无论如何,总要讲求文行出处。尤其德行是要紧的。换而言之,文行出处尤其德行是全书正真关注的中心。前人所谓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和批评明朝举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书宗旨等看法,皆就其否定的方面立论,殊不知作者立意正大,恰是由一位匡太公道出,既道行是要紧的。

而这就容易使人误会其主旨在否定功名富贵,其实不然。《儒林外史》反对的,只是世人一见了功名富贵,便舍着性命去求他。所以《儒林外史》并无教人一定不科举,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贵的意思。它只是把功名富贵与性命相对比,把科举做官等荣身之路于文行出处相对比。强调性命即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主张把讲求文行出处,尤其是德行,作为人生立命的根本,时行时止,而决不为功名富贵和科举、征辟等所奴化、异化,成为没品行的人。作者也深知这是社会心理养成即人的教育问题,责任首在朝廷;又以为求治之道,首在复兴礼乐。而无奈自己力薄无法改变,只好借写书聊表慰藉。

[读后感分享] 《儒林外史》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读后感分享] 《儒林外史》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欢迎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为您带来帮助。

怀着平淡无奇的心情,读完了《儒林外史》的序言,说来说去,无非就是现实主义讽刺意味科举制度摧残人心,没有妖魔鬼怪,没有英雄儿女,索然无味的情节配上艰深晦涩的文字,名义上吹嘘一下这本书脍炙人口、含义深刻,实际上我还没读就觉得,这本书就是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在读完范进中举和临死前的严监生两部分内容后,我所谓的赏析就和网上、书籍上说的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范进中举,可喜可贺反而乐极生悲;而严监生家财万贯,临死前唯一的留恋竟是那两棵灯芯,吝啬鬼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们都被封建教育扭曲,灵魂受到了束缚,精神受到了迫害,可怜又可悲。

但当我静下来自己思考时,却觉得这种解析,作为答案,并非正解,读后感应是主观题,何时变成这种固守成规的客观题了?

范进的丑态被人诟病,可笑吗?不,一点也不好笑,很现实。活了大半辈子,寒窗苦读几十年。受尽了他人冷眼相待,突然一步登天,平步青云,从穷困潦倒走向锦衣玉食。终于出人头地,终于能不再受人欺压,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搁在一个压抑了大半生的人身上,怎能无动于衷?就因为这一时的放飞自我,就被说成心灵脆弱,就可以忽略他这么多年来的心理压力吗?家境的潦倒,岳父的冷漠,乡邻的鄙夷,二十多次落榜,一个人咬着牙坚持到胜利。这份恒心,毅力,不动如山,又有谁能做到呢?

严监生又怎么吝啬了呢?他对妻子王氏有情有义,对王氏两个兄弟出手阔绰,礼节周全体贴。在他那不争气的哥哥严贡生惹了官司时,本可袖手旁观的严监生主动承担责任,破财免灾,对于严贡生的一走了之,并未责备,甚至给他留了一份厚礼,明明家境富有,却日日粗茶淡饭,和他大鱼大肉、坐吃山空的兄长严贡生,谁更吝啬?吝啬是对他人苛刻,不是严格律己的贬义词。这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表现,何有吝啬之说!

范进的迂腐、虚伪、软弱卑微不可否认,严监生的胆小怕事,精打细算无可非议,但也不能因为如此,就片面的评论一个人的一生。书上的解析,网上的评论,都是些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像是一个数学公式一样套用在所有脍炙人口的书籍上。但当我静下来思考时,突然有种悲哀,为千篇一律而悲哀,这些赏析都流露着讽刺悲哀,暗含着这本书的核心主旨,我不禁有些后悔,后悔没有自己思考便看了文章主旨,就像是忍不住偷看了数学答案,即使依靠自己写出计算过程,仍是感受不到收获,我也有些好奇,好奇如果自己没有看前言,能否看出这本书的主旨。那么多人的赏析中,又能有多少人能自己得出结论呢?

对于《儒林外史》的种种因果,读第一遍觉得又臭又长,再读第二遍时觉得有些意思,在读第三遍时,我就觉得回味无穷了。其实读书的感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法做到十全十美,但可以独一无二,仔细得读,反复得读,读书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自己得出的结论才是真正的收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