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作文:关于中国精神颂读后感模板

发表时间:2022-12-04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面对这些问题,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作文:关于中国精神颂读后感模板”,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中国精神颂读后感

老师今天发了一本名叫《中国精神颂》这本书,我带着什么叫中国精神的疑问迫不及待打开这本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合上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陈晓松、林浩、马鹏飞他们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

年仅15岁的陈晓松漂洋过海,前往大洋坡岸的美国读书,他的行为感染了许多中国人。他不懈努力的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他开了一个“中国人俱乐部”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中国话,介绍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介绍中国建设的丰硕成果,他希望无论在哪里,中国人都要以祖国为荣,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时刻不忘为国争光。zuOWEN101.CoM

xx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一个年仅9岁的小林浩,在生死关头,顾不上自己的伤痛,多次冒险救同学。当有人问他你当时怎么会想到救人呢?他的回答是:因为我是班长,他的这句回答让身为班长的我跟小林浩相比,真是觉得自己很渺小,很惭愧。

小小年纪的马鹏飞是家里的“顶梁柱”不仅家境贫寒,还要照顾生了重病的奶奶,但他都没有放松学习,成绩依然不错,面对困难也不轻易放弃。

今后,我会以他们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做个有勇气面对困难和自强不息的人。

精选阅读

[读后感模板]西风颂读书心得简单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读后感模板]西风颂读书心得简单”,欢迎阅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含蕴深刻的写景名篇。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抒写了秋之生命的呼吸狂暴的西风,创造出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的鲜明的西风形象。感情真挚磅,格调高昂激越。

雪莱自己说:构思和基本写成这首诗,是在佛罗伦萨阿诺河岸的一个树林里,当日气温和煦,清新,而这场暴风正集聚水气,倾泻下秋雨。如我所预料,在日落时分,狂风大作,雨雹如注,伴随了西萨尔滨地区特有的那种壮观的雷电。由此,可以知道,那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是诗人亲自感受过的,正因为如此,诗人笔下的西风才如此真实、壮观!

诗作共分五大部分。前三部分主要从正面直接描绘西风,写它给大地、天空、海洋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后两部分主要抒写诗人由此而产生的情感。

第一部分,以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领起,既为全诗定下一个激昂的调子,又以速描式的笔法几笔勾画出西风的精神风貌。接下去以四节的篇幅描写西风对大地的冲击: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希望的种子被你送吹到冬床上,只等春天到来,昏醒的一切从梦中惊起,漫山遍野,将是姹紫嫣红,芳香扑鼻!诗人最后以不羁的精灵啊,你无处不行/破坏者兼保护者总束第一部分,为西风的形象再次描上浓浓的一笔。

第二部分,诗人转换视点,转写西风吹卷下天空的变化:天空因为你而喧哗;流云像大地的碎叶一样被撕扯,有如狂女的头发,在你青色的气浪上到处垂挂,从至高的天顶一直到漠漠的天涯;你又把蒸气凝聚,如此坚实浩大,使夜厦的顶盖承受着你的全部重压,最终在厦顶轰然爆炸黑雨、电火和冰雹一齐迸发!

第三部分,转写海洋。地中海万顷碧波,正沉醉于往日的风景如画和香气弥漫,你一下把它的美梦吹断;大西洋为你让路,劈裂成波的峡谷,浪的深渊;那海底的苔花泥藻一个个惊慌失措,吓得打颤!

诗人以豪迈奔放的激情,任想象自由地驰骋,以三大部分15节诗的篇幅,诉诸于多种感官抒写出了西风的狂暴、迅疾、无所畏惧。赞美他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残枝败叶,赞美他以磅之气驱散空中的流云,召来冰雹、大雨和闪电,为黑暗的世界唱出葬歌;赞美他把大海唤醒,掀起汹涌的海浪,震撼海底的花草树木。他是破坏者,同时又是保护者,他到处播种生命的种子,催促万紫千红春的到来。

这是自然的风暴,也是革命的风暴!诗人预言了自然的风暴,也预言了革命的风暴!由此,诗的最后两部分抒发了诗人的革命豪情,由自然之景描写转入抒发感情。

诗作的第四部分,诗人以唉,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领起,连用几个假设,表达出诗人对现实、对自己的不满,我跌在生活底荆棘上,我流血了;这种岁月的重轭所制伏的生命/原是和你一样的:骄傲、轻捷而不驯。这脱口而出的诗句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心声!

第五部分在意义上延承第四部分,又有一些递进。因为对现实、对自己不满,所以诗人便祈求西风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吧!给予我狂暴的精神!让我们合一!吹起我枯死的思想,并把我的预言向世界传送: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诗作在诗人对革命与未来美好的展望中戛然而止,读罢令人卓立风发,倍受鼓舞!

在写作上,诗作以象征手法见长。狂暴的西风既是自然界的风,更是革命的风暴,诗人明写自然之风,本意却在呼唤、盼望革命的风暴,象征手法使西风这一意象更加饱满而意蕴深刻。此外,诗作各部分重复哦,你听,重章复唱,既为了引起读者的参与,又使作品表现出一种跳动的节奏感、韵律感!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1000字8篇


书籍是我们跨越时空与作者交谈的手段,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作品是什么呢?为此,高分作文网的编辑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中国精神的读后感》,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篇1】

坦白说,看完大名鼎鼎的晚清大学者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之后,我很有些失望,我失望于这位享誉世界的文人学者,并没有多么高深和高明的见解,不可否认辜鸿铭先生的学识是渊博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也算是出色的,但对于一位学者而言,最最重要的是思想,看了他1915年所写的《中国人的精神》,我深感失望,因为辜鸿铭先生的思想依然是两千年前儒家文化的那套思想,我觉得有些悲凉。

《中国人的精神》是一本杂文合集,或者准确一点说算是论文合集,包括了《中国人的精神》、《中国的女人》、《中国的语言》、《约翰·史密斯在中国》、《大汉学家》、《论汉学一》、《论汉学二》、《暴民崇拜及战争的出路》共八篇文章,在辜鸿铭先生的眼中,中国人的精神可以用温文尔雅来形容、也可以用利他精神来形容、还可以用良民宗教来概括。但其核心就是两条,忠君和孝亲。仁、义、礼都是围绕着“忠”和“孝”来展开的。也许在百年前之世界,对于西方人而言,他们看到了辜鸿铭先生的文章,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集体主义或者说家国文化,但如果用现代的阳光和进步的思想,可以说辜鸿铭先生完全被儒学给毒害了。如果论中国人的精神,我以为不能用“忠”和“孝”来诠释,或者换一种说法,“忠”、“孝”是不能够完整准确的界定中国人之精神的。如果论中国人之精神,我认为“重集体而轻个人”可以算是比较准确概况表述。历史学已经告诉我们,中国历代王朝更迭,绝对不是“忠”、“孝”两字形成的。同时还有更深入的一点,虽然统治阶级一直用儒学来传播中国文化,但老庄的道家文化、墨子和管子等人的思想从来都没有在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中消失。“兼容并包”可谓之中国文化的精神。

在辜鸿铭的文章《中国的女人》中,三从(从父、从夫、从子)依然被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视为理所当然之事,而且还用了一大堆废话和假话来为纳妾这种落后文化辩护。客观说,我看完这篇《中国的女人》之后,对辜鸿铭先生大大的失望了,我没有想到一位接受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学者,居然能够厚着脸皮昧着良心为中国落后的纳妾文化和歧视妇女文化辩护。

诚然,对于中国的文化,以及中国人之精神,我们应该要有该有的自信和自爱,但自信和自爱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清楚,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精神,都是不可能完美无瑕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对妇女的不尊重,这是我们需要客观承认的事实,可惜辜鸿铭先生并没有客观的审视自己的文化。

自信本没有错,但自信过了头就变成了自负和自大,对于一位学者而言,自负和自大也就没有了进步的动力。

当然,在100多年前,不可否认辜鸿铭先生对中国文化传播向世界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但这不能弥补其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所犯下的错误。

如果有读者看了《中国人的精神》,希望不要被辜鸿铭的错误之思想所影响。

不过如此而已罢了!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篇2】

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理想”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柔、腼腆、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十分钦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量。但是,论及其中内容,我却无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国的妇女》一文,让我忍不住在此反驳。

文中用大量篇幅围绕中国纳妾这一现象进行讨论,认为纳妾并不与夫妻之爱冲突,也并不会影响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种促进。男性对妻子的保护与爱,就体现在让妻子免受妾的责骂、侮辱。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没有纳妾,也就不会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个女子辱骂甚至夺位的可能性,又何来保护一说?如此爱护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作者认同纳妾——接纳另一个女人与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会令人生气的、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却通过“忘我教”这样一种看似高尚的赞赏,武断的认为中国女性因无私而不会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会与自己的丈夫大闹——就这样用一个“高帽子”把纳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道德绑架”,是对纳妾这一劣习的狡辩。在做出女性属于“无私教”的时候,已经将男女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让女性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压力,稍有反抗,便会被加上莫须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无奈低头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纳妾一事——这样乖顺的行动,又强化了人们对“无私教”的认可,恶性循环下,纳妾一事最终成了全社会认可的合理的行为。“道德绑架”下,可怜的女性也只能无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评了弹着钢琴唱着歌、出入社会的女性,他坚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顾家庭。我很认同家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照顾好家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这样的美德必须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是被时代所迫、被社会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顾家庭,操心每日饮食起居,这便不能称作美德了。何况,将女性捆绑于家庭之中也会造成男性被捆绑于社会之中,个人兴趣被压抑,不能遵从自身意愿的生活,总会带来烦恼和矛盾。

每个人依据个人意愿而各在其位,对于提高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不过,对于一个生活在清末的老先生来说,儒家文化熏陶下写作而成的文章,有一些我们现代人不能认可的观点是情有可原的。本书的价值,也并不在于将其中观念照搬至当今社会,恢复所谓“中国真正的文明”。为晚清之后的中国挽回文化尊严,这才是我们应当从中学习的——用我们的文字,在现代社会,消除西方对我国的偏见,塑造文化中国的形象。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篇3】

翻开那泛着清香的书页,我兴致勃勃地看起了《中国读本》这本书。

《中国读本》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十分精彩,我才看了几页,就对它爱不释手了。

这本书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内容丰富,引人入胜。一共有十二个章节,详尽地介绍了中华民族这个幅员辽阔的家园,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对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在明清之际开始落后,遭受外国列强的浸侮。到了二十世纪,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才得到了解放。读了这本书,使我对中国这个大家庭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传统美德和优良的文化遗产而骄傲,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自豪。

同时,这本书还告诉我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一个国家落后就要受人欺负,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受人尊敬。中国这么一个文明古国,在近代由于闭关自守,生产力落后,先后受到八国联军得欺负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浸略,全国人民吃尽了苦头。有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使战士们打败了浸略者,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放下这本书,我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静,回想过去,展望未来,我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明天充满了希望。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取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篇4】

中国精神颂读后感

老师今天发了一本名叫《中国精神颂》这本书,我带着什么叫中国精神的疑问迫不及待打开这本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合上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陈晓松、林浩、马鹏飞他们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

年仅15岁的陈晓松漂洋过海,前往大洋坡岸的美国读书,他的行为感染了许多中国人。他不懈努力的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他开了一个“中国人俱乐部”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中国话,介绍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介绍中国建设的丰硕成果,他希望无论在哪里,中国人都要以祖国为荣,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时刻不忘为国争光。

xx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一个年仅9岁的小林浩,在生死关头,顾不上自己的伤痛,多次冒险救同学。当有人问他你当时怎么会想到救人呢?他的回答是:因为我是班长,他的这句回答让身为班长的我跟小林浩相比,真是觉得自己很渺小,很惭愧。

小小年纪的马鹏飞是家里的“顶梁柱”不仅家境贫寒,还要照顾生了重病的奶奶,但他都没有放松学习,成绩依然不错,面对困难也不轻易放弃。

今后,我会以他们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做个有勇气面对困难和自强不息的人。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篇5】

近日用零碎的时间读完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其中的内容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的作者辜鸿铭先生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可见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书中,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他认为中国人是特别讲礼貌的人。真正的礼貌的本质是考虑别人的感受。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虑别人的感受。中国人的礼貌,虽然没有日本人的礼貌那样周全,却让人舒服,因为它是,正如法国人完美表达的那样,是心灵的礼貌。相反,日本人的礼貌虽然周全,却不那么让人舒服,它可以说是一种排练过的礼貌--类似于戏剧作品中用心学习的礼貌。这与直接来自心灵的、自发的礼貌不同。事实上,日本的礼貌好像没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礼貌的中国人的礼貌有一种芳香,来自心灵的名贵油膏的香味。

他还论述了中文的问题。汉语口语的容易根源在于它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语言。它是一种没有语格,没有时态,没有规则与不规则动词的语言。事实上,也不存在语法或其他任何规则。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口语本身并不是一种很难的语言。但是对于那些来到中国的受过教育的欧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来说,即使是汉语口语也是一种很难的语言。他认为汉语口语是一种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语言;事实上它是小孩的语言。当那些有学问的汉学家坚持说汉语是如此之难时,欧洲小孩学习汉语口语却是如此的容易。因此他认为学习汉语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孩,你将不仅进入天堂之门,而且也能学好汉语了。

然而书中有一些观点我不太赞同。例如纳妾制和维护三寸金莲。但书中的主旨精髓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到底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那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回答的。此书通过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女人,中国语言,约翰在中国,一个大汉学家,中国学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人的精神。辜老先生通过许多例子和对比深入剖析了中国人的精神。我觉得中国人的谦虚是最可贵的并需要延续下去的,中国人的精神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借鉴别人的好的地方,中华民族才能发扬光大,而不再出现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人欺凌的状况。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认为要借鉴书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个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的人。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篇6】

前几日看了《中国精神读本》,这样的感觉尤为强烈了。那后,仿佛有一股气充溢在心,满满的,向上的要托起我。这该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呀。但这也就是《中国精神读本》带给我的。

事实上,《中国精神读本》系统深入、生动活泼地诠释了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融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该书汇编了大量的历史故事,有丰满的故事情节;有古今,有详略;分章节,逻辑清晰;所选故事具有时代性、典范性。最重要的是,整书都有传递出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精神实质。历史的年轮无情地碾过纷纷乱乱的岁月,不管其中历经了多少朝代的更替,遭受了多少次外来文明的入侵,又发生了多少的文化变革。但,有些东西是未曾改变的,那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像丰碑般屹立。

有太多的事和人无法让我们忘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积淀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悲悯天下的襟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情谊深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智慧,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与耐苦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的关怀与情义。这些,永远激荡我们心。如果,历史是一条长河,不停歇的奔流,那伫立在岸边的伟岸山峰就是这些铭刻于时间岁月的精神,从不褪色。不管河流要淌到多远,永远都可以看到这高耸入云的峻岭,那么高,足以让我们仰视一生一世。

但是,这些传承了上千年的民族精神并不只是用来仰望的,不是么?

如果,风筝飞得太高,线就容易断的。如果,想法再美,却没有表现在画布上,是无人知晓的。如果,害怕追寻,那即便山峰再矮,也是到不了顶峰的。况乎,我们这些后人,是如此遥远的仰望那些苍空的明星!

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当下的社会有太多的浮躁与不安,有太多的轻浮,有太多的功利。甚至,忘了捧一本书,好好品一品。自然,社会是在发展进步的,这是规律,无人能逆转。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整个世界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剧了彼此的竞争。这个世界,就像膨胀的上满润滑剂的齿轮,飞速的转动,带着进步的成果。没有人会否认,社会的快速发展正前所未有的改变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村,我们也为此呐喊着、欢呼着。能享受其中,这本身就该是多大的一份荣耀啊!可是,没有人会想,我们的身子在不断奔跑,加速前行,那我们的心呢,我们的心灵是否跟上了身体的节奏,是否还可以自如的控制身体。我想,大概是不能了,至少,我们的这种能力在弱化着。我们忘了自己是谁,忘了那些给我们精神粮食的山山水水,我们渐渐迷失在水泥森林里,一味的埋头赶路,忘了停下来,等等心灵的脚步。

问问自己吧,你是否还有一份心境,在夜深人静时捧一本书,一盏灯,一个人,静静的,没有目的,没有功利。不是担忧人际而看《人性的弱点》,不是为了明日的早餐而看食谱,只是追寻内心的宁静。我们还能不亦说乎吗,当朋友来访?我们可能想到的是今晚的加班薪酬,可能想到的是这位朋友是否有事相求我们还能沉下心来吗,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研究?我们总是在吟唱着,泱泱大国,硕长的历史无法养育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我们总是在反复咀嚼钱学森之问,却忘了潜下水去,积跬步,至千里。社会化的步伐那么快,快有些让人接不上节拍。新闻媒介的发达,让更多的贪污腐-败曝光于社会大众下。并不是否认过往的历史没有贪腐之官吏,而是,我们还有多少官员闵怀一颗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胸怀。既然,社会在进步,那我们的心是否也该同步?这个社会太赶,太多的快餐形式。快餐文学正一步步蚕食我们的精神世界。没有营养的食品,只会是负担,像豆腐,承受不了思想的重量,甚至影响我们的发育。我们这个世界强调效率,重视回报,你争我赶,停不下来了。物欲横流,社会都是在追寻利益的最大化,何乎人。我们总是关注于应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忘了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万物总是双向的,人本身亦是。人不仅仅只是一张面孔,还有肉躯包裹下的灵魂。没有了灵魂的躯体,风一吹也就飘走了。没有了坚定信仰的内心,又如何自如坚强面对纷扰世界,淡淡的一场雨也就身患重病了。没有了心灵的支撑,又如何有力量一路走下去,流水一冲也就散了。那没有精神实质的富人,是病态的。再更进一步,个人精神世界的缺失,不也就是这个社会精神世界的缺失么?

不错,我们要进步,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需要在当下前行的境遇下积极寻求解决当下问题的方法。也的确,社会上还有许多是值得赞扬的、肯定的,暴露的问题只是其中一面。但,在太多的赞颂与歌舞升平中,多一份理性的自省与反思,给这个社会降降温,多几份设问,多几个角度,有何不可。不要忘了,我们是谁,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内心的力量可从何处来。我们前行的身躯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没有支撑点。当我们有些迷茫时,就朔流而上吧,仰望那历史长河畔高耸的伟岸山峦,他们会给你答案。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篇7】

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此书,我看了前面三部分: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字里行间透露的作为中国人的名族自豪感,很多精神也的确是我们国人所拥有的。但是辜先生的部分解说也有偏颇,但是在那个时代来说,辜老先生对东方文明的宣传实在是功不可没无可厚非的。此书中表达的和描述的中国人是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当然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还需要我们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篇8】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中间两章为补充:被视为权威的一些外国人,他们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语言的。

对于欧洲的美国,也包括日本和中国,今日向往自由的人们,获得自由的唯一办法:循规蹈矩;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这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真正或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贞洁的,是羞涩腼腆而又廉耻的,是轻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优雅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国女性的观念。真正的中国妇女。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了万物的生命,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最后是一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可以证明中国文明的价值,学习中国文明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

歌德说:世界上有两种和平的力量:正义和礼法。教导欧洲人爱正义,做公正的人,做正确的事,孔子在四书五经中写道:爱正义,做公正的人,做正确的事------但要合乎礼法。即做守礼的好人

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敌人:我们的自私和懦弱结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有所图。只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每一个人首先都不要考虑利益、私利-----即有所图,而是考虑正义。因此我们首先要制止重商主义精神,制止懦弱和自私,首先想到正义而不是利益,要有勇气抗拒大众。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他们的重商主义精神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敌人。

西风颂读后感汇编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面对这些问题,小编为大家收集了“西风颂读后感汇编”,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风颂读后感 篇1

《白马啸西风》读后感1000字:

昨天在什么教育大会上我就猝不及防地看完了《白马啸西风》,我应该是第二次看了的,第一次应该是我初中沉迷于金庸武侠小说的时候看的,那个时候沉迷于打打杀杀这部剧看的潦草也就记得最后那一句,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不喜欢。当时就觉得,这个小说好短啊,里面人也好少,我竟然还都记得名字,人也没有混乱掉,也不武侠,最后一句话应该是很酷很酷的。

我是难得会读二遍书的人,这次读二遍就单因为不记得读完过一遍。

故事里,李文秀她放弃对抗住男主父亲的不同意,并没有坚持和男主在一起,虽然上帝视角看的我觉得她真的是很爱男主的,她做了偶像剧女主都会做的事情,她放手了撮合男主和女二在一起了,因为她拿的不是偶像剧女主的剧本,她就真的如愿了,男主和女二带着所有人的祝福快快乐乐在一起了,就像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一样。经历很多事情之后,她回到了中原,回到了江南,但也只能说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不喜欢。

我觉得结局是悲剧的,故事最后,女主没了男主的爱,含泪吃男主和女二的狗粮,可能真的没人比她还惨了,但我看的却迷之心安,可能因为我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吧。就像我小时候听白雪公主、灰姑娘的故事,结局总就总告诉我说,王子和公主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了,我就很不爽,我就死活不信他们在一起不吵架不打架,没有什么七年之痒、小三诱惑出轨和劈腿、恶婆婆刁难和全家族反对什么的,每次我就都会追问之后呢?之后呢?这故事一定没完。就像金粉世家如果就停在22集金燕西和冷清秋结婚就大结局我想也不会喜欢这部剧的,对我来说,可能最真实的结局就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吧,啊,我可真是个恶毒的人啊。

不知道是年龄大了还是怎么了,我就越发觉得自己拿的就根本不是偶像剧女主的剧本,没什么条件任性,没什么条件不去争取,不去坚持,坚持了都很可能不成功,不坚持就更是炮灰的,这里面女主很爱男主,但是她放弃了,亲手把男主推向女二,男主也很真实了,没有像何以琛一样苦等七年洁身自好,没有像f君那样心心念念好多年,多年之后物是人非仍然还有当年那份情愫。就觉得这个剧情真实的让人想哭,现在就越觉得人不作死都会死,更何况不断去作死,没有光环加持的人生其实就是很难的。

话说女主和养她的计爷爷是不是也有点点感情线啊,那这岂不就是养成了,太罪过了,罪过罪过,我还是当成普通的亲情看待吧,但是我真的觉得金庸在暗示有感情线的。

我觉得我写的好不好啊,没有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没关系,我开心就好,以后会写的越来越好的。

西风颂读后感 篇2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西风颂中脍炙人口的名言,被几代革命人作为座右铭。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我对雪莱诗选中《西风颂》这首诗歌,感触颇深。作者以激昂的语调描述了西风的形象,从而将西风塑造为一个敢于打破旧世界,追求新世界的代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雪莱曾自己说过:构思和基本写成这首诗,是在佛罗伦萨诺河岸的一个树木里,当时天气温和、清新,而这场暴风正集聚水气,倾斜下秋雨。如我所料,在日落时分,狂风大作,雨雹如注,伴随着西萨滨地区特有的那种壮观的闪电、雷声。由此可以知道,那狂暴、雷雨交加的西风,是生命的呼吸、是诗人的感受,体验过的。正因为如此,诗人笔墨下的西风才如此的真实、壮观!读到这里,真有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诗作共分为三大部分,主要从正面直接描写西风,写它给大地、天空、海洋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后两部分主要抒写诗人由此而产生的情感。

在经历了严冬的历练之后,人会变得更加有韧性,这自然是冬天的严寒带给我们的考验。也可以说,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馈赠,让我们有机会体会到人生的另外一个侧面的样子,以免我们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找不到方向。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让我们再一次细细品味这句:冬天来了,春来还会远吗?是啊!一切都要有一个好的目标和希望,人类才能进步、向前。

西风颂读后感 篇3

《西风胡杨》因为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较生涩,有些词句难以理解。害怕讲得越详细,孩子们越糊涂,所以在课前我总是提醒自己:简单点。

我先让孩子们在家预习,自学生字,借助《词句手册》理解词意。第一课时,先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词语,上黑板听写,指导笔顺,齐读生字词语。接着朗读课文,孩子们很喜欢分段朗读课文,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选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让孩子们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接着全班同学自由朗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课时是让孩子们了解胡杨的特点。(赞胡杨的段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深入体会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我先让他们默读这三个自然段,说说自己的体会,再分别请了三个好学生做示范朗读。他们朗读功夫也很不错,声情并茂,当我毫不吝啬得加以表扬时,同学们向他们投来羡慕的目光。

当特别要求孩子们读出胡杨的美丽、无私、坚韧、悲壮时,他们果然没让我失望。我相信这一亿三千万年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已昂然挺立在他们心间,此刻他们已忘却牡丹的华贵,桃花的艳美,展现在眼前的是摧肝裂胆的风沙,是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杨!再分组、分男女朗读,读出了作者对胡杨的赞美之情。

我担心的是第三课时。(理解忧胡杨和护胡杨的段落,句子深奥难懂。)果然不出我的所料,让孩子们仔细品读排比句,当我问排比句的作用时,很遗憾,没有一个学生说对。于是我告诉他们,排比句的作用是:增强文章气势。接着带他们反复地朗读这些句子,读出作者呼吁人们要爱护胡杨,保护环境的情感。

课后感触最深的是:多读。读能引领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走进我们未曾到过的境地。以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读,读重点段落的重点句,指导学生朗读,有感情地与学生一起朗读!

西风颂读后感 篇4

当我仔仔细细的品尝完这一课时,我陷进了沉思中,为什么会这样,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大自然,我替胡杨悲伤,更替大自然心酸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很复杂,是愤怒,是感动,是悲伤

《西风胡杨》长在新疆塔里木的世界第二大沙漠边缘,那是世界第一大胡杨林。胡杨,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屏障。胡杨,是大自然留下的宝藏。胡杨的精神令人难以忘怀,它竟然生活在零下四十摄氏度和零上四十摄氏度下,就连人类都无法接受,动植物也会屈服!但你们确应是在这环境下能够生存。就连水分都不靠人类,自己活得。每当沙漠中大灾难悄悄降临时,你总是默默的保护人类。却没有人赞扬你们,但你们却不计较,你们把一切浮华生命都让给了少从及时的奇花异草们,不再计较,默默的做着贡献。

而现在,人们的欲望开始慢慢的变大,不断地造坝围垦开发,导致河水急剧减少。你们没有了水,就等于没有了生的希望。

我祈求胡杨再坚持一下,哪怕是几十年,我祈求人类不再破坏大自然。

我呼吁大家,一定要保护环境,不要再破坏环境了这样的话,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激励!

西风颂读后感 篇5

岁月如常,只是人走茶凉,那一枝落梅,终究化成了岁月里温浅的伤。

佳期如梦,只是因果有缘,那过往红尘,终究也只在佳期的阡陌上遗忘。

纳兰容若,出身在权倾朝野的纳兰世家,原本可以过着寻常富贵人家的逍遥生活,却偏偏坠入了与他的清绝孤傲不相符的红尘世界。有人说,他才高八斗,有人说,他风流多情,他是那个朝代最绚丽的存在,却用一生的时间空做了一场虚度无垠的梦。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他这一生,沿着宿命的轨迹,整整三十年。

他是多情男儿,把最纯的爱恋给了青梅表妹,把最真的厮守给了爱妻意梅,把最美的邂逅给了至爱沈宛。他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如水的禅心,他行走至哪里,哪里有素淡如莲的情怀,作者把他喻为曹寅笔下的贾宝玉,像,也不像。宝玉一生只有一个人,便是林黛玉,而容若呢?他给得起青梅表妹初见,却给不起她长久的幸福,他给得起爱妻意梅三年的恩爱相守,却最终生死相离,依然是负了她,他给得起沈宛款款深情,却无法与她相伴。他的一生终究是孤独的,因这三个女子走进了他的心里,却无法长久融入他的生命,他心里的忧伤与惆怅,思念与彷徨,夹杂在一更风雨一更愁中,成为化不开的心殇。

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一切归于从前,他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开始这一生的挣扎?

他是风华才子,短短三十载遗留下许多诗篇,清丽温婉的词藻,勾勒描摹着他的生命。他的一生犹如逆旅,愈是走得远,就愈是走得艰难。他的纳兰家的长子,从小被父亲纳兰明珠捧在掌心,从远近闻名的神童到年纪轻轻的举人,他这一路走得一帆风顺,没有坎坷,也没有牵绊,如果不是掉进了疾病与情感的漩涡,他的成就势必不单单只在诗书文学之上。他自负才华,文韬武略无所不及,却当了整整九年的御前侍卫,他不甘满腹才华却不被当朝皇帝康熙所重用,他不甘美名其曰御前侍卫实则只是听人差遣而不得志,可是他又能如何,帝王的心思岂非他能够揣测,他的一生,沿着特定的轨迹行走,他信佛,于是佛便安排给他素淡如莲的一生,他也曾向往过着山水风情的生活,寻一个同他一样淡然若素的女子,携几个知己好友,过着天上人间的生活,可他知道他不能,他有父母,有庞大的纳兰家族,尘世的一切,他终究无法抛下。

一生若只如初见,如果一切归于从前,他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开始这一生的沉浮?

他三十一岁的生命,终究湮灭在康熙王朝,寒疾发作,沈宛能为他暖得了身子,却暖不了心。

容若合上眼,气息逐渐微弱,他本佛前的一朵金莲,生死只为赎命,此时,他不留恋,也不后悔,这一生,有三个女子为他厮守,有倾心的诗词为他徜徉,已然足够。他的一生,繁华似锦,却比不上一枝素梅绚烂。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京城金碧堂皇,江南烟雨薄纱轻笼,他这一生,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落满白梅的深冬,只为着年月这一场盛大的宿醉。

西风颂读后感 篇6

《西风颂》是秋天的歌,是时代的声音。19世纪初叶,科学社会主义还没有诞生,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还处在自发阶段,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反动势力还很强大,神圣同盟的魔影正在到处游荡着。大地还没有苏醒,寒冬还在后头。所以,《西风颂》不免带有婉转而忧愁的调子。但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雪莱对革命前途和人类命运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他坚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光明必定代替黑暗。从总的倾向来看,《西风颂》的旋律又是猛烈、刚强的。诗人以天才的预言家的姿态向全世界大声宣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西风颂》是欧洲诗歌史上的艺术珍品。全诗共五节,由五首十四行诗组成。从形式上看,五个小节格律完整,可以独立成篇。从内容来看,它们又熔为一体,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第一节描写西风扫除林中残叶,吹送生命的种籽。第二节描写西风搅动天上的浓云密雾,呼唤着暴雨雷电的到来。第三节描写西风掀起大海的汹涌波涛,摧毁海底花树。三节诗三个意境,诗人幻想的翅膀飞翔在树林、天空和大海之间,飞翔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形象鲜明,想象丰富,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歌唱西风扫除腐朽、鼓舞新生的强大威力。从第四节开始,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描写西风的气势转向直抒诗人的胸臆,抒发诗人对西风的热爱和向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中心思想仍然是歌唱西风。因此,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主题集中,是《西风颂》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

其次,《西风颂》采用的是象征手法,整首诗从头至尾环绕着秋天的西风作文章,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没有脱离这个特定的描写对象,没有使用过一句政治术语和革命口号。然而读了这首短诗以后,我们却深深感受到,雪莱在歌唱西风,又不完全是歌唱西风,诗人实质上是通过歌唱西风来歌唱革命。诗中的西风、残叶、种籽、流云、暴雨雷电、大海波涛、海底花树等等,都不过是象征性的东西,它们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大自然风云激荡的动人景色,乃是人间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的象征性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风颂》不是风景诗,而是政治抒情诗,它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描写革命,但整首诗都是在反映革命。尤其是结尾脍炙人口的诗句,既概括了自然现象,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指出了革命斗争经过艰难曲折走向胜利的光明前景,寓意深远,余味无穷,一百多年来成了人们广泛传诵的名言警句。

西风颂读后感 篇7

最近,我读了潘岳的《西风胡杨》,十分难忘。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胡杨是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古老树种,作者以充满激情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可贵品质,同时也对它的命运深深同情。

在文章中,我最难忘的还是胡杨被成为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是的,胡杨是悲壮的,它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它们生前为保卫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枝桠奇屈的身躯仍然坚定地挺立着。它们每天只能和自己说话,在寒冷的夜晚独自哭泣。

但,我想,胡杨自己一定不这么想。它们白天在阳光下挺立,面对瀚海风沙,风吹过它们的叶子,那哗哗作响的叶片告诉沙漠,那是它们无惧的放声大笑。它们在月夜里伫立,悄悄地叹息,它们的思念犹如它们的根,恨不能长至万里,回到中原的怀抱。但它们知道,它们不能移动毫厘,因为它们的身后,是亲人的甜梦好觉。它们甚至在死后仍要挺立着身躯,那是因为要挡住风沙,为了和风沙抵抗把生命留在了沙漠中。他们后悔吗?不!永不后悔!为了它们心中的那个信念,它们坚持着、坚守着、坚定着,哪怕孤独百年、千年甚至万年。就像诗人描写中的那样: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你听到了吗?胡杨对上苍的回答,犹如一曲亘古的绝唱,久久的在这片沙漠中回响

热搜读后感: 关于爱国精神的读书心得范文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搜读后感: 关于爱国精神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今天我在看书时,看见了两篇热爱祖国的故事:《狱中写就可爱的中国》、《为救国而读书》。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革命志士方志敏和数学家苏步青。

《狱中写就可爱的中国》写了方志敏为了严守党的机密,经历了种种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最后被残忍的敌人所杀害。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坚定不移的爱国情。

《为救国而读书》讲苏步青通过数学杨老师的教导,改变人生观,抱有大志需对国有贡献,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我爱他的那句座右铭: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更爱他对祖国的忠心耿耿。

祖国妈妈!我来了!张开双臂,来拥抱一个新时代,不论我生在何处,我都用自己的赤忱,来汇报身我养我的祖国妈妈!

因为我是龙的传人,祖国的接班人!

[读后感模板](作文)罗马精神读后感(一篇)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后感模板](作文)罗马精神读后感(一篇)”,敬请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罗马精神》:“物质发展超越了人类发展;黑暗攫取欧洲,古典时代落幕。“——题记

雪莱曾说:“我们都是希腊人。”

我想说:“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活成了罗马人,罗马继承了希腊的遗产,却抛弃了其中的精髓。”

马克·安东尼、恺撒、庞培……这些名字代表了罗马最伟大、最辉煌的一页,但是在西塞罗给阿提喀的信中,他们褪去了耀眼的光芒,罗马的另一面由此呈现……

“人们将会看到,这些信件戳穿了气球;富丽堂皇终不免一朝坍塌。他们这些最高贵的罗马人,与我们在舞台上常见的大人物毫无相似之处。”——《罗马精神》

在罗马严明的纪律、人人平等的法律的另一面,是文人雅士们的粗鲁与揭人伤疤的玩笑,不同于希腊人,罗马人笑话的主题是丑陋、畸形、疾病,是“我很差,但你也同样甚至更糟”;罗马人的荣耀,不是知识,而是奢华;罗马人的娱乐,不是琴棋书画,而是血腥角斗;罗马人的法律是节制的典范,而他们的本质却是无限的贪婪。所以罗马可以孕育最优秀的战士,可以征服大片土地,却永远无法成为知识的源头,只盯着大地的民族,是创造不出天上的星辰的。

看看我们周围,我们每天谈论的是什么?我们是否知道,在遥远的希腊,曾有一群杰出的人在大战前夜畅谈诗歌,曾有一个民族认为死亡就是悲痛的,哪怕是战死也无法给死亡涂上神圣的色彩;我们是否记得,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曾有东篱把酒的淡泊,曾有“《春秋》责帅,臣职是当”的担当,曾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魄力?

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是否像罗马人一样,把值得同情的东西当作玩笑,把粗俗的东西搬上大雅之堂?罗马人抛弃了希腊人渴望探索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基因,我们又是否为了现实抛弃了天上的星辰?余秋雨在《都江堰》中写道:“‘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我们是否也该问自己一句:“我们该立于何处?”

当敲击键盘时,当发表言论时,当填报志愿时,当谈论未来时,当……你是否听到潺潺的水声?这水自盘古开天地而来,在地中海徘徊,于长江黄河中奔腾,向地平线而去,你听,它喃喃低语着……

月度读书心得精选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一篇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月度读书心得精选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一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从大二开始接触中国特有的中国绘画后,就经常听到有人谈论中国艺术的精神,当时也只是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去浅浅的探讨一下,并不能深入。随着学龄和阅读的增长,自己也能够把中国艺术精神谈两三分。这其中对我影响对大的一本书就是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xx年版)。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着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

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

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庄子虽说不言艺术,但却对中国艺术发展特别是最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徐复观先生虽说不擅长绘画,但其着作却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

[精华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2000字其一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精华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2000字其一》,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000字!

2020年NO.5——《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

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是在毛姆的中OnaChinesescreen——ThePhilosopher这篇文章中。毛姆笔下的辜鸿铭先生实在太有趣味,在我的初印象中,是个刻板固执的老学究形象,留着细长的灰白辫子,仿佛是紧紧攥住自己与古老的中华文明间的最后联系;对西方文化、机枪大炮等毫不留情面地批斗,面对身为英国人的毛姆,也丝毫未曾口下留情;他推崇儒学,热爱这片国土,对中国文化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和推崇;晚年的辜鸿铭境况萧条,愤怒于当时全盘西化的青年人,痛心疾首却依旧孤傲,只愿在椿树胡同的破落庭院里给寥寥几名学生讲授儒学。

后来查看辜鸿铭先生的资料,才知这位学博中西的“清末怪杰”是何等厉害的人物。先生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他出生在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然后去了德国和苏格兰的爱丁堡留学,婚姻状况是一妻一妾,其中妾是日本女子,最后在北京做官,做的是张之洞的外事秘书。大概正是出于这些原因,辜鸿铭先生自称为东南西北人。

通过这本书,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良民的信仰”这个词。这倒是让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近些年反复提及的文化自信,一直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保持信心,并向世界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但是在辜老先生这里,口气大得可以勒!“在中国,这里有一种迄今为止不容置疑的无价的文明财富,即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拥有欧洲人在大战后需要的一种新文明的秘诀,这种新文明的秘诀就是我所谓的良民的信仰。”我瞬间有一种腰杆儿都挺直了的感觉,辜老先生就是有这种傲气和狂气,当他这么气势汹汹地说出这番话,我甚至觉得“文化自信”听起来都差了那么点儿意思。

透过辜老先生的文字,倒是可以重新审视下他眼中的中国人,再对比下自己眼中的中国人。我非常喜欢他的这段话:“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没有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没有狠毒。”有人说他过于崇中媚华,但透过这段文字,我看到的是一种非常理性和客观的解读。仅用简单的词汇对比,便表现了中国人骨子中的温顺品格,也恰恰是儒家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

较为意外的收获是辜鸿铭先生对宗教这一话题的探讨。譬如“一个连信仰都没有的国家……”这样的言论,是我曾经听到或看到的,我也曾困惑过:有的人信仰宗教,可以将宗教视为其信仰,那么不信仰宗教的人就是没有信仰的人吗?事实上,多数中国人并没有感受到对宗教的需求,这是为什么呢?辜鸿铭先生解释道:“这是因为中国人拥有儒家学说这一哲学和道德规范的体系,一个能够取代宗教位置的人类社会和文明的综合体。”从字面意思上看,儒家学说并不等同于一种宗教,但其伟大之处在于,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并且使人不再需要宗教。在辜鸿铭看来,宗教是通过某种东西给众生以安全感和永恒感来减轻世界的神秘重压于人们身上的负担。孔子同样赋予了中华民族这种东西,即他所教导的绝对忠诚的神圣责任保证了在中国老百姓的头脑中民族的种族不朽。

“一个中国人,当他死的时候,使他得到慰藉的不是他相信会有来生,而是相信他的孩子、孙子、曾孙,所有这些他最亲近的人,都会记住他、想念他、热爱他,直到永远……”这段话让我感动许久,如孔子所说的“慎追终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始终对故人保持着至上的尊重,并常常回忆遥远的过去,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的美德不断加深,人们那种强烈的情感被唤醒和点燃,从而坚决服从道德行为准则。

争议最多的地方就是有关“中国的妇女”的章节。辜鸿铭先生把中国女性的理想定义为“一个手拿着打扫卫生的扫帚并用它来清扫房屋的理想”。先生还对“婦”这个字做了拆解:左半部分代表“女人”,右半部分代表“扫帚”,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妇女被称作一个特定房间的管理人”,在他看来,真正的女性理想总是家庭主妇,即管家务的女人。看到此处的时候,我心里就想,这样的言论无论谁看到都会心生质疑,甚至大加抨击。但换个角度看,读书是为了博古通今,而非以今律古,或以古限今。那个时代的辜鸿铭有那个时代的愚昧,也有那个时代的固执。

坚持留着细长辫子的辜老头,仿佛在与那个时代做着最后的抗争。一个在欧洲游学14年,率先接触西方文明的中国留学生,却在回到这片土地后完全服膺于中国古圣先贤的言论,成为了一个坚决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成为一代狂儒,孤傲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