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教育专著读后感壹篇

发表时间:2022-11-1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教育专著读后感壹篇》,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习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幼儿园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园长或者后勤领导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幼儿园需要那么多园长,那么多领导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幼儿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精选阅读

读书心得: 吾国教育病理读后感壹篇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读书心得: 吾国教育病理读后感壹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读完了北大教授郑也夫著的《吾国教育病理》,掩卷沉思,感觉字里行间都在充分地针砭时弊。反复细读,确使读者振聋发聩,犹如醍醐灌顶。这本书说出了大多数国人想说但又说不出,或者不敢说的中国教育问题,并且透彻地分析了症结所在,解答了读者心中的疑惑。这本书里,作者从宏观到微观详细地阐明了我国教育的病象与症状—应试教育;分析产生病灶与病原—学历军备竞赛和行政专权;同时给出了解决病症的药方—分流和放权。

郑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中国人的特色是什么?无信仰,工心计,实用主义,唯物主义。我们社会中的一切弊病和问题,上至文明程度的低下,下至经济的落后,都与教育有关。中国的教育极端功利,它不去帮助其成员找到兴趣,却剥夺了他们找到各自兴趣的起码的时间和空间。乃至多数人毕业后,成为没有任何兴趣的人。在兴趣的维度上,今天受过较多教育的人甚至不如受过较少教育的人。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如何走出迷途?

笔者认为,独生子女政策对中国教育是否产生很大负面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却是令人担忧的,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只有读硕或读博以延迟就业。为什么会出现毕业即失业这种情况?因为就业单位需要大学生数量少,需要技工和普工的数量却很大。一方面,供大于求导致大学生过剩;另一方面,供不应求导致技工和普工紧缺。这样就造成国家、家庭和个人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的巨大浪费,真是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为什么我国有阅读和学习兴趣的人口少?因为在学生时代的各种“考试”和“压力”,慢慢扼杀了大部分人读书和学习的兴趣,直至消失殆尽。

对于产生这样严重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笔者也想借助于《吾国教育病理》这本书,谈谈个人对解决上述问题的看法。由于才疏学浅,贻笑大方之处在所难免,目的是竖个靶子,好引起讨论。

一、国民要“觉醒”,不做无聊的“看客”。

教育生态的后面是社会生态,教育生态的改善依赖于社会生态的改善(16页)。鲁迅先生在100多年前弃医从文,就是想用“以笔做枪”唤醒中国麻木不仁的“看客”。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便是“看客”一词的由来。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会有麻木无聊的“看客”存在,且生命力顽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个体,总会有冷血,自私,功利的人。这类“看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一旦涉及个人利益就抹脸无情。教育就应该起到“唤醒民众”的作用,引导普通民众关心教育、参与教育,做一个“明白人”。这自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全民真正参入读书和学习,国民才能“觉醒”起来,自觉去消除“人上人”的观念。吾国国民通过学习,人人会思考分析,就不会出现急功近利和相互攀比的现象;就会放宽胸襟,不为“面子”而活着;就会言传身教地给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这样的理性社会,就不会形成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和随大流的局面;人人心中有杆称,就不会出现20xx年武汉的“囤盐哥”,花二万七千块钱称了一万三千斤盐囤积在家中的“闹剧”。

二、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给学校和教师一些自主。

教师其实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不是什么人都能,或者都适合当教师的。因为教育是一项必须投入热情和精力的活动,所以选拔教师时就应该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素质是起核心作用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先进的、合理的教育手段,多与家长沟通联系,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学,提高自学能力。那种布置大量简单、重复而枯燥的练习题的应试做法,只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只能说明自己水平和能力有限。这样做也会被家长指责和笑话的,多次听过家长这样的话语:“这样的人也能当老师,莫把孩子们教坏了。”

笔者认为,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让教师这个职业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以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在时下教师地位和待遇还不那么令人满意的情况下,作为教师应该有所“信仰”,不为名利所困扰。应有古代的先贤们所推崇的:“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气;应有抗战时期黄埔军校的校训:“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那样的骨气;应有当代郑也夫教授勇敢说“不”的勇气。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叶圣陶等先辈们已经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做一个有良心的中国公民,做一个有良心的中国教育工作者,为中国教育做一点力所能及贡献,不做中国教育改革的“看客”。这样,中国教育就大有希望,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当代中国教育重教轻学,但提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而不是教(154页)。所以教师应该提升教学方法,切实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和因材施教”。

笔者认为,教育应该有一个宽松、宽容、自主、自在的环境。给学校和教师一定的自主性,避免教育的“大一统”,也有利于人才的多样性发展,更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发现。

三、政府正面引导,完善用人制度。

用制度去治国,以德治国辅助之。制定完善的用人制度,政府说服媒体、公司等用人单位接受这样的认识:完成你们的工作,博士未必强于硕士,硕士未必强于学士。当读博士不利于进入官场,用人单位不求高学历时,军备竞赛才能缓解。缓解了高学历的竞争,才能使大家早日进入社会。毕业后愿意学习的人寻找适宜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式,不捆绑不愿学习的人,不学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150页)。

一旦受政府政策和宣传的影响,从官场到公司,招聘人才时就不再迷信学历,转而轻高级学历,重基层履历,重视个人的能力和情商。如此这般,便是对全社会的学历军备竞赛釜底抽薪,对官场与学子,对公司与社会,都是双赢、共赢。何乐而不为(115页)?也更有利于消除白领与蓝领在收入与社会地位上的悬殊。如此这般,便归还教育的本真,大家真实的去学习,个人才能有真性情、真才干,社会才坚实可靠。

四、学生必须学会学习,拓展知识面,养成良好的个性。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努力,靠外界的压力是学不好的,也是痛苦的。教师去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必须从小培养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自信的性格,加强自我教育。通过自我学习,学会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学生们就应该多学习体育、艺术、家政这些课程,因为它们是教授人们如何生活的,其他的现代课程是教授人们如何工作的。生活和工作相比,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

作为学生应该主动涉猎广泛的知识,以求拓展知识面。还应该接受通识教育,因为其积极功能不是迫使每个学生接受一份宽阔的食谱,而是在广泛的信息接触中增加同学们找到自己兴趣的概率(前言XI页)。

总之,如果教育始终围绕使人向善、启迪智慧、启发灵性、激发创造力、培养兴趣和自学的能力;始终围绕教会人们学会生活,学会艺术化的生活,前面提出的教育问题,乃至引起的社会问题或许会解决。可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不过,这不正是我们正在走的,虽努力上下求索,但却依旧其修远兮的漫漫长路吗?(汪拥军)

[读后感推荐]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小学壹篇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推荐]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小学壹篇”,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看完《爱的教育》这本书,我很受感动。

这本书讲的是安利柯在上四年级时所发生的事情。安利柯不仅朋友多,而且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也很多。其中,安利柯听到的每月故事就让我很有体会,特别是小抄写员朱里奥的故事。在故事里朱里奥想帮父亲抄写,可是父亲不同意,朱里奥就下决心每天晚上都趁父亲睡觉的时候帮父亲抄写。过了几天,朱里奥开始有点疲倦了,做功课也忍不住打瞌睡,但朱里奥依旧坚持做夜工。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四个月过去了,朱里奥还是坚持做夜工。有一天晚上,朱里奥想最后看一眼那整齐的书桌,当作告别,可是又忍不住去写,但他一不小心把一本书碰到了地上,惊醒了父亲,父亲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非常懊悔,向朱里奥请求原谅。

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我懂得了爱就是互相支持,无私付出。我现在已经长大了,应该也要帮父母分担一些事情,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就像父母爱我一样。

《爱的教育》这本书里的每个故事都有充满真爱,让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2022读后感推荐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壹篇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2022读后感推荐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壹篇》,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要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篇文章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枝头上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难以过着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啊!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是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放弃,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了,而“教育又不是万能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的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篇文章给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

2022读后感推荐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壹篇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2022读后感推荐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壹篇”,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最近读了《爱的教育》一书,我的心久久被感动包围着。

《爱的教育》是一本净化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是那平实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感人至深。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

爱,多么温馨的字眼,在一生当中要经历无数的爱:朋友之爱,父母之爱,夫妻之爱,子女之爱等等。当然,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也是这爱的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何热爱儿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轲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孔子有“仁爱”思想;墨子有“兼爱”思想;陶行知有“爱满天下”的思想,他们都是伟大的教育家。教育中的爱是什么?

托尔斯泰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由此可知,师爱是师德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正像教科文总干事马约翰先生说的:“世界上仅有一种教育――爱的教育。”身为教师对每一个孩子都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地,让教师永远的播撒者。那么,平凡的师爱就会产生非凡的力量。我开始对此感受并不深切,读了《爱的教育》一书,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说:师爱是一种依恋的心境,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养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是的,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敬爱的教师对自我的影响,常会令人终身难忘。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实验的效应我想就是爱的结果。爱是神圣的,师爱伟大!爱像空气,每一天不可或缺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爱,生命的始终都贯穿着爱。?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述了一群充满活力,进取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这些孩子虽然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我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那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教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爱应当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简便,每一天也会有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进了恩里科的生活,看到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以及怎样去爱的。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是一次永远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行,一路上经历着许许多多或欢乐,或忧伤,或感动,或幸福的风景。它让你感受到人生的绚丽多彩。教育中有爱,才会真正让孩子,让教师拥有更加丰盛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