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热门读后感】 《可怕的科学》读后感范文

发表时间:2022-08-04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热门读后感】 《可怕的科学》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可怕的科学》是一套经典数学系列的书,里面有《逃不出的怪圈——圆和其它图形》《寻找你的幸运星——概率的秘密》《你真的会+-×÷吗》《代数任我行》《绝望的分数》《测来测去——长度、面积和体积》等等。

一提到数学,多数人会觉得一定很深奥,很难让人理解,可这套书并非如此,它以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的形式,向你展现数学,让人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的!”当然,它也锻炼你学会独立思考,它还告诉你一些学数学的诀窍、捷径、聪明提示。虽然这套书的名字叫《可怕的科学》,但它本身并不可怕,反而,非常有趣。

一开始看,我觉得很难,后来慢慢的,我理解了它,并爱上了这套书。每当我读它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带到奇妙的数学王国,感受美妙的数学。每次我合上书本后都是满满的回忆。这时,我总会想到以前遇到的一些解不开的难题,现在再按照书上的方法再换一种思路思维倍感清晰,一下子就解开了。

《可怕的科学》告诉我,数学其实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放轻松,认真思考,或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会得到答案。它也让我意识到,数学是多么重要,它是我们生活中的好帮手,帮助我们解决各种问题,如果没有数学,我们的生活将会陷入一片混乱!

我爱《可怕的科学》!

扩展阅读

今日读后感: 科学家读后感范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今日读后感: 科学家读后感范文”,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本爸爸妈妈为我精心挑选的一本好书——《十大科学家》。里面有数学之神——阿基米德、多才多艺的数学王子——高斯、推动地球的巨人——哥白尼、力挽狂澜的真理斗士——伽利略、电脑大师——法拉第、科学史上的巨人——牛顿、科学界的“拿破仑”——爱迪生、炸药大王——诺贝尔等十位科学家。他们都是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巨匠,他们在科学上勇于探索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我印象最深的是发明大王——爱迪生。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对电灯有了突破性进展。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他又重新实验,大约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但是他仍然不满意,终于找到了钨做灯丝,爱迪生坚持不懈地研究,终于获得了成功。

爱迪生教会我们:只要不懈地努力,必可达到目的。这就是他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

热门读后感: 《1小时读懂科学》读后感1000字(篇七)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门读后感: 《1小时读懂科学》读后感1000字(篇七)》,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这本书是关于科学的——《知物1小时读懂科学》。

既然是关于科学的书,那么就必须先讲述一下,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拿证据说话的,是一种态度、观点、方法。瞬间就产生了科学是枯燥的,因为它是方法;科学是无聊的,因为它是态度。甚至因为它是拿证据来说话的,它需要不断地论证,收集信息,对比,它很高深。

其实也正为科学确实是方法,是观点,是态度,因为它确实以证据说话,如果把这些都颠覆掉,科学就不再是科学——说句大白话,因为我们也确实需要科学。

其实科学不难,科学离我们很近,作者迈克弗里恩用简洁的语言来帮我们了解科学,了解我们的世界。这本《知物1小时读懂数科学》来自《知物1小时科学漫游》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众所周知,知物是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打造的科普品牌。知物系列科普书,都为科学大咖所著,配图堪称精美绝伦,一度让人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作者是迈克弗里恩。这位英国科学博物馆的作家,同时还是《牛津英语词典(插图版)》的顾问。之前推荐过《知物1小时读懂数学》也是该作者所写的。

这本书适合七岁以上自主阅读,提前让孩子对高深的科学有一定印象。整本书的特点:小开本,精装;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涵盖了科学全范围。

《知物1小时读懂科学》是精装的小开本,尺寸是130mm*184mm。

这是一本非常巧妙的书,孩子拿着阅读,非常舒适。整本书的封面底色采用了非常柔和的淡米色,让阅读者的心自然而然地静下来,用平常的心态去看待科学,去看待世界。

整本书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每一个章节,采用不同的颜色,从严谨的科学,有了一丝活泼与动生。七岁左右的孩子对于太复杂、太满的画面并不敏感,相反单一、简单的物体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个时期的孩子,更渴望吸收更多的知识,所以文字相比图片要稍多一些。

所以《知物1小时读懂科学》采用的插图看似过于简单。然而,这种构图设计却正是用心之处。科学是严谨的,是高深的,更是简单的。作文如四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圆形。正方形:一组邻边长度相等的长方形。《知物1小时读懂科学》全书从数学与图形、数字的使用、代数与三角学、物理与化学、计算机与数字化、逻辑混沌理论与分形这六部分来讲述,最后一章汇总了常用知识。

常用知识中包括平方立方、二维三维图形面积体积、国际单位及其定义、地壳中的元素、化学名称和化学式、地震的测量等等。全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让人一目了然。

如果读过《知物1小时读懂科学》再去细读,《知物1小时读懂数学》会有不同的收获,数学在科学之内,科学的包容性更大,涉及的更多更广。

[读后感分享]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2000字其三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读后感分享]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2000字其三”,敬请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2000字:家有两岁萌娃一枚,已到呀呀学语之时,大动作敏捷,脾气犹如夏日天气阴晴不定。考过心理学,却对此时此刻的小人儿拿捏不定,一本书《可怕的两岁》映入眼帘,封皮上那个可爱的宝宝此时哭得梨花带雨,还真像我家那位耍脾气时的模样。

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的3岁前至关重要,然而我却真不记得3岁前我都经历了什么,更难以从自身的发展印证出这句话的准确性,但让我深信不疑的是,3岁前的小孩子真是卡哇伊那,小小的惹人喜爱,每个阶段都会给你带来无尽欢喜。谢谢小小的你们呀,让我们这些成年人在抚育的同时记起了儿时曾经的模样呢~所以,那个曾经“忘记”的3年,我想好好与可爱的小朋友一起找回。

曾经我认为作为父母应该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并及时给予他们回应,也有许多教育学者和心理专家对此表示认可,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在1962年创建父母能效训练(PET)实质也是在阐述这样的理论,然而在亲身实践中我也产生了许多疑惑?一是,无条件的爱凡事及时回应是否会剥夺父母的权威性以及自由空间?二是,在所谓这种“充分的爱”中,孩子真的会被感化吗?在读《可怕的两岁》时,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简单总结起来就是:2岁前的孩子要给予完全充分且无条件的爱,2岁到3岁后,父母要逐渐走出第一季开始向权威性转变。再直白些就是:2岁前请保持理性,打骂以及讲道理,无用!2岁后,如果想“打”,那么可以逐渐开始了,当然此打非彼打,而是一种惩戒,动手的真打可是惩戒的最低级手段。

我认可作者部分理论,对某些理论持中立态度,毕竟国情以及社会文化不同,全部拿来主义的育儿方式不可取,真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以下是感触较深的几个部分,谈谈自己的认识:

培养孩子的本质——“父母唯一的教养目标就是培养孩子的性格,而孩子两岁的时候父母就该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实现这一目标”,性格决定命运,有良好品质的孩子,日后也差不了,怎样培养性格,以我之见无需刻意为之,言传身教,孩子就是你的缩影。

3岁以后要杜绝高度介入的育儿方式,使孩子理解关注父母是自己的职责,而此时父母应该更重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婚姻关系稳固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在各方面会发展得更好。

为孩子创造优良环境——两岁的小朋友非常淘气,“在限制孩子行为时,注意不要抑制他探索的本能”,创造安全有趣的环境,喜欢什么就去翻,去寻找,然后当他问你这是什么时候,积极给予解答。小朋友有个阶段都喜欢问问题,抓住黄金时期,一起探索奇妙的世界吧。

怎样选择玩具——玩具太多会扼杀孩子的选择能力和创造力,适当地给孩子买创造性的玩具,乐高近几年大热,无非是抓住了孩子成长中急迫需要的“创造性”,玩具可以不是乐高,小孩子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即使是家里的一台电饭锅,只要你肯让他拆,他也会玩上半天,试试看,因为我家的锅就被亨亨拆了好多遍,哈哈。

与两岁的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语言具体,与2岁小朋友讲话能用5个字讲明白就别用50个字,例如:父母禁止孩子爬桌子说“禁止爬桌子”在孩子听来就是“……爬桌子”,这时候只需要说“下来!”,此外说话要坚定,是命令而不是请求,在孩子不听话时使用“等待时机”,这办法特别管用,有时候让亨亨收拾自己看过的书,小家伙就是不乐意,那等待时机,当他想做另外一件事时,再提出要求,他就会乖乖就范。但这种办法也不尽完美,有些与孩子讲条件的意思,谁让2岁的学步儿童不可理喻,没办法呀。

幼儿园的选择——作者认为孩子在3岁前都应尽可能由父母亲自抚育,同时也对当今美国家庭观念进行了抨击,他认为“有一个大人留在家中,能稳定家庭关系,能使内部职能转换更加顺畅,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整体时间管理,加强对孩子的监督和照顾,充分发挥责任划分和任务委派的效力……”我想身为父母,有了孩子后谁不想陪伴在他们身边,但放下工作又怎能养得起宝宝,社会对女性要求越来越高,回归家庭的人往往被人们视为低人一等,家庭首要任务早已本末倒置,人们永远都是匆匆忙忙。幼儿园的出现解救了我们大多数人,选择一家好的幼儿园就显得非常重要,作者给出了以下几项需要考虑因素:一是儿童与教职工比例不超过4:1。二是教师培训,薪酬情况,这些能够帮助父母弄清楚老师是全身心投入还是只将这里作为兼职场所。三是幼儿园环境。四是老师状态应是放松但又时刻保持警惕。五是老师与父母间的互动,能够体察父母心情,帮助父母消除心中不安情绪,

以上因素,在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幼儿园很难实现,其中第一项就非常不现实。但如果能够遇到一家儿童少,教师多的幼儿园,那就试试看吧,孩子少也能够保证老师的情绪,要知道大人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我认为人文关怀要大于知识收予,情绪健全,会生活的孩子永远学习能力不会太差!

读了些育儿书,各种专家学者都对自己的观点言之凿凿,然而儿童是多样的,育儿道路没有对错,只要做好自己,树立榜样,要记住,你就是孩子未来的缩影呀!所以,我认为好好经营自己就是最好的育儿方式吧。

[读后感必备]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最新模板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读后感必备]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最新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这个寒假,妈妈与我共读了《科学家故事100个》,书中科学家们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让我读得津津有味。

这本书是著名作家——叶永烈写的,里面写了很多科学家的故事,比如说:妙手神医—华佗、真金不怕火的—赛尔维特、临死的挑战—哥白尼等。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炸不死的人—诺贝尔!有一次,诺贝尔拿了一把吸饱硝化的甘油的泥土进行试验,结果发现,这种泥土引爆后,能够猛烈地爆炸。这一次的爆炸空前猛烈,浓烈的烟雾直冲半空,人们都失声的喊着:“诺贝尔完了!“谁知这时候,从浓雾里冲出来一个鲜血满脸的人,一边跳跃着,一边高喊着:“我成功了!”后来诺贝尔被人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我们要学习诺贝尔对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以后再学习当中,也要认认真真的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月度读后感精选《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经典版)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面对这些问题,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月度读后感精选《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经典版)”,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寒假里,我读完《激发创造力的66个科学家的故事》,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震撼、精神上的鼓舞和学习上的动力,更多的是折服于他们那种为人类、为科学不惜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

就拿我国明朝的李时珍来说吧!如果他没有那种吃苦耐劳、为民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可能今天早已谈不上《本草纲目》一书了。在他早年行医时,发现了许多医书中的药性的记载错误,便花了27年的时间到各地采集药物,记录其药性,画药草图;遇到不知其药性的药物向当地人请教,从不乱记其药性;为了了解药草是否有毒,他甚至还不惜生命代价,勇尝百草……要换作今天,这样受罪、危险的活有多少人愿意做?可他——李时珍,为了纠正传统医术的错误,用尽了毕生的心血,最终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了我国医学史上的巨著,如今已传遍世界各地,李时珍也正因如此成了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民族的自豪!

科学家们不求财富,只求给人类幸福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的一生并不在与财富多少,而是在于给了世界多少的贡献和幸福。我自己总觉得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要走进科学的原因了。比如: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当时是世界上稀有的东西,居里夫人和他的老公两个人艰辛地工作,过了好几年,终于提炼出了0.1克镭,她不就此满足,仍旧继续进行镭的实验,最后的结局当然是:由于居里夫人被镭辐射的时间过长而死亡。这名伟大的科学家,死在了她的岗位上,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啊!

可以说,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科学的发展也正因为有了科学家们不畏艰辛、不畏险阻才得来今日先进的科学,今日的科学成就离不开他们的汗水,当我们享受着科学为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时,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他们——那些为了人民的科学家们!

热门读后感: 李开复《做的自己》读后感范文范文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面对这些问题,小编为大家收集了“热门读后感: 李开复《做的自己》读后感范文范文”,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读了《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我很感动。

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位革命老战士就是带着问题三个小病号过草地,后来我们因为中国食物资源短缺,老班长把缝衣针做成鱼钩,熬的鱼汤都给了三个小病号,自己却因为没有饥饿而牺牲了的故事。

老班长的行为和性格打动了我。 在社会上,有许多人像老班长一样,如消防员经过消防和水,警察叔叔恪尽职守,环卫工人默默奉献,医生救人, 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给别人。

但有些人却恰恰相反。例如,一些出租车司机不用计价器就写论文,向乘客要更多的钱。在公共汽车上,有些人对那些需要让座的人视而不见。。

如果这不是老班长先烈的奉献精神,我们才能打败侵略者吗?我们能够生活在和平在这个时代?因此,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烈士们的无私奉献。

我们国家应该多想着别人,少想着自己。要想着怎样发展才能进行创造企业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要想着怎样做才能为别人提供解决一些有意义的帮助。我们同时也要能够更加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的生活,更加积极努力提高学习,争取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读书感悟] 科学的旅程读后感(篇五)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读书感悟] 科学的旅程读后感(篇五)”,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看完了美国科普作家雷斯潘根贝格所写的《科学的旅程》,有个不大不小的郁闷,厚厚的一本书,居然没有提到一个中国科学家,一个也没有,是不是一种偏见?一本无关于政治的科普书籍,没有必要故意贬低中国吧?

中国固然有四大发明,但这些发明属于技术范畴,并没有推动思想前进,没有影响人对心外世界的看法,算不上是真正的科学。真正的科学,应当能改进世人理解世界的知识、角度、方法等。支撑现代生活的科学理论,没有一样由中国人发现的。难怪,有人说过大意如此的话中国没有给世界贡献过思想。

阅读《科学的旅程》发现,科学的发展其实也是人类如何理解自身的一个过程。譬如开始的科学认识以为地球是平的,是宇宙的中心,人类一开始就是完美的,按上帝的模样直接创造的。后来的日心说和进化论就打碎了人类的自恋,地球仅是苍茫宇宙里的尘埃,人类不过是其悠长历史里的偶然出现的高级生命。对世界认识越深刻,人类对自身认识越谦卑。但是,因为技术的急速进步,又使得人类有时候昏了头,自觉可以控制物质世界。

回到原来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真正的科学?学识实在有限,不过根据本人的一知半解,古时中国人比较鄙视科学活动。因为研究科学需要近乎于体力劳动的实验,古时的知识分子不屑于做这些劳力者的事情。古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强调心灵修养,《大学》就说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还说君子不器。我认为君子不器中的器,就是工具,专业技术,此话潜意识里摆明看不起技术。

更主要,在中国没有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何谓科学思想,本质上是批判思想,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得到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科学具有这种不断自我纠错的特征,使得科学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科学的批判思想还表现为:依靠事实验证科学理论的正确。所以,一个好的理论是可以被证伪的,也就是我们可以用事实来证明它正确还是错误。

但中国古代哲学家说话都非常玄,我们无法去证伪。譬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可以用哪些事实来证明这句话的对错?这话说得很玄乎也很奇妙,就是你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也都正确。但是科学理论并不,譬如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有高中物理知识的人的理解应该相同的,也可以通过实验兼逻辑推理证明其正确

自始而终,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没有产生科学思想、逻辑推理,也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上都是近代自西方引入的。难免联想到一个大家热论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过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仔细想想,中国自古就没有科学思想,当前社会环境和教育都在压制批判思想,中国容易产生伟大的科学家吗?

当今,用科学认识客观世界,以民主管理人类社会。可科学和民主,在中国一直缺乏的,不仅现在缺乏,而且以前就稀缺的很。难怪有人尖刻地说:中国没有给人类贡献过思想。很奇怪的中国,很独特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