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高分作文 > 导航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word版

发表时间:2023-01-31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为了引导我们去观察和探索生活,锻炼写作能力,老师会让我们参考高分作文写法,想把作文写好,自己肯定是要下功夫的。阅读高分作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文字的乐趣,感受语言的魅力,并爱上语文。到底如何才能写一篇优秀的高分作文呢?应您所求,小编帮大家收集了“《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word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朝代分别经历着建、兴、亡。想想五朝的勇将明君,想想宫中的风起云涌,再想想塞外的战火连城,我不由得爱上了历史,捧起了据人们说似小说般的历史宝典《明朝那些事儿》。

一翻开《明朝那些事儿》,我便被开头的朱元璋档案吸引了,如:朱元璋,又名朱八八、朱重八,人生历程:农民、乞讨、撞钟、造反(这个猛)、皇帝。仅几句话,幽默无比,把我逗得哈哈大笑。而且这套书不像其它历史学家写的书,故作高深,其实什么也不懂。而这套书的作者就不一样了,用大家的话来写历史,完全打破了看历史书犯困的现象。该幽默的地方会让你笑得停不下来,该严肃的地方会让你屏住呼吸。这也是这套书的奇妙之处。

读完这套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原来也是十分有趣的。洪武年间的功绩,永乐大帝的神武,王守仁的智慧,魏忠贤的奸诈,朱厚照的昏庸,朱瞻基的开明……这些人物性格特点深刻在我心中,成为了对兴亡的明朝永久的回忆!

认识了这么多人物,我最敬佩的人就是王守仁了。在他头上,连“圣贤”都不合适了。我敬佩他的决心,十五岁就立志消灭敌兵;我敬佩他的才能,饱读诗书而百步穿杨;我敬佩他的胆量,拿少量人马跟敌方上万军队血拼……他的人生十分伟大,但他对世间的贡献汇成一句话:“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人欲也!”他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榜样!

《明朝那些事儿》带领我走进了历史的殿堂。作者让我热爱了历史,了解了历史,领悟了历史。我的感受只汇成了一句话: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壮士悲去,留下惆怅……

小编推荐

[读书心得参考]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书心得范文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为了锻炼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老师会推荐多看高分作文,一篇优秀的作文其感情表达会很细腻和委婉,阅读高分作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文字的乐趣,感受语言的魅力,并爱上语文。你知道写好一篇高分作文的关键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书心得参考]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这本书很长很长,以至于我一直下不了决心去看,我不想半途而废。终于有一天读论语的时候,悟出人需要读点历史,了解一些事,学会一些东西。于是7月份开始了漫长的阅读,一直到现在共计3个月,一有空就读。一点也不后悔读这本书,我相信作者是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去写这本书的,内容是深动有趣的,是一本有活力的历史,一本活灵活现的历史。每一个人物都复活了,重新演绎他们的一生,或喜或悲都能在文字间流露。

历史起起伏伏,朝代更迭有序,总有一些规律是不变的。比如起伏定律(我自己命名),正弦函数规律。我们总在上升与下降中起伏,我们的心情,我们的事业,我们的感情,我们的生活。上升的速率和下降的速率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还有一件事就是希望,和平年代、幸福生活里我们安于现状,不顺时就开始怨天尤人,我们忘记了给自己希望。阳光总在那里,始终留一扇窗让阳光照进来。崇祯的结局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他短暂的一生却有很多闪光的亮点,比如勇气,责任心,乐观。面对明朝的烂摊子,他敢于担当,面对外敌入侵,他勇敢的组织抵抗。即使一拨拨大臣忽悠他,但他也愿意相信未来的大明会更好。

感谢作者无私的将后续章节免费公开。

《明朝那些事儿2》读书心得(篇三)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为了锻炼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老师会让我们多阅读高分作文,多动手写,优质的作文可以感染人们,打动人们,让人身临其境。通过阅读高分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你知道写好一篇高分作文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吗?供您所需,小编特地编辑了“《明朝那些事儿2》读书心得(篇三)”,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终于看完了。最后的结尾一口气看完的真爽。看到最后内心实在是被撼动了,简直是一本接一本,一波接一波的高潮,根本停不下来了。

这本书从朱棣的皇帝之路写起,想起上一本里记录了朱棣坐上皇位前“翻山越岭”的过程,不过他坐上皇位后确实是个好皇帝。之前患得患失的他,当上皇帝后有了更加决策性的脑子。但是不得不说,在皇权面前,谁都不是个好人。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谁坐在皇位,都杀了,都处死了多少人。没人情,没人性。

为了皇位,为了性命,必须学会权谋诡计,必须六亲不认,他要比最强横的恶霸更强横,比最无赖的流氓更无赖,他不能相信任何人。

朱高枳是最短命的皇帝,他继承了爸爸的皇位,招来了兄弟的仇恨。看了他们的一生我想说,他们生下来姓朱,就注定要为皇位而活,就算你是个瘸子,国家兴亡摆在你面前,匹夫都有责了,你怎能不挑起重担。

看完整本书我最喜欢的是于谦。在我心目中他是最值得敬佩的勇士。他无数次插手朱家的家事,在他们最危难的时候给出决策,无时无刻都保持着理性的头脑我只能说佩服。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

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

这是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于谦也是人,也会畏惧,但他之所以能够名留青史,永垂不朽,就因为他能战胜畏惧。于谦在生死面前好像从来没有畏惧过,他能在危机时刻力挽狂澜,在危难时刻不仅仅纸上谈兵。纵观历史,多少名人猛将都是如此,英雄勇者不是人人都能当的。智勇兼备,方为国士。

说一下朱祁镇和朱祁钰这对兄弟,他们俩的最后这段历史可以说是最感动我的一段。朱祁钰为了哥哥的皇位也是一样六亲不认,哥哥进了囚徒也是他的指令。从第一本就看出来了。在皇位面前,亲情没有,友情随时翻船,兄弟呢,只要我能当皇上,我管你是谁。

在权力面前,从来就没有兄弟的位置。

每次看到这种情节不禁心凉了一下。

后来朱祁镇被放出来,他认识了俩人,那时候我能在沉凉的历史中看到一些温暖。穿越那被仇恨、偏见纠缠不清的岁月,我看到的是真挚无私的友情。

我觉得朱祁镇是个好人,他懂得世间沉凉。看完他的这段历史,我渐渐懂得历史的“沉凉”到底是什么意思。朱祁镇或许这一辈子也很难做到多么出人头地,但我想说他是幸运的,虽说他被弟弟抢夺了皇位,到后面的所有灾难他都挺过来了,他回家了。他也不想去计较,大概这就是一个经历很多的人的一种解脱。

但他并不在乎,大漠的风沙,也先的屠刀,喜宁的诡计,他都挺过来了,对于经历了九死一生的他来说,能够回来就已经是老天开眼了,毕竟很多和他一起出征的人已永远留在了土木堡,相比之下,他已经很满足了。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在这权利的游戏中我们总是不知道谁输谁赢,可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又或许是什么不一样的结果呢。我没有想到最后朱祁镇他夺回了他的皇位,也不能说是夺回,而是等待这么多年终于拿回了自己的东西。有时候最痛苦的不是忍耐,而是无止境的等待。

最后一章,作者在书中说到:

哥哥,皇位还给你吧,我虽然囚禁了你,夺走了你的一切,但我也没有得到快乐,这八年中,我一直在恐惧和孤独中生活。

有钱有权可能也过得并不快乐,反倒是像朱祁镇这种看淡世间沉凉的人才能把握得失吧。

好了就这么多,《明朝那些事儿3》再见!

读书心得: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书心得一篇


写作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会让我们参考高分作文写法,想把作文写好,自己肯定是要下功夫的。通过阅读高分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在高分作文的写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读书心得: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书心得一篇”,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这两天一直在重温的书,先根据部分历史人物谈谈感想吧。

1.崇祯皇帝

百年浮沉,王侯将相俱化土,千秋霸业,谈来不过一场空。很多历史人物用尽一生,才能在史书上留下聊聊数笔,不知这付出和收获是否成正比?然而我无意贬低其功绩。

前段时间我总有种感觉——人这一生,失败的次数总比成功的次数要多,所以失望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直到彻底催垮一个人的信心、希望、梦想,成为行尸走肉。这似乎是大多数人真实的人生写照。然而总有那么一批人不服输,抗天命,抗时运,结局却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崇祯皇帝便是其中代表。

作为大明末代皇帝,他勤勉肯干,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论政治素养和才干,他也不输列祖列宗,有明一代最大的太监魏忠贤是他扳倒的。只怪时运不济,大明王朝到他这一代已然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什么都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天并未因为崇祯皇帝的努力而给他相应的回报。

我不知道崇祯皇帝死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但他回想这一生,应该是无怨无悔的。就像海明威老人笔下的渔夫,费尽心思和鲨鱼搏斗,结果回去的时候发现鱼只剩鱼头和鱼尾了。看起来失败,实则已超越众人——那些害怕失败不愿意去尝试的众人。

说到这想谈一部电影《金刚狼3》。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超级英雄电影,但里面英雄迟暮的场景,依然令人感动。多年以后,曾经的英雄为生活所迫,为新敌所伤,一直苦苦追求的幸福和安宁并未到来,但他们仍全力以赴,为一个不存在的希望而努力,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2.徐霞客

《明朝那些事儿》介绍了大明三百年来各式各样的人,徐霞客是其中很独特的一个。他不像一般人那样,有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只想玩,喜欢四处旅行,所以一生都奔波在外地,浏览名山大川。除了年末回家照顾父母。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件事——

五十岁那年,南京和尚静闻找到徐霞客,希望同他一起去云南鸡足山迦叶寺。然而走到湖南,静闻和尚就圆寂了,徐霞客停下来办理静闻后事。当时当地人都劝他回家,因为他和静闻和尚并没有多大交情,再说徐霞客已经去过鸡足山了。可徐霞客依然义无反顾地带着静闻和尚的骨灰上路,把所有能当的东西当掉作路费。

他这么做的原因,只是因为他答应了静闻和尚。

可这一次是他最后一次出游,五十四岁那年病重而逝。

我无法从理智的角度评价徐霞客的行为,只能说他做到了他能做的,达到了王阳明所说的:我心光明,夫复何求?。再来看徐霞客的一生,其实还蛮羡慕的,因为他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了一生。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会屈服于各式各样的条件,自己办不到过不了喜欢的人生还去阻止别人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样的人是普遍存在的,因为相比承认自己的失败,更多的人更愿意去否认别人的尝试,以此达到认知的平衡。

[读书心得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doc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部分。为了帮助我们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提升写作能力,老师会让我们多看高分作文,想要把作文写好,是需要花费一些心思和时间的。阅读高分作文可以扩宽我们的视野,有助于我们激发学习与生活的乐趣。那么关于高分作文应该怎么进行写作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读书心得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doc”,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部洪武大帝》,他让我清清楚楚的看到了朱元璋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混混变成了一位一言九鼎的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朱元璋的这种精神是很难能可贵的,他让我看到了朱元璋的勇敢、坚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不然他怎么能推翻元朝的统治,怎么能创造庞大的帝国呢?因此,我觉得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不应该总是靠着自己的父母、家庭,做一朵生活在温室里的小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会坚强,面对困难,向朱元璋这位优秀统帅学习,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也可以很好看!他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坚强不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它让我受益匪浅。

[作品悦读](作文)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其二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引导我们去观察和探索生活,锻炼写作能力,老师会鼓励我们多看高分作文,好的作文能够体现作者的中心思想,通过阅读高分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学习哪些优质高分作文呢?想您所想,小编收集整理了“[作品悦读](作文)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其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大明王朝始创于1368年,创始人朱元璋。史称明太祖,洪武大帝。灭亡于1644年,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大明最后一个继任者崇祯上吊自尽。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最终被满族创立的清朝取代。

一、大明王朝的创立

朱元璋从一个平头百姓成了大明的开国皇帝,其中有偶然但也有必然。偶然就是元末的残暴统治、欺压百姓、民不聊生、烽烟四起、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社会秩序面临重建,所以也注定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祖籍是江苏沛县,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同乡。后来做了皇帝以后,刘邦是他的学习榜样。朱元璋10岁时,成了一名放牛娃。

为了活命吃饱饭,17岁的朱元璋去皇觉寺当了一名扫地打杂的和尚。原以为在寺庙可以过几天的安稳日子,结果没多久也被寺庙赶出去了。因为在那个天灾人祸和兵荒马乱的年代,寺庙的粮食也不够了。所以,寺庙进行了缩编裁员,便把将朱元璋打发出去乞讨要饭。

正是在流浪乞讨要饭的岁月里,朱元璋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经验,学会了洞察人性,注重结交英雄,坚强果断,有勇有谋,体现出了极强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军事才能。

1352年,25岁的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正式成了一名造反者。

参加起义军后,朱元璋作战非常勇猛,而且人又机智灵活,很快得到主帅郭子兴的赏识,还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就是日后的大脚马皇后。朱元璋不断的率军攻城略地,队伍又纪律严明。在郭子兴去世之后,朱元璋就成了这支起义军的最高的统帅。

朱元璋成了起义军统帅以后,非常注重收买人心,并且眼光远、格局大、谋略深,并调用各种资源为自己服务。称帝之前,一直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实力。

1364年,朱元璋迎来了他称帝路上最大的对手陈友谅。4月1日,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与朱元璋的20万大军决战鄱阳湖。无论是兵力还是战舰准备,朱元璋完全处于劣势。但交战中陈友谅犯了一个和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一样的巨大错误,把所有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结果被朱元璋采用火攻,打败了陈友谅。

随后继续东征,打败了张士诚。然后北上,把元朝皇帝赶回了蒙古草原。经过16年的艰苦奋斗和征战讨伐,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对事情局势都看得远,遇到大事,当机立断,他善于接受好的建议,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在各种势力中脱颖而出最终夺取天下。从建立初期南京政权开始到71岁去世,常常是早起晚睡,每天处理政务之后就是读书,有时政务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把当天的书读完。整个明朝最善于学习的,肯定是朱元璋。所以,朱元璋能够夺得天下,开创大明王朝,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二、大明王朝的兴盛

经过连年战火的中华大地,此时已经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所以他懂得民间疾苦,目前急需要做的就是恢复生产,让社会恢复正常的运行秩序。朱元璋效仿汉高祖刘邦,制订一系列政策用来恢复经济。

第一,移民屯田,开垦荒地。明初因战乱导致很多地方无人居住,大量土地荒芜。朱元璋为了缓解无人之地劳动力紧缺问题,采取了移民政策,将人口多、地少的地方之人迁移到地广人稀之地,来充实人口、增加劳动力。

第二,兴修水利。朱元璋农民出身,知道水利对于农业庄稼的重要性,建国以后,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工程。

第三,重视经济作物的增产。朱元璋对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出台响应的强制措施,他规定,有五亩到十亩地,必须拿出半亩地种植经济作物,十亩以上加倍种植,田地多的按照一定比例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第四,减免税收。为了鼓励百姓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下令耕地用的田器不得征税,而且在各地报告兴修工程之时要避开秋收农忙之际。对于在农业增产作出突出贡献的官吏予以升官奖励。在东南地区的产量之地,虽然粮食产量高,租税也特别高,农民反而负不起租税。对于这样的情况,朱元璋下令减免租税,但凡遇到洪涝灾害、旱灾之时,免收租税,大大降低了百姓负担。

由于大明的创立和皇位经历16年的艰苦奋斗得来的,得来不易,所以朱元璋对江山能不能延续,皇位能不能保住,一直心存焦虑。在统治上,朱元璋建立了独裁制,重新塑造了皇权。

首先,废除丞相制度。由于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容易和皇权产生冲突,威胁皇权。所以,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就这样皇权和相权合二为一,皇帝兼任宰相的职务,直接的结果就是:君主独裁。

然后,打击贪官、诛杀功臣。朱元璋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参加起义后他就发誓:一旦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果然,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宣布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

朱元璋为了巩固和延续大明江山,为子孙继位铺平道路,还诛杀一大批功臣,像谋士汪广洋、李善长、胡惟庸等,武将蓝玉、周德兴等。

最后,实行恐怖统治、设立锦衣卫。造反起家的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也一心禁止别人企图做皇帝,或者对他不公。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

经过明初休养生息,鼓励生产的政策,加上朱元璋的励精图治,社会生产力不但恢复而且还得到发展。从建国元年到十三年,耕地面积增长了近70倍,税粮收入增长了数倍。

朱棣

到了明朝第三任皇帝永乐帝朱棣手中,大明国力已经非常强盛,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明帝国。

因为朱棣是通过4年造反,九死一生才艰难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皇位来之不易,但也得位不正。在古代,皇位的合法性非常重要。所以朱棣急于建立自己的功业来为自己正名,来重新完善自己的形象,增加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让天下臣民觉得他才是皇帝的最佳人选。

朱棣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朱元璋休养生息、移民屯田和奖励垦荒的政策,努力恢复社会生产。

在对内统治上,组织编修《永乐大典》,让许多中国文化史上的著作得以保留下来。迁都北京,兴建紫禁城、创立内阁制度、恢复锦衣卫、创立东厂,这些举措在当时,确实是帮助朱棣稳固了对内统治,但也为后来大明的衰落埋下祸根,特别是恢复锦衣卫和设立东厂,让宦官乱政登上了大明的政治舞台。

在对外方面,首先,朱棣亲征蒙古草原。从永乐八年到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先后五次亲征征讨蒙古草原,换来了20年的边疆稳定,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多次跨过长城、率军亲征漠北的皇帝。

其次,郑和下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曾七下西洋,其中六次发生在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早了将近一个世纪。

然后,和各国建立朝贡关系。大明不仅与周边国家建立朝贡关系,还通过郑和和东南亚、南亚和西亚一些国家建立了朝贡,巅峰时期达到了60个国家,史称“万国来朝”。甚至有一些小国的国君来到大明以后就不走了,终老在大明的国土上。

大明王朝在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的励精图治下,国家治理的井然有序,国力蒸蒸日上,达到了顶峰,成为了真正的大明帝国,向周边国家展示了大明国威。朱元璋和朱棣,文治武功都属一流,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努力付出开创了大明的强盛。

三、大明王朝的衰亡

在物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熵”。指的是一个系统混乱的程度,或者说是无序程度的大小。越无序,熵的值就越大;越有序,熵的值就越小。

而热力学第二定律说: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事物总是从有序趋向于无序,所以熵的值一定是增加的。这就是“熵增定律”。

所以,一切有生命物体活着的终极使命只有一个,就是对抗“熵增”,个人如此、企业如此、国家也是如此。如果有一天不再对抗它了,那生命就离终结不远了。大明王朝这个庞大的组织就是如此。

创业阶段,朱元璋带领所有人齐心协力,从混沌和混乱中杀出一条生路,这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成长阶段,朱元璋和朱棣励精图治,制订一系列政策,让国家力量不断壮大强盛。这是一个从初步有序到更加有序的过程;

成熟阶段,一些问题就要出来了。开始出现各种党争和内耗,官员之间各自为战,争夺利益。官僚主义风气盛行,人员冗余,内部腐败,组织结构也越来越臃肿,运转效率大大下降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从有序回到无序的过程。

大明王朝的衰亡主要总结为以下7个原因:

1、权利交接。封建王朝的皇位世袭,都是皇帝去世儿子继承,这是儒家文化几千年的规定。这也是封建社会最佳的继承制度设计了。

相比草原部落的兄终弟继,大汗去世,弟弟继位。因为游牧民族的大汗统领,一定要能征善战,这样才有威望,统领部落去抢东西。但当继位的弟弟去世以后,同时当过大汗的哥哥和弟弟的儿子,谁来继承大汗,就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内部争夺开始,许多草原部落联盟就这样分裂。

但汉人的父终子继,虽不会出现草原民族的继承问题,但会出现另一个个问题,就是新皇帝年幼,无法亲政,就需要大臣辅政。辅政大臣如果别有用心,大权在握,就会出现把控朝政,操控皇帝的局面。

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只有8岁,因宠信宦官王振,御驾亲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发生土木堡之变,结果兵败被俘。大明国运从此由盛转衰。

明朝倒数第三个皇帝万历继位时,也只有9岁,朝廷的一切权利全都落在内阁首辅张居正手中。张居正就是万历背后的皇帝,操控着朝廷的一切事物。但张居正虽然贪腐受贿,以权谋私,但还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为大明王朝做了不少实事。但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就对其抄家处理,原因就是被张居正压抑太久的万历皇帝,急需要肃清张居正的势力,以便掌握实权,掌控文武百官。

2、宦官干政。朱元璋为了监视百官,设立了锦衣卫,后来由于知道这个组织的弊端和危害,便取消了该组织。但朱棣是造反做了皇帝,更需要监视百官,于是恢复了锦衣卫这个组织。朱棣觉得锦衣卫也不能完全信任,又创立了另一个特务组织,就是由太监组成东厂。

明英宗朱祁镇时的王振就是典型的宦官干政,不懂任何军事,却要指挥军队战争,结果酿出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

但明朝更大的宦官是魏忠贤。明熹宗朱由校15岁继位,可却是一个不理朝政,非常喜欢做木匠的皇帝。于是魏忠贤通过一系列方式的攀爬,赢得了皇帝的信任,成了著名的阉党首领,把持朝政,整个朝野上下几乎都是他的爪牙。结果就是贪腐受贿、残害忠良、鱼肉百姓、买卖官爵等,整个朝堂乌烟瘴,最终使大明王朝国力急剧日下。

3、党派之争。明朝的党派和当今世界国家的党派不同,他们没有明确的组织、纲领、纪律,而更像是一种因为政见、利益、派系相近,甚至因为籍贯,而结合在一起的同气相求。说白了,是帮亲不帮理。

这种党争多数时候起到的,不是现代政治中不同政党相互制衡监督的作用,而更多时候是一种无谓的意气之争,而且会产生很大的内耗。

明末的党争起源于17世纪初期。1604年,江南著名学者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曾经的讲学旧址上修复了东林书院,这就是东林党人的起源。

东林党人进入朝堂是在万历后期,很快,到了天启年间,东林党主要的对手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阉党勾结权贵,党同伐异,同时实行矿税等苛捐杂税。天启(木匠皇帝)年间,魏忠贤得势,残酷迫害东林党人,东林书院都被拆了。

到了崇祯皇帝时,魏忠贤的阉党被连根拔起,但党争依然存在,且愈演愈烈。崇祯皇帝曾经有一系列机会能够把局面挽回来的,比如:

①李自成曾经想要跟朝廷讲和,讨个大大的封赏就行;

②大明为了避免同时对付皇太极和起义军,准备先同皇太极讲和,然后集中镇压起义军;

③在局势极度危难的时候,曾经有人提议迁都南京,那边有一整套现成的官僚班子,要崇祯别困在北京,必须留得青山在。

所有这些提议,都能给大明王朝续命,但是在党争当中,一个也通不过。因为一定会有另一派的人站出来反对,说出这主意的是卑鄙小人。党争把人的道德心性也败坏掉了,最终一帮人都眼睁睁看着帝国大厦崩塌。

4、皇帝享乐。皇帝是个好职业吗?这要取决于当皇帝的这个人把自己定位为什么样的人。自古以来,但凡有点能力的皇帝,其实日子都不怎么好过。站在权利的顶端,天下一切尽归己有。能力越大,对权力的控制欲就强,这种欲望使得他们事事算计、处处设防,为了将权力攥在手里,他们不得不放弃安逸的生活,从此与辛劳为伴,许多君主大都积劳成疾。

而一个国家要运转,每天需要处理的政务其实非常非常多。在洪武十七年九月的八天里,朱元璋一共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涉及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也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多份文件,处理近四百件事,工作量和强度非常大。

朱元璋自己精力旺盛,废除了宰相制度后,所有政务只能自己一个人扛下来,但他的子孙后代就没有他的这般劳模精神了。到了朱棣手中,完全受不了这个工作量和强度,不得不找到解缙等七个人当助手,成立秘书组——内阁,分担皇帝的工作任务。

朱元璋和朱棣都经过了创业之苦,做皇帝都是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不过他们的子孙后代,就不能体会创业之苦,又生在帝王家,于是就开始了享乐主义。

嘉靖皇帝在位45年,经常性的不理朝政,并且是帝王权谋高手,政务都交给内阁和官僚,自己则潜心想着修道成仙,经常吃着重金属制成的“仙丹”。于是就有了大奸臣严嵩的出现,他利用嘉靖皇帝痴迷修道长生不老,就用他的文采对嘉靖皇帝投其所好,大权在握的严嵩开始排除异己,安插亲信,祸乱朝政。

万历皇帝在位48年,亲政初期时,还是非常勤勉的一个皇帝,及时处理政务,但后来由于一些原因,特别是万历因为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之久,闹到最后,他索性30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尽管原有的官僚体系仍在按惯性运转,但整个国家的行政体系已经失去了活力。

天启皇帝是著名的木匠皇帝,那一手木匠活,玩的是出神入化,估计鲁班降世都不敢说稳赢朱由校。朱由校在位7年,基本上没管过朝政事物,所以朝政大权掌握在大太监魏忠贤手中。魏忠贤时期是明朝太监权力的顶峰,明朝没有哪个太监能有魏忠贤这般权势。天启皇帝这七年,大概是明朝最黑暗的时期,然而朱由校却感受不到一丝黑云压城的危险,他始终躲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研究自己的木匠活,不管外面的东林党和阉党斗得如何惨烈。最终结果就是,交给崇祯皇帝一个烂摊子,让崇祯皇帝当了亡国之君。

5、经济危机。大明的中后期,随着加入了世界贸易,开始实现了银本位,主要的货币结算工具是银子。但当时的中国由于技术落后,白银产量不足,大量白银都依赖于进口。正好在南美,西班牙人发现了巨大的银矿山,并且发明了利用水银提纯的技术使得白银产量大增。

欧洲人在南美搞到了大量白银,这些白银又通过菲律宾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的另一条路线布哈拉流入中国,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特产。另外,欧洲人的到来也带动了盛产白银的日本开放对外贸易。在17世纪的前30多年中,每年从美洲和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至26.5万公斤。

然而这么多白银的流入,带来的不光是经济繁荣、国库充盈这样的好事,它也使明帝国的财政和经济越来越依赖境外的白银输入。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明帝国就得不到充足的白银,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

会危机。明朝的经济看似繁荣,其实相当脆弱。

果然,欧洲由于宗教改革,1618年爆发了战争,这场战争足足打了30年,许多贸易通道被中断,欧洲流入中国的白银几乎中断。而更加祸不单行的是,在17世纪初,德川家康结束了日本战国的战乱,建立江户幕府,由于不用打仗了,对进口军需物资的需求下降,日本的对外贸易也缩水了。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也中断了。

由于明代后期大量流入的美洲和日本白银,导致了通货膨胀,快速推高了物价。而恰恰在这种情况下,白银流入又忽然锐减,这就等于说,物价已经涨上去了,生活成本全面提高了,而这个时候你的资金链断了,结果就是迅速通货紧缩,大明王朝出现了经济和财政危机。

6、自然环境。现代的气象学研究表明,在1615年到1675年这段时间,全球气温下降了2到3摄氏度。别小看这点降温,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当时北方的农作物生长,比往年短了两周左右。同时,水旱灾害频发,人口大量死亡,而当时的卫生条件下,这又导致了瘟疫。

据相关学者统计,明代共发生水、旱、虫、震、雪等十二类自然灾害3000多次,其中水旱灾和震灾占到了自然灾害的四分之三。而明末的万历至崇祯年间,竟年年都有一种或几种自然灾害,仅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十七年,就发生了水灾、旱灾、雪灾、蝗灾,一些地区还发生地震。

崇祯皇帝为了节省开支,又精简机构,明朝政府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所以爆发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为主的农民起义军。

7、内忧外患。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开始攻打辽宁抚顺,正式对明朝发动战争。此刻开始,大明东北部需要对抗后金,西北部需要镇压农民起义军,腹背受敌,大明王朝气数已尽,无力回天。

当朱元璋因为吃饱肚子活命而加入起义军造反,然后推翻了残暴的元朝统治,并建立了大明王朝时;

当朱元璋为了大明江山能够长久延续,制订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清除了许多障碍,为子孙后代的皇位铺平道路时;

当朱元璋的军队在1368年攻破元朝大都时,肯定想不到在276年后,李自成带兵攻破自己建立的王朝都城北京,自己的后代崇祯上吊自尽,大明王朝灭亡。

王朝更迭,江山易主,世事山河都会变迁,这是历史使然,也是自然规律吧。

王朝的兴,都始于创始人的英明贤达、励精图治、勤政为民,官僚队伍廉洁自律、行政高效,国家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

王朝的亡,都始于执政者荒废朝政、昏庸无能、花天酒地、荒淫无度、纸醉金迷,官僚队伍机构臃肿、人员冗余、人浮于事、腐败不堪,各种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国力江河日下。

站在现在看过去总是透彻的,站在事后评价总是容易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以史为鉴,让自己在人生中和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少犯或不犯同样的错误。这也是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最后用明朝第一才子杨慎来结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历古千年,是非荣辱,你争我夺,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