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14

《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合集6篇)。

下面的“《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是我的整理,供你参考。了解作品后,相信你会被深深吸引。心中所感,不妨畅所欲言,我们应该记录下这些。那么,如何写好有关作品的读后感呢?而今,我期待您更多关注本站最新动态!

《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篇1)

用了连天的时间读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记下的感受,又担心记下的东西过于肤浅,然而怕又没有耐心,更多是怕没有时间继续读完第二遍,所以索性还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种种感受写落纸上。可能是习惯使然吧。

这是一本很封闭的书,没有过多的去叙写那个时代的背景,而且,我对于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又知之甚少,这就是我担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个原因。我所说的封闭只是一个外界环境的封闭,而决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闭,相反,对人物的刻画上,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震撼力,因为曾有人对我描述说这本书很黄,我感觉这失之偏颇,它更多的给我了心理上的震撼。这震撼很强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强烈。

爱情、友情和性交织在一起,融洽、冲突、此起彼伏。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充斥着忧郁、痛苦的挣扎和无所畏惧的解脱,畸形的性接触和近于病态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个个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进死亡,又把死亡拖进活的部分,终于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爱不爱我?这不再是可以简单作答的问题。女人往往会把爱和性搅和在一块儿,男人却会毫不犹豫的把他们分得很开。所以渡边不止一次的把爱的程度描写成象在春天的绒绿里和可爱的小熊打滚,很纯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对于性的态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径庭,永泽可以借以消遣,甚至近于病态的追求,渡边也一样,只不过他把性分的细化了,有爱的性和无爱的性,有性的爱和无性的爱,甚至更加可以细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开始处的伏笔更有意思,直子讲的那草皮掩过的让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会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潜意识的怕,所以终于掉进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爱,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变成相互的伤害。这些与性无关。玲子拥有的仅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脱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从爱中解脱出来,坦然面对美好的生活,这区别于一般,显得很不容易。

谈及作品中悲剧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虽然通往悲剧的路途,一个激腾一个平坦,但其根蒂都在于对性和爱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又不可能,终于导致悲剧。而绿子则很幸运的拥有确实的性和允诺的爱,更加坚强和果敢的性格给她带来了看似较完美的结局。有更多的时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争取。

总的看来,这是一本区别于以往的更模糊,其实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书。现在是一定不能完全体会作者思想的,因为年轻,或许,再经过十几年的生活炼励,重读到这本书,重见到这篇文稿的时候,我会有更澎湃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篇2)

沿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文字,我走进了那片孤寂的森林。直到合上这本书,我依然觉得那种心灵的与世隔绝或者说格格不入像挥之不去的雾霭在我的周围氤氲不散。

书中有两个世界,渡边彻整日里游离其中的,身边走着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的世界,听着嘈杂的声音,做着不知所终的事情。真实的世界在作者的描述中荒诞可笑,光怪陆离,那些身边的人或者惨然终老,或者用什么方式结束这个世界的旅行,匆匆离他而去,留给他的是不能愈合的伤口。于是他也会用一种畸形的方式寻找温暖,填补渴望的人生。

还有一个世界,一个精神病人的疗养所,在作者的笔下被描述出来,而在我看来,这个叫“阿美寮”的地方更像一个世外桃源,没有污浊,没有喧嚣,没有谎言,甚至不会为人创造孤独的滋生地,医生和病人融为一体,整个地方竟成了一块儿净土。

《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篇3)

大概在四年前,我读完了《挪威的森林》。读的过程,觉得很有趣味和共鸣,想着有时间再看一次。

如今得空,又读了一遍。这次把遗忘的情节拾起了一遍,相当于看了半本新书,因此迫切地一篇一篇地读完,很多地方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只是把有意思的小部分做了摘抄。所以,可能还会再看一遍,不追求进度只品味过程地看一遍。

想多看几遍是因为也想写一本自己的书。可文笔拙劣,经验匮乏,想着多学习村上春树的作品,或能有些许长进。

读后感,还是来谈谈我的感受吧。

1.世界真大

文章中,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初美,都是自杀。其他的人物有些也有精神问题。

看看自己周围的人,虽有时有些小烦恼,大多还是生活在明朗的阳光下;而每当钻进书本,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凄冷阴郁的世界。按理说,这是作者经历的真实故事,可自杀率和精神病率是否已经高出了正常水平?

我想,或许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在日本,那个年代,我虽不知发生了什么,但可以估计,政治和社会的动荡,夺去了很多人该有的幸福和平静。

后来百度了一下,果真如此:“

20世纪6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焦虑。

”这么一想,世界真大,你压根无法想象,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的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渴望什么,又在害怕什么。与你截然不同的一个个人生,就这么活生生地在地球的某个时期演绎和湮灭,让我惊叹。

2.说到精神问题。

以前我一直想,怎样才会患上精神病呢?那些出现幻觉的精神病人,究竟是被什么东西击中了,才卷入混沌的世界?在那个世界,又是怎样的感受?

最后一个问题,文中没有详述。但前两个问题,有所体会。

第一个体会:当一个人的精神支柱过多或者全部寄托在某个东西上,而这个东西突然不再存在,人就会崩溃。

(本想文艺一点,为了表达清晰的思路,越写越像以前考试的论证作文==)

证据1:女主人公直子,在小时候亲眼看着姐姐上吊而死,心里留下了阴影。但这个打击还不至于构成患上精神病的导火索。男友木月突然的自杀,才是致命打击。

因为,她和木月从小一块儿长大,无话不谈,两人沉浸在二人世界里,对外界毫不关心,几乎是生活在封闭世界中。于是男友成了她全部的精神支柱。

所以,精神支柱突然从她的生命中消失,带走了她的所有。

证据2:为什么渡边也经历了木月的死,但没有精神创伤呢?因为,永泽说过(我也同意):“渡边归根结底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那种人,自己想什么,感受什么,如何行动,能把自己和别人分开来考虑。”这样的人,精神支柱不是外界的某个东西,而就是自己本身,因此,是很难被摧毁的。

证据3:玲子也是精神病患者之一。她是由于小指突然失去知觉,弹钢琴的梦想破灭,患上精神病的。

她从小就喜爱钢琴,日复一日地勤加练习,技法日益优异,家人和朋友也对她寄予厚望。她喜欢掌声,喜欢在人群面前展现过人的才艺,钢琴演奏家是她存在的梦想和全部价值。如果没有钢琴,她甚至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做什么。

为了呵护她的钢琴梦,平时洗衣服的手活不做,旅游爬山时也小心谨慎。

可是这双承载着梦想的手,还是离奇地出了问题:小指没了知觉。

精神支柱--钢琴梦轰然倒塌,因此从此患上了精神病。

第二个体会:封锁自己,不接触新的事物也是精神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好好的读后感写成精神病因分析了==)

证据1:(正例)直子本来就和外界连接甚少。木月死后,她不再能接受任何人,这种情况下更无法同正常的世界相处,于是隐于深山的疗养院,最后自杀。

在封锁的环境中,没有新的记忆的加入,过去的悲伤只能一次次地被回忆,打破了记忆曲线,构成了永久记忆,而且不断上演,人怎能不崩溃呢。

证据2:(反例)直子是渡边的白月光,典雅澄澈,拥有完美的肉体。她的死对渡边来说,是相较木月来说更沉重的一个打击。

渡边面对这么大的打击,选择了独自旅行,走到哪儿算哪,用沿途的风景和人唤醒自己,是主动接触外界的一个积极表现。(做法是对的,尽管结果没有用。哈哈)

这样的人迟早都可以走出阴影。

后来,他又在玲子的劝说下,主动联系绿子,绿子带给他全新的感受和抚慰,拥抱新生活的他,最终顺利走出了直子的死带来的阴霾。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分散精神支柱,如果像渡边(或永泽)那样,也未为不可,只是可能会在全然不知的状态下,由于自己的冷漠给别人造成伤害;再者,就是寻找新的热情所在,迈开脚步,拥抱新生活,尽管可能当时并不情愿。

谁的青春不迷茫?但迷茫是过程,而成长才是最终的方向。而所谓成长,就是找到内心与世界的平衡,而不是紧守着不愿改变的固执,与这个世界对抗。

《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篇4)

《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有着典型的村上春树写作风格,其基调就是孤独与无奈,但并不消极,而是一种孤独自守、自娱自得自乐。

村上很擅长对故事环境、情调、韵致和气氛的描写,笔调轻灵,描写细致入微,引人入境。比如:“这是初秋一个天朗气清的午后。云如枯骨,细细白白,长空寥廓,似无任何遮拦。风的气息,光的色调,草丛中点缀的小花,一个音节留下的回响,无不告知我秋天的到来。”只简单几笔,就把初秋的韵味写出来,给人一种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现场感。

村上春树的这部作品之所以被很多人喜欢,是因为他的文字能触动人心,能引起人的共鸣。比如:“死并非生的对立面,它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愿意失望”;“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派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好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扎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软弱无力。”像这样的句子在书中比比皆是,引人共鸣,令人深思。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跟书中所描写的时代如出一辙。物质的极大丰富,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撞融合,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各种压力的不断加压,令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惶惶度日。中年人终日疲于奔命,年轻人选择自闭、孤独,在偶像剧、电子游戏中消遣自己。前途,只是一片迷雾,看不清,摸不着,只是茫然的活着。

《挪威的森林》这本书,是对濒于瓦解的家园意识的伤怀的修复,传达现代人的现状,点化人们的情感方式和生命态度。要想完成自我救赎,就必须要付出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在救赎别人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救赎。我想,这也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终极意义。

《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篇5)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按照老师的要求,我拿起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并在一天之内手不释卷地看完了..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里,只有三个人知道尊重自己感觉的涵义。其中渡边、绿子是天生就知道,而玲子则是在渡过痛苦的海洋后才到达彼岸。

渡边、绿子是现世社会里两颗绝无仅有的璀璨明珠。他们天生就懂得尊重自己感觉,不会因为内心感觉奇特、肮脏、自私而刻意压抑它们,他们天生就有抗拒非黑即白的现世道德的力量。他们不会自己把自己看成怪人,别人把他们看成是怪人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认为自己是怪人。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会如此。

只是渡边与绿子获得尊重自己感觉的途径不同。绿子尊重自己的方式仿佛是从外部世界获得的,不隐瞒自己的感觉,不用非此即彼的现世道德约束自己,是绿子与自我和解的方法,是绿子尊重自己的感觉的途径,也是她深深吸引渡边之处。

渡边天生淡定从容,现世规则控制不了他,他自己也不控制自己。在他那里,既也善也无恶,既无好也无坏,既无忠也无奸,他既不辩护也不解释。他像海上一叶小船,既无帆也无升帆的欲望,只任海风海浪任意把他吹到任一个角落。他在哪儿都是他自己。

渡边选择绿子合情合理,只有绿子才是渡边内心感觉的栖息之地,绿子是渡边自我的实现之地。一开始,渡边以为自己只会迷恋纯而美的直子,但渡边最后认清了自己的内心,对绿子说:但见不到你后我才深深意识到只因有你,我才得以好歹坚持到现在。而失去你之后,我实在孤独得好苦。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用了连天的时间读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记下的感受,又担心记下的东西过于肤浅,然而怕又没有耐心,更多是怕没有时间继续读完第二遍,所以索性还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种种感受写落纸上。可能是习惯使然吧。

这是一本很封闭的书,没有过多的去叙写那个时代的背景,而且,我对于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又知之甚少,这就是我担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个原因。我所说的封闭只是一个外界环境的封闭,而决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闭,相反,对人物的刻画上,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震撼力,因为曾有人对我描述说这本书很黄,我感觉这失之偏颇,它更多的给我了心理上的震撼。这震撼很强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强烈。

爱情、友情和性交织在一起,融洽、冲突、此起彼伏。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充斥着忧郁、痛苦的挣扎和无所畏惧的解脱,畸形的性接触和近于病态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个个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进死亡,又把死亡拖进活的部分,终于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爱不爱我?这不再是可以简单作答的问题。女人往往会把爱和性搅和在一块儿,男人却会毫不犹豫的把他们分得很开。所以渡边不止一次的把爱的程度描写成象在春天的绒绿里和可爱的小熊打滚,很纯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对于性的态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径庭,永泽可以借以消遣,甚至近于病态的追求,渡边也一样,只不过他把性分的细化了,有爱的性和无爱的性,有性的爱和无性的爱,甚至更加可以细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开始处的伏笔更有意思,直子讲的那草皮掩过的让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会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潜意识的怕,所以终于掉进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爱,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变成相互的伤害。这些与性无关。玲子拥有的仅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脱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从爱中解脱出来,坦然面对美好的生活,这区别于一般,显得很不容易。

谈及作品中悲剧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虽然通往悲剧的路途,一个激腾一个平坦,但其根蒂都在于对性和爱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又不可能,终于导致悲剧。而绿子则很幸运的拥有确实的性和允诺的爱,更加坚强和果敢的性格给她带来了看似较完美的结局。有更多的时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争取。

总的看来,这是一本区别于以往的更模糊,其实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书。现在是一定不能完全体会作者思想的,因为年轻,或许,再经过十几年的生活炼励,重读到这本书,重见到这篇文稿的时候,我会有更澎湃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生死与爱情是挪威的森林的两大主要旋律,也是人生的两大主要课题。

关于生死,渡边在书的一开始,从木月的死里领会到的是: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我们一边慢慢地将它吸进肺里,像是吸进细小的灰尘一般,一边过活。看上去是一副坚强的姿态,坚信自己可以在死亡的威胁下继续平凡地生活。而当他经历了直子的死后,他对生死的看法又进了一步:我们活着,同时在孕育死亡。不过,那只不过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真理的一部分。

直子的死告诉我这件事:不管拥有怎样的真理,失去所爱的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

无论什么真理、诚实、坚强、温柔都好,无法治愈那种悲哀。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地软弱无力。多么无奈的哀叹到了这里,渡边终于领会到了人生那周而复始的无奈。

关于爱情,挪威的森林里确实有太多太多的爱情,就像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木一样,它们播种,发芽,长大,抽枝,但却没有开花结果。这种种的爱千奇百怪却又似曾相识,同时又是那么令人扼腕叹息。还是玲子说得对:爱上一个人是难得的好事这或许一帆风顺,也可能一波三折。所谓恋爱本来就是这么回事。一旦坠入情网,一切听之任之或许不失为自然之举。

有人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书名是挪威的森里,但书的内容却与挪威的森林无关,后来,一位网友的评论中写道:即使到了故事的结尾,主人公仍然置身于茂密的森林中,他就好像是一棵树,伫立在森林深处,独自体验着残存的孤独。挪威森林里面到底有什么。那也许是孤独感,渡边特有的孤独感。

《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篇6)

上周日在上旧书摊上买了一本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大作《挪威的森林》。一周就把它看完了,好久没有这样痛痛快快的读小说了,心中好象有一样东西堵住,不吐不快,总觉得还是随便写几句所谓的读后感吧!

当看到书的简介就知道这是一部年轻人读的爱情小说,已步入中年的我能否读完一点把握都没有,开始的时候无法静下心来仔细阅读的,但我还是像年轻时一样,认真的读完了,也重温了恋爱时的感觉。这是一部纯情、坦率的小说,成长的苦闷,无奈,恐惧,好奇,令人感动共鸣。正如作者说,有些人会喜欢这部小说,有些人不喜欢,只要是热爱生命,对生命敏感的人一定喜欢。这部小说中人物稀少,写来写去就是那几个人:渡边君、直子、玲子、绿、永泽。故事情节就是围绕渡边君与直子纯美而毫无结果的爱情展开。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读完后我对书中这几个人物的一点体会吧:

1、渡边:渡边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人物,感受强烈的是渡边的“真”,他真实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原汁地展示给别人,包括他对人对事的表现,如玲子问他跟几个女人睡过,他都毫不保留的讲给玲子听。接着感受的是渡边博大平和象大海一样宽广无边的心胸和细腻的感情。面对明知是“不正常的”的直子却“润物细无声的”默默关心,一天一天的写信,而且一直坚持,更令人伤感的是直子并不知道欣赏,却固守在已经自杀已久的木月的伤感中。我觉得渡边对直子的爱情是由替朋友照顾女友的关心同情转化而来。

2、直子:直子有点象我国的《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多愁善感、纤细柔弱,林妹妹一旦走出了大观园,她也是无法生存的。因而无论渡边怎样努力去抚慰,也无法挽回直子因“不正常”而自杀的宿命。

3、永泽:永泽是唯一可以把持自我的积极的人,事实上,他的所作所为是对现实的嘲弄,游戏人生而已。

4、绿子:绿子是我喜爱的人物,她真实、率真,简单。绿子身上体现出来的真诚与渡边表现出的真诚不管在哪个年代,哪种环境都难得可贵。

5、玲子:玲子的心理不正常和其它人不太一样,她一生的祸福都是音乐所赐。在某种程度上,玲子受直子影响很深。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书中对“生与死”的描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这本书一共写到四个人自杀,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和初美。书中冷峻平缓的文笔把这些莫名其妙但又沉闷的自杀摆到我的面前,我不理解,这是怎么回事,是日本人的社会现象还是他们日本年轻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在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当我们身边的亲友撒手人寰时,每一次的葬礼都让人反省活着的人该如何更好地活着。因为人来到世上只活一次,要让这一次活得有价值。我想可能是这些年轻人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孤独空虚之中,到了难以自拔无人帮助的境地,可能与西方根深蒂固的思想、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受到的教育有关,不像我们中国人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会感觉到孤独寂寞,有时候也会陷入无尽的空虚之中。孤独、寂寞、空虚是每个人都有的。无论你是达官贵人、百万富翁还是布衣百姓、穷人乞丐都会有,只不过看你怎样去面对?人人都有这种经历,但人人却未必用相同的方式面对。如果你不用正常的平常心去积极面对,那么你将无法走出孤独的世界,那就会像直子他们一样变成了“不正常”的人。现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不也经常听到有的人自杀吗?可能也走进了孤独、寂寞、空虚、厌世的死胡同而难以自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