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实用读书心得:《弃儿汤姆·琼斯史》读后感范文

发表时间:2022-11-04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实用读书心得:《弃儿汤姆·琼斯史》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zuoWen101.CoM

作者亨利·菲尔丁(1707-1754),英国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十八世纪英国四大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也是十八世纪欧洲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菲尔丁自称师承于阿里斯托芬、塞万提斯、拉伯雷、莎士比亚、莫里哀、斯威夫特等人,以幽默和讽刺作为向虚伪、谎言、暴虐和罪恶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汤姆·琼斯》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当时文坛上其争议颇大的一部作品。

看了毛姆《读汤姆·琼斯的忠告》才决定看这部小说的。总体感觉,全书在人物塑造方面非常成功,特别是汤姆和索菲亚这对可爱的情侣,给人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但在情节安排方面,却略显粗糙和刻意。

毛姆同时代的人,特别是“十八世纪中后期英国文坛执牛耳者”塞缪尔·约翰逊,十分厌弃这部描写下层人物和流浪汉生活的小说,甚至认为读过该书的女性都是不能被原谅的。但毛姆本人对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评价却很高,他甚至认为:“一个品行端庄的夫人在结婚之前读读这本书是很有益处的。它会教给她一些生活中必需的知识,一些关于男人的事,在她面临婚后的尴尬境地时将很有益处。”他引用评论家乔治·森茨伯利的话对该书做了总结:“《汤姆·琼斯》是一部生活的史诗——当然,不是那种最崇高、珍稀、激昂的史诗,而是一部描写普通人的、健康的普通生活的史诗;它不是完美无瑕的,但它充满了真实感与人情味。也许,除了莎士比亚,再也没有人像菲尔丁这样,能够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真实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小编推荐

实用读后感-外国美术史读后感1篇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实用读后感-外国美术史读后感1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美学史教材。自从它在1963年初次问世以来,不仅受到我国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也获得了海外读书界的好评。

朱先生在本书最后一章谈到他编写时的立意说:“我们只就每个时代中挑选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每个代表人物也只约略介绍他的主要论点,挂一漏万是势所难免的。挑选的标准是他们要确实能代表当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说明历史发展线索。”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腊罗马以来欧洲一些重要美学家的论著。它以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发展、演变和斗争为纲,对美学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美的本质、形象思维、典型人物和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作了相当细致的分析介绍,并对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这几个或其中某一个问题所持的基本主张,以及他们在美学史上的建树与得失都给予了相应的评价。

就以“美的本质”来说,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对于美学中的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是各各不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朱先生将他们的看法大致归结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有的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有的只重内容,轻视形式;也有的企图使形式和内容、理性和感性按照他们的需要而相互结合。在具体论述时,又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所侧重地分别介绍了古典主义美学(古希腊时代)的“美在物体的形式”说;新柏拉图主义(古罗马)和法国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则又提出“美在于完善”(即“天意安排”的合理性)。英国十八世纪的经验主义美学把“美的本质”这个问题的重点,从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分析转到对美感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所以他们强调:美在于愉快。而法国启蒙时代的美学,以狄德罗为代表,主张真善美相结合。在具体说明什么是美时,狄德罗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美在于关系。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看到了他们以前的美学史上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相互割裂的局面,于是从唯心主义出发,提出了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的论点。诚然,他们两个也各说各是。康德用主观唯心主义来调和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的矛盾;黑格尔则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来阐释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前者的内容是超验的理念,而后者的内蕴则是绝对精神。十九世纪中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史上最大的,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是,竖起了美是生活的大纛。

作者在介绍不同时代及不同学派的美学思想时,做到了“史”与“论”的结合,因而相当清晰地给读者勾勒出了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轮廓。他不是把美学史上各种流派当作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纯思想材料来加以介绍,而是把它们放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尤其是阶级根源上来进行分析,同时还扼要地说明了它们在历史上的承续关系。例如,朱先生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对于最美的形式所持的论点时,不仅将其同古希腊罗马时代毕达哥拉斯、亚里斯多德、圣奥古斯丁及圣托马斯关于形式美的看法相比较,相鉴别,并且还指出它对后来德国启蒙运动时代文克尔曼、莱辛以迄于康德等人的形式美的影响。这样,就便于读者把了解到的有关形式美的知识串连起来,既见出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在形式美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论点及其不同的侧重面,同时又能见出形式美的思想在美学史上的一个衍化的过程。这种“史”与“论”的结合,应该说是《西方美学史》的显著特色之一。

《西方美学史》是一部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到现代欧美的美学思想发展史。西方美学史源远流长,著名的美学家、著作和流派极多,影响遍及世界,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对于后人深入探究美的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读后感】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500字范文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实用读后感】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500字范文》,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白人通过拯救黑人达到拯救自己灵魂的目的,一切都是白人努力地结果,不变的是黑人的劣等性,被支配的命运,是白人的高贵以及优越的宗教—____引领着社会的进步,这就是汤姆叔叔的小屋给我们讲述的故事。阅读这样小说的借鉴意义是可以窥见西方民主的主人—白人是如何看待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其借鉴意义是可看到中国人面临的艰苦的生存环境。

我力图言简意赅的叙述,但是我需要考虑到可能的读者,所以要把事情尽可能的说清。奴隶主和天下的其他白人没有区别,好人是绝大多数的,作恶的是只是少数人。这个论断很重要,只要奴隶主是善良的,那么生活在这个奴隶庄园的奴隶往往就是幸福的,作者要控诉的是买卖黑奴的制度,并不是说白人本身出了问题,因此虽然这本小说的作者斯陀夫人被林肯称为“写了一本引起一场伟大战争的书的小妇人”,但是现在我们知道美国的南北战争的目的并不是解放黑奴,而是一场国家的统一战争,随后黑人的命运也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得到彻底的改变,而是又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努力才达到了现在的样子,就是一个黑人当上了美国的总统。且不管其象征意义有多大,一个不能改变的的现实就是:在美国歧视黑人,歧视有色人种是一种普遍存在。

小说没有反思白人的本性,也没有探索美国蓄奴制度的根源,而是反对蓄奴制度。一方面肯定和统一了美国的大多数,保存了白人至上的血统;另一方面揭示了蓄奴制度的残酷,奴隶的命运在买卖中飘忽不定,妻离子散。现在看来这种思想被很好的保存了下来,并用来继续改造世界,也就形成了我们生存的环境。

看看黑人的行动表现吧`数人安于奴隶庄园的生活,因为多数奴隶主是好人,即使是在个别“无知”白人的统治下也会认命。个别奴隶无法忍受虐待走上了逃亡之路,如乔治。哈里斯和他的妻子伊莱扎,必定受到其他白人的大力帮助。还有汤姆,就是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个完全接受____的虔诚的教徒,本质上是一个比白人还要白人的_,他容忍一切而又坚守基督的教义,只是长着黑色的皮肤而已,小说通过汤姆的死再次唤起了基督的复活,换来了白人的共识,那是白人的自我救赎!

如果说当年美国由于制度的安排进入了奴隶制时代,那么今天我们则通过“一切向钱看”进入了新的奴隶时代。当一切都需要通过钱的多少来表示时,我们失去了信仰,就像美国的奴隶是可以买卖的一样,我们又有什么不可以买卖呢?一切的肮脏都可以说成是创造就业,一切的交易都可以说是市场需要。

【实用读书心得】 《大话西方艺术史》读后感800字其八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实用读书心得】 《大话西方艺术史》读后感800字其八”,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大话西方艺术史》读后感800字!

收到寄来的书后,大概打开浏览了一番,书里的纸张偏厚,很有质感。平时说起艺术,我们脑子里总会想到“高深”“不接地气”几个字,好像它们不属于日常生活,展览里的绘画作品也让人有些看不懂。

《大话西方艺术史》回顾了整个西方的艺术史,包括画家和流派。从几万年前的洞窟壁画到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再到印象派,直至二十世纪的超现实主义,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带领人穿越时空的隧道,见证一幅幅名画的诞生。书籍对专业人士来说或许过于简单,但对想要接触艺术的门外汉来说却值得推荐。

书中作者没有大谈特谈某种手法或故弄玄虚,而是通过有趣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图片展开阐述,每一章介绍一位画家或流派,逐渐将整个西方艺术史简单又清晰的阐述完全。每一章结束还会有一个总结:即“意公子说”,让人对本章内容和画家有了更深的理解。

如在作者介绍拉斐尔·桑西这一章时,用“你才是妈宝男呢,哼!”的有趣话语作为标题;

在写“自画像之父”阿尔布雷特·丢勒时,总结到:“关注自我、永远对这个世界抱有好奇心和探索的勇气,是丢勒身上最显著的特质,也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们为我们留下的启示。”

这算是我的第一本艺术类书籍,意公子的解读存在着许多见解、领悟和自己的感触,使印象中枯燥难懂的艺术史变得既通俗又有趣。

如果你现在问我:“艺术是什么”

我想我会回答:“艺术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尽管我还是不太懂得鉴赏画作,分辩不出好与坏,但却知道,一幅画能被做到极致,必定是不俗的。抛开画家和流派,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画作本身,如《蒙娜丽莎》。

书中说明,这个神秘微笑的眼角和嘴角上竟有将近40层超薄油彩,薄到每层油彩的厚度不到两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五十分之一。人们推测,是达芬奇先把这些油彩涂抹在手指上,再用手指逐层将油彩抹到画布上,等完全风干再涂抹下一层,每次操作间隔至少两个月,《蒙娜丽莎》这幅画他用了十二年才完成。

试问,世间有几幅如此用心的画作?

达芬奇将匠人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在艺术的世界里,我们从色彩和结构中感受到的美千姿百态,只要你走进去,我想它不会让你失望。

[读后感范文] 数学史读后感模板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读后感范文] 数学史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与其把数学科学化,把它当做一门严谨的学科小心翼翼地探寻着,倒不如把它当做一件普通不过的事物,至少,这样的数学更加灵动迷人。

数学,是一样很孤独的东西。它不像是诗歌那样,文人骚客共聚一堂举酒高歌,动情处就即兴脱口,一首千古传唱的诗就诞生了。它也不像艺术品那样,饱含着美感与灵感,可它却汗艺术气息,虽然它的成果是冷冰冰的智慧结晶,但是它的发展过程是饱含悲欢愁的。我想这个过程是孤独的,但是那个创造者对于这样的孤独,他(她)是甘之如饴的。因为那是属于他(她)世界里的一朵奇葩,他(她)看着那株他们倾尽所有汗水与智慧浇灌出来的数学之花,灿烂绽放在这片大地上,何其欣喜。

诸多数学家中,我尤其敬佩祖冲之一家。他们是把数学当做传家宝一样,代代相传,一脉同心。或许因学术有所成而名垂青史、流芳千古的只有祖冲之与祖恒二人,但是也正因为他们的前辈潜心研究,让他俩拥有比常人更加优越的条件,他们也更加容易成功。他们的家族史让我所钦佩的,无论是他们的成就或是执着,都那么的独树一帜,至少在数学史上是如此。

但在数学发展过程中,它也受到了一些人的亵渎。把它当做成名的手段。并不是说这些人有错,他们只是从自己的成果里获取一些名利,满足个人的欲望,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些人的初衷是纯洁的,只是在成就与名利俱来的诱惑下变了味。比如说数学怪人卡尔达诺,我不对他的行为加以任何评论,只是为数学惋惜,它并非为功利造台阶,但它却成全了功成名就。它原本只是单纯而神圣的智慧成就,但它的发展却掺杂了许许多多人情世故。更令人伤心的是阿贝尔。当他是一名无名而有志的少年时,受尽嘲笑与蔑视;当他守得云开见月明,证明了一般五次一元方程的不可性时,他被一句“不可能的事”否定了;当上天给了他一次次希望在一次次让他失望而归,他终于无力和命运抵抗,为他遗憾的一生画上句点了。然而讽刺的事情发生在两天之后,阿贝尔被聘任为教授。阿贝尔的不幸事数学发展史上的灾难,或许曾经因为这样那样原因被埋没的人大有人在,他们本拥有一腔热情为数学做贡献,但现实击垮了他们。

无论如何,我还是想在最后说一句,不管被誉为“伟大数学家“的人还是为数学研究默默奉献着的人,他们都是可敬的,因为他们对这份孤独的数学有着不一样的热爱。

[读后感范文]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书心得壹篇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读后感范文]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书心得壹篇”,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书尚未读,先谈谈程耳的电影。

1.

老谋子刚出道时,对人性带着一股蓬勃的恨意,这股恨意成全了他的电影。当恨意消失后,老谋子的电影转向商业视角,人性思考消失,老谋子的电影水准开始一路下滑。

最近去看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发现一个老谋子第二。导演程耳相貌清瘦,头发不多,眉毛稀疏,还有一双招风耳,貌相不怎么样,但是很有才华。这个人出道13年,产量极少,本片是他的第三部作品,手法成熟,经验老道,并不像个执导经验不足的人。

从他的电影里,我们发现一种同样蓬勃的气息,只不过,这是一股野心。

程耳这个名字使人想起《史记》,里面有一对初为刎颈之交后反目成仇的朋友,叫陈余张耳的。总觉得程耳是根据这个名字给自己改的名儿,一方面实现名字独特的目的,另一方面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影片名字如同程耳的名字一样,显得独特,耐人寻味。一个疑问从开头到结尾,始终贯穿着观众的心:为什么叫罗曼蒂克消亡史?

这部片子本身涉及罗曼蒂克的部分并不多,故事属于黑帮加谍战的类型,全片用上海话统率,用光调度都非常讲究,黑帮大佬和他们的女人们带着浓浓的贵族气息,对爱情的表达甚至带着一种隐忍克制的气息。

即使如戴先生占有吴小姐这样明目的情节,也因为王妈送点心和吴小姐丈夫的懦弱贪利,而显得似乎容易接受了许多,几乎没有人怨戴先生,但是会恨铁不成钢,感叹吴小姐命苦,所嫁非人。

2.

不得不说,影片在当前层次不齐的电影圈算是一股清流,人物塑造和叙事都比较饱满,镜头运用和音乐都非常好。

电影里有几个垂直镜头,基本都是对上海街道的扫视,不断推进,使镜头逐渐走入叙述的事件里面。实际上,这种镜头很多大师都比较偏爱。塔尔科夫斯基在《安德烈卢布廖夫》里就使用过这样的镜头,后来大卫.李恩在《阿拉伯的劳伦斯》里再次用垂直镜头来体现上帝的视角,但是程耳把这种视角用在本片叙事里,却给这种角度增加了一种新的功能,垂直感带来了一种时空穿回感。

当我们追随镜头慢慢向前寻觅时,内心不禁有一种疑虑,不知要发生什么,同时又似乎了解即将发生的。在一种缓慢的沉浸里,观众像是被40年代的亡灵附身,带着当事者的眼去回忆和重新审视事件。

本片原名是《旧社会》,实际上讲述的上海的一段旧事。但是程耳没有用旧上海的元素,比如音乐去凸显年代感,反而大胆地运用了英文乐曲,这使影片带上了浓浓的国际范儿。观众也从这里窥见程耳想要做经典的野心。

程耳还借剧中人物之口,说出自己的理想。明眼人都可以发现,导演故意不让观众看懂那半句是程耳自黑,而后半句却是程耳自己在说话,他想要拍出经典之作,经典到下个世纪人都可以看。

镜头推进中夸张的缓慢,加上音乐的配合,塑造出一种独特的舞台感,使人不像在看电影,而在欣赏话剧。但是人物又显得冷峻,疏离,毫无表情。

故事的叙述顺序被刻意打乱,时空在起初被完全揉碎,在结尾时重新缝合,我们渐渐明白了程耳的故事。

3.

在人物塑造方面,程耳的手法也非常娴熟。每一个剧中人都完美极了。

最出彩的当然是浅野忠信,这个人物其实挺像是希特勒。他可以给野猫做饭,却可以随意杀人,被美色吸引时,他的表现也是血淋淋的,但却对花小六和一双儿子始终放不下。

章子怡再次出演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女人形象,这次她变成了一个被囚禁的性女奴。这其实也是一种宿命般的安排。在剧中剧《花好月圆》里,花小六扮演一个死去的女人,但是导演说这个女人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

在电影前半部分,花小六意气风发,为所欲为,男人都是裙下之臣,连给大哥戴了数顶绿色帽子,大哥都能放弃面子,嘱咐陆先生悄悄送走了事。但是电影后半段,她却完全失去了神采,变成了只能提供食物和性的行尸走肉。活着的花小六眼神空洞,毫无生命力。

程耳说自己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表现的完美无缺,甚至说这部影片里没有配角。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似乎也能感受到这一点,的确很难再见到这样水准的表演团队。

但是每一个人物过分完美的结果,会导致全剧缺乏一种特别深刻带劲的张力。所有人都完美,会使完美失去存在感。所以当我们看完电影赞不绝口时,却发现自己脑中的人脸开始模糊。

程耳在电影里也刻意模糊人物关系,我们看到王妈和车夫的一点点暧昧,看到陆先生和花小六的隐情,看到老五对陆先生的深情,也发现车夫和老五似有若无的情愫。这种模糊化带来了一种分析的快感,我们总是想要弄明白究竟谁和谁是真正的一对,但是在分析过程中,却渐渐分不清所以,迷失在一堆乱象中。也许在暗黑的旧上海,人物之间的感情本来就是暧昧不明的。

浅野忠信在战场上的那段独白有一点废。结尾他和葛优的对白里已经能体现了他对花小六和一双儿子的感情。

还有童子鸡杜江痊愈后与妓女吃饭的对白也略显多余。

程耳说自己不低估观众的审美和智商,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事实上,从全片来看,他基本上也做到了。但是这两段画蛇添足的东西,还是暴露了他害怕观众看不懂故事的潜意识。

4.

从程耳的作品看,显然他是一个非常用功的导演。我们可以在电影里看见他喜欢的那些前辈的痕迹,舞台剧的感觉来自黑泽明,暴力美学带着昆丁深刻的烙印,而教父一般的叙事则显然受到了科波拉和莱昂的影响。

出道以来,程耳所有的作品都是打乱叙事节奏,从故事的中间讲起。他说自己也讲不清为什么这样,大约是天生的审美倾向。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他的经历和偏好里,了解这种宿命一般的习惯,不过是一种刻意的被影响。

这种影响来自博尔赫斯。

程耳说自己小时候就喜欢博尔赫斯。这个细节一方面说明程耳品味独特,另一方面说明程耳博览群书。实际上,普通人里,知道博尔赫斯的并不多。这个阿根廷人的作品充满想象力,叙述简洁,长话短说,并且从来没有按顺序讲述过任何一个故事,读完使人意犹未尽,印象深刻。

此外,战俘营里,洋鬼子给陆先生说的那段话:真搞不懂这些日本人,昨天还在奋力厮杀,今天却在安心修葺战俘营。美国人只来了1千人,而日本战俘却有三十万之众。这一段对白几乎原文来自黄仁宇的回忆录。

能懂得从文学里汲取营养,程耳算是聪明人。

程耳说自己恨日本人,因为那场战争,导致很多美好的事物消亡了。这也是本片得名的原因。

在电影结尾里,陆先生通过枪杀外甥和妹夫来实现复仇。我们觉得他不应该杀害无辜的孩子。但是在陆先生眼里,那孩子早已经失却了外甥的身份,却代表了自己被日本人控制的耻辱。本来是真心的养育变成了不信任。

更重要的是,这个号称会拼尽全力保护上海的人,真正意图却是攻陷上海,这种欺骗,令人无法接受。亲情和信任的纽带一经断裂,剩下的就只有刻骨仇恨。

陆先生的变态复仇,是程耳本身对战争恨意的传达。不过这种恨意停留在了形式上,看完电影,我们并没有感受到多少恨意。

实际上,这样的故事,带着一种宿命般的无奈,每个人的命运都被时代裹挟,影片应该笼罩一种淡淡的怀旧和悲哀,然而我们却完全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电影过后,我们谁也没有同情。

5.

在面对搜狐采访时,程耳说坚持自我并不是难易之间的问题,而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来自于两方面,第一你究竟想成为谁,第二你究竟有没有坚持自我的才华。

这样的话谁都会说,关键看行动及由之而来的结果。

他说当年拿着几个本子跑,有一天忽然觉醒,这样下去,即使能拍出电影,自己也很快就废掉了。真正的导演要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从本片来看,程耳的目标还算达到了,既有商业性,还表达了一丁点儿自我,这就足够了。

在当前中国电影界,像程耳这样的作家型导演非常少。只要持之以恒,绝不苟且,他的才华足以撑起自己的野心。

然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一个消散的过程,那么程耳呢?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号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