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精华读后感] 我们仨读书心得怎么写

发表时间:2022-10-28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精华读后感] 我们仨读书心得怎么写”,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为了纪念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而写的,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生活。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第一部分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平淡朴素的文字中透露着无言的感动,我们仨失散了。踏上古驿道,梦就开始了。钟书被一辆大黑汽车接走了,幸好还有女儿阿圆。“阿圆一再对我说:‘娘,不要愁,有我呢。咱们明天就能见爸爸了。”读到这里,我想,这就是亲情。不用做太多太多的事,只需要亲人的一句安慰,一句“有我呢”,足矣。的确,我也听过一句“有我在呢”,那时,心里暖暖的。终于,他们在古驿道上相聚了,只要三个人在一起,只是几个动作,即使相互无言,仍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这或许就是平淡的亲情最好的诠释吧。先生的梦在继续,慢慢地变得沉重,她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之间不停奔走,后来,阿圆也病重了,她很累,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看这部分时,泪早已湿润了双眼,好像自己也在经历亲人的离别。

第二部分写先生一个人怀念我们仨。先生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多么简单的想法,多么简单的要求。在这部分里,我看到书中附带的几张照片,有夫妻俩年轻时在巴黎和伦敦留学时的合影;有夫妻俩争着看女儿自英国寄来的家信;有三人各自认真工作的画面;最后两张照片,两位老人互相理发,“我能用电推子,他会用剪刀”。简单的几张照片记录了一家三口简单而真实的生活。写求学牛津时,租房做饭,黄昏时两人总牵着手出去探险等,充满了少女般幸福甜美的记忆;写生下女儿后,钱钟书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杨绛吃,“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字里行间里又充满了为人妻的骄傲。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杨绛先生夫妇以读书为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没有刻意的去教育孩子,但是钱瑗不仅书读得好,工作能力强,还能时刻关心照顾父母,这样的孩子不正是我们现在父母教育孩子想要的结果吗?

精选阅读

[跟我写读后感] 《我们仨》读书心得范本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跟我写读后感] 《我们仨》读书心得范本”,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杨绛先生走的时候,我买回来我们仨这本书。读书的时候不喜欢被打扰,读到动情之处,沉浸于其中,若有人前来说一些无关的事,我必是漠然的。做生意也没有往常的和颜悦色,所以喜欢一个人安静的读书,仿若这世界就只剩下书与我。

一本书,写的就是作者的灵魂。杨绛先生的笔墨透着对生死的超然,一个88岁高龄的老人,接连遭受丧女逝夫的人间极痛,一个人兀自孤独又精彩的活了二十六个春秋,在92岁高龄写下了这本女儿未完成的遗愿之作。人间的疾苦,世事的沧桑,都没有让这位老人倒下。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才算活的有意义?杨绛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完美的回答。她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和她自己独有的语言,回忆这个曾经甜蜜温馨又历经坎坷的家,宁静如斯,娓娓道来,让我们跟随她的文字,深陷其中。读到我们仨失散了中的最后一句: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我竟无语凝咽。

我们是幸福的,如今的我与老公,女儿,另外居住,我们的生活平静且安然。每天我和老公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女儿半个月回一次家,与她我且是有亏欠的。常常她回家的时候,也是店里忙碌的时候,生活起居亦是他她自己照顾自己,读书与我们这个家庭却是例外的了。女儿正是学习的年龄,唯愿她能够饱读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将来能做个有用的人,有情趣的人。现在的我每天除了忙生意,空闲时诵读写作,重拾这份爱好也只不过是期许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读我们仨,学杨绛先生的写作方法。她采用虚实相生,巧设悬念,象征性手法等方法的运用。第一遍读我更多体会的是书中的情节。再读,结合那些文学家对此书的评论,不禁感叹先生的匠心与写作方法的纯熟运用。先生语言朴实无华却透露着最真实的情感。看似轻描淡写且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内涵。这也是许多玩弄文字技巧的人无法与之相比的。一本好书,经得起一读再读。读书使人明智,读一本好书,也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我们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只是平淡,或许还有些乏味,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心灵渐渐荒芜。那就读书吧,读书真的是最划算的投资。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恍然顿悟,生活就是如此,酸甜苦辣,分分合合,聚聚散散。你走着,我亦走着。人生的驿道,我们不言离情。

天国,先生终与丈夫,女儿,我们仨重逢。在那里,书香萦绕,其乐融融的家又开始了。

教你写读书心得: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教你写读书心得: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近日,读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有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聚散离合。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家庭这个普通到极点的词语在杨绛这里,代表着一种生活状态。有家庭的状态是稳定的,就像大家熟知的那个比喻,一个家就像一个三角形,三个成员就像三条边,有这三边围住,就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可以找到很多大千世界寻觅久之而不得的温馨和安定。可是遗憾的是,钱瑗和钱钟书先后离杨绛先生而去,这个三角形,一下子只剩了一条孤零零的边。什么都围不住了,一切都要自己承担了。然而驿道上风沙满天,杨先生却依然坚强地走着。因为有爱。

书中最撼动我的一个细节是在附录I中,杨绛描述钱钟书的“痴气”,说他为了对女儿阿圆用情专一而喃喃地嘀咕不肯再生第二个孩子。我读到这儿心里不禁微微一动,暖意上涌,觉得他们是不是名人,是不是学问家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文字里这份家的恩情,千山万水,万水千山都牵着那一条穿过心底的细线,手握在一起,目光缠在一处,脚步回响着同样的节奏。阳光雨露也好,风雨飘摇也罢,甚至生离死别都不怕,总之是心念爱恨全都攒在一处的一家人。还有什么比这是人生更大的幸福呢!

【读书有感】 我们仨读后感(篇二)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读书有感】 我们仨读后感(篇二)”,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杨绛先生是钱钟书的妻子。钱钟书曾给她一个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作者杨绛先生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我们仨》第一部分为杨绛先生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杨绛先生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先后离去的过程。第三部分杨绛先生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

书中,杨绛先生曾提到,1996年10月,患病的钱瑗已经非常衰弱,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帮助下断续写了5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女士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钱瑗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1998年,杨绛的丈夫钱钟书逝世。一生的伴侣、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我反复看过很多次《我们仨》,其中有一次是照着朋友的提示,倒着读。先读第三部分,再看一二部分,看起来省了很多精力。但是却少了一些跌宕起伏的情感。杨绛先生痛失爱女和伴侣,她把那些撕心裂肺的岁月写成梦境,朴素地讲述着内心的伤痛。就像一位坐在我身边的老者,讲述着曾经的故事,让人十分动容感慨。

人民网曾经评论,读过《我们仨》的人,当忘不了里面漫长得揪心的梦,“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她内心绽出的血泡像一只又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读后感必备] 《我们仨》读书心得其五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读后感必备] 《我们仨》读书心得其五”,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古往今来,离愁也好,欢聚也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合上书,摩挲着它略带粗糙的纸质,心中的思绪涌上,看着杨绛与爱女,丈夫的生离死别,不禁想起我们初三毕业时那六月的阳光。或许我们经历的别离的程度不一样,但当我们回想起以前与别离之人的往事,大抵就在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仨》是杨绛记述他们一家三口的往事。杨绛女士在写这本书时已经是九十多岁的高龄。在写这本书时,我想她既是愉快,又是感伤。就像我们现在翻开在书桌上占一席之位的同学录,看着同学以往的笔迹,看着哪张照片将你带入回忆的漩涡,既甜又苦。

在书中杨绛主要记述的是一些生活琐事,其实与我们也没有特别大的,在性质上的差别。杨绛会收拾钱锺书的残局,抱阿瑗去婆家做媳妇,为钱锺书烧红烧肉,做出血牛肉给阿瑗吃。在当时这些只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罢了,但在阿瑗和锺书的相继离开后,这一切都变得奢侈。不,确切地说,是再也不可能了。就像我们从前,和同桌争论着题目的对错,即使上一秒面红耳赤,下一秒脸上便是晴空万里。但是现在,我们也没有那个机会了,我们只有回忆,回忆着回忆,笑着笑着,哭了。

我们总希望我们当下的某个时间会是永恒的,可什么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没有海枯石烂的爱情,没有永不凋谢的鲜花,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时间如同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我们眼前的时光都是可贵的,无论是与谁度过,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年华。

我们所以为的永恒,会是后人的历史。

《我们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之家的生活,更让我们明白,何人都畏惧别离,伟人也好,平民也罢。我们在此感受,大抵也只能将我们以后会怀念的现在的寻常日子,在以后怀念。

读后感收藏: 《我们仨》读书心得范例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后感收藏: 《我们仨》读书心得范例”,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终于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书中的前两部分,写的是“梦”。

这第一个梦里,“我”梦见钟书自顾撇“我”而去。于是醒来时便向他埋怨,钟书只是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于是钟书似乎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个长达万里的梦。

这第二个“梦”里,便是“我”最艰难最痛苦又长达万里的时光。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驿道上。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人心绪难平。“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看到这里,是我第一次流泪,就那么坐在班车上。

看到第三部分,我所感的已不是初读时对“梦”的不解,而是从心底慢慢滋生的温暖气息。看这匹配的学术夫妻和他们聪明刚直的爱女,他们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乐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角色,爸爸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这几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们一家人过得平淡安稳略有滋味。在国外留学期间自己学做饭攻克学问难关,回国后遇上战乱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随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读书工作中安详静默。无论多困难的境地,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圆,这野心不是他们所能拥有,他们只求在自己的方圆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

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

我很喜欢他们一家人的性格。钱钟书生活上的憨厚与学问上的严谨,杨绛自由温和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女儿圆圆大胆聪颖有孝心感悟作文。这样温情的一家怕是在那个年代也少有的吧

这自由心与甘于平淡的心最是难得。

书里的彩页有他们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札图片,还有钱媛在病床上未能完成的《我们仨》。看着这些毫无华丽朴素得令人动人的文字,让我恍然。

如杨绛先生在篇末说的那段话。

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没有永远。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得到的结果总是失去,相聚得来还须散。难道这短短几十年的在世真的就不需要去珍惜了么。或许应该勿执我念,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远,不管幸福快乐是短是长《。有一个家,有事可以做,能看到最亲近的人安然生活着就好了吧。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读书心得范本: 素心——《我们仨》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读书心得范本: 素心——《我们仨》读后感》,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素心——我们仨读后感:

“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此为素心者也。”——题记

读完杨绛先生的92岁高龄所作的家庭回忆录《我们仨》,不免很是伤感。

我们仨,其实最是平常不过的。如杨绛先生所述,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两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可是,读完《我们仨》,却深刻觉得,这个我们仨,永远只能属于先生一家了。因为,任意一个个体的我们仨,不若能够像杨绛先生家这样,如此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如此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如此不食人间烟火般的出尘。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俩人都已年老,老人多梦,常梦分离的孤清。于是,杨绛先生做了一个历历如真的“万里长梦”,钱钟书先生无来由的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总是烟雾迷茫,五百步外就看不清楚;空气郁塞,叫人透不过气;路坎坷难走,怪柳嶙峋,九转千回。但女儿钱瑗,那个相伴相助的阿圆,带着妈妈,没走一步冤枉路的,找到爸爸。虽然是在古驿道上,虽然钱钟书先生病中,也算是合家团聚。一刹时,钟书先生久病未愈,钱瑗也病了,一家人,寻寻觅觅,聚合离散。在梦里,久病初愈的老人,深一脚浅一脚的跋涉在神秘的古驿道上,寻觅照顾着钟书先生的身体,夜晚又变成轻灵的梦,沉重疲惫的奔忙于各个熟悉的地方之间,空灵的搜寻病中女儿阿圆的消息。

书的开篇只为记梦,先生的文字平淡朴素。这让我很不明白的是,何来古驿道?为什么古驿道如此神秘曲折?为什么梦得如此深沉心伤?!为什么单纯的亲情中却弥漫着难以言表的沉痛忧伤?为什么这么单纯的一家仨,团聚这么难?先生说,古驿道上的警告,有“不知道的事,不问”,可我还是问了这么多。可以见得,身处古驿道中的杨绛先生,该有多么的茫然!

“万里长梦”的终结,“我们仨”在古驿道上相失,老人的眼睛,早已干枯得没有泪水。先生的心,从不断的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到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一齐流下泪来;再到经过痛裂、结痂,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石块,每跳一跳,就牵扯

着肝肠一起痛。我终于明白,杨绛先生是用梦幻文学的形式,讲述爱人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生前最后的一段时光。独女钱瑗,小名圆圆,虽生于乱世,却是可造之材。只是,世道无常,刘阿姨口中的钱老师,学生口中的钱教授,医生称呼的钱瑗,父母心目中的明珠阿圆,却因为脊椎癌早于父母谢世,白发人送走了黑发人。明知女儿不放心的走,明明万般舍不得女儿离开,钱钟书先生昏乱之中,说出了“叫阿圆回自己的家”的话,杨绛先生痛乱的捂紧痛得开裂胸口,还是安慰阿圆安心离去。

一年之后,重病的钱钟书先生下世,白发老妪送走白发老翁。相扶相持的“我们仨”,就此这么轻易的失散了。古驿道上原本艰难相聚的一家,只余下杨绛先生。譬如人生长恨水长东,一片黄叶,秋风凋零,乱石间飘落,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一路上都是离情。在空中打转,在空中零落。失去了家人的家,从此就不复成家,而成了名副其实的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平静而悲怆。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如此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瞬间潸然泪下。百岁老人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感同身受。

沉定简洁是杨绛先生作品的语言特色。于淡雅中,却有荡气回肠之力。平实朴素的语言中,有着百载沉积的智慧与本色。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先生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百岁的杨绛先生,我想,唯有素心兰才能与她般配。

何为素心?

“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此为素心者也。”

以梦幻文学的笔触,有着超脱凡尘般的仙思和诗意般的灵慧,然却生性静默、平和,托身于古驿道的幽谷丛林,经霜傲雪,更具历经世事的从容旷达之姿,如兰斯馨。

由此想,人生一世,早应如此,岁月有时,荣辱有止,低调生活,心静如水。

是以君子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