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读后感参考: 《看见》读书心得1500字精选一篇

发表时间:2023-01-16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读后感参考: 《看见》读书心得1500字精选一篇”,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少年时代,老师问同学们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或者说想做什么职业。班上四十余人,竟没人和我一样,我填的是记者。小时候在农村,消息很闭塞,唯一的报纸还是一份广播电视报。幸好,广电报也不光光印节目预告,基本上还有一些新闻。只是一周一期的报纸,新闻的时效性就没那么好了。当然,对于那时候的我,已经是探寻外面的世界的窗口了。语文课上,有题目要求拟新闻标题,标准就是简练明了,在有限的字数内将重点信息提炼出来。

那时候的理想很单纯,就是要记录新闻,记录这个世界发生过的事。可惜跟很多平凡的人一样,理想并没有实现,记者是离我很遥远的一份职业。小时候看这份职业是充满理想主义的,以为只要自己记录就可以真实反映,可以让世人了解真相。但现实如同理想破灭一样,每个人看到的这个世界并以为的样子,离本来的真相差距可能都很大。

柴静的电视节目其实看得很少,这本书也是近期才看的。不知道为什么,一直知道这本书,但总是没想着要去看。但是看完后,竟出乎意外地发现内容及感受跟我曾经想过的差不多一致。

我自认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人,待人接物会不由自主地代入主观想法。如果自己也做了记者,也带着主观情绪报道新闻,那么也许我也是会被读者或者观众批判的吧。但是,如果不带任何感情的记录,那么,记者存在的必要是什么。现时代,AI也许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吧。(可能就是现在流行的直播?)

当然,这种说法不能太绝对,感性也需要一个度,记者需要懂得这个分寸,尤其是经历多了之后。柴静在新闻这条道路上的成长如同她自己记录的一样,是通过一个个采访不断磨练出来的,而这些采访,则包含了复杂人性和世界的各种真善和各种丑恶。wWW.zuoweN101.COm

现在的中文互联网,可以说是这种复杂世界的缩影。每次有高关注度的新闻出来,总有来势汹汹的批判,当然也有看似冷静的人,说着看似冷静的话:等反转。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目前的碎片化信息泛滥,自媒体缺少自律,标题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新闻内容则是只有表象,缺失深入分析。二是绝大多数人被各种信息湮没后,只能快速抓住自以为的重点,或是媒体引导的重点,并没有耐心去理性地思考新闻背后的前因后果,以及新闻发生的各种背景。试问自己,有多久没有认认真真地看过一篇深度新闻报道了。

20xx年,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事故现场的一辆轿车逆向停放着,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小车逆行导致事故。网络上一边倒地讨伐“既定事实”,进而言语攻击女司机(这又是一个被妖魔化的词组和人群)。结果第二天事故初步调查结果出来后,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女司机反而是事故受害者。

如上提到过的,自己并非完全理性,看到这种新闻,心理的平衡肯定会有倾斜的一边。犹记得书里写到的药家鑫案件,新闻刚出来的时候,几乎是没有悬念地认为这人太冷血。但后续的调查和跟踪报道出来后,不是说药家鑫值得原谅,但事实是让人对他多了几分同情。

人之所以为人,并非只有一个绝对面,而是由各种复杂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性格组成。这就注定了拉斯韦尔说的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要素,传播主体的复杂性。同时,请别忘了,传播活动中的另一要素,传播对象主要也是人。作文由于人的介入,这就造成了新闻的复杂性所在。面对这种局面,作为新闻受众,也就是传播对象的我们,是不是更要提醒自己,需要理性面对高关注度的新闻。先入为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思维会随之固化,真相未明了之前就把一个人一件事定性,甚而有意识地忽略真相。

但是,如柴静写的,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新闻人的职责就是把这份真实,真相抽丝剥茧展示出来。让新闻背后的事实来告知受众,让受众来衡量是非对错。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标题,通过引导,让受众接收到片面的信息。

编辑推荐

教你写读后感: 《木腿正义》读书心得1500字精选一篇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你写读后感: 《木腿正义》读书心得1500字精选一篇”,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木腿正义》读后感1500字:

刚开始欣赏该书时,我总是在想为什么作者要以“木腿正义”定名该书。幸运的是我在书中第一篇文章就找到了答案。故事是这样说的:马丹在儿子出生后不久突然离家出走,但是八年来其妻子以及双亲未能得到任何消息。苦于疾病缠绕,临终前两位老人选择宽恕马丹并决定把全部家产继承给他,暂时拖由其叔叔皮埃尔照管。1556年夏一个自称马丹的人与他们相认。但不久这个新马丹因遗产问题与皮埃尔发生争执并把皮埃尔告上法院。皮埃尔因没得到田产而认定新马丹是骗子。最终皮埃尔找到了证据把新马丹告上法院,虽然新马丹沉着冷静,口才了得,但一个木腿人——真正的马丹闯进了法院,彻底破灭了假马丹的诈骗梦,假马丹最终受到应有制裁。这我才明白“木腿”原来指的是故事主人公马丹,而“正义”正如书中所说即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之间的矛盾。而读完这个故事,我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邪恶可维持一时,不能够维持一世,邪恶终究会被正义所吞噬。

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我在这本书看到的故事中最喜欢的一个。这让我生发一个疑问:法律、法治要怎样尽可能做到完美?故事引自一部叫《秋菊打官司》的电影,秋菊的男人和村长吵了架并骂村长“断子绝孙”,由于村长只有女儿没有儿子,他听后大怒并踢了对方“要命的地方”。秋菊要村长认错但他坚决不肯,她就一级一级往上搞去讨她的“说法”。

后来秋菊难产,但是村长救了她的命,她百般感恩,决定邀请村长出席儿子的满月酒席,但就在酒席的那一天村长就因被上级查到了秋菊男人的伤处而被政府抓走,秋菊无比难堪。诚然,法律有权对伤人事件进行制止并对伤人者进行制裁,但是我觉得法律并不能像机器那样呆板。既然秋菊、秋菊的男人以及村长之间已经达成和解,那为什么还要有村长被抓走这样的结局发生呢。

法也是要合理变通的,正如书中所说:国家法律的现代化过分强调与国际“接轨”而压制民间法及其他传统规范。民间法、传统规范也是有合理的一面,况且中国法律是从西方引入,既然这样为什么要过分呆板地强调法律呢?为什么不结合自身实际,而盲目把别人的客观实际所制造的产物运用到自身实际呢。读后感.我想,中国的法律及法治要尽可能做到完美,必须注重自身客观实际,懂得与自身的合理的传统规范相结合,避免法律成为呆板机器人。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要避免成为第二个秋菊,因为秋菊严格来说是一个“法盲”,这正是推进法治所忌讳的。秋菊只想到法律保障的是个人权利,保障她那所谓的“说法”,但是却没想到法律要制止违法事件。案例中村长踢中秋菊的男人的“要命的地方”显然是侵犯了别人的生命健康权,如果秋菊有较强法律意识,就算其与村长已达成和解,她也不会觉得村长被抓走是一个令她难堪的结果。

愚以为,此书一个较大的亮点是增加了漫画,这有助于增加读者的兴趣,提升读者欣赏漫画的能力。通过欣赏漫画,读者可以加深对故事的印象,甚至可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作者凭借其深厚的法学与文学功底,使得故事讲述极为流畅严谨,在加深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更能提升读者的写作表达能力。

总之,我觉得此书最觉得关注的就是那个讲述秋菊的故事了。因为它对于现代法律、法治化进程都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而且,在法制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当今社会,秋菊这个形象更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反面教材,那就是避免“法盲”,积极做法律的学习者。

热门读后感:《书情书》读书心得1500字(一篇)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热门读后感:《书情书》读书心得1500字(一篇)》,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书情书》读后感1500字!

如果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翻开《书情书》,不免会大失所望。这是一本随性而为的小书,是德国作家布克哈德·施皮南的阅读私体验。你大可以放松心情,信手翻开,风吹哪页读哪页,却别想能够从书中找到多少克敌制胜、“笑傲职场”的法门。假设可以从头到尾通读几遍,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拿到了走进书痴世界的门票。只要按照施皮南事先设计好的路子,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就可以像他那样,将自己毫不设防地交给书籍。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施皮南都是不折不扣的书痴。他自称,从开始识字的那一天起,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哪怕是到了50年后的今天,热情仍然不减。于是,他索性将书籍当成一生中最好的伙伴、朋友,乃至于最亲密的爱人。他很清楚,做书从来不是易事。“把一本书拿到手中,你会透过身体感觉到它的重量”。这种重量与书的厚度无关,因为厚重也好,轻薄也罢,即便是一本看过即弃的菜谱,都是集体协作的成果。

普通读者不会知道,一本书从最初的构想到最后的成品,要经历多少环节,会动用多少人手:选题立项、创作(翻译)、修改校对、装帧设计、印刷装订、宣传发行……甚至,施皮南更愿意把书的制作比成人的一生,因为每一本已经完成的书都异口同声地告诉他:“所有重要和本质性的事物,都有其固定的形态——开头,中间和结尾”。自此,《书情书》就有了双重的含意:既是“书情”的书,也是书的“情书”。施皮南既不回避,也不掩饰,而是站在书的角度,想书之所想,急书之所急,心甘情愿地为他书架上的神明做出代言。

签名本、教科书、辞典、试读本、初版书、朗读本、书雕……天知道这个世界竟会有这么多种书。但问题是,如果不把所有书统统揽入怀中,又如何配得上他“书痴”的大名?书中,他谈论书的历史,告诉我们早期的图书又大又沉,价值难以估量;他担心每年夏天的洪水会倒灌进低矮的地下室,将屋子里的书全部浸坏;他相信书的存在就是一道别样的风景,更将优美的装帧与艺术品画上等号;他说书店就像图书馆,四下逛逛就能找到与博尔赫斯相似的快乐……

众所周知,书痴都是重度洁癖症患者,常常会对所爱之物横挑鼻子竖挑眼,唯恐到手的图书先天不足、污损严重。还好,施皮南很宽容。他从不在乎手边的书是否有缺页、品相是否完美。在他看来,不完整的书好比断臂的维纳斯,再多瑕疵都无法抹杀它独有的美。但他也知道“书不读就算不得书”。因为阅读就是一种创造。读者当然不能为所爱之书赋予额外的价值,但只要捧在手中细细阅读,一切就有了不同。相反,如果买了书,连书封都不愿意拆开,只是任其呆在书柜的角落里独自寂寞,未必就是对书的爱惜。这样的书,与一听密封的罐头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它还不如罐头好命:没有过期的罐头尚可填饱饥饿的肚肠;不被阅读的书(它不会过期),大约只能是无用的摆设,除了吸吸灰,实在不会为它的主人带来更多好处。

当然,在驻足浏览新书的时候,不要忘了这个世界还有太多旧书。相比散发着浓浓油墨香的新书,旧书就像是历史的见证,“总是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比如签名。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用不同字体在扉页上留下各自不同的签名,久而久之就成了最具个人风格的藏品。同样还有藏书票。前一个主人亲手将它贴在书中,后一个主人又揭了下来。谁也不能确定他们究竟是爱书,还是不爱书,但至少他们曾经拥有这本书,并在书页间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说到底,《书情书》是施皮南的喃喃自语,记录了他与书多年的神交。只是,在电子书、短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再来谈论阅读纸书的乐趣,多少有些落伍。但落伍并不代表彻底的绝望。至少我们还有书。施皮南应该感谢与书相伴的美好时光。就像他所说,如果生命中缺少了静下心来、慢慢阅读的体验,如果没有书中所记人类真知的启迪,我们的人生又该是多么苍白、多么无趣。

[热搜读后感] 呐喊读书心得1500字(一篇)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热搜读后感] 呐喊读书心得1500字(一篇)”,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经典之作,它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不衰。中学阶段我们己经学习了不少鲁迅的文章,多出自第一部小说集《呐喊》。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反应了他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学工作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

《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旧社会是一段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在描写狂人的多疑、妄想时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从而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却是象征着一位反封建战士的形象。

《孔乙己》也是我们此较熟悉的一篇文章,本文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经典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作者抨击了民众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冷漠,同时谴责了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本篇的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了环境和气氛;其次发展,介绍人物;再是高潮,提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本文在描写人物性格方面十分出色,多用侧面描写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来欢察孔乙己,本文的语言也极精炼简洁。孔乙己结结吧吧地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时,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形象毕现无余。

《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本文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描写,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本文塑造的阿q的形象可谓是深入民心,本文讲述了一个个即独立又关联的故事,形象的刻画了阿q的性格特征,及其精神胜利法,往往能引起读者会心一笑。但笑过以后却又不禁同情阿q,本文的语言可渭是独具匠心,却又恰倒好处,如阿q调戏了小尼姑而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阿q从城里发财回来,大名从浅闺传到深闺里去了。相对于深闺的浅闺和相对于十分的九分,用得十分形象而幽默。给人以别致之感。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经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戏却索然无味。在回忆的对比中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农村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乐土,可以不必读书,可以钓鱼放牛,可以看社戏,作者描摹出孩子的真实心理。而且,作本文的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例如对看社戏雇不到船时的急切和有船时的轻松两种心情,刻画的十分真实。作品对人物的刻画,也相当生动形象,突出了其个性:双喜热情、机灵,直率;阿发无私、能干;六一公公纯朴,大度,都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几笔便勾画出了他们各自的特征。作者用抒情的文字描写自然山水景致,诸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胧,笛声的宛转悠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的夜景,给本文增添了不少魅力,演社戏看社戏的习俗风情都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民风的描述起了衬托作用,使作品读起来亲切感人。

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

月度读后感精选《奥特怪兽绘本》读书心得1500字一篇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月度读后感精选《奥特怪兽绘本》读书心得1500字一篇”,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能量向上,三观正派的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大道理讲一堆,孩子也不一定能听得懂,用绘本故事向孩子讲述这些,让孩子代入书中角色,形成同伴效应,那么不用加长多说,孩子自然懂得。

这套书四本别是不同的故事:

《银河奥特曼的诞生》:小银河长大了,带着几个小怪曾一起打败了暗黑军团,伸张了正义,也让暗黑军团改过自新。这个故事告诉孩子:只有你变得强大了、智慧了,再加上大家的同心协力,才能战胜邪恶,保护自己,伸张正义。

《奔跑吧地!银河奥特曼》:奥特之母生病了,银河买药却被抓,好朋友维克利挺身而出,但是银河要在约定的时间回来拯救自己的朋友,他会赶回来吗?

这个故事让孩子了解友谊的意义,朋友是孩子一生之中最重要的财富。

《布斯卡的冬天》:布斯卡提前建好房子,待冬天来临时可以坐在温暖的房子里享受美食。而另一边的巴巴鲁星人却嘲笑他,等冬天的时候,巴巴鲁星人在冰天雪地里挨冻,尝到了苦果。布斯卡帮助了巴巴鲁星人,两个人一起变得勤劳。

这个故事告诉孩子,面对别人的嘲笑不用在意,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当你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吝啬,因为也许有一天你也需要别人帮助。

《小怪兽的一年》这一本是让孩子了解“一年”。对孩子来说时间逻辑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是跨度比较大的时间概念。书中用孩子最喜欢的节日为节点,向孩子们讲述了一年12个月,通过节日体会到时间与自己的关系,进而理解时间的意义。

结语

资深童书中张戈说:每一本好书,都需要用心去阅读,我相信它们都有几个共同点:深处的味道、远处的目标,以及孩子未来人生高处的闪耀。这套《奥特怪兽绘本》由具有这样的意义,让孩子内心的英雄生根发芽,在身份认同找到自我。

[精华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1500字高二精选一篇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精华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1500字高二精选一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我们也是星尘。”“我们是几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挪威 乔斯坦·贾徳《苏菲的世界》世上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这个问题一直为人类所津津乐道。这个其实就是“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等诸多问题的一个形象表述,都是人类在追问自我从何而来,是否存在的问题。我是谁?我是否存在?我花了十八小时五十五分钟时间阅读完了《苏菲的世界》电子书,这本书会不会随着虚拟数据的撤销而烟消云散?到时我该怀疑自己是否看过这本书,还是只是梦游了一番。

于是,非得去书店买一本纸质的《苏菲的世界》回来,才心理踏实的觉得自己确实在过去的十天时间里被乔斯坦·贾徳狠狠地“愚弄”了一把。在追着《苏菲的世界》超二分之一多的时间里,我跟着那个14岁的少女苏菲陷入了一个又一个谜团,在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与苏菲一起开始思索,企图解开这些谜团。“许多人对于这世界的种种也同样有不可置信的感觉,就像我们看到魔术师突然从一顶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一只兔子一般。”这小白兔就好比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物。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历史上试图解释自己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乃至对宇宙的看法,试图看清楚“魔术师”的哲学家轮番登场,随着神秘的艾伯特之口,他们的哲学主张在苏菲的世界里渐次展开——从远古神话、自然派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过了中世纪对---义及真理的探索的哲学家,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休谟、柏克莱,再到康德、黑格尔、祁克果、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等等,这简直就是欧洲的一部哲学史,曾经,现在,乃至未来都将对人类的心灵世界造成巨大的冲击。

虽然,对书中的许多哲学观点还是一知半解,模模糊糊,但不可否认这真的是一本“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的奇书。在我一直为苏菲所遇到的奇异的事情而疑惑不解的同时,我感觉苏菲就是一个邻家女孩,正经历着一段奇遇,那时,我的心情随着苏菲的心情而起伏不定。我渴望早点看清那个在明信片上出现的六月十五日生日的,有个糊涂的父亲——把生日礼物托给与她素不相识的苏菲转交——的十四岁女孩席德的真实身份。可是,随着艾伯特和苏菲意识到自己被席徳的父亲——一个联合国驻黎巴嫩的少校——控制并作为女儿生日娱乐的礼物时,我的心也随之纠结起来,那是一个怎样的“神”一样的人物呢?居然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能耐大到能够预测到艾伯特和苏菲的行踪举动,并随意调动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吝啬鬼等等,来帮助苏菲理解某种哲学思想。那些时刻,我分明感觉到苏菲和艾伯特的世界是那么的触手可及,而席徳与她的少校父亲只不过是那面魔镜里的一个影像而已。

当以为是影像的席徳与她的父亲慢慢浮出纸面,真真切切的存在于地球上时,苏菲“突然领悟到了生命只不过是一场梦境而已”,于是,她陷入了“存在的焦虑”之中。我是真实的存在吗?“如果我们是虚构的人物,我们就没有权利相信任何事情。”但他们心有不甘,于是艾伯特和苏菲开始了试图反抗少校的控制的历程,最后在花园宴会上“消失”,“溜出到了故事外面去了”。

原来,苏菲和艾伯特只不过是少校艾勃特笔下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而已。说起来真的极具反讽意味。我明知道自己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作家乔斯坦·贾徳笔下的人物本就是作家虚构出来的人物,可我却为苏菲和艾伯特是否存在的命运而感叹,为少校操纵他们思想而紧张。既然苏菲和艾伯特都是艾勃特创作出来的故事人物,再退一步说,少校和席徳也是作家乔斯坦·贾徳创作出来的人物,一切看似真实的却并不存在,我又何必感叹他们谁是存在的谁是不存在的呢?萨特认为:“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那些文学家创造出来的人物纵然再鲜活,富有生命力,却始终不是由人物自身创造出来的,归根到底,都是虚无。然而,他们又分明存在 ,苏菲和艾伯特逃出少校故事之后,开始了秘密赶往席徳的家,途中遇到了一个格林童话故事来的老妇人,老妇人带领他们走到一小块林间空地,那儿有几栋姜饼、糖果、糖霜做的棕色小屋,院子里有一群人在跳舞,“其中许多苏菲都认得,有白雪公主和几个小矮人、懒杰克、福尔摩斯和小飞侠。小红帽和灰姑娘也在那儿。许多不知名的熟悉的人物也围在火堆旁,有地精、山野小精灵、半人半羊的农牧神、巫婆、天使和小鬼。苏菲还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巨人。”

原来,这又是另一维度空间的存在。从古到今,无数的文学家创造出来无数的生命,这些生命灵魂总该有个安顿之所吧?下午坐公交车时,看着车载视屏里的深海里五彩斑斓的鱼,脑海里盘旋着的都是这些鱼存在有何意义?难道就是为了在漆黑的海底游来游去?扩而大之,身边的花草树木、飞鸟虫兽,乃至自然万物,它们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寿命长如山川,短则如朝生夕死的蜉蝣,它们的存在是不是只是为了点缀这寂寥的宇宙?地球是不是就是一面魔镜,造物主透过魔镜能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在循着各自的轨迹活动?而现在人类花了几千年的时间才发明了电影电视,让人类可以看到动态的自我生命。

从这个层面来看,人类是否就是书中的少校,而造物主就是作家乔斯坦·贾徳?如果造物者是一个魔术师,我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人类是不是就是魔术师演变出来的一个又一个幻影呢?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人类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又有何不同?终归都是一个个虚无的影像罢了。两者生存的空间也该是平行空间吧!炎热的夏夜,人们总喜欢仰望浩瀚的天宇,深情凝望那一颗颗或明或暗的星辰,可是, “当我们注视着银河中一颗距离我们有五万光年的星星时,我们看到的是那颗星球在五万年以前的情形。”此时,你是否有种失落?有种恍如梦境的感觉?是否想知道那些此刻映入眼帘的星星此刻是否还在?是存在还是虚无?如果此时,离我们最近的一颗距地球有四光年的恒星上有一个人正用一具强力的天文望远镜对着你看的话,他看到的将是四年前的你,而此刻的你将在四年后才被看见。此时,你是否觉得追问人的是否存在比追问我是谁更有意义?

人生如星尘 ,能在地球上驻足多久?物质终将逝去,灵才能在永恒之乡永生!在《苏菲的世界》里,乔斯坦·贾徳用巧妙的方法讲述了一系列深奥的哲学问题,真是让人佩服!即使被“愚弄”也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