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高分作文 > 导航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合集十七篇)_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发表时间:2025-01-27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合集十七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学生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①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本子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②理解嫉妒一词。

③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句子。

①学生自读58自然段。

②讨论争吵后我的表现。

a.我觉得多好!

b.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c.指读

③我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④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现?(克莱谛悲哀)

⑤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⑥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⑦这时我却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6、解决争吵的结果。

①自读913自然段

②请提问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③指读913自然段

④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⑤分角色朗读

7、解决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讨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8、请学生把懂得的道理对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一说。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2〗

教材分析:

《七色花》是一篇根据前苏联著名童话改写的选学课文。课文写了小女孩珍妮用神奇的七色花帮助她做事的故事,启示人们要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全文紧紧围绕“神奇的七色花”从“得花”到“用花”,层次分明。珍妮用七色花瓣做的7件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从先到后一件一件有详有略地写,条理清晰。语言重复较多。除了第6件事略写外,其他几件事基本上都按珍妮遇到什么困难或想要什么、她怎么做、结果怎样的方法叙述,写法相似。因此,教学中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应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

2.根据童话的特点,应加强朗读练习,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进入课文描写的意境,感悟蕴含的思想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做有意义的事。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七色花的神奇作用,知道小姑娘珍妮七次用花瓣所作的事,感受用第七片花瓣帮助双腿有病的小男孩最有意义。

难点:运用幻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说说如果有一朵七色花想实现什么愿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一朵七色花,七片花瓣。轻音乐《莫扎特-睡吧小宝贝》。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激发兴趣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美丽可爱的花朵,它们有的娇艳欲滴,有的清新秀丽,有的香气袭人,有的冷幽淡雅,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朵神奇而又美丽的花朵,它的名字叫七色花。你们想不想认识它啊?(板书课题)

师:看到这个花名你最想知道什么?(指生答)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1.自由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 现在老师要检测这些字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

珍妮、橙色、撕下、歌谣、摔碎、旋风、堵塞、板凳、跛子、健康、随便、仔细、东张西望

三、全班交流,理解内容。

1.同学们你们知道故这篇童话中的主人公是谁吗?

2.请你再读课文,试着用最简洁的话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组内试着说一说。

(小姑娘珍妮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它可以满足人的愿望,于是小姑娘就用它做了七件事。课文主要讲珍妮意外地从老婆婆手里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她利用七色花的花瓣实现了自己的种种愿望,并且用它帮助了一位有残疾的小男孩的事。)

3.谁能来汇报?(指生答)

篇幅这么长的文章,你只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明白了。你值得得到老师的赞扬。

4.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看看七色花是什么样子的?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指名答(老婆婆把一朵有着黄、红、蓝、绿、橙、紫和青七片彩色花瓣的花送给珍妮。)

同学们你们说这朵七色花漂亮么?请你练习读一读。谁能把它的美丽读出来。

谁愿意再尝试?

5. 恩,好一朵美丽的七色花。七色花不仅美丽,还有一个什么特点?(神奇)真会读书!

你从哪看出来的?请你也把课文中的句子读出来。(只要……就……)只要……就……能说明什么?(说明这朵花神通广大,不需要什么努力和条件,就能实现任何愿望。)谁能用只要……就……来造句。

同学们你们有想要得到的东西吗?把你最想实现的梦想填到横线上。自己练习读一读。

出示:小花瓣儿飞哟飞,飞到西来飞到东,飞到北来飞到南,绕一个圈儿转回来,我要_____________。

师;请同学们也读一读。读出神奇。

指名3个。(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好神奇男生读----飞吧,飞吧!我要……多神奇的咒语。女生读)

6.那珍妮到底有哪些愿望呢?细细的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珍妮有哪些心愿,用“—”划下来,并把这些愿望写在你们桌上的花瓣上,写1—3片花瓣。教师大屏幕辅助填空( )色花瓣帮助珍妮————。

学生通过(读读—想想—划划—写写—交流),随机引出珍妮的七个心愿:

黄色花瓣——帮助珍妮回家

红色花瓣——把打碎的花瓶复原

蓝色花瓣——带她去北极

绿色花瓣——让她从北极返回家

橙色花瓣——来了很多玩具

紫色花瓣——叫玩具都回去

青色花瓣——帮助跛腿男孩儿恢复健康

制成随机板书:(每片花瓣上的愿望由小朋友写,交流后贴到黑板上来)

7. 小朋友,珍妮用七色花瓣实现了七个愿望,你觉得哪一片花瓣实现的愿望最有意义呢?为什么?(指生答)

8.七色花只剩下最后一片花瓣了, 对最后一片花瓣珍妮格外地珍惜,珍妮说得仔细想想,还要点什么,小朋友们你们想她会想到些什么呢? (指生答)

9.她想用这仅有的一片花瓣给自己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给他人带来一些有意的帮助,我们再来看一看,珍妮的愿望吧,

课件出示:小花瓣儿飞哟飞,飞到西来飞到东,飞到北来飞到南,绕一个圈儿转回来,让维佳健康起来吧。

师:用最后一片最珍贵的花瓣为小男孩做了一件好事的时候,她的心里是多么快乐啊!谁还能快乐地读一读.

指名读(指2到3名)

珍妮小心翼翼地撕下最后一片青色花瓣,扔出去,说:“飞吧,飞吧!让这个小男孩健康起来吧……”

师:这是珍妮最用心念的一句咒语,请读得轻一些——

师:这是最后一片珍贵的花瓣,请读得再轻些——

师:这是最有意义的一个心愿,来,静下心,深深的吸一口气,读得更轻些——

师有感情的背诵最后一段:就在那一分钟,小男孩站了起来,同珍妮玩起捉迷藏来了。

他跑呀,跑呀,珍妮怎么也赶不上!(出示图片)

师:小男孩快乐吗?仅仅是小男孩的快乐吗?还是谁的快乐?

师:这是怎样的快乐呀!(回读快乐)

师:难怪有人说——!出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四、想像延伸,扩展阅读

过渡:多么神奇的七色花呀,要是我也能拥有一朵,那该多好,同学们,你们想要吗?好,闭上眼睛,伸出双手,嘘――听,七色花和着音乐的节奏轻盈地飞来了,小心,合拢双手,拿好了。(出示:七色花)现在,这朵神奇的七色花就属于你了,你想用七色花实现什么愿望,请你写下来。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理解词语。

2、重点指导朗读指定句子,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的写法。

3、学习课文“总—分”的写法,把自己知道的有趣的机器人情况跟同学交流。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机器人的有趣,对机器人产生兴趣,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机器人导游,朗读指定的句子,并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对机器人产生兴趣,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能够体会到重点段落的写法以及全篇文章的脉络。

教具准备:

课件,查阅的资料。

一、情境引入

谁搜集了有关机器人的资料了?在你们了解到的这些机器人中,有没有特别有趣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你们了解到的这些机器人真的很有意思。今天我们还要认识几个更有趣的机器人。(板书:30有趣的机器人导游)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你们搜集资料做得这么好,我想你们预习的也一定很充分,看看这些词语你会不会读。(课件演示,逐个出示词语)

需要讲解游览求救介绍指挥

简单甚至历届劳驾冲

指导个别词的读音、写法和意思。

2、检查读课文: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字词,那谁愿意读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的字音读得准不准句子读的通顺不通顺。谁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三、学习课文

1、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看默读提示:(课件出示默读提示)

(1)第一自然段中“如果为你导游的是机器人,那可就别有一番情趣了”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

(2)文中介绍了哪几个机器人导游?哪个介绍的最详细?

师:“别”就是“另外”的意思。用机器人当导游,还会增加另外的情趣。文中又介绍了哪几个有趣的机器人呢?

(师:板书:灵灵、莹莹、童童、哈力)

2、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灵灵的有趣?(生:先读句子,再说出自己的感受。)

第1句:随着场景的变化为大家讲解就是到哪个场景就讲哪个场景的情况,还有哪儿写了它的有趣?

第2—6句:哪几句话写了它的快乐。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出示(2—6句)看看这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师:那你们知道这几句话是用什么方法把灵灵的快乐写具体的吗?让我们再读读这几句话,体会这种总分的写法。(齐读第一句,分4组,读后面4句)

第7句:机器人也能像人一样既有快乐又有烦恼,真是太有趣了。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来齐读第三自然段吧!

3、师:在读第3自然段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灵灵的有趣,那哈尔滨的机器人导游也像灵灵这么有趣吗?

请同学们结合书中插图默读第四自然段,读后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个机器人导游,为什么喜欢它?做好批注。

师:先说你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它,再读读描写它的句子。(师板书:热情多才多艺音乐家)

师:这三个机器人导游,各有各的本领,但它们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共同的印象,那就是(有趣)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去读读第四自然段。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这几个机器人导游真是太有趣了。那你们知道这段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吗?

谁能说说这段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师:让我们合作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体会一下这种写法。

老师读第1句,后面同学们齐读。

四、回归整体

师:今天认识的这4位机器人导游你们觉得怎么样?

让我们读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这些机器人导游多么有趣呀!(板书:有趣)

请你们再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课文开始写了什么?结尾写了什么?中间写四个机器人导游又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呢?全文都在围绕着“有趣”写,这种写法叫“总—分—总”的写法。(板书:“总—分—总”)

作者用这种写法把这几个机器人导游写得多清楚呀,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用这种写法。

今天认识的四个机器人导游,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着你的感受再去读读课文,体会机器人导游的有趣和课文“总—分—总”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师:了解了这么多有趣的机器人,你们想知道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是谁研制出来的吗?

1、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是一个电动机器人,是美国一位名叫温兹利的工程师,在1927年研制出的。它可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是还不会走动。

2、老师还有一个更有趣的机器人想介绍给大家。(出示图片)这是目前研制出的最小的机器人。它只有一个纽扣那么大,重量还不到5克,已经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你能像老师这样用“总—分”的方法来介绍一下你觉得有趣的机器人吗?

六、小结

这节课,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资料的交流,使我们感受到了机器人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有一个有趣的机器人会是你研制出来的呢!

课下请同学们学习课文中“总—分”的写法,把你觉得有趣的机器人写成一段话。板书:有趣的,也可以写一件玩具或一种小动物,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30有趣的机器人导游

灵灵快乐

莹莹热情

童童多才多艺

别有一番情趣哈力音乐家有趣

总——分——总

有趣的作业

1、朗读课文。

2、用“总—分”的写法写自己觉得有趣的物品。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我们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宽容。团结友爱。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之间发生争吵是难免的事,你遇到这样的情景,是怎样做的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就是两个朋友发生争吵的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思考:课文写的是谁和谁争吵,发生争吵后,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理清顺序)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采取指读、齐读、分组读等方式。

4.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l.自读自悟第一部分(1-4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拨释疑。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交流以下问题:

(1)“我”和克莱谛因为什么事而争吵?

(吵架的原因是克莱谛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也弄脏了他的本子。)

(2)克莱谛把”我”的笔记本弄脏后,是怎么做的?

(他只是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

(3)“我”为什么想报复克莱谛?

(我心想:“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想报复他。)

(4)“我”想报复克莱谛的想法,可以看出“我”怎样?

(表面上好像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事实上,“我”把他本子弄脏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嫉妒他得了奖。课文开始表现了“我”不想承认自己有嫉

(5)当“我”故意把克莱谛的本子弄脏后,他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会这样?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他的表现是“脸都红了,举起手又缩回去”。“脸红”说明他生气。“举起手又缩回去”,说明克莱谛不想把事情闹大,老师知道后,“我”会受到批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能够宽容待人。)

过渡:“我”看了克莱谛的表现后,心里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下面我们来学习5-8自然段。

2.理解课文的第二部分(5-8)自然段。

(l)画出描写“我”矛盾心理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①“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为什么会这样呢?(“克莱谛是个好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

②“我”认识到了自己做错了,可为什么不能向克莱谛道歉,说明什么?(说明我没有勇气面对错误,承认错误)

(2)在课堂上克莱谛对“我”是什么反应?又是怎样说的?

(“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我在外边等着你!”)

①“克莱谛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克莱谛并没有记恨我,而是对“我”的所作所为觉得不可理解) ②克莱谛为什么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克莱谛两次说这句话,是想让“我”上课的时候不要想这件事了,放学后再向“我”解释清楚。)

(3)“我”听到克莱谛两次说到“我在外边等着你!”“我”每次都是怎样领会的?

(第一次听到他说这句话时,“我”感到不安、觉得后悔;第二次“我”虽然认识到自己错了,心里想的仍是防御,并没有想到放学后主动向他认错。)

(4)画出父亲说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克莱谛将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对待“我”,事情的结果怎样,我们接着

3.自读课文的第三部分(9-13)自然段。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重点汇报交流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用“终于挨到了放学”?说明什么?

(“终于、挨”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想的只是防御。) ②当“我”向克莱谛举起尺子时,克莱谛是怎样做的?

(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③通过克莱谛对“我”的态度,可以看出克莱谛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说明克莱谛宽容、友爱待人,通过“微笑”“温和”两词体现出来。)④“我”为什么两次说“再也不了”?

(是因为自己内心激动,“我”被克莱谛的宽容、友爱精神所感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2)指导分角色朗读,要读出克莱谛的真挚感情,读出“我”的高兴之情。

4.理解课文的第四部分(14自然段),重点理解父亲说的话。(投影)(l)画出父亲说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

(2)为什么“父亲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希望“我”告别过去,能永远友好待人。)

(3)齐读最后一段话,进一步体会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总结全文

1.指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一谈学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

五、扩展延伸

编成课本剧,表演课文内容。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5〗

教材分析:

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的一名普通的炮手,他们的奉献精神无不使我们深深受感动。主要让学生明白,我们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也应尽自己的能力为自己身边的人做贡献。

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多音字颤。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炮手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精神。

(3)学习透过人们的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键

通过人物的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题目。

2、指名说一说炮手是干什么的呢?

3、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哪位是炮手?他接受了什么任务?(引导学生从图中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4、教师导入:对于一个炮手来说炸毁一座房屋是一件很简单的任务,但老师说这位炮手完成这项工作不轻松,这是为什么呢?

二、自读,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

(1)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地读和写。

(2)思考:课文讲了关于炮手的一件什么事?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集体认读。

3、交流生字的读音和书写要点。

字音:煞颤驻是卷舌音;颤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Zha?;瞭黎凛冽声母是1,并讲清楚黎的下面是不是水。

4、指名反馈:课文讲了炮手的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时代背景

1、教师导读:被炸毁的房子是炮手仅有的一点财产,为什么非要炸毁它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个问题。

2、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德国侵入法国,法国军队准备对侵略自己国土的德国军队发起攻击。)

3、教师出示资料,介绍法国战争。

4、教师:这是一场正义的保家卫国战争。联系全文想一想,炮手为什么要炸毁自己的房子.。(指名反馈:德国军队入侵巴黎,侵占炮手的房子,房子里囤守着许多的德国士兵,要发起对德军的攻击,首先就必须炸毁这座房子。)

四、初步感情朗读课文

1、教师: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这个炮手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说中激发对炮手的敬佩之情)

2、学生怀着对炮手的敬佩,感情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课时总结

同学们,炮手为了祖国人民的利益,为了把入侵者赶出自己的国寸土,毅然炸毁了自己唯一的财产,多么伟大呀!他的决定是毅然的,然而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炮手》。

六、作业布置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用生字口头组词并说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读一读。

2、朗读课文。

3、导入:要亲手炸毁自己世界上仅有的一点财产,对一个炮手来说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通过炮手神态的变化,体会他在这一过程中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朗读课文,理解体会

1、教师导读:亲手炸毁自己仅有的一点财产是多么不容易呀,炮手的内心世界在这一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是怎样斗争的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找出描写炮手神态词语彧句子。

2、指名反馈。(脸色苍白脸色煞白脸色更加惨白了炮手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炮手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热泪低沉)

3、引导学生用金钥匙中的方法区别苍白煞白惨白的意思。(苍白:白色中微显青色,灰白,(脸)没有血色;煞白和惨白的程度比苍白更深,暗淡而苍白)

4、联系课文内容,想像在炮手脸色变苍白、煞白、惨白的这一过程中,炮手的心理活动。5、教师小结:是呀,炮手的心情是复杂的,他心痛、他舍不得,却又觉得应该炸毁房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炮手这种矛盾的心理,

6、分角色朗读,读中体会炮手的内心世界,流露出我们对炮手的敬仰之情。

三、课时总结

1、教师启发:多么普通而又伟大的战士呀!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他毅然地把自己在世界上仅有的一点财产炸毁了。你们想对他说什么呢?

2、教师总结:炮手公而忘私,顾全大局的精神感动着我们,也鼓舞着我们,希望同学们也能像炮手一样,做一个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人。

四、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留心观察,找找身边无私奉献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板书设计

苍白煞白惨白茫茫流泪

(顾全大局,牺牲小我)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6〗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7个字。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感受齐白石画中美好的世界。

教学重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齐白石的画反映出来的美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生活的热爱。

课前准备:了解齐白石,收集齐白石的作品图片,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略)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课文1、2、3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4——7自然段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生动亲切”、“微不足道”、“深长的意义”等重点词句的意思。

2.学习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方法。

3.感受齐白石画中的美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4——7自然段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生动亲切”、“微不足道”、“深长的意义”等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齐白石画中的美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生词:想看看齐白石画了些什么么?读出密码就能看到。(CAI出示生词:、贫困、经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微不足道、欣欣向荣。学生每读准一个就出示一幅齐白石的画作)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3.自由读课文,回顾全文主要内容:用复习的生词串起来介绍齐白石。(CAI出示填空,自由读书,同桌交流后指名答)

齐白石是我国()的画家。他出生在一个()的乡村。童年这一段(),丰富了他的农村生活经验,成为他(、)的绘画源泉。他画我们生活中()的事物,他的画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生活的幸福美好。

4.明确本课学习要求:齐白石的画与众不同,今天咱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他的画的特点。

二、品读课文4——6自然段。

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给我们具体介绍了齐白石的的几幅画?指名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找一找介绍了哪几幅画?指名答。

(1)你最喜欢哪一幅画?喜欢它什么?小组交流后指名答。重点指导:

A.感受小鸡争夺蚯蚓的乐趣,指导读。

B.想象蝌蚪嬉戏时的快乐,指导读。

C.欣赏蝗虫美好、灵动,感受劳动气息,指导读。

D.感悟小虾的栩栩如生、齐白石绘画技艺的高超,指导读。

(2)根据学生喜好分角色读小鸡、蝌蚪、蝗虫、小虾的句子。

(3)引导理解:生动亲切。

A.齐白石的画真让人感到——(引导学生从书上找词接答:生动亲切板书:生动亲切){学法指导:抓关键词}

B.他怎么能把这些画画得那样生动亲切呢?这和什么有关?(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学法指导:联系上下文}

C.在齐白石的眼里,画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画,难怪作者说——指导读句子“如果没有……生动亲切的。”

(4)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感受齐白石画中的美妙。(齐读第4自然段)

2.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齐白石还画了哪些事物呢?默读课文5、6自然段,勾画。

(1)指名答。(出示相关句子)

(2)齐白石画的这些东西和什么有关?(引导说出与生活、劳动有关)

(3)那他怎么想到要画这些呢?(体会齐白石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指导读句子。

(4)齐白石画的这些都是生活中不起眼的东西,不起眼的东西叫什么?(理解:微不足道。出示相关句子)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透过齐白石的笔却有了深长的意义。这深长的意义正是齐白石对劳动、对生活的——(生接)热爱。指导读句子。

(5)对比原有中国画和齐白石的画,体会“清雅孤高”和“民间的活泼精神”。

A.其他名家都画些什么呢?我们再来对比欣赏一下。(出示名家画作)你能说说这些画和齐白石的画有什么区别么?

B.用书上的哪个词能概括这些名家画作的特点?(清雅孤高)而齐白石的画就显得怎样?(更具有民间的活泼精神)

C.难怪作者说——(出示句子,生齐读)中国画原有的清雅孤高的面貌,经过他这一改,就变得更具有民间的活泼精神了。(板书:民间活泼精神)

(6)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齐白石对生活的热爱。教师引读,生接读5、6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让我们走进齐白石画中的美丽世界。(欣赏齐白石的画作)把你们的评价送给齐白石吧!(齐读第7自然段)

2.看板书小结本课所学知识:齐白石的画确实与众不同,他的画不仅(生接答)生动亲切,而且富有(生接答)民间活泼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3.还想看看齐白石画了哪些有趣的东西么?(出示画作)请你选一幅你喜欢的画,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用一两句简单的话来形容它们。

4.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导齐读

5.延伸课后:生活多么美好啊,只要我们像齐白石一样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充满爱的心灵,就会收获无穷的快乐。请同学们课后把你们的收获记录下来吧!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7〗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捞铁牛》,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看书听朗读录音.

三.布置自学.(字幕出示自学要求)

1.初读课文,看拼音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学习

3.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卡,认读生字。

2.汇报弄懂了那些词语,重点检查以下词语:浮桥、淤泥、宋朝、熟悉、出色。

3.分段,讲段意。(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继续的。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再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接着讲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最后讲这个和尚的名字和身份。可分四段。)

4.朗读课文(四人,每人一段)

5.学生质疑。

五.作业

读熟课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8〗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秋雨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板书雨,齐读雨。同学们,你喜欢什么样的雨,为什么?

2、是呀,春天的雨像针尖,像牛毛,夏天的雨顽皮又淘气,总是敲着大鼓、轰隆隆地从天而降,秋天呢?秋天的雨又怎么样?

3、炎炎的夏日过后,秋雨姑娘像把钥匙,悄悄地为我们敞开了一扇通往秋天的大门,我们将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好多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了,拿起课文,先自己到处游览看看吧。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对课文中的生字,有难度的词、句,多读几遍。

2、生字都会了吗,看看这些生词。(指导多音字扇)

钥匙趁柿子菠萝喇叭衣裳橘子

橙红色五彩缤纷频频点头松柏扇啊扇啊

3、抽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要一边听一边思考,在秋天里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答

4、真美呀,看来,只有真正进入这扇大门我们才能身临其境地欣赏到这些美景,可只有轻盈的雨滴才能通过,怎么会呢?

没关系,咱们就把自己想像成这众多雨点儿里的最晶莹的一个小雨滴吧,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乘着凉爽的秋风潜入课文。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第一段

①抽生读第一自然段

②清凉的雨点们咱们飘飘洒洒的一路走来,让这里的小伙伴们知道了一个好消息,这就是秋天-----已经来了。

你会怎么告诉他们?为什么读得这么轻?(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里轻轻地,温柔地、没留意等词)

③是呀,咱们是轻轻地来的,谁再来读读这一段。]

2、第二段

进入秋天,咱们这些可爱的雨滴就可要开始忙碌了,忙什么呢?课文第二段在田野上有好多植物朋友都想要在秋天换上新装呢,而咱们就有这种魔力,带上我们的颜料,去帮帮他们吧。

①大声读这段

②你想把什么颜色送给谁?

③请你美美地读,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生轻声读后抽读

相机指导,如何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么?

(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叶子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④秋天的景色这么美,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展示图片,景色美,文字也美,学生齐读第二段。

⑤你们看秋天的颜色多,景色美,这么多颜色用书上一个词叫---五彩缤纷。这五彩缤纷的世界能用你甜美的声音表现出来吗,配音读。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9〗

【教学目标】

1.巩固“纪、必”等14个生字,会写“世”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其妙的想象,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

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在你们很小很小的时候,刚出生没多久的时候,都学会了什么呢?

(预设:走路、吃饭、穿衣服等等。)

2.师:不只是我们人类,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年纪很小的时候,都要学习本领,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24课《当世界年纪很小的时候》。(齐读课题)

二、识字写字

1.指导书写:学写“世”。

(1)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笔顺。

(2)教师指导书写要点,学生临摹、练写。

(3)相机评价。

2.巩固要求会认的字。

(1)齐读词语,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标注红色。(相机指导读好轻声和三声。)

(2)字词游戏:摘星星,抢读生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第一遍大声自由读寻找答案,如果没有找到,可以默读第二遍。)

2.释疑

(1)课文讲了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必须学习怎么生活。(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2)课文先后介绍了太阳、月亮、水学会生活的故事,在2-4自然段。

(3)只要万事万物都做它最容易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在5-7自然段。

(4)这个故事只是开头,在8、9自然段。

四、深度探究,展开想象。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猜一猜“譬如、粗糙、敏感”的意思。

(3)找一找太阳学会了什么。(发光、上下山)

(4)展开想象:如果你是太阳,你还想学习什么?(配图提示)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2)说一说为什么“这主意不好”,为什么“这主意不错”。

(3)在这一段中找一个合适的词或短语形容月亮。(反反复复、不断变化)

(4)找一找月亮学会了什么。(不断变化)

3.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找一找水学会了什么。(往低处流)

(3)指导三个“往低处流”的朗读:第一个自然平实,第二个强调“低处”,第三个“轻柔延续”,结合省略号感受区别。

(4)思考:为什么水要往低处流?(因为这对它来讲是最容易的事。)

4.学习第5-7自然段

(1)读第5自然段,发现:每样东西都做自己最容易的事,生活的就变得很简单。(指导读好长句子)

(2)分别说一说“太阳、月亮、水”做什么事最容易。

(3)当万事万物都做最容易的事,世界就会变得很有秩序。

(4)展开想象:还有哪些事物做了自己最容易的事,让世界变得有秩序?

(根据填空补充句子,配图朗读小诗,感受事物的美好。)

5.学习第8、9自然段

(1)读第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有很多开头?

(引导:最开始的时候,太阳、月亮就会发光吗?是不是慢慢学会的呢?高山一开始就喜欢安静地待着吗?还是慢慢学会的呢?)

明确:一切事物都有年纪很小的时候,都要慢慢学会本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2)展开想象,续编课文。(根据填空补充句子,展开想象。)

6.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万事万物都有年纪很小的时候,比如一颗小小的知识的种子,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伴随着我们的学习,开出一朵绚烂的花。(板书)

六、布置作业

从这两个开头中任选一个,把你课上说过的句子和你的组员分享,组成一首首优美的小诗吧!

1.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

2.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探究、角色置换、发散想象等方法,深入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感悟掌声内涵,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关爱。

3、抄写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深入人物内心,体会掌声内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掌声

1.复习词语。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篇课文,先来复习这篇课文的词语。

(出示词语:残疾文静姿势忧郁犹豫注视骤然掌声热烈持久平息镇定情绪讲述鼓励歧视)

生开火车读词,全班齐读两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请你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请1个学生说)

(出示关键词:残疾忧郁犹豫掌声鼓励)

师:你说得真完整,老师要把掌声送给你。

3.引出掌声。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英子和她的同学们,知道了英子从一个自卑的女孩变成了一个自信的女孩,那么是什么让英子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同学们送给她的掌声)(板书:自卑自信掌声)

二.聚焦掌声,领悟情感

(一)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

1.师:那么,同学们究竟送给了英子几次掌声?那又是怎样的掌声?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并且把直接描写掌声的句子划出来。(学生朗读课文,划出句子)

2.交流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分男女生读一读。

出示句子: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二)聚焦第一次掌声

板块一初步感知掌声特点

1.师:英子得到了同学们的两次掌声,让我们先把目光移到第一次掌声。谁来把它读一读?出示句子: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2.师:你觉得同学们送给英子的第一次掌声有什么特点?请你从这句话中找一找。

生:第一次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

师:你知道什么叫热烈而持久吗?

生:那些掌声的声音很响亮。

师:那些掌声很响亮,这就是热烈的掌声。带着你的理解读一下这句话。还有其他理解吗?(生读句子)

生:持久就是拍了很久的意思。

师:掌声拍了很久很久,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生读句子)

师:掌声的声音很响亮,又拍了很久很久,这就叫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来,让掌声来得热烈而持久些吧,读!(全班齐读)

师:还有什么特点?

生:掌声来得突然。

师: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生:骤然。

师:来得很突然,一下子就来了,这就叫骤然。来,让掌声来得突然些吧,读!(全班齐读)

板块二深入探究掌声由来

师:同学们送给英子的掌声是骤然间响起的,而且又是热烈而持久的。可是同学们为什么要送给英子这样的掌声?让我们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着重去探究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拿起笔,默读课文中第一次掌声响起之前的部分,读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会让你情不自禁地也想把这样的掌声送给英子?边读边划出句子。(学生读课文,找找、画画、品品)

1.读划句子,引出犹豫

A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哪些原因?(学生读有关句子)

生1: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要找这句话吗?

生1:因为英子她腿脚残疾了。

师:噢,英子的腿脚残疾了,所以同学们要给她掌声。还有其他同学划这句话的吗?你能告诉老师你划这句话的理由吗?

生2:因为英子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她很自卑。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英子的自卑,真了不起!同学们送给英子掌声仅仅是因为她残疾吗?

生3: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为什么找这句话?

生3:因为英子很害羞。

师:噢,因为英子害羞了,所以同学们要给她掌声。谁也找了这句话?说说你为什么找这句话?

生4:因为英子不愿意上去。

师:你怎么知道她不愿意上去?

生4:因为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你真会读书呀,能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英子的心情。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5: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师:你为什么要找这句话?

生5:因为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师:噢,因为英子走上了讲台,所以同学们要给英子掌声。英子是很快就走上讲台的吗?

生6:不是的。

师:那她怎么走上讲台的?

生6:她慢吞吞走上去的。

师:噢,英子是慢吞吞上去的。你们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她是慢慢走上讲台的?

生7: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出示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2.初步感知,理解犹豫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划了这句话,看来这句话和同学们要送给英子掌声有莫大关系。现在我们就重点来品读这句话,请同学们自己好好读一读这个句子,看看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1:

生1:我读懂了英子很犹豫。

师:英子在犹豫什么?

生:她在想我该不该上去。

师:我究竟该怎么做?上去还是不上去?英子拿不定主意。这就叫犹豫。跟老师一起读:犹豫。(全班齐读:犹豫)

预设2:

生2:我读懂了英子不愿意上去讲故事。

师:你怎么知道她不愿意?

生2:因为她犹豫了一会儿。

师:噢,你也是从犹豫这个词看出来的。

预设3:

生3:我从这句话中读懂了英子心里很难过。

师:你怎么知道她心里难过?

生3:因为英子眼圈红红的。

师:噢,英子眼圈都红了,心里肯定很难过。

师:你还能从哪个词看出英子心里难过。

生4:慢吞吞。

师:为什么慢吞吞能看出她难过?

生4:因为慢吞吞说明英子不想上去。

师:英子不想上去,所以心里很难过。你还能从哪个词语看出英子心里难过?

生5:犹豫。

师:噢,从英子的犹豫也能看出她心里很难过。

3.角色置换,体验犹豫

师:看来这个犹豫里大有文章啊!刚才同学们说了英子在犹豫她究竟要不要上去,现在陈老师把这个决定权交给你们了,假如你是此时的英子,你是决定上去还是不上去?如果上去,请你从课文中找出上去的理由;如果不上去,请你也从课文中找出不上去的理由。

预设1:

生1:我还是上去吧!

师:为什么呀?

生1:因为全班四十多双眼睛都看着我呢!我不上去多不好意思呀!

师:噢,你是因为同学们的注视着你才上去的。还有同学也选择上去的吗?有没有和他上去不一样的理由?

生2:我也选择上去。因为老师不知道我的情况,我不上去,她肯定会批评我的。

师:这个英子是因为怕老师批评才选择上去的。还有其他上去的理由吗?

生3:我也想上去,因为我只是腿脚不好,我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呢!

师:这是一个勇敢的英子,她想去表现一下自己。

预设2:

师:那有没有选择不上去的同学?

生1:我不想上去,因为我不想别人看见我走路的姿势,同学们肯定会嘲笑我的。

师:我不想看到同学们嘲笑我,所以我坚决不上去。还有同学选择不上去吗?

生2:我也不上去,我的腿脚有残疾,平时我就不愿意别人看见我走路的姿势,何况现在有四十多双眼睛盯着我呢!上去被大家看见多难为情啊!

师:这是一个自卑的英子。还有不上去的同学吗?

生3:我也不上去,我会和老师说一下我的情况,这样老师就不会让我上去了。

师:这个英子想方设法就是要逃避,不想上去讲故事。

4.体会心情,感悟犹豫

师:同学们,此时的英子就和你们一样,她不想上去,可是又不得不上去,非常犹豫。那你们觉得她现在是怎样一种心情啊?

生1:我觉得她的心情很难过。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生读)

生2:我觉得她很痛苦。

师:请你读出英子的痛苦。(生读)

生3:我觉得她很无奈。

师:请你无奈地读一读。(生读)

生4:我觉得她很矛盾。

师:请你读出英子的矛盾。(生读)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读一读!(全班齐读)

5.升华情感,释怀犹豫

师:噢,可怜的女孩,疾病不仅带走了她的健康,还带走了她的自信,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深地感觉到英子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矛盾,多么痛苦!她战胜自己是多么艰难!所以英子才会如此犹豫。但是,英子最终还是作出了一个和我们很多同学一样的决定,她站起来了!请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全班齐读)

(出示句子:▲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师:同学们,假如此时你坐在英子的旁边,你会怎么做?

生1:我会给她掌声。

生2:我会给她微笑。

生3:我会告诉英子,英子,你真棒!

师:对呀,此时同学们的鼓励对英子而言是多么重要呀!所以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出示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全班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板块三入境感悟掌声内涵

师:同学们,你想用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预设:1、英子,你是最棒的。2、英子,我们从来都没有看不起你。3、英子,你走上讲台,就是你的成功。4、英子,你一点都不比别人差,不要那么自卑。5、英子,只要学习好,腿脚的残疾算不了什么。6、英子,你终于战胜了自己。)

师:让我们把同学们对英子的这份鼓励与肯定通过朗读再次传送给英子吧!(全班齐读)

师:这掌声是鼓励、是关心、是尊重。我们读懂了同学们掌声里的含义,英子读懂了吗?(读懂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师:此时的英子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想象说)

(三)聚焦第二次掌声

板块一入境感悟掌声内涵

1.师:英子多么感动啊!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引读)

(出示句子: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师:此时,同学们又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呢?(学生想象说,教师随机点评,并板书:赞赏肯定)

3.师: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同学们对英子的赞赏与肯定吧!(全班齐读)

板块二对比体会掌声作用

1.师:英子再一次读懂了同学们的掌声,她(引读)

(出示句子: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生: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此时,有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学生拓展说话)

(出示关联词:如果就因为所以帮助学生拓展说话)

师:是啊,英子对同学们感激的话语千千万万,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所以英子只是向大家(全班齐读: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2.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起在英子上讲台时,也是这么一摇一晃走上来的。出示句子: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这两个一摇一晃的动作,你觉得英子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第一句英子的心情是矛盾痛苦的,第二句英子的心情是轻松激动的。)

师:还是那个一摇一晃的走路姿势,可因为同学们的掌声,此时英子的心情已完全不同了。让我们把英子不同的心情用朗读来表现吧!(师生对比读指名对比读男女生对比读)

三.感受变化,升华情感

(一)感受变化

师:噢,幸运的孩子,得到了掌声,找回了自信。让我们高兴地来看看现在的英子吧!(出示句子,指名读: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二)补充材料

师:在同学们的掌声影响下,英子后来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上高二的时候她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物理竞赛得了奖,后来还被北京的一所大学破格录取。所以英子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掌声。

(三)朗读来信

师:虽然她当时什么也没说,但是多年以后,英子上了中学,她给同学们来了一封信。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封信。(师范读来信全班齐读来信)

(出示英子的来信: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四)再读掌声

师:这友善的掌声,这真诚的掌声,医治了英子心里的疾病,改变了英子生活的态度,鼓起了英子生活的勇气,也决定了英子的人生之路。此时此刻,我们再来读读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吧!(出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全班齐读)

四.布置作业,延伸情感

(一)总结升华

师:掌声就是鼓励,掌声就是尊重,掌声就是赞赏,掌声就是关爱。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二)布置作业

师:带着自己的体会,把课文中最受感动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把它端端正正地抄下来。

(学生抄写课文中最受感动的句子。)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抄写、墨水、故意、报复、缩回、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不料、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争吵》,齐读课题,(正音“争、吵”是翘舌音)问“争吵”是什么意思?

2.你与同学或其他人发生过争吵吗?为什么争吵,争吵后怎么做的?谁来说一说。(学生畅所欲言)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关于争吵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纠正错误读音。(指名读)

注意:嫉(jí)读音是二声,不是四声。

“哼”的读音是hng,不读hēng。

“侍”要区别于“寺”,读音是shì,而不是sì。

“缩”的读音是suō。

(2)现在我们开火车读,看看火车能不能顺利到站。

(3)识记生字

过渡:大家不仅字音读的准确,而且读得也流利,现在看一下怎样才能记住这些字呢?(分析难记的字)

(4)解释词语的意思。

大家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语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查到的解释)

报复:对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进行反击。

诚心诚意:形容非常真挚诚恳。

愤怒:因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

防御:抗击别人的进攻。

3.理清文章脉路

(1)指名朗读课文,(随时纠正错误)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我和克莱谛之间因为本子弄脏而发生争吵以及克莱谛主动找我和解的事。告诉我们要宽容、知错就改。)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出示:课文按( )顺序叙述的,第( )自然段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 );第( )自然段写我的( ):为吵架而( ),又没有勇气( );第( )自然段写克莱谛用( )化解了矛盾,两人重归于好;第( )自然段写父亲对我的( )。

(3)小结:同学们真会分析,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我”和克莱蒂之间发生的事情,今后大家在写叙事作文的时候,要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我会写的字,学生朗读。

2.写这些字时,你认为哪个字需要注意哪里?给大家提个醒。

“替”的第一个“夫”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墨”字是上下结构,上黑下土。和“默”相比较。

“承”的第二笔是弯钩,而不是竖钩,中间是三横。

“缘”的右半部分,注意笔画和笔顺:撇折、横撇、横、撇、弯钩、撇、撇、撇、捺。

“愤”注意右部分的上半部分。

“毕”的上面是“比”,而不是“化”,不要写成“华”。

“戒”的笔画:横、横、竖撇、竖、弯钩、撇、点;和“或”相比较,偏旁相同,都是“戈”。

“既”的右部分不是“无”,要区别于“即”。

3.教师范写难字。

4.学生书写,教师随机指导。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你还记得吗?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生字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3.请同学们快速的朗读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过渡:看来上节课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都记住了课文的生字和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4自然段)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1~4自然段,想一想:文中两个小主人公为什么发生争吵?

2.他们为什么发生争吵?用文中的话说一说。

(1)课件出示句子:

我正抄着,坐在旁边的克莱谛忽然碰了我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了,字迹也看不清了。

过了一会儿,我也碰了他一下,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①谁愿意把这两个句子读一遍。

②你发现了吗,这两句话中有一个相同的动词?(碰)

③这两个碰有什么不同吗?(克莱谛:不小心 我:故意)

④你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a.“他只是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从他“微笑着”向我解释看出来)

b.“于是我想报复他。”(从“报复”这个词看出来)

(2)知道我为什么想报复吗?(我嫉妒他)嫉妒是什么意思?()

①你从哪里看出“我”嫉妒克莱谛?(心想:“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想报复他。)这是什么描写?(心理描写)

②指导句子朗读。谁能读出他嫉妒的心理?

(3)那他们对待碰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出示句子:

我火了,骂了他一句。

克莱谛气得脸都红了。

克莱谛急忙缩回手去。

①找得真好,愿意读一次吗?

②我在对待克莱谛的碰是什么态度?为什么?(火、骂)

③能把我的样子读好吗?

④克莱谛是怎么做的?(气、缩)这两句抓住了克莱谛什么描写的?(语言和动作)从他的动作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克莱谛?(宽容待人)

⑤能读出来吗?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

1.争吵过后,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8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吵架后我的表现,用波浪线画出克莱谛的表现,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写感受,待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1)我们先来看一看安利柯的表现,谁想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下。

a.出示句子:

①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不安)

②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后悔)

③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是该有多好!(后悔自责)

④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矛盾)

b.指导朗读。你们的体会很深,请你带着这种后悔、矛盾的心情体读一读这些句子。(自读,教师指名读,评议)

(2)正当我犹豫不决时,克莱谛有什么表现?

出示句子:

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睛里表示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a.“瞟”是什么意思?(“瞟”用眼睛斜着看)

b. 此时的克莱谛心里在想什么?(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感到好朋友为一点小事闹成这样不值得。)

c.为什么要说“不是愤怒,而是悲哀”?(他对安利柯的做法难以理解)

d.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克莱谛对“我”行为感到伤心。)

e.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3)过渡:吵架过后,一个感到后悔,一个感到悲哀。下面看看他们的对话。

出示:

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

a.克莱谛和“我”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两个人想的一样吗?(说法一样想法不一样:克莱谛说“在外边等你”,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边等你”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要打他。)

b.引导学生读好他们的对话。(同桌合作练读对话,找同桌两人朗读)

(4)我一边想着怎样应对克莱谛一边听课,你想此时的我 能听进老师的讲课吗?(不能)

a.“毕竟”怎么理解?(到底)

b.联系实际,谈想法:课堂上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心里什么感觉?(学生可能说出时间过的慢之类的话)

过渡:克莱谛将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对待“我”,事情的结果怎样,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3.学习第三部分(第9-13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9-13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重点汇报交流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用“终于挨到了放学”?说明什么?(“终于、挨”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想的只是防御。)

②当“我”向克莱谛举起尺子时,克莱谛是怎样做的?

出示: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③这是什么描写?(表情、动作、语言)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克莱谛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说明克莱谛宽容、友爱待人,通过“微笑”“温和”两词体现出来。)

④“我”为什么两次说“再也不了”?

(是因为自己内心激动,“我”被克莱谛的宽容、友爱精神所感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3)指导分角色朗读(9-13自然段),要读出克莱谛的真挚感情,读出“我”的高兴之情。

4.学习第四部分(14自然段)

过渡:我和克莱谛和好了,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本来想让父亲高兴一下,没想到父亲却严厉地批评了我。

出示: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1)自己读读父亲的话,你体会出什么?(你如果错了,就要勇于承认错误,“第一个伸过手去”,请求对方原谅;你错了,别人没打你,你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

(2)你们的体会很深刻,其实父亲的话在文中不止一次的出现,还有两处,快速浏览找出父亲的话。

a.学生说,教师出示父亲的话。

应该知错认错。

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b.你再来读读父亲的话。有什么新的体会吗?(知道自己错了,要承认错误;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不能还手,只能防御。)

(3)小结:父亲的话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知错,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认错,要主动向别人认错,请求对方的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不能还手,只能防御;别人没打你,你不应该防御。

(4)最后让我们齐读一遍父亲的话,记住父亲的教诲,学生齐读。

三、拓展延伸,升华理解

1.课文学完了,那么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谈观点。

2.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板书:互相宽容、团结友爱)

3.总结:课文虽然讲了一件平凡小事,却告诉了我们要宽以待人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宽容别人,与别人团结友爱,做一个人人喜欢的人。

四、课后作业

1.抄写父亲说的话。

2.小练笔:写一写你和同学之间发生的故事。

3.推荐阅读《爱的教育》。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搜集燕子的资料,了解燕子的生活情况。

2、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

3、搜集春天的图片,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好词佳句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直接揭题,联想激情。

1、揭题,指导书写“燕”。

2、看到课题,你想起什么?(外形、习性、描写燕子的诗或词,如“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等。)

是呀,春天——燕子,每每看到燕子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春天,而每每想起春天我们也常情不自禁地想起燕子。燕子是春的使者,刚才我们在这些赞美春天的诗词当中找到了它们动人的身影。今天,让我们再跟随一位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一起去看一看这些春天里最最可爱的精灵——燕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划出词语。

2、指导朗读难句:

a)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b)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通过刚才的几次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品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多人读,评议。在评议中体会燕子羽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毛、翅膀和尾巴的特点,感受燕子外形的可爱。

2、比较,体会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课件出示:

(1)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2)羽毛、翅膀、尾巴凑成了燕子。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4、指导背诵。

四、生字教学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2、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偶倦演

五、课外作业

1、找一找,有“燕”字的词和诗句。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交流搜集查找的资料。

2、引背第一自然段。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引导读好两个长句子:

1)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体会句子描绘的细致。

2)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想象并结合春景图,引导学生体会色彩的美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最后一句,抓住“赶”字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3、引导背诵。

三、品读第三、第四自然段。

(一)第三自然段

师:一个“赶”字把燕子的活泼可爱刻画得惟妙惟肖,在这一段课文中,也有这样的几个词写得特别精彩。请赶快读一读,找一找。

1、朗读课文,圈重点词体会燕子飞行的轻快。

2、交流品味好词(你为什么认为这几个词写得特别精彩?),在品味中,感悟作者观察的细致,用词的精妙。

(二)第四自然段

师:停歇时的燕子又给人怎样的感觉呢?

1、指名读。

2、解决泡泡里的问题:为什么用五线谱来打比方?出示五线谱并联系课文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比喻的恰当、生动和巧妙。

(三)想象情景,练习背诵。

(四)如果你是燕子,你会怎样赞美春天呢?

1、练习全文背诵。

①小结从近到远的观察顺序。

②按重点词背诵。

2、作业

①摘录文中好词佳句。

②以《春天来到我身边》为题,也可自拟,写一首诗或一段话。

③读读其它写春的诗文。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羽毛

翅膀燕子

尾巴

第二课时

燕子

为美景添生机

飞行动作轻快

停歇姿势美妙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13〗

今天我和克莱谛吵架,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早晨,“小石匠”病了,老师叫我替他抄写每月故事。我正抄着,坐在旁边的克莱谛忽然碰了我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了,字迹也看不清了。我火了,骂了他一句。

他只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

我本来会相信他的。可是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心想:“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了!”于是我想报复他。过了一会儿,我也碰了他一下,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克莱谛气得脸都红了。“你这是故意的!”说着就举起手来,正好被老师看见了,克莱谛急忙缩回手去,说:“我在外边等你!”

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我想起那次去他家玩,他帮助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的情形。还有他来我家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诚心诚意地欢迎他,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我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见他上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大概是因为扛多了柴的缘故吧。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可我心里却在想着父亲对我说过的话:“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我心想:“我只是防御,决不还手。”毕竟是心里有事,老师讲的功课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

终于挨到了放学。我独自在街上走着,听见克莱谛从后面跟上来。我手里拿着戒尺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举起戒尺。

“不,安利柯!”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戒尺,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我愣住了。我觉得有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

“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然后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分手了。

回到家里,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本想让父亲高兴一下,不料父亲把脸一沉,说:“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说着从我手里夺过戒尺,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14〗

设计说明 本文通过记叙方帽子店的消失和新帽子店的兴起,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墨守成规,要大胆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适应人们的要求。教学时,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方帽子和圆帽子进行对比,将方帽子店和新开张的帽子店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学前准备

1.收集各种帽子的图片,制作一顶方帽子。(教师)

2.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读懂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读课文,了解方帽子和圆帽子的特点。

3.明白方帽子为什么会成为古董。懂得做事不能墨守成规,要大胆创新。

学习重点

1.了解方帽子和圆帽子的特点。

2.懂得做事不能墨守成规,要大胆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适应人们的需求的道路。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图片导入。(用时:5分钟) 1.出示收集到的帽子图片。

2.点名学生说说喜欢的帽子及喜欢的原因。

3.提问:如果帽子做成方形的,你们觉得怎么样?

4.教师让学生试戴方帽子并谈感受。

5.板书课题。 1.学生欣赏帽子图片。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帽子,说明原因。

3.与老师、同学交流戴方帽子的感受。 1.我戴圆帽子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方帽子的感受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用时:10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边读课文边把生字圈出来,并多读几遍。

2.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一家老字号方帽子店的消失和新帽子店的兴起。)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橱窗(cúchú)

嚷嚷(rānɡránɡ)

圆筒(tónɡtǒnɡ)

古董(dǒnɡzhònɡ)

三、自主探究,深入理解。(用时:18分钟) 1.教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第1~16自然段,了解方帽子和圆帽子的特点。

2.安排学生自读课文第17~20自然段,了解方帽子店和新开张的帽子店的不同状况。(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3.教师提问:你最喜欢哪些故事情节? 1.自主读文,交流方帽子和圆帽子的特点。

方帽子:奇怪、不舒服。

圆帽子:舒服、漂亮。

2.学生分小组交流两个店的不同状况。

方帽子店:没有顾客。

新帽子店:顾客很多。

3.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情节。 3.画出文中列举的各种形状的帽子。

四、总结全文,明白道理。(用时:7分钟) 1.师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揭示的道理。 1.学生读课文,体会方帽子变成古董的原因。

2.交流实际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的变化,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如:通信工具越来越便捷,以前的大哥大已经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4.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我采用了对比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学得容易,理解透彻。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谈变化,学生感受到了大胆创新的好处。

《方帽子店》教学片段

◆交谈引入,体会课文内容。

师:(拿出一支木杆铅笔和一支自动铅笔)你们喜欢哪一种铅笔?为什么?

生1:我喜欢自动铅笔,不用削,而且笔芯有粗有细,放在文具盒中用起来很方便。

生2:自动铅笔如果不用了,还可以把笔芯收进去,不易折断。

师:(拿出纸折的方形的帽子和圆形的帽子)你们喜欢哪一款帽子?为什么?

生1:我喜欢圆形的帽子,因为戴在头上舒服。

生2:我喜欢方形的帽子,不是用来戴,而是放在家里做装饰。

师:你们都有自己的喜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方帽子店》这篇课文,看看哪种帽子最受欢迎。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们知道哪种帽子最受欢迎了吗?

生1:圆形的帽子是人们最喜欢的。

生2:方帽子店一直都不改变,最后方帽子成了古董了。

生3:适用的东西才是我们最喜欢的。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4.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感悟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2.借助示意图,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

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粗知课文大意。

3.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弄清故事的起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

2.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一个老公公和一个老婆婆正在屋里说话,一头小驴待在驴圈里。这幅图描绘的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非常有意思,你想读这篇故事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题目,围绕题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贼、纵”是平舌音,“颠、旋”是前鼻音。

(2)学生读生字,说说自己记生字的方法。

(3)提示:“脊背”的“脊”应读三声,“颠”的读音要注意,是diān,不要读错。

4.课件出示“积累词语”。

(1)“窟窿”的“窿”读轻声。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翻山越岭”“走南闯北”。

5.课件出示一类字和会写词语。

(1)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

(2)教师提示书写“喂”“贼”“狼”“抱”。提示“漏、喂、贼、狼、抱、胶、偏”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胖、驴、粘”也是左右结构的字,但这几个字左右相当;“莫”是上中下结构;“架”是上下结构,下面的横要写得长一些,能够托住上面的部分;“厉”是半包围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里面是“万”,不是“力”。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为阅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课后示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第1、2自然段),经过(第3~18自然段),结果(第19、20自然段)。

4.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设计意图:

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叙述顺序,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四、读懂起因,感受有趣。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画出描写小胖驴、老虎和贼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3.课件出示小胖驴的图片和相关句子。

(1)一个老公公,一个老婆婆,还喂着一头黑脊背、白胸脯的小胖驴。(小胖驴非常诱人)

(2)老虎嘴馋,一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手痒,一心想着偷这头小胖驴。(老虎和贼都惦记着小胖驴)

设计意图:

欣赏图片,朗读句子,感受小胖驴的诱人,弄清老虎和贼的特点,体会故事的有趣。

五、课堂小结。

小胖驴有黑黑的脊背,白白的胸脯,多么诱人啊,老虎想小胖驴的肉肯定很好吃,贼想小胖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那么,老虎和贼是怎么做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2.借助示意图,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2.分段朗读课文,师生进行评价。

3.回忆故事的起因。

板书:小胖驴老虎贼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忆故事的起因,弄清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为理清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做准备。

二、细读经过,感受有趣。

1.默读课文第3~18自然段。

2.想一想故事里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3.交流汇报体会,学生读勾画出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1)写老虎和贼来偷小胖驴的句子最有意思,一个“抓”字和一个“挖”字写出了老虎和贼的急切心情。

(2)老公公和老婆婆说话的时机真巧,正当老虎钻进驴圈,贼也正想往下跳的时候,他们说话了,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3)老婆婆说的话真有意思,先说什么都不怕,再说就怕漏,让老虎和贼摸不着头脑,都以为“漏”比自己厉害,所以害怕起来。

(4)描写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真形象。出示句子,学生读句子,然后把这两句话改为陈述句,理解“莫非”的意思,体会老虎和贼的心情。

①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②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说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5)描写贼从屋顶跌下来摔到虎背上的句子很有意思,真是不巧不成书。

板书:骑虎

(6)描写老虎往外跑的句子真形象,有心理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撒腿就往外跑。

(7)老虎驮着贼跑得真快呀,“筋都快断了”“贼骨头架都快散了”,真是速度惊人,使尽了平生的气力。板书:驮贼

(8)描写老虎和贼逃跑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真有意思。

①贼栽得晕头转向,一摸是个毛乎乎的东西,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②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漏’真厉害,像胶一样,粘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③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这几句话写出了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谁都以为对方就是“漏”,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二者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生动形象。

(9)描写老虎和贼把对方甩掉的句子真具体。出示歪脖老树图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歪,贼顺势一纵,蹿到树上。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

(10)读了老虎和贼在歪脖老树跟前相遇的情景,如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读课文第16自然段。

(11)老虎和贼都被吓得滚下了山坡,撞在了一块儿,吓昏了过去,真可笑啊!

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学生读课文第18自然段。板书:滚下山坡昏了过去

4.自由读课文第3~18自然段,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5.小结:一个“漏”字,把走南闯北的贼吓得腿脚发软,把翻山越岭的老虎吓得浑身发抖。他们使尽平生气力逃跑,想方设法甩掉“漏”,最后竟然让“漏”吓得昏了过去,这“漏”的本领真大啊!

设计意图:

通过感受故事里最有意思的内容和多种形式的阅读,体会老婆婆这句话的重要性及老虎和贼的反应,想象在老虎和贼眼中“漏”的可怕,感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三、品读结果,感受有趣。

1.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结果。

3.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婆婆说的“漏”是漏雨了,老虎和贼以为“漏”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

4.读完这篇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景?和同学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感受老虎和贼的狼狈、小胖驴的悠闲,理解“漏”的真正含义,感受老虎和贼的可笑。

四、回顾总结,感受有趣。

1.借助课后第三题,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2.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道听途说,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不应该盲目采取行动)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16〗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积累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

3.用喜欢的方式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探索昆虫奥秘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昆虫,总结它的特征。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探索昆虫奥秘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昆虫吗?你知道哪些昆虫?对它们有什么了解?(课件出示多种常见的昆虫图片)

2.小组交流组内同学普遍感兴趣的昆虫,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3.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导入课题: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昆虫,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汪曾祺的《昆虫备忘录》,来进一步了解几种昆虫。(板书课题)

二、自主读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默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教师巡视,随机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三、互相交流,学习第一部分“复眼”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作者主要介绍了昆虫的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做好记录。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随机小结。

(1)蜻蜓有复眼。(板书:复眼)

(2)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板书:视觉灵敏)

5.查字典了解什么是复眼。(指名说,教师小结,课件出示“复眼”的相关知识)

6.作者是怎么研究复眼的?

(1)琢磨。琢磨是什么意思?(思考;研究)作者是怎样琢磨的?(“想必是”可推敲出作者是通过看书与猜想。)

(2)观察。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走近蜻蜓和苍蝇,发现它们视觉灵敏)

(3)想象。(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

7.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和思考)

8.再读课文,还有什么发现?(指名说)

9.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四、互相交流,学习第二至四部分

1.出示自学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昆虫分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2)解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等问题。

(3)组长整理信息,派代表发言。

2.各小组自主探究。

“花大姐”探究小组。

花大姐的外形和特点:

①瓢虫的膜翅:黑绸衬裙,顺顺溜溜,严丝合缝(指缝隙严密闭合)。(用词准确)

②外形: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有漂亮的小圆点,星点不同。(观察细致)

③习性:吃蚜虫——益虫;吃马铃薯嫩叶——害虫。(喜爱之情)

“独角仙”探究小组。

独角仙的外形和特点:

①笨重②体长③甲壳④头部⑤力气

“蚂蚱”探究小组。

蚂蚱的外形和特点:

①别称②形态③飞起来④膜翅⑤土蚂蚱

3.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再全班汇报。

预设1:使用“噌——”“呜——扑”等拟声词,表现了复眼昆虫的机警和独角仙的莽撞笨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预设2:语言亲切自然,充满童真童趣。比如,“我说……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

4.制作《昆虫备忘录》。

(1)各小组总结作者是怎样写的。(外形、特点、别称、习性等)

(2)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细致观察、善于思考、描写准确、修辞恰当)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表格、配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做一做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汪曾祺了解了几种常见的昆虫,学习了怎样写好昆虫备忘录。希望同学们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也能写出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教学板书]

昆虫备忘录

蜻蜓、苍蝇:复眼视觉灵敏

花大姐(瓢虫):星点不同有益有害

独角仙(甲虫):头部有角力气大

蚂蚱外形美(挂大扁儿)

吐口水讨厌(土蚂蚱)

细致观察描写准确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先以讲解“复眼”部分的学习方法,根据阅读提示拟出自学要求,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自学,完成信息整理,自主学习。本次教学充分发挥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学时,我进行适宜的引导与帮助,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17〗

【内容简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我”派一只鸟儿去侦察鸟类,收到鸟儿的侦察报告,知道了许多鸟儿因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有的死亡,有的正受到威胁,连去侦察的鸟儿也没有飞回来,告诉人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动物。

【设计理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实践,在自读自悟中明理悟情,获得启迪。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动物。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设计流程】

一、出示课题,据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启发质疑:同学们读完课题后,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可借助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事?

3.听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探究发现

1.再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鸟儿的三份侦察报告,你知道了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交流,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结合挂图理解。)

2.读了本课以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了解到我们的生存环境所受到的污染,进而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动物。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交流讨论。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

五、课外延伸

1.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看看是否被污染。

2.开展“爱鸟、护鸟”活动。